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单了解《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描写了中国的乡土文化,共十四节,每一节给出的话题都值得深思,文章是1947年写的,那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费先生能在那个时候,写出这些文字,个人觉得他很有远见和自己的想法。

时隔五十多年,我有幸拿起这本书来读,感觉乡土文化并未走远,在基层社会里还有它的影子,但愿这种“乡土”气息不会离开。

01

    第一节讲的是《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从“土”说起,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土气”自然少不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给土搭上关系,所以才有了“水土不服”才有了“乡愁”。

“世代定居是长态,迁移是变态。”没有不得已,乡土人是不会离开故土的。

熟人社会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有规律。

再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图的是一个“心安”。

02

     第二节讲的是《文字下乡》

这一节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说起。费先生并不赞成这样说,他从事物的相对性做了比较。

拿“麦子”与“苞谷”比较;拿“汽车靠右行”与“赶狗”比较;拿“聪明孩子”与“抓蚱蜢多的孩子”比较。

得出结论是识字不识字,只是环境问题。无非城里人,用的文字多一些。

在乡土社会中,都是熟人社交,是“面对面社群”根本用不着文字,一切都是口口相传。甚至用语言有时候都是多余的。

文字只是间接的说话,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乡土并不重要。

但是不识字,也不能就下结论说,乡土人“愚”。

03

第三节讲《再论文字下乡》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并且利用这种能力,发展这种能力。

从不断的“实验错误”过程得来的文化,并力求使它发展。

这时在乡土社会中出现了“词”,有词不一定必须有文。

城里人有新闻,乡下人却觉得,有新闻不见得是好事,“人怕出名猪怕壮”。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定的社会,“老死不相往来”。至多用“词”用“需要”交流,文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却有文字下乡的必要,那必定是打破了这个基层堡垒,发生了变革,这便是文字要下乡了。

04

第四节讲《差序格局》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是众多中国人的信条。

乡土人是“私”的,然而这个“私”,却不同于西洋人的私。

比如“家”的概念,就不同。中国的家庭延伸的很长,伸缩性强。

主要体现在一个“己”上,也就是势力上,就是权利问题,在乡下家可以很小,但是也可以很大,大到像一个小国。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推己及人”对于这个“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这不是个人主义,这是自我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中有事私,私中有共。比如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

05

第五节讲《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西洋的“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中国乡土的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显然是不一个概念。

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只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06

第六节讲《家族》

从差序格局到私人道德维系,其实就是指向一个“家”字。有家就有家庭,就会产生家族。

根据姓氏而产生的小家族,赋予了乡土社会的独立地位。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与西方的家庭团体是不同的。

中国的乡土家庭,不需要多说话,只为完成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07

第七节讲《男女有别》

中国的家族是一个事业社群,“感情定向”是因为文化的规定。

乡土社会中,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就是接受同一的体系。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两种精神的差别,体现在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男女授受不亲”是在心里上的,社会秩序限制了个性发展,为了秩序的维持必须这样。

08

第八节讲《礼治秩序》

西方强调法治,而我们则是“人治”的社会。

法律是靠权利来支持,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就是“人依法而治”。

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就是说的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传统。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治的前提是能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09

 第九节讲《无讼》

律师在乡土文化中并不需要。

乡土社会中,生活各个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一个规则,在长期的教育中,已经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在权力,而在内心的良心。

正是乡土间的“败类”,利用了现在社会中的司法,破坏了乡土原有的礼治秩序。

10

第十节讲《无为政治》

权力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他只存在于阶级斗争中。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产生。

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为了皇权的自身维持,在历史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11

第十一节讲《长老统治》

长老统治有别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是一种教化权力。

从对孩子的教育中最能体现出来,但是并不是仅限于亲子关系。

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都包含这种权力。是基于一种同意之上,但是对于社会的新分子则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例如我们在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这反应了长幼秩序。长幼之序就是教化权力所起到的效力。

12

第十二节讲《血缘和地缘》

乡土社会的不变动性,长幼之间有了社会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有绝对强制权力。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在血缘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里,容不得个人的选择。

乡土社会里的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商业是血缘之外的发展,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13

第十三节讲《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并不是静止的,它只是与现代社会做一个比较。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之后,费先生又提出时势权力。

14

第十四节讲《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却不作为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而有了“计划”。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这也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中国》解读
《乡土中国》内容整理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docx
《乡土中国》: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伦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