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五.六)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内外合一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内劲能由腿而腰而背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串畅通。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到“节节贯串,内外合一”。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可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做到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路线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节节贯串和一动全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能练达周身一家的地步。

  为了明确节节贯串的实质,试举下半身为例加以说明:当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着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环绕大腿到胯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是谓下半身的关节贯串。所谓贯串,不仅在关节上动,而且应使整个腿环绕上升而动。若不经过大小腿而单由踝关节、膝关节和胯关节动,则属于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样就是“零断劲”。只有经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串劲”。明确了贯串劲,就找到了着力点。若是使腿前弓后塌而没有左右旋转,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这时就只能表现出关节的一收一放,与肌肉的放长无直接关系。手臂若是直伸直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种贯串的要求除运用缠丝式的上升外是无法达到的。

  以腰为主宰的一动全动

  陈式太极拳动作,首先要求身体各个关节能先后贯串地运动起来,这样既能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外部又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为了做到全身关节依次运动,就必须从身上找出它的中心环节,并用它来领导各个关节依次运动,这样周身才会轻松灵活。如果用脑力来照顾各个关节依次俱动,就会造成顾此失彼,不但不能达到贯串全动的目的,并且会失去动中求静的要求。

  我们知道,腰居于人身中部,具有中轴的作用,它上与两臂相系,下与双胯相随,以腰为轴的运动就可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外合一和上下相随。

  上与两臂相系其内涵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要有合劲,合中要有开劲,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一线相牵、相系,对称相连。手臂向外开时,内中要有合意,手臂虽开而意气不断;手臂合时,内有撑劲,此为合中有开。

  下与双胯相随,此即上虚时,下必实,上即时下必虚。然而虚中又有实,实中又有虚。例如:单鞭一式,左手上棚为虚,而手下的左脚为实。手虽下棚而掌根下沉,此是虚中有实,无实则浮,而手下之脚为实,但着力点在前脚掌,脚根微虚,此即实中有虚,不虚则为重。重则不灵活,没有变化。所以,这也是太极拳划分虚实的基本法则,一旦能很好的掌握虚实,节节贯串自然就不难掌握了。

  要使上下能相随,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即自顶而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要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内外三合又称六合,而又要内与外合,内合即: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外合即: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此即内外相合。只有使五官百骸五脏六腑,筋骨皮肉,全体四肢心神意气相合为一,才能使整个运动始终上下相随,也才有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达到一动全动的周身一家,乃至混元一体。

   总之,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身上、中、下三节连成一体,意气神形融于一处,在心意的指导下,使内气在体内上下贯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经丹窍、贯经穴、循经络,通便全身。

   节节贯串的掌握

  陈式太极拳虽然要求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但动作的动度是大小不一的,人的日常动作对关节的影响也不平均。全身九个大关节中,转动最大而且多的是腕关节。转动最小且少的是脊柱。太极拳节节贯串的要求却与此相反,要求腕关节要动的少些,而脊柱却要求放长并动得大些,亦即一直一弯的动度要做得大些。腕关节的动度减小了,就使人不得不扩大身法来帮助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不得不以腰脊作主宰,否则就无法婉转自如地转过来。如果腕关节的动度不减小,则手腕一转,一个动作可以与腰脊无关地轻易转过去,一滑而过的动作腰当然就动得小了。所以陈式太极拳名家们常常说:“功夫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

  在运劲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机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而为了做到主宰于腰脊,不顾此失彼和不分散思想,则只有在动分静合中发动动作,才可以自然地把劲运到腰脊上去。所以练拳架时,务须养成这种动作的习惯,这样才可使动作时不分散心思,不但可以做到腰脊带头,而且还可以做到动中得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就是来说明离心力的“动分”和向心力的“静合”的。虽然由于离心力使两膊同时螺旋地分开,但因为两臂相系,在开中还寓有合的内劲,这是属于全身的开中寓合。其次,由于不是直开直收,使手臂也就具有螺旋式的开,这是肘合腕开和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前者是全身的开合相寓,后者是手臂的开合相寓,这种全身与手臂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乃是“太极”图(阴阳)的具体表现。练成这种功夫,才能纵横前后,左右逢源,触之则旋转自如,变化无穷,为内外俱练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解除技击上“顶偏丢抗”四种毛病的基础。

  陈家沟太极拳有两路,第一路以练习柔和和运劲为主,在运动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化劲,先化后发,这是运动发展的规律,而现代以保健为目的的简化太极拳几乎全是运动,对于发劲大都删去不用,但陈家沟太极拳是运发并用的拳,因此才构成了八门五步(八门是指八种劲别,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五步是指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所谓发劲是指在沉肩坠肘之下将各种曲蓄有余的内劲引导着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所以拳谱中规定:“劲由脊发”,即由脊脱扣而出,只有这种发劲才是中正劲,这一点在陈家沟太极拳二路里的体现最为明显,它是由全身汇合了各个关节以腰为轴而发出的。所以节节贯串的原则不论是运劲、发劲和放劲,均须贯彻,因为节节贯串的运动正是节节贯串的发劲的基础,年老体弱者可将发劲改为放劲,以降低发劲的刚度来适合锻炼的要求。

  由此可见节节贯串,腰转虚实的运动不仅可以为周身一家的功夫打下基础,并且可为节节贯串的发劲提供条件。节节贯串的发劲是为了加强蓄劲,将劲集中于脊背,然后发出去,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运劲,所以它们两者相互为用,又互相增长,因此,对保健和技击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第六特点快慢相间,松沉柔顺

  在初练太极拳套路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动作放慢了,才有机会调整身法手法和步法的不足,也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慢不可慢到象想心思一样,如果慢到表情痴呆,动作就会散涣。所以慢不散,快不乱是太极拳快慢的限度。随着太极拳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练一趟拳架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有一个限度,虽然动作加快,但仍能沉着地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飘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每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达到“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初学陈式太极拳的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越慢越好。因为慢可以细心揣摩姿势的正确性,对每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都有充分的时间加以审查,由粗到精。这样,姿势就易于纠正,并可在转关处检查出是否顺遂。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检查和纠正,就能达到姿势正确,动作自然顺遂。对于这个时期的慢还要有个条件,就是说要在提起精神和神不外散的前提下求慢。如果动作慢得神气上表现出迟纯和呆板,动作表现得滞重和不灵,就与太极拳意气运动的要求相反了。因此,慢必须是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下求慢,这是太极拳对于慢的标准。以后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这是锻炼劲别的时期。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可由开展发展为紧凑,使运动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转关处的角速度却加快。这是太极拳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功夫,也是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序。

  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由慢转快最合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是动作沉着;二是能表现出劲别。

  在全趟架子内,无论动作快或慢,都要能不改变运动的沉着性,象这样的快,才是正确的加快。如果动作显出飘浮、散乱,不能表现出沉着,则说明动作太快,应立刻放慢些。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可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快。

   陈式太极拳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编排而成的,在运劲时应该充分体现出八劲之一(如四正的棚、捋、挤、按或四隅的采、列、肘、靠)。若动作太快时,一转就会滑过去,就不容易表现出太极拳要求的劲别。因此,如感到自己很难再表现出劲别,就说明动作已加得太快,应调节运动速度,这也是由慢转快的标准之一。

  上述两点,乃是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有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使运动的速度恰到好处地由慢转变为快。所谓快,不是将太极拳全部动作均改为快动作,而是在每一个拳式的开合中,转关折迭处都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表现出留恋缱绻和绵软的慢动作来。因此,快,仅是圆转向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这种加速运动是八门劲别产生的基础,若没有这种角加速力,就无法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也无法适应“动急则急应”的要求。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用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在开中寓合和内劲曲蓄条件下,当达到目的物附近时,突然如弓弦脱扣似地一振而发,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去。武术家把这称做“寸劲”。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知道,凡是单独的慢动作或是单独的快动作都是不合太极阴阳相济的要求的。其次对人的注意力的稳定性来说,无论从心理、生理基础上可以看出要使注意力作长期的同等强度的注意而不破坏其稳定性是不可能的。要使注意力稳定和神意不涣散,就必须使注意力的强度有高有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它要求把意识贯注于动作之中,为了不使神意涣散,则动作就要快慢相间,这样才能配合意气的起伏特性,促使注意力得到稳定和神气鼓荡。其实,动作的快慢相间也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本能,它既是保健所必须,也是技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以一个拳式而言,要求达到快慢相间。然而从一趟架子来说,这种每个拳式的快慢相间,还要求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这也就是说从运动开始到结束,需要慢时都是同样的慢,需要快时都是同样的快,用太极拳术语来说,就是要做到“匀清”。如果动作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则他的呼吸就必定的能调节得很“匀清”,不会有渐趋急促的现象。这种使动作与呼吸两者均达到“匀清”的功夫,是太极拳修养有素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久练得来的真功夫。因此,开始由慢转快时,切不可怕呼吸急促而不敢行加快的动作,如果那样就是因噎废食。总之,太极拳要如长江大河的波浪一样,既滔滔不绝又“匀清”地起伏,既有宽阔时的悠闲,又有狭隘的紧凑。

  陈式太极拳虽然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组成的,但初学时,为了化去身肢原有僵硬的拙力,暂时可不必表现出劲别,可只圆不方,通过一般时期的摧僵求柔,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就自然能产生出由身肢放长的弹性劲来。

  练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极境界。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学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活,周身难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学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练习陈式太极拳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陈式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取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劲,则不仅不能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劲,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呆。而由松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松沉就是在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要求全身骨节依次松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开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健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张开,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行。如何才能做到放松呢?全在于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骨皮肉,各个关节无不松开。其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叫节窍,是内气入于骨髓的窍门。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例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肩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肘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就能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胸气自然下降、胸节自然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入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虚心实腹,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练拳,还是在推手时,都要有松沉之意。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棚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用功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柔顺,就是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并不是柔软。和者,内心中和之气;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是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其质如水,故在五行中属水;韧者,软而有弹性。柔顺之劲即以内心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练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201112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式太极拳八个特点(二)
缠丝劲的掌握[太极社区]
【原创】太极拳的“劲”与“气遍周身不少滞”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之二
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怎样练习太极拳》——关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