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黄家的那些古事(三)修筑城墙

第六代黄銮是黄澜的独子,字宗周,从小就继承祖辈耕读传家的传统,早早地就被送入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可惜也是科举不中,放弃了科考,和父亲一样投身经营。他的事业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江阴城的东乡、南乡都有他的大片田产,是真正的江阴首富。如果说黄澜的义举在太宁乡有名的话,那黄銮则是在整个江阴,乃至整个江南声名远扬。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江阴城的城墙。

江阴城筑城墙起于南唐,元朝灭宋时,将江阴城墙通通拆除。明朝时,由于倭寇不断骚扰江南,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首当其冲,为了保护一方百姓,明朝重新修建了江阴城墙,但那样的土墙根本经不住战争的冲击,所以前任县令已经开始筹款修筑砖城,但因为资金缺口太大,仍然还有几百丈的城墙无法完工。形势非常危急,继任县令钱錞找到江阴的著名乡绅黄銮,黄銮居住在城内祖宅顺化里,当时已经是江阴首富。外敌当前,黄銮义无反顾,当即答应县令承担江阴县城余下部分的建造,同时让远在京城国子监读书的儿子黄道回来负责督造。不久又出资承担江阴水关的几处城门角楼的修建,终于赶在倭寇大举入侵前完成了建造。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侵江南,江阴被倭寇团团包围,江阴百姓在外无救援的情况下开始了自救行动,黄銮主动承担起全县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在捐金六千两修筑城墙的基础上,又捐粮七千石作为兵士打仗用,县城被围以后,黄銮又捐粮二千石给进县城避难的灾民。在整个与倭寇搏斗的过程中,黄銮不顾年老体衰,坚持在一线配合作战,赢得了百姓的盛赞,倭寇围攻江阴四十四日,因江阴城墙坚固,粮草充沛,不得不退回大海,江阴抗倭守城战取得了最终胜利,黄銮功不可没。

不久京城魏忠贤死党赵文华逼迫江阴筹集抗倭经费,并以苏州卫指挥使的官职诱黄銮上钩,黄銮又代县衙向抗倭捐银七千两,但以江阴城是江阴老百姓份内事为由,拒绝了高官和褒奖。黄銮去世后,江阴百姓和县衙感恩黄銮的义举,请朝廷詔旌黄銮,并在黄銮院旁修建了义士祠,每年由县府提供供品,供百姓祭祀纪念,不久又将黄銮牌位移至文庙忠义祠祭典。黄銮和他父亲黄澜一起成为江阴进入忠义祠的唯一一对义族父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家港史记--浴血抗倭筑堡城
茶山顶上瓜瓞亭原是余姚古城门 嘉靖年间为抗倭而建
水乡江南我的家
万合乡村——堵下小村亦风流
明代修城银
狂妄!53名倭寇进攻上万明军防守的南京城,造成官军4000余人伤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