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


最近这两天,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上,纷纷都发表或转载了来自西安的一个惊人消息,说是在秦始皇陵地下,发现一个特大的“军备库”。报道说,前几天记者从秦始皇陵博物院获悉,在距离秦始皇陵封土约2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为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在这一个坑内,出土有上千件石质的铠甲和头盔,这么多石铠甲和头盔,形态很精美,工艺水平很高超,根据“事死如事重生”的观念,肯定是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它象征着秦始皇的地下“军备库”,由此可以证明,秦始皇帝陵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是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应该说,秦始皇陵考古一直是最时髦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话题,自从1974年发现了秦俑之后,在骊山北麓出土的任何文物,不管黑猫、白狗、真马、假马,根本不进行考古论证,一律被装进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大箩筐中。

陕西过去许多惊人消息,都被证明是虚假的:镇坪县的“华南虎”,被义乌的年画戳穿了;乾陵的500吨珍宝,是来自当代一位作家文学的虚构;希拉克“世界第八奇迹”的题词,在秦俑馆的“名人留言簿”中踪影皆无;号称“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只是规划部门掌管的一个建筑用地控制区。真要奉劝那一些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竭尽全力自我拔高、自我吹嘘的人们,不要将公众都当成阿斗,不要以为三人能成虎市,谎言重复千遍能变成真理。任何人发布不真实的考古新闻,不分业内、业外,不分权威、非权威,人们是充分享有话语权的,考古这一类的学术问题,完全与时政无关,谁都无权设置人为的障碍,而不让人们发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为此请那么多发表惊人考古新闻的权威学者和部门,不要将公众质疑、挑战,统统都当耳边风,都视为外界的一种无知和胡闹。对于石铠甲和头盔问题,最好能够去听听以下的声音。

秦朝军队是以石甲、石盔武装起来的吗?袁仲一在《秦俑坑是始皇陵陪葬坑》文章,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说“不穿甲的俑,位于军阵的前锋,担任前锋的武士,能 踰高绝远 、 轻足善走 。俑坑武士没有 头盔 ,正是勇于公战精神的体现”。他在《秦俑学研究 代序》之中,又说“因为前锋和阵表的士兵要轻足善走,行动快捷,所以装备要轻。一号坑东端前锋部分的204名士兵,只3人有甲,其余均轻装。”它的意思就是:为了“轻足善走、行动快捷”,必须使自己轻装上阵,如果戴着头盔,穿着铠甲去冲锋,会加重负担而影响前进速度。考古学家张占民在《秦俑坑年代考辨》之中,也认为秦代军人都是不戴头盔的。他说:“《史记》明文记载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备戟者,至不可胜计。《集解》曰, 科头,谓不著兜鍪入敌 。秦俑不戴头盔,正是秦虎贲之士真实形象的写照。”

西北大学徐卫民也说:“秦国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也不同。《史记》上说: 秦,带甲百万 。意思是,秦国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但却不包括头盔。”徐卫民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更能够显示出英勇的气势。秦国军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奋勇擒敌的精神呢?张占民认为,秦国商鞅时期规定:士兵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几个仆人。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士兵能够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可以立即转为平民。官方做出这种保证和承诺,使得秦军士兵有了最大的动力,一个个都不戴头盔而去奋勇杀敌。张占民甚至说:为了得到奖赏,为了得到爵位,战场上的秦军士兵,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统统脱掉。袁仲一也说:“秦军士兵,一个个都是不戴头盔去杀敌的。”

一开始,由于在秦俑坑发掘过程之中,始终没有出土军队作战必备的头盔和盾牌,于是袁仲一等人就坚定地认为:秦人一直有尚武的优良传统,秦代的军队具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因而从来都是免盔、免盾,向敌人发起冲锋的。这一边的话音未了,现在却传来在秦始皇附近发现一批石质铠甲、石质的头盔和石质的马甲,秦俑馆的考古学家,又在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便以它“位于秦始皇陵东侧外城垣以内”作为唯一的理由,就将它们“定性、定名”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了。对这样一种定性结论的提出,人们也必须提出各种质疑性的意见:如果对石铠甲这种“定性、定名”是正确的话,正如陕西省考古所编著的《秦始皇陵园考告报告》一书第79页中所说的那样,就“可能要涉及对兵马俑坑所代表的军队性质的重新思考和定性问题”了,因为在过去发现的秦俑坑里面,是没有任何铜铁头盔的,更不用说会有石质的铠甲和头盔了。

袁仲一、张占民都是秦始皇陵研究的顶级考古学家,他们对秦代军队要不要穿戴护甲和头盔的观点,在众多的学术论著之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材料说明,言之凿凿,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现在人们要请教他们,对于自己过去说过的话,到底还算数不算数,还有效不有效,收回不收回;如果过去这一些话,继续算数,仍然有效,并不想收回,那么人们就要以袁仲一等人坚持秦代军队是“无盔”、“缺铠”的观点,去回击当前发布的“秦代军队以石铠甲、石头盔进行武装”和“石铠甲、石头盔是秦始皇陪葬品”的这一个“重大考古发现”的最新结论了。其实,早在1997年5月,在骊山北麓这个地方,已经发现这一些石质铠甲、头盔,秦俑馆一直就认为它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个结论也是得到袁仲一等人完全认可的。应该说,这几天将十七年前就已经“定性、定名”的东西,再次推向广大公众,充其量只是在“炒炒冷饭”而已。

让人惊讶的是,袁仲一等人竟然是同时认定和接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考古结论:一方面认为没有发现头盔的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另一方面又认为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的石铠甲、石头盔坑,还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人们都看清楚了:说秦代军人没有头盔的是秦俑馆考古学家,说秦代军人有头盔的还是秦俑馆考古学家。在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楚国有个在市场上卖矛和盾的人,他先拿出矛来,向大家保证说,我的矛很厉害,什么盾都能戳破它;一会儿拿出盾来,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我的盾非常好,什么矛都戳不破它。如果是用他的矛去攻他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只有卖家自己是最清楚的。在秦始皇时期,秦军到底有没有头盔这个问题,用袁仲一前面说的话,可以否定后面说的话;反过来也一样,用袁仲一后面说的话,可以否定前面说的话。难道在做学问、搞研究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正常、正确的做法吗?

所以说当年如果秦俑“定性、定名”是正确的话,那么再说这一些石铠甲、石头盔也是秦军的装备,也是秦始皇陪葬品的这种考古结论,当然也就完全站不住脚了。现在看起来,这两种相互非常矛盾的意见中,总有一个是错误的,或许两个都是错误的,而绝对不可能两个都是正确的。还是《越绝书》说得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这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以石质材料,制作成各种御敌的防卫兵器,或者以石制的斧刀,去作为加工木材,修建宫殿的工具。在《国语 鲁语》之中,也有“楛矢石砮”的记载,石砮就是以石料磨成的一种箭镞,它也是能够用来进行实战的。人们从梁简文帝的《南郊颂序》中“石铠犀衣之士,连七萃而云屯,珠旗日羽之兵,亙五营而星列”的诗句里,可以看到古代确实有一个时期,以“石铠”和“犀皮”装备作战部队。可见皮的铠甲也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

人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盔甲,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主要已经采用皮革作为原材料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以皮革材料制作的护甲和头盔,各种性能和优越性,去与石铠甲和石头盔相比,得出的结论是:加工技术简便得多了,韧性柔性好得多了,使用起来轻便得多了、穿在身上舒适得多了。在屈原名著《楚辞 九歌》之中,就有“操吴戈兮披犀甲”的描述;在《荀子 富国》之中,也有“士皮弁服”的说法;在《演繁露》之中,更有“秦汉以前,多用皮甲,曰犀兕者是也”的明确记载。所有的这一些材料都说明了,皮甲、皮盔,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得到了普遍地使用。秦国本来就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有用不尽的牛马羊的皮革材料,以皮革制作盔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另外,还有众多史料和出土文物也能够证明,自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种新的以铜铁材料制成的铠甲、头盔,已经普遍地装备了各国的正规军队。

秦汉以前过有藤盔甲,它对冷兵器有很强防护力,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不入,具有重量轻、透气性强的特点,适于南方使用,它防护部位以头部和上身为主,又可以和藤盾并用,去有效防护身体以及其他的部位。藤制铠甲和藤盾,真的能抵挡得住战场上刀箭攻击吗?通过各种真正刀剑弓矢的试验,确实能够证明藤制铠甲、头盔、藤盾,是经得起古代兵器的穿刺和进攻。这种用特殊藤条编织的防御装备,不但坚固耐用,还有良好的韧性,任何石头和刀剑,都不能戳破它,而当箭射到藤甲上,如果箭头射在两根藤甲空隙处,根藤正好可以卡住箭头,让箭动弹不得,如果箭头正好射到藤上,此箭头便会滑落在地上。既然藤甲胄威力有么大?为什么最后还会被金属甲胄取代呢?藤制甲胄虽然很好,但它最致命弱点,是一旦遇火立即被烧毁。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些石盔甲、皮盔甲、藤盔甲、铜盔甲、铁盔甲,是古代军队自身防护装备中,实际存在的五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发展演变阶段。事实证明,到了秦始皇时期,以石甲、石盔去装备军队的实际必要性和可行性,早就已经不复存在。如果真的在秦始皇陵附近地区,发现这么多远古时期的军事装备,恰恰能够说明,在骊山北麓这一块土地之上,早年就已经存在比较原始的军事活动,这些原始的、沉重的古老军事装备,没有任何理由去与秦始皇时期生拉硬扯在一起的。当人们从地下挖出这批石盔、石铠甲之时,并未发现它上面有任何秦始皇的时代信息!当人们研究秦代的史料时,谁也没有发现在秦始皇有过使用石质装备的痕迹!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秦俑馆的考古学家,还有什么理由认定它一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难道一定要造成“时光倒流”,而让这么一支带有“石器风采”的部队,前去精心拱卫秦始皇陵?

秦俑馆考古学家坚持认为,俑坑这一支军事作战部队,是秦始皇挥兵东进、南征北战、驰骋千里,剿灭六国诸,建立赫赫战功的精锐之师,论战斗力应该最强,论武装备应该最先进,论军容应该最整齐。有人会问:所有这些,都和新发现的石铠甲、头盔有直接关系吗?如果认为,新发现的石铠甲、头盔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朝军队必备的防护装备,人们当然要将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定要将石铠甲穿到秦俑身上,一定要将石头盔戴到秦俑头上。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各种不可想象的灾难性问题,立即就会全面暴露出来:一是,每件甲衣,由600多块石片组成,石片之间以铜丝连缀,铜丝柔软无比,用力过猛,非断不可,石铠很快就会解体;二是,秦俑头上梳的是高高的“偏髻、歪髻”,现在出土的石头盔,没有预留“偏髻、歪髻”的空间,所以都不戴到秦俑的头上。军队的铠甲容易损坏,头盔戴不到头上,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2013年12月19日于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的秦始皇地下军备库揭秘
有多少秦始皇的宝贝没有拿出来展览? | 兵马俑4
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曝光 或藏上千石甲石盔
秦始皇陵随葬坑再现“玄甲铁军”,千余件“石质铠甲”用途成谜!
揭开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秘密
秦始皇兵马俑之神奇与震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