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天下画竹“第一人”,醉中用手指画的竹林,让麻雀都“误以为真”

古代文人通常喜欢以高洁的外物自诩,含蓄表达鸿鹄志向,或者淡然理念,例如一提及菊花就会想到悠然隐逸的陶渊明,若谈到荷花。

就会想到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北宋诗人周敦颐,至于爱竹之士就不得不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乃江苏兴化人,原名郑燮。

“燮”字有着天下平和清明之意,郑板桥一生践行此字,在做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时,他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就像他所爱的竹子一样。

外硬内空富有君子气节,彰显出文人的正直跟傲骨,展现他清廉旷达的品行,他笔下的竹竿瘦劲挺直,竹叶坚韧锋劲,带有孤傲清冷之态。

气韵上十分逼真,似乎一阵风吹来,它都会随风飘动,其实郑板桥还真有一个画竹逼真的趣事。传闻郑板桥有一位好友家中新砌了一面白墙。

多次请求他帮忙作画,后来郑板桥推脱不掉,就在醉中找了半盆墨水用手画了一幅竹,最后还把墨汁泼到墙上,但就是这样一幅“怪竹”。

却让躲雨的麻雀们“误以为真”,当成真竹林,纷纷往墙上撞着避雨,足以见郑板桥的画竹功力有多么深厚,在当代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例如他这卷《墨竹图轴》就非常适合赏析,此画作于郑板桥60多岁时,卷中还有题诗,用笔圆融劲秀,墨色虚实搭配和谐,富有生机。

竹竿“瘦劲”而非简单的“细”,因为单纯的细只是外在的形态,无法展现内在气节,但是郑板桥用“傲骨”做画笔,为竹子加上“瘦劲”的风姿。

使此画内在格调上升,展现出铮铮铁骨和孤高豪壮之志,赋予画面生命力,因为在郑板桥看来,画竹就像学书法一样,最开始都是依据看到的形态描摹。

先把基本功跟竹子的形态把握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加入自身的理解跟艺术观念,让竹林的婆娑翩然之影显现于纸上,刻画出它的品质与气节。

让外物与自身达成统一,使每一片竹叶都富有灵魂,就像这卷《墨竹图轴》就达到了终极境界,同时看画中的竹子你会发现数量并不多。

因为在郑板桥看来:“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何必重重叠叠”,竹子太过茂密,就会失去他的清健爽利之美。

这样的疏朗布局才符合自然之态,把心中意趣自然展现出来,蕴含盎然的生命力,因此被誉为天下画竹“第一人”,时常品析,不仅可以增强艺术理解能力。

掌握郑板桥的画中技艺,提升自我绘画境界,还可以将此画挂在书法、办公室等地,彰显自身艺术品味,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用。

真迹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郑板桥的《墨竹图轴》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全卷极为清晰,画中竹西的墨色变化清晰可察,装裱工艺十分精致典雅,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的这些竹子极简,但极有味道
郑板桥《墨竹》欣赏【多图】
郑板桥生平 墨竹作品
竹林深处有高士
野云说竹
画竹,何以从仕气走偏到市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