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至和医圣张仲景的关系

2020-12-21 22:04:25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àn 二十)

还记得新华字典附录里的二十四节气歌吗?它凝结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中“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第二个“冬”指的便是“冬至”。

民间常说,“冬至大过年”,可见冬至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

从科学的角度讲,在北半球,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而民间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水饺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东汉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统治阶级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军阀和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呼喊声更是此起彼伏。百姓惨遭战火的荼毒、流离失所。

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为猖狂。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忧心如焚,于是痛下决心,钻研医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后来在医学方面终于大有所成,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任职期间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在其回乡途中,经过南阳东关塔,正值冬季,天寒地冻,他看到乡邻饥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他在路边架起了医棚,将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制,煮熟后,把羊肉和药材捞出剁碎,用面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发给过路的行人每人一些“娇耳”和“祛寒汤”。

这便是饺子的雏形。

行人们吃了“娇耳”后,浑身都暖和了,冻伤的耳朵很快好了起来。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将不同的食材剁碎用面包起来,捏成各式各样,也叫“饺子”或“扁食”。

至今,南阳仍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于是,后人在冬至吃饺子,也是一种纪念医圣张仲景的形式,犹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冬至部分地区吃的是汤圆

2020这一年过得很快,仿佛刚过完年没多久,转眼已经冬至了。

冬至到,注意保暖,今天,你吃饺子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至美食——饺子
冬至怕冻?来一碗医圣的“祛寒娇耳汤 ”~
#冬至#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小年到,请享一碗“药膳水饺”
一代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经典故事大全(2)
医圣祠与冬至吃饺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