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呓解《道德经》之:“性命双修”(推荐收藏)

《道德经》作为哲学史上的古代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及其渊源的影响,是哲学史上的“珠峰”,参道者心中的“圣山”。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颗烂了根的大树。”《道德经》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一部“治世宝典”、一部“修真秘笈”。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不断地寻求精神上的充实和生命质量的升华,因此参禅悟道也悄悄形成了热潮。

    我第一次正式坐在课堂上学习《道德经》,是在2009年的冬天,我参加复旦大学EMBA课程的学习,其中有一门课是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守均先生所开设的《管理哲学》,但上课的内容却主要是《道德经》和《易经》。那时感到《道德经》博大精深,深不可测,是“玄之又玄”的学问,非常人所能及之,但也正是因为它神秘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求知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几年来,我读的最多的书,就是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籍、论著。

    老子《道德经》尽管把“道”说的玄之又玄,但其主要目的不是干预道、改造道,而是要让人类深刻地认识道、遵循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应该主要是:“天地运作之道,长生久视之法”两句话。而“长生久视之法”的法门就是“性命双修”。关于“性命双修”从古至今述论极丰、多有定论,如此重开这个话题,无异于“无事生非”,甚至“弄巧成拙”。但一直以来,对“性命双修”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总是让我欲罢不能,胸中郁垒不吐不快。现就把我从不断的学习中得到的一点新的启示呈献给大家,若能对“养寿者”有一丝的帮助,也是作者的万分之荣幸。若有谬误不当之处,亦请各位得道方家斧正,本人亦幸甚之。

一、何为性命

    《史记·老子列传》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关于养生最重要的学说,就是主张“清静无为,性命双修。”那么,何为性也?何为命也?二者有何关系?现代道学领袖、第二届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说:“性即吾人之灵觉,命即吾人之生机。”

    我的理解是:性乃心性也,精神也。这里的性,应包括性格,脾气,德行,素质,价值观,世界观等,是指人的“心里之道”也,是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的修炼和实践过程。

    命即阳寿也,生命也。包括基因,遗传,体质,先天及后天所储备的能量,是指人的“生理之道也”,是提升个人生理健康素质的修炼和实践过程,

    本人认为,人尽管是先有命后有性,但修性就是修命,修命必先修性,尽性方可立命。“性命双修”也是指通过身、心的全面修炼,达到至高完美的人生境界。

    二、修命先修性

    “性”和“命”是生命的两个车轮。但这两个车轮不是并列的,而是像自行车一样,是一前一后的两个轮子。修性在前,是前轮,主要是管方向,管目标;修命是目的,是后轮,管动力,管能量。只有两个轮子共同协调的转起来,人的生命才会行稳致远。

    上世纪初,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最早从事量子力学、介子理论的研究,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说:“老子两千多年前就批判了人类文明的缺陷。他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这个命运应该就是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老子清楚地毫无避讳地指出了人类文明的缺陷,如“自恃、自矜、自伐、自见、贪、骄、奢、满、不知止,妄作为”等等。

    老子同时鲜明地提出了“恬淡抱朴,清心寡欲,无为不争,谦虚处下,知足知止,戒奢破满……”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以及“慈、俭,啬,不敢为天下先”的良好美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老子哲学是一个思想宝库,他给人们提供了哲学式的生活方式。”

    老子是“性命双修”理论的创始人,是道教的开山祖师。道教提倡的也是“性”和“命”的统一。“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既然命是指生命,性是指精神,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做到性和命的高度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按《性命圭臬》的说法:“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性命双修,不但要追求健壮的体魄,更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身心都能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道家的修炼有“性功”、“命功”之说。炼“性功”者,则是涤除杂念,清心寡欲,心性淡然,自我调节,内心祥和平衡,有我忘我。

    外于行,则为乐善好施,利物济生,苦己救人,积累功德,无私无畏,不断积聚正能量,提升人生价值,最终达到性功和命功相互带动,共同长进。

三、修命在“抱一”

    《道德经》对于“修命”的开示非常的简单明了,而且实用可行,就是“得一、守一”。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第三十九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

    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明确指出:修真养命“一为要”。那么究竟何为“一”?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参悟不了“一”,就从根本上无法“入道”。历代都有对《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但一直存在不少的差异,有些问题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对“一”的理解是:

    ①“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一”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是天地的起始,是生命的根由。

    ②“一”是无极的状态。“一”为阴阳未判之态,故为“无极态”,道家用“”来表示。它呈现的是混合的、胶着的、浑沌的、恍惚的,阴阳合一的状态,似无似有,若隐若现。“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十四章)

    《老子》开篇就提醒人类:“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要在“无”的世界里,探索万物和生命起源的奥秘,在“有”的世界里探索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轨迹。有和无是一切事物的呈现形式,两者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只不过是称谓不同罢了。这就是它的玄妙所在。

    ③无极非虚无。无极中含有虚无,但不是虚无,无极和虚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本章清楚地表明,如果非要把“道”看作“物”的话,但这个“物”是模糊不清的,存在的状态是幽深莫测的,它虽然含有极其细微而又真实的物质,但你只能从中窥探到一点点生命的信息。

    这也就是说:“一”就像“无极”一样,虽然包含着“有无”两个方面,但这个“有”是以“无”的状态而存在的,说它“有”又“无”,说“无”又“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像现在人们常说的“我将无我”,到底是“有我”呢还是“无我”呢!道理就在这里,明白人不可不悟。

    我的太极拳师父,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道太极”创始人黄震寰先生,一直致力于“无极而太极”的修炼实践,形成鲜明的理论体系。他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与其他门派老师最大的不同,就是坚持让弟子先修“无极功”,无极不精不修太极,以致弟子中有不少人修炼十余年而不得其拳架。

    ④太极归无极。“无极动而太极生”(一生二),“太极静而归无极”(二返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

    道家认为,“生”是大自然的本性,是道的“好生之德”,所以道家只注重“生”,不注重“灭”,但主要强调“归无”。从无到有、从有归无是自然界育化万物的特质属性。由弱到强,由盛而衰,返本还原,叶落归根,是万物运作的普遍规律。因此,道家把“复归无极”(抱一)作为生命修炼的最高目标,以契重新回到生命的本源,进入新的能量转换,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掌握了这个生命的智慧,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因此,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开启快乐幸福人生的金钥匙。”

    然老子也并非没有担忧,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但愿吾辈没有辜负老子的期望和托付,把道家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特别是传承好老子“性命双修”的养生文化,造福更多的大众百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丹道及其理论精微谈
老子道德经玄览
性命要雙修
性命之说随笔
如何理解道教之性命双修,别想歪了!
什么叫性命双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