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
 
  确定了孙子兵法基本出自孙武之手的八卦,就可以确定对这本兵法的阅读态度。和其他经典作品的阅读一样,最忌讳的是永久的不求甚解。对于作品使我感到疑惑的地方,我不可以简单的认为作者就是在这里没有处理好或者疏漏过去。因为作者不仅是当时的精英,而且远比现在的我要聪明、谨慎的多。所以,阅读经典的一个乐趣就是求甚解,往往在这些地方,能够发现和学习到作者的精妙。
  
  始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中国古文的一大麻烦是要读者自己断句和分段,而断句和分段都可能会破坏作者思想的原貌。今天的编者有极端的,竟然采用基本上每一句话成一段的格式,好像孙武将军同时是伟大的军事家和诗人。我比较认可的分段方式: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接下来处理译文。
  计篇
  首先说说题目,很多译文注解都抛开题目不注,让人费解。往往是这样的译文,越是文辞含混,逻辑全无。这一篇的文中一共有五处出现“计”,意思应该都是一致的,而有的译文却“灵活处置”,一个地方一个意思,放在全篇来看,如此处理甚为轻率。以曹操的道行,注计为“计者,选将、量地、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按曹操的意思,就是在影响战争因素的几个反面来进行计算和比较。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好理解,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决定生死所在,兴亡之路,不能不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是很关键的一句,涉及到对整个篇章的核心“计”的理解。从这一句看,曹操的注解也不太合适。如果第一个“之”代表兵者,第二个“之”代表五事,那么曹操的注解在“校之以计”这句话上就发生意思重叠了,因为曹操的“计”里已经有了“五事”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计”,全篇文字中的“计”包括题目中的“计”,都是“算”的意思。这样理解,文章的篇尾谈“庙算”,还是算,整个文章就浑然一体了。
  孙武将军的五事意味深长。首先是顺序,天在地前,天地又在人前,这和儒家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好反过来。人又在法前,和我的“制度斗不过人”的观点一致。而道又在最前,这个道,常译作政治,这明显就是掐住古人的喉咙让他们说我们现在人爱听的话。中国古代的“道”,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字。按孙武的描述,这里好像仅仅是简单的百姓与君主能同进退且不怕死。但从结果上讲,老百姓要能这样,确实也是打仗最理想的选择。法的译注,说是部队编制、将官责权、部队供应制度。总觉得这样的译注太现代,不知道古代部队讲究不讲究这个。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因为我认定现在的孙子兵法是经过后人的删改的,所以这一段是否是孙武的原著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重复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对文章的美感是一种破坏,而之后的几个孰怎么样,顺序又和前文不符,成了一道、二将、三天、四地、五法。兵众孰强和士卒熟练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根本不像前五个方面那样相互独立。而且假如没有这一句,上一段的最后是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正好和下文一紧密衔接。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段的译文有两个版。一是如果能够听从我的五事之算,用来指导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告辞而去。这样翻译,孙武的性格是比较NB,有“此地不留爷,自由留爷处”的自信和张扬。这种译法也说得过去。孙武的研究主要就是“诡道”,吹吹自己有助于给自己卖个好价钱。还有一种译文是如果将领能够接受我的五事之算,任用他就一定能打胜仗,留下他;如果将领不能够接受我的五事之算,任用他就一定会打败仗,免去他。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后一种译文还有一种好处,就是“用之”和“留之”中的“之”都一致的指代了“将”,有行文呼应的美感。而且“十三篇”最初就是给吴王“教战”用的,如何选拔将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本段第一句是最难翻译的一句。通常的译文是: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外在的辅助条件。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孙子兵法专有一篇“兵势”,里面有一句,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数。奇正备受孙武的推崇,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以对“乃为之势”的理解,不结合孙武的战势概念是没有一点味道的。孙武就怕别人不能重视他独特的势的概念,所以紧接着又强调了一句。更麻烦的是“以佐其外”,这个“其”指代什么?“外”的涵义又是什么?都让人头痛。还是从前后文呼应的角度去推测,“以听”是呼应“将”,“其”也指的是“将”。那么“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可理解为:将领已经接受了五事之中对我方有利的计算比较,于是据此制定如何在战争中形成奇正之势。那么“以佐其外”就可以理解成:用来帮助将领在外作战。要是这样理解,这一段可以并入上一段,“计”与“选将”和“将”的关系,浑然一体。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一段的疑问在最后一句。流行译法为: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不能事先规定的。说“传”是传授,引申为做死板的规定。我认为从整体意思上讲,符合战斗指挥的原理。但个体上看,“传”的译法有些牵强。“传”通常作流传,传递。如果把“不可先传也”理解成“不能让敌方预先知道”,既可以与最后的“用间篇”呼应,又可以与“诡道”的秘密色彩呼应,“传”的翻译又自然,似乎更为恰当。而且这样理解,原文的结构之美又上层楼。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段第一句的译法是: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到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这是典型的不知所云的乱译。都预计到“不能取胜的”了,还说人家“筹划不周”?其实,所谓“庙算”是古代战争决策前高层举行的一个仪式,用小棍或骨片做工具来计数比较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而“得算”,就是得到像骨片、小棍似的“筹码”,得到了表面实力强,战争胜算多。我认为这段里的“庙算”、“得算”和“无算”中的算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和前文的“计”呼应,而第二个指的就是具体的计数器具,是种东西。第三个则有前两者兼有的意思。如果第三个“算”仅是筹码,那么一个国家真正完全“无算”也不可能。孙武这话岂不是废话。因为“庙算”这个东西,春秋时期肯定不用了的,所以孙武这个算很有些双关的味道。意思是现在古人的庙算也没有,战争取胜的筹码也没有,这仗还有办法打赢吗?从而以此再次强调战争前“计”的必要性。
  
  如此理解,这第一篇暂时算过关了。至于篇章在全书中的作用和结构上的地位,就暂时留待以后捉摸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
【名著选读】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奇正观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 孙武 《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第一个字就理解错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