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极太极帮我提升了功夫境界
编注:作者为京冀两地知名老拳师,太极拳吴式第六代、陈式第十二代、武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在2014和2015年召开的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上,分别获得吴式太极拳女子M组和武式太极拳女子M组第一名。
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园跟随李焕喜老师学习无极太极养生功已经三年了。虽然只是利用周末过去揣摩学习,平时自己修炼,但三年坚持下来收获很大:一是身体健康恢复了。睡眠质量越来越好,腿部和颈椎不痛了,驼背明显改善,免疫力增强,体检发现多年的白细胞偏低已经转为正常。二是对无极和站无极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前多年“只练有、不炼无”,现在知道“既练有、又炼无”才是完整的太极功夫,并且能够体验包括“凌空劲”在内的各种功夫味道了三是对太极拳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对《太极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原来认为是触觉的感知能力、敏感程度,现在知道是指在接触点上力“不加不减”一刹那间“场”的调动和应用了。四是无极太极功夫明显提高。打拳越来越有轻缓绵延、云展云舒的感觉,推手既可以体悟别人如何做功夫,也能运用“四两之功”影响或者控制他人的平衡了。
初识无极太极是在2016年11月13日,我去北航李焕喜老师的教学现场观摩。之前听说李老师20多年炼功都是以站桩为主,很少打拳,但很少有人打得过他。我有些将信将疑,就想亲自体验一下。我先用一个内栓肘拿住他,看他如何破解,结果却是他身体未动我双脚离地、失去了平衡。再用一个外栓肘拿住他,看他怎么办,结果还是自己站立不稳。之后我又来一个大捋,使他身体倾斜,不能动弹,也不知为何一瞬间还是我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还不甘心,就问他假如一个人从对面猛冲过来打你,你怎么办?李老师说你不妨过来试一试。我就从对面冲过去,想出拳打他前胸,可还没接触到李老师,就感觉被挑起来了,顿时惊心落魄,好像要跌下悬崖。我当时就想,这功夫好厉害,我必须得学习!
就这样,从彼时开始,我下决心一心一意学习无极太极功夫,并且一学就是三年,只要不是遇到刮大风下大雨或者重度雾霾等极端天气,我都会坚持到北航绿园观摩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练功体会,我认为一个习拳多年的人要想修炼无极太极功夫,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转变观念,舍得放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记得当初李老师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他是用“场”打的我。我问如何能学,李老师说,场感需要久站无极桩才能培养出来,你若想学须得先把原来所学暂且放下,好好修炼一阵无极静功,等无极功夫有了,再把招法套路拿出来也不迟。
我第一反应是不行,因为我此前学了很多套路、很多推手招数及方法。从1985年开始,我先后学过杨式、陈式、吴式、武氏太极拳以及刀、枪、剑、棍等套路,从2004年开始我研究体用结合,学习推手散手知识及实战招法劲法,2012年后又在北京重点学习吴式太极拳套路和用意及轻灵的推手。早在2003年我就在老家邢台组织了练功点,先后教授竞赛套路24式、42式、48式太极拳以及杨氏36式太极刀、46式太极棍,教授传统套路吴式83式、吴氏37式、陈式一路、武氏108式太极拳以及推手对练、武当太乙游龙拳等。学了这么多,教了这么多,我怎么能轻易放下呢?回到老家跟师兄弟和徒弟们一说,他们也都说:“放下可不行,咱们学的可都是好东西”。
虽说如此,可又觉得无极太极是好功夫,舍不得不学。由于思想纠结,精力分散,初期一段时间站桩效果很不好。王生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他对我说:“你没好好站桩呵”。这句话刺中了我的要害,我一想也是,的确没有好好站桩,没有真正进入无极状态。就在我纠结于是继续学还是不学的时候,我翻开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看到了“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了一种和原来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学习,关系着我如何选择。联想到李焕喜老师在《老子人文智慧》所说的,“没有‘无’,就不会有‘有’,不会‘无’就不会生‘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修炼无极功夫是比修炼太极功夫更为基础、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功夫”,我忽然明白了,“无”和“有”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太极拳的完整理论体系,不会无就不是完整的太极功夫,我以前学的练的虽然很多,却都是在有的层次上,现在必须补上无极这一课!
仔细回想自己学拳走过的路程,更加坚定了我学习无极太极功夫的决心。1985年之后,我学的主要是套路,一直横着发展,学了杨氏、陈氏、吴式、武式,还有刀、枪、棍、剑、球等。2004年后我逐渐认识到,以前学的都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重复的多,应由横向纵深发展,“打拳不推手,白在拳界走。”所以开始研究起了推手、散手和部分拆拳。因为我已退居二线有了时间,整天玩命地学招走劲,练习各种方法,几乎忘记了年龄,不管男女老少我都要推一推试一试,吃饭睡觉无规律,推手时间无节制,结果透支了体力,导致住院做了大手术,真可谓付出了血的教训! 2012年以后我来到北京,到各大公园学习推手,因为推手种类很多,开始学的比较杂,后来还是集中精力学习吴式太极拳以及用意走内的和轻柔的两种推手方法。
接触李老师之后,才逐步认识到原来学的套路和推手绝大部分还都是侧重练有,忽视了练无,形成了有的重复、无的缺失。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拳也是修道,不能光做加法,必须得做减法。人们都明白,杯子装满了水,再倒就流出来了,只有把杯子先倒空,才能再装新水。学拳也一样,该放下的不放下,新东西就进不来。放下是勇气,更是智慧。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想到这些,我就果断把原来所学过的重复的东西都丢掉了,暂停了任务式练拳和教拳,通过持而恒之地站无极桩,尝试关闭人体后天的肢体和心理活动,减少欲望、妄动和无端消耗,放空思想,积蓄生命能量,并为接收天地间的自然能量创造条件。

二、要持之以恒,坚持站桩

站无极桩,最难的是入静。《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说“念头不起为静,身中无物为虚”。站桩中做到念头不起真正入静是很不容易的。初期试着用一念代万念,默念“虚”或者“静”。虽然没有那么多念头了,但是一念也是念呀,知道这不是真正的静。不入静的桩,只是单纯的身桩,达不到身心皆虚的效果。后来每次站桩,我就站到水边石头上或松树旁,先调好身形,把心收回来,头融于天,脚融于地,微闭眼睛,一念也不要,默默地与天地宇宙求合,与大自然趋同,慢慢就进入了无极状态。这时感觉就像站在水中,或像坐在船上一样,身体逐渐有了漂浮感,悠来悠去的。我知道这是过程中的现象,顺其自然。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其次就是坚持,尤其是疾病反应阶段。这个关最难过,思想包袱最重,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疾病,站桩过程中都会有它的病灶反应。我反应最厉害的是腿,站桩过程中,左腿风市穴周围呼呼冒凉气,后来就是腿疼,晚上有时疼得不能翻身,难以忍受。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站得不对,就去问李老师。老师说,这是站桩中的正常反应,是气冲病灶,也是疾病开始好转的先兆,是排病排毒反应,是黎明前的黑暗。于是我就忍着痛坚持站桩,等待黎明的到来。果然有一天,恍惚感觉左腿有股气往下流动,渐渐的左胳膊发热,象烤电一样,后背随之微微出汗,右胳膊也开始发热,腿的疼痛从此就慢慢消失了。

三、要用心揣摩,悟练结合

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道无形无象,不可说、不可见,但可体感、体悟、体证。我就是遵循“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原理,学着用“观”的方法把我所学、所感、所悟联系起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认知和境界的。
首先是感悟“无欲观其妙”。就是在静态中听平衡,找无极状态,体悟无极感觉。多次看到李老师在推手中无论遇到什么被动情况,都能瞬间做无,进而使对方撕根、失去平衡,由被动变主动,真是妙不可言! 我自己试着体验过以下四点:(1)经常听桩,让拳友听我的桩,我也听拳友的桩。由于每个人功夫不一样,身体状况有差异,桩感也有区别。比如拳友听我的桩——我首先进入无极状态,让拳友手搭在我肩上,无欲观其妙,看场能产生什么效果:有的上下跳,脚步很重;有的很轻,弹性很大;有的来回摇摆,失去平衡。我能感到对方场的强弱和功夫高低。(2)两人搭手同时进入无极状态,比谁更无,看谁更静,无得更干净,总有一人先失去平衡。(3)两人都进无极场,搭手对面站立,一人突然撤场,另一人惊慌前扑。(4)我和郭老师在推手演练中,他瞬间做无,可以让我“动魄”“撕根”引进落空;我试着突然做无,也能让他撕根跳起来。

无极是基础,是出功夫的关键!

其二是感悟“有欲观其所徼”。李老师经常给我们演示,接手后虚实一分、意念一动,即可破坏对手平衡;或发或拿,对方都猝不及防。我有过以下两点体验:(1)我和对方拳头相对,似挨非挨,我做无,对方飘起,但没有明显方向;我做后实前虚,对方就后退了;做上实下虚,对方下蹲又跳。产生这种看得见的效果,手不动,是意动,意没在手上,意在宇宙间。破坏的是对方气的平衡,不是力的平衡。(2)我首先进入无极状态,请4个人站在离我2米左右的地方,纳入我的场内,我和他们成为一体。之后我想内实外虚,两手自动的缓缓的有节奏的向两边分开,4个人也跳着向两边散去,手到极致后做无,两手又自动缓缓的有节奏的向里合,4个人也跳着向中间聚合回到原位。做无后想让一个人向我走来,我想前实后虚,两手自动缓缓的回到原位,这人也跳着过来了。虽然两手也在动,但指挥的仍然是场,不是手的开合,如果光是手动,没有用场,在不接手的情况下,4个人是不会动的,对方没有场,我也做不成。

其三是感悟推手中的无极生太极。对无极生太极的理解,只有学习了太极推手,才能较好理解,只有在推手过程中,才能真正感悟到太极的精髓。早在《周易》时期就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这个“之间”是什么?王培生认为:“太极图里的S线,俗称中极之玄,就是“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最生动的写照。太极图一黑一白的阴阳鱼,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这说明处处有阴阳,无处不太极。

李老师也多次说过,太极拳最为玄妙之处,在于其有、无状态的相互演化。在太极推手中如何体现那个有、无状态的相互演化的那一瞬间,也就是太极图里的S线,俗称中极之玄。实践使我体悟到:在旧劲已尽,新劲未出的一刹那,就是太极。比如两人推手用气场无、有演化,我做“无”,对方脚跟离地,在我想发未发,那一瞬间是太极,做有的火候把握好了,发人就干脆、利落,否则,不是僵住,就是拖泥带水。所以快了、慢了都不行,只有抓住无、有转换的那一瞬间,才能打出效果。这种奥妙只能体悟,难以言表。

其四是感悟舍己从人不丢中(即不丢桩)。舍己从人不丢中,是李老师对《太极拳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在演示推手动作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太极推手中的“舍己从人”,也就是使对方“得”而后失。这也是太极推手“后发制人的道理”。舍不是丢,是在自己动态平衡中舍,在有了整个场势的运化中舍,才能失而后“得”。我曾体验过李老师的舍己从人——我捋他,如果他光舍己从我,把桩丢了,也就是把场丢了,他只是随我过来,对我没有任何破坏作用和威胁,但如果他在舍己从人的一瞬间,纵然是形从了我,但是他桩没丢,场还是他的,他一想后实前虚,我就后退跳了起来,他又变被动为主动。所以说,要舍己从人不丢中,也就是不丢桩不丢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所说都是我个人的阶段学习体会,谨供大家批评指导。特别感谢李老师把他20多年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感谢团队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和众多拳友的切磋交流。因为这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才有了我今天身心上的健康和功夫上的进步。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经要
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系统训练浅谈 - 中国太极功夫论坛 陈氏太极功夫交流学习平台 - Po...
太极杂说36-37-38-40
你修习的太极拳一直很行|不信者一定不行!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太极拳桩功不是只有无极桩和太极混元桩的,还有很多其他桩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