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中医】此消彼长,物极必反,阴阳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阴阳学说

变化和规律千千万万,而阴阳学说则是用执简驭繁的方式来说明的。前一篇《相互对立,又谁也离不开谁,这里面都是阴阳的智慧》(点击可阅读更多内容)详细解读了阴阳学说包含的前两个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以及阴阳互根互用。今天再来聊聊另外两个基本内容——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 

消长平衡

■■■■■■■■

阴阳消长平衡,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消,就是减少、减退;长,就是增加、增长。其基本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立制约引起的消长,二是互根互用引起的消长。

1

对立制约引起的消长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因为对立,就会有制约,就会引起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四季阴阳消长,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阳消阴长,一年总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2

互根互用引起的消长

此长彼长,此消彼消。因为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资助,促进得当则现此长彼长,资助不足则现此消彼消。如春夏阳长,同时雨水增多,植物茂密,这是此长彼长(阳生阴长);秋冬阳消,同时植物凋零、雨水减少。这是此消彼消(阳杀阴藏)。

阴阳消长平衡

在中医学里有什么意义呢?

就在于维持自然界和人体的相对的动态的稳态,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是阴阳变化的量变过程。

“阴平阳秘”是什么呢?它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是一种平衡的有序稳态。咱们都知道,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排斥,以求其矛盾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这个动态平衡,我们就称之为“阴平阳秘”,这正是阴阳统一体的有序稳态

达到了“阴平阳秘”的状态,我们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阴阳失衡,其中一方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生命运动的异常,最终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假如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就会出现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的情况,这时候人就会出现高热烦躁、口干舌燥的热证;反之,如果阴气过甚,阳气不足,就会出现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的情况,人就会有手足冰凉、下利清谷的寒证。阴阳失衡,便是疾病最根本的实质了。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此要保持生命的健康,就需要保证身体阴阳的动态平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那样。有了阴阳的动态平衡,精气神才会充沛,身体才会健康。

 阴阳 

相互转化

■■■■■■■■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相互转化的形式,属于质变过程,既可以表现为渐变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冰雹突袭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灵枢·论疾诊尺》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正如《灵枢·论疾诊尺》所说,其中重、极、甚,即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阴阳互藏互根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消长和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不同: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事物本身属性并未发生改变(阴还是阴,阳还是阳),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事物本身的属性转化为相反一面(阳变为阴,阴变为阳),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超过一定的限度,则该事物的属性会发生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如急性热病中,患者出现高热、面红、咳喘、气粗、烦渴、脉数有力等实热性表现,属阳证;邪热极盛,正气大伤,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虚寒性表现,属阴证。热势极盛,即是促成阳转化为阴的必备条件。

//  写在最后

在前面我们说到阴阳学说的起源时,曾提到古人的立杆测影法。在立杆测影小实验中,如果阴影属阴,日光属阳,阴影和日光,也就是阴和阳永远不会重叠,这就是阴阳对立

阴影和日光的产生来自于阳光照射,所以阴阳互根,同时存在,谁也离不开谁。

阴影的长短变化和日光照射的距离,这就是阴阳的消长变化

夏至时,立竿日影最短,“阳”最多,日影短到夏至这一天之后就要变长;冬至时,立竿日影最长,“阴”最多,日影长到冬至这一天之后就要变短,这就是所谓的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自然之理就是这样。那么——

生活中如何保持阴阳平衡?

敬请期待后续

本文作者

马淑然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

清代御医韩一斋第三代传人,北京妇科名医刘奉五第二代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卫视“养生堂”主讲嘉宾。

本文其他作者:杨舒涵、张继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UC头条:看懂中医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3之阴阳变化
【中医哲学基础】5阴阳的关系
中医知识讲座第四弹:阴阳的概述(3)
阴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