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冒“神药”有时候真的管用?

DrWhy

安慰剂效应:1957年,某期刊上发表了一个比较离奇的故事。

Mr. Wright是一位晚期淋巴瘤患者,他的颈部、胸部、腹部和腋窝都长满了橘子大小的肿瘤,接受了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没有效果。他的主治医生Dr. Philip West也认为他最多活不过一周[1,2]。

可是生命的尽头,谁不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Wright住院的时候,听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Krebiozen的新药,似乎对癌症有效,想试一试

于是,在Wright的再三央求下,West决定给他注射一试。没想到,三天后,Wright的肿瘤缩小了一半,十天后,Wright竟然奇迹般地出院了

谁知两个月后,Wright竟意外地从报道上得知这种新药其实是无效的,这让Wright瞬间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境地,肿瘤复发了。

这次,West医生决定骗他一次。West谎称,一种改进过的、更加有效的药物将于第二天上市,可以让Wright再试一试。但实际上,West医生这次给他注射的只是蒸馏水。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Wright的肿瘤又缩小了,还平安地度过了两个月

但两个月后,美国医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宣布Krebiozen药无效,这让Wright彻底崩溃了,很快他的肿瘤也再次复发,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或许有些人觉得奇怪,怎么蒸馏水也能治癌症呢?其实,这是因为里面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人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怎么跟“葬礼”扯上了关系?

既然说到了安慰剂效应,那么自然就少不了要谈一谈安慰剂。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医学史中,安慰剂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法国哲学家 Michel de Montaigne 在1952年的书中所写的那样“有些人只要看一眼药就会起作用” [3]。而这里所说的“药”,其实就是安慰剂(Placebo)。

你可能想不到,“Placebo”一词,起初可是跟医学没有半点关系,而是常常和葬礼联系在一起[4]。“Placebo”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本是拉丁语,意思是“我将会取悦”。

所以,那个时候,它通常是指被雇佣到葬礼上领哭的那个人,这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一种直观感受,就是只要一提及“Placebo”,就跟“欺骗”挂上了钩(像为了取悦他人的一种欺骗行为)。总之开始的时候,这个词往往是带有一种贬低的、世俗的含义。

那这样一个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医学挂上钩了呢? 这大概还要从一本字典说起。

准确来说,1775年的时候,《乔治·马母比新医学词典》中还没有收录“安慰剂”医学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到了1785年版的《新医学词典》时,“安慰剂”就重新被定义为了“一种常见的方法或药物”[5]。而1811年的时候,“安慰剂”又被解释为“一种取悦而非治疗病人的药物”[6]。

至于它是怎么从葬礼上的含义引申到医学含义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从字典的含义上看,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安慰剂至少是有作用的。

是治病还是骗人?

只不过它不仅仅只是取悦而已,还有真实有效的作用。

1796年,美国医生Elisha Perkins获得了一项被称为珀金斯牵引器的专利,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霸气,但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号称可以治疗头部和脸部炎症以及风湿和疼痛的治疗仪,由两根3英寸长、一头尖的金属棒组成。

珀金斯牵引器的现代复制品

虽说治疗仪是用钢和黄铜等一般金属制成的,但Perkins本人为了“制造”一种传奇性,却声称这是由不寻常的金属合金制成的。

据Perkins本人介绍,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极其简单。通常情况下,在患病部位压上20分钟,治疗仪就可以吸走“造成病人痛苦根源的有毒电液”了

尽管,Perkins的治疗仪遭到了康乃狄克医学协会的质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珀金斯牵引器确实治好了5000人左右,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也买了一套[7]。

虽然,治疗仪在欧洲受到了热烈追捧,但有一个人始终怀疑治疗仪的功效,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医生John Haygarth

John Haygarth

Perkins去世后不久,Haygarth开始着手研究这个售价不菲的珀金斯牵引器。Haygarth决定先用不同的材料作为对比,看看这款治疗仪是否真的如大家说的那样有效。

Haygarth用木头做成了同样的棒,给5位风湿病人进行治疗,神奇的是,其中有4位病人表示治疗后疼痛得到了缓解。第二天,Haygarth又用珀金斯牵引器对他们进行了同样的治疗,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为以防万一试验的不准确性,Haygarth又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这次,结果却没那么灵验了,治疗仪根本不起作用!

Haygarth断定,病人之所以说治疗仪有效,是因为他们仅凭想象而激发出来的信念,对疾病产生了奇妙的影响,而并非是治疗仪起到了直接作用。

虽然,Haygarth没有直接引用“安慰剂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从这个试验中,有些人已经慢慢认可了安慰剂的间接作用。

不二法则

不过关于安慰剂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安慰剂效应,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直到几十年之后,美国Henry K. Beecher医生的出现,安慰剂才开始在医学上得到了认可和推广[3]。

Henry K. Beecher

Beecher是一个麻醉师生,二战期间,Beecher观察到,在没有吗啡的情况下,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给伤员治疗时,伤员依然有疼痛止住了的感受。这给Beecher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后,Beecher回到了美国,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安慰剂疗效的实验,并于1955年,在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强力的安慰剂》,其中描述了15项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安慰剂的平均改善幅度约为35%[8]。

除此之外,Beecher还指出了吃药这个动作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Beecher认为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才能被认定为是有效药物,而这也成了现在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现在的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对照成为了开发新药物或疗法的不二法则。可以说,在Beecher的推动下,安慰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到了试验中。

1938年的时候,安慰剂作为对照试剂被首次用于临床对照试验中。这是一项用来评估一款新的预防感冒疫苗功效的试验[9]。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了两组,其中,实验组被给予装有疫苗的胶囊治疗,而对照组(也就是安慰剂组)则被给予从外观上根本无法区别但实际上装有乳糖的胶囊治疗。

试想一下,结果如何呢?

无效!

尽管实验组的效果与之前报道的疫苗效果一样,但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也表现出了相同的效果,所以最后疫苗还是被判定为无效。

这一试验结果也间接地证明了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上的重要性。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慰剂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而安慰剂对照试验也成为了批准新药物的标准。

细节中的魔鬼

既然安慰剂这么神奇,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安慰剂更有效呢?

首先,药丸本身的特征就会影响到安慰剂反应的程度。比如较大的药丸就比较小的药丸更有效,胶囊比药片更有效,药丸上印有名称比没有名称更有效[10]。

不过,在所有药丸特征中,颜色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彩色药丸比白色药丸效果更好,因为人们的直观感受往往是,颜色鲜艳的药丸优于颜色暗淡的药丸。

另外,安慰剂的确切类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假手术是最有效的,其次是假注射,然后是口服安慰剂。例如,在79项偏头痛预防试验中对安慰剂治疗进行的系统评价发现[11],58%接受假手术的患者有反应(定义为偏头痛减少50%以上),38%的假针灸患者有反应,只有22%接受安慰剂药物治疗的患者有效果。

除了安慰剂本身的特性外,医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安慰剂的反应程度。比如,医生说话的语气、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其他微妙的暗示等等。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受照顾的参与者比那些被视为漠不关心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安慰剂反应。

最后,与安慰剂组相比,使患者认为他们处于治疗组的因素也会影响安慰剂反应的程度。例如,随着治疗组数量的增加,安慰剂反应也会增加,因为参与者认为他们比安慰剂更有可能接受实质性治疗,因此效果也更好。事实上,在一项帕金森病的研究中,人们将胚胎多巴胺神经元的移植与假手术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被感知是治疗组的(不是实际的治疗组)患者表现出了更大的安慰剂效应。

所以从细节上看,不同的安慰剂发挥的安慰剂效应也是不同的。虽然给病人服用既廉价又能起到疗效的安慰剂是美事一桩,但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利用安慰剂,毕竟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内在机制目前还没有彻底搞清楚,如果最后弄得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可就不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家用养老医疗器械及机构养老器械 仅供大家参考:
风湿探秘(上)
69思维模型:安慰剂效应一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安慰剂效应和疗效的“金标准”
科学驱除愚昧:检验药效的“金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