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芪的临床应用
(2018-02-08 13:45:38)
分类: 学习中医
董序:致中文化编辑整理了我微博里关于黄芪的一些论述,其文名为《中医董洪涛:黄芪的临床运用》。现把此文推荐给网友。
黄芪是一味补气的好药,我临床应用极多,而且,对于虚损性病证往往重用黄芪,疗效亦甚为满意。
我临床所用的黄芪主要是生黄芪,这个观点是从民国大医张锡纯处学来的,张氏喜欢用生药,他认为生药力量更纯厚。
一般来说,黄芪的补气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黄芪不同于人参,二者功效有同有异,不可一见气虚就随意滥用。
善用黄芪,历史上首推王清任,他自创了不少重用黄芪的方子,组方极为巧妙,且有良效。我认为,若想提高临床应用黄芪的疗效,可以参考王氏的观点。
再次感谢整理者的辛苦工作。愿以此文与读者分享,并诚意请求指正。
董洪涛,于南宁,时2018年2月8日
以下为原文:
《神农本草经》言,黄芪能治小儿百病。我的体会是,凡小儿患病,多不必责之于肾,而只需求诸气分,黄芪即是治病首选。黄芪补气之力柔和,其中颇有勃勃生机,适合于小儿生发之力足的生理特点,小儿若易感冒、咳嗽,往往是正气不足而邪气外客,用黄芪最能补小儿的气虚,配入常规药方,常可收取显效。
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补气有两味大药,除了人参,就是黄芪。黄芪气味轻清,其擅长补气,偏于走表。凡是表虚不固的容易感冒,或有水肿、虚汗等,都可重用黄芪以扶正补虚。我临床治疗气虚水肿,往往重用黄芪120克,加糯米120克煎水服,俾气足则水湿自利;又治久病气虚诸症,亦喜重用黄芪补气固本。
历史上最擅长使用黄芪的医家,当首推王清任。王氏以黄芪为补气的主药,《医林改错》共载33方,其中用黄芪者为11方,平均每方用量近90克,且用量最大为250克,尤其令人瞠目。当代大医李可继承王氏经验,治疗危急重症往往重用黄芪。我学习前贤的思想,对于右寸沉软无力的病人,试着重用黄芪,效果满意。
中药处方有效,除方对其证外,还需要配伍合理,并且药物之间比例亦合理,而并非药量越大越好。比如,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至四两,其余各药不过一钱;许公岩治积湿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等量,则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则能利尿,四倍于麻黄,则无明显出汗而湿邪自化。
中药的用量与疗效关系密切,《中药学》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讲功效,当重视药量。比如,白术常规剂量能健脾止泻,若用至45-60克以上,则能益气通便,治疗便秘;现代研究发现,小剂量川芎能使血压升高,而用至15克以上反而能降血压;黄芪常用量为15克左右,而王清任用至120克,治疗中风偏瘫有良效,等等。
一男病人突然发作急性脑梗死而住院,伴有高心病,高血压性肾病,高尿酸血症。出院后仍见右侧肢体无力,走路困难。先用小续命汤,肢体略有力;再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数剂后肢体完全恢复正常。其方:麻黄30,桂枝30,杏仁15,炙甘草15,川芎15,当归30,党参30,生石膏30,干姜30,防风30,生黄芪50。
我工作室一助手,女,因春分天气变化而咳嗽,晚上明显,伴乏力,一侧鼻塞,时通时不通,说话时耳朵有堵滞感,头顶痛,脉沉滑。正虚而邪侵,肺失宣降,太阳受寒。即处三拗汤加味:麻黄10,杏仁15,炙甘草10,当归30,冬桑叶15,姜半夏15,石菖蒲15,生黄芪15。助手自述覆杯而咳止,服两付诸症豁然皆愈。
《经方实验录》有一芪米汤,用生黄芪120克,糯米一酒钟,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治一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初服即气喘稍平,移时小便大通,肿亦渐减。黄芪渐减至30克,随服随减,佐以除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此等大病,用简单之方却收取卓效,叹为观止。
某味药当用多少克,这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的需要。比如,生黄芪补气,常规用至30克就够了,但若用于治疗血瘀偏瘫,则需用至120克(补阳还五汤)。有人说:若中药用药计量实现标准化,那就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否则,全靠医生自由发挥,总是有风险的??有些人热衷于搞中医标准化,其用心叵测。
有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吃顿饭、走两步路、上几层楼梯都要出汗,这多属气虚。气虚的表现为身体虚弱,说话声低,食欲差,容易感冒等等。怎么办?玉屏风散正是补气敛汗的良方,若能配合桂枝汤,效果更好;亦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平时常吃山药,可以补脾益肺;或用党参、生黄芪炖老母鸡,最能补气。
前贤总结黄芪的作用,补五脏诸虚,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为疮家圣药。黄芪若重用,能治重症大病。比如,王清任制补阳还五汤,黄芪用4两;黄芪桃红汤,黄芪用8两;当代名医邓铁涛重用黄芪治疗痿证。我学习前贤经验,重用黄芪治疗中风偏瘫、重症肌无力、虚损诸症,疗效满意。
国医大师朱良春享年98岁,他每天都吃自己配制的黄芪粥。其粥做法:绿豆、薏仁、白扁豆、莲子各50克,大枣30克,加入浸泡黄芪的水,煎煮40分钟后,加入10克枸杞,再煮10分钟。朱良春60年服此粥,所以能精力充沛,延缓衰老,身体一直健康,他说,要坚持吃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应付抵抗疲劳的能力会增加。
古人非常重视量与效的关系。试举二方说明:张仲景的防己地黄汤,治真阴不足,营血郁热,热扰心神诸症,重用生地至二斤,他药则数克,这是治血中之风的巧妙法门;再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黄芪为君,用至120克,是他药总量的五倍多,临床与实验研究都证明,只有足量黄芪才是治疗中风取效的重要保证。
遇到大病重症,是开点四平八稳的汤药敷衍了事,还是放胆应用重剂,以求显效。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重症肌无力;京城名医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抢救重症淤胆型肝炎;名医仝小林教授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黄连加大至120克,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中医治病,关键是识证,当轻则轻,当重则重。
古人有敛汗方,用桑叶6,五味子6,黄芪30,麦冬15,功能益气养阴,敛汗固表,治大病之后气虚不固,遍体汗出淋漓。此方于固表敛阴药中辅以轻疏宣散之桑叶,使腠理开阖,甚是高明。欲将阖之,必略开之;欲将开之,必略阖之。推之,如欲补阳,必于阴中求阳;若欲补阴,必于阳中求阴。自然之道,奇妙如斯。
我夫人所服的开骨散:当归30克,川芎20克,血余炭10克,生黄芪120克,炙龟板24克。一付。用1000毫升水煎药,煎成500毫升,于羊水破时或开始阵痛服用。每3个小时服1次,每次100毫升左右,直至分娩。痛时配合针刺合谷、三阴交,强刺激手法。针药合用,有助于顺产,且能缩短产程。龟板味咸以入肾经,帮助开骨。
最近几年,随着媒体对中医的加大宣传,中医养生渐渐火了起来。不少人女孩子喜欢吃些枸杞、党参、黄芪之类的补药,说是养颜、美容。重视中医养生固然好,但要不要人人都吃补药,则需因人而异,不可滥用。比如,面色苍白无华可以吃些补气药,若手脚冰冷就需加点温阳药才好,如果舌红少苔的话,就需养阴。
肿瘤疼痛,可用之方颇多。近贤张大昌妙悟岐黄,他提供了一个治疗肿瘤疼痛的方子,临床试用,治癌痛效果尤速。但适用于肿瘤疼痛初期,痛不太剧的情况。制川乌15,生黄芪45,木瓜30,炙甘草15。水煎服。此方亦治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四肢疼痛。伴有抽筋或者拘挛者可加白芍30克,成芍药甘草汤,效果更好。
读清代《齐有堂医话》,有人欲悬梁自尽,作者分析:?因思自缢,又不死于金,死于水,死于火,而必欲死于木。木者肝也。肝藏魂,肝血不足而外邪深入,肝木被郁而人不知也。?于是用逍遥散吞左金丸平肝开郁,一剂而效。继服六君子汤加黄芪八剂而愈。近年来每见自杀报道,此或可为抑郁患者立一预防之法。
我读大学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那时我年轻,献出200毫升血液后没有丝毫的不适。但我也见到不少同学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振等反应。这表示血损气亦弱了,需及时补益气血。可以用当归补血汤:生黄芪100克,当归20克,三付,水煎服。或者用十全大补汤亦有良效。当戒过度劳累。
一男病人,右侧地机穴处一小片皮肤肌肉变硬,走路则疼痛一年。服过止痛药,也曾注射局部,无效,遂建议手术。病人求诸中医。局部用傍针刺以祛邪痹,按左右对应法针左尺泽下三寸处,并用乳香、没药、丹参、当归、桂枝各10克、生黄芪20克,五付。两周共三诊而痊愈。一年后复发,再诊两次,至今三年未作。
临证见糖尿病性视力减退,除针刺治疗外,亦可配合中药。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加味颇有效果。此方必重用生黄芪乃效。遇糖尿病引起下肢疼痛或麻木,则可用芍药甘草汤以缓其急,加乳没丹参当归以通其血,颇效。针刺则可取风市、下三皇、足三里,以泻其邪滞,调其脾肾。兼以温灸三阴交、涌泉可扶阳培本。
一女病人摔伤,下肢骨折并已经手术。现手术局部经常疼痛,求治。仿张锡纯意,用活络效灵丹各15克,加生黄芪30克。五付。此症必是瘀血滞于经络,气血不畅而作痛。再思之,亦可用四物汤加诸通经逐络之品。唯若治疼痛,需用乳没,临床验之,极是有效,他药不能代替。五剂后痛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的临床运用
黄芪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中篇)
【体内气血不足,用好3味药可以补,你了解...
中医对药分享
养生 | 工作疲劳气血虚?黄芪当归泡水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