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怎么出现两个《圣教序》?

主角人物

○武则天

(624年-705年),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除了政治家外,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女诗人、书法家。

褚遂良

(596-659 ),唐朝高官、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书《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

唐代,有《褚遂良书圣教序碑》,又有《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同一篇《圣教序》,为何会出现两块碑?原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秘密。

话说,贞观末年,高僧玄奘自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在弘福寺译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写了《大唐三藏圣教记》。次年,太宗病逝。临终前,他将国舅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找来,于病榻前托孤。不料李治刚登基,就借故将直言勇谏的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年),李治在大慈恩寺建佛塔(即今大雁塔),在佛塔前面还要一左一右立两块碑,左边一块刻太宗写的《圣教序》,右边一块刻自己写的《圣教记》。这么重要的碑由谁来写才好呢?李治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褚遂良最合适。于是,褚遂良被调回长安,官复原职。这一年,褚遂良58岁。

君臣相安无事一年多,麻烦事又出现了。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要立武媚娘为皇后。武氏曾为太宗侍妾,李治不但有“乱(单人旁加仑)”之嫌,还要让她成为国母,褚遂良坚决反对,在朝堂上叩头死谏,以至头破血流,他还把笏板扔在地上,说:若立武后,就请皇上把这东西收回去,俺不干了。如此忠耿,能不招祸?

当年七月,朝廷中枢大换血;九月,褚遂良被流放潭州(稍后又贬桂州、爱州,几年后死于爱州,即今越南河内,直到几十年后武氏死去他才获平反);十月,武氏登上皇后宝座。

武后时常到大慈恩寺做佛事,每次路过由褚遂良所写的“圣教序碑”,就感到极不舒坦。于是,她在东都洛阳找了一个书法家,让他也写《圣教序》并刻碑,不过那块碑没什么影响,让武后很不开心。

这时,不知是谁为了拍她的马屁,提出一个想法:集“书圣”王羲之的字来刻块《圣教序碑》,将太宗之作、高僧之经、书圣之字集于一体,这样的碑肯定会比褚碑更有气势!武后得知此“天才创意”,立即予以采纳。

《集王碑》不但包含了褚碑的全部内容,还增刻了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刻上主持此事的官员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正是永徽六年“大换血”后的那班宰执们——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也就是说,《集王碑》的碑文在流放褚遂良之后不久就定下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
【精品字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欣赏
《圣教序碑》背后的的一段情仇
[转载]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先睹为快——《雁塔圣教序》临摹要点
四种《圣教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