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教你怎么凑字儿
最近喵lady有了一个新学生,叫柠檬姐。柠檬姐的小作文有时候写得平淡,有时候有点儿散。喵lady授予她两个锦囊。小朋友聪明伶俐,一点就透,作文马上提高一大块。我们先来验收一下成果。再借着她的小作文,请中国现代散文的大师汪曾祺先生给写作文爱凑字儿的小朋友指点一二,让大家凑字儿也能凑出锦绣文章。
先看作文:
题目:喝中药给我的启示
柠檬姐(五年级)
谁没喝过中药呢?中药很苦很苦,非常难喝,但它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启示。
每年夏天,我都会回外婆家。如果我湿疹大爆发,外婆会第一时间带我去一个“阴森可怕”的地方——曾爷爷家。曾爷爷是外婆儿时的玩伴,长大后依然有联系。后来,曾爷爷成了一名中医,所以我去曾爷爷家无非就是把脉看病。看完病我拿着单子去抓药,抓药的阿姨总会这么说:“娃儿,这药里有黄连,很苦呢!”我总是当场崩溃。回家后,药熬好了,我一般都哭丧着脸,在外婆、妈妈的“千呼万唤”中磨磨蹭蹭去喝中药。药味远远地飘进了我的鼻子,味道超级臭……当药进入嘴中,我每根汗毛似乎都竖起来了,又涩又苦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味道钻进我每一个味蕾,赶紧咽下去,抓起一把糖来冲淡嘴里的苦味。
没错,每次喝中药我都很痛苦。可是,我的湿疹却总是能逐步减轻,回南京后几乎就没有疹子了。这让我由联想到另一件事。写英语作业时,我总会把“v”写得像“r”,或把“a”写得像“o”。我的同桌经常提醒我:“柠檬姐!你看看你这到底是v还是r,是a还是o,我全给你判错。”“柠檬姐!你的字母写得又小又丑,分不清是v还是r,还不如一年级同学写得,全错!”因为这个原因,我有好几次互改的作业都没有得A,还被罚抄好多遍,心里又气又恨!英语测试了,一写到v或者a,我的耳边似乎就出现了同桌刺耳的批评声,我立刻集中注意力认真去看那几个字母对不对,也因为这样,我英语测试再也没有因为写得潦草或模糊被扣分了。
通过这两件事,我得到了启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对身体好的食物不一定都是甘甜的,真正为你好的人不一定只说你喜欢听的话。为你着想的人或许严厉,又或许让你痛苦,但却总会让你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680字)
喵lady小点评
这篇作文的优点有三个。第一思路清楚。从“喝苦药治好病”这个事情入手,联想起“挨同学批评英语书写才进步”,用两件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小事,体悟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逻辑很顺畅。第二文气生动。情节有悬念,让人读得兴致勃勃。比如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注意,提出了“启示”的话题,但没有直说启示了什么。第二段说看病,但只说发疹子就要去个“可怕的地方”,再做解释。喝药先写抓药,一听药名儿心情就崩溃。这几个地方处理得都非常精彩。第三描写准确。小朋友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先说语言,对话很能体现人物特点。抓药的阿姨,张嘴就是“娃儿”,西南官话的语气一下子就出来了。判作业的同学语气又急又严厉,体现小孩子直率较真的个性。“我”的心理描写,吃药的“恐惧”、“厌恶”没有用大词儿来概括,而是调动了“阴森森”、“哭丧着脸”、“磨磨蹭蹭”、“超级臭”、“汗毛竖起”,各种视觉、味觉、触觉、表情、动作,用体验把这个情绪表现出来。挨同学批时也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又气又恨”,写字认真也是“刺耳的批评声”的刺激使然。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真实的。只要真实就准确,只要具体就生动。小朋友们可以仔细品一品。
修改小建议
不过,喵lady对语言有点儿洁癖,忍不住给柠檬姐“鸡蛋里挑骨头”。我说,是不是可以删去一些“闲话”?比如“曾爷爷是外婆儿时的玩伴,长大后依然有联系。后来,曾爷爷成了一名中医,所以我去曾爷爷家无非就是把脉看病。”这句话51个字,占了文章的近1/10的篇幅,但和后面写的内容也没有照应,不妨删去了。可倔强的柠檬姐舍不得,坚持说,有这个句子不碍事。喵lady当然尊重小作者的意见。不改就不改。
汪曾祺怎样写“闲话”
不过,柠檬姐文章里的这句“闲话”,让我想起中国的一位散文大师汪曾祺(1920-1997)先生写看病的小文章,叫《对口》,也是写作家小时候被爸爸带去朋友家治病的故事。文章695字,和小学生作文长度差不多,关键是有不少看似凑字的“闲话”。我们看看大作家是怎么“凑字”的!
对口
汪曾祺
那年我还小,记不清是几岁了。我母亲故去后,父亲晚上带着我睡。我觉得脖子后面不舒服。父亲拿灯照照,肿了,有一个小红点。半夜又照照,有一个小桃子大了。天亮再照照,有一个莲子盅大了。父亲说:坏了,是对口!
“对口”是长在第三节颈椎处的恶疮,因为正对着嘴,故名“对口”,又叫“砍头疮”。过去刑人,下刀处正在这个地方。——杀头不是乱砍的,用刀在第三颈节处使巧劲一推,脑袋就下来了,“身首异处”。“对口”很厉害,弄不好会把脖子烂通。——那成什么样子!
父亲拉着我去看张冶青。张冶青是我父亲的朋友,是西医外科医生,但是他平常极少为人治病,在家闲居。他叫我趴在茶几上,看了看,哆里哆嗦地找出一包手术刀,挑了一把,在酒精灯上烧了烧。这位张先生,连麻药都没有!我父亲在我嘴里塞了一颗蜜枣,我还没有一点准备,只听得“呼”的一声,张先生已经把我的对口豁开了。他怎么挤脓挤血,我都没看见,因为我趴着。他拿出一卷绷带,搓成条,蘸上药,——好像主要就是凡士林,用一个镊子一截一藏塞进我的刀口,好长一段!这是我看见的。我没有觉得疼,因为这个对口已经熟透了,只觉得往里塞绷带时怪痒痒。都塞进去了,发胀。
我的蜜枣已经吃完了,父亲又塞给我一颗,回家!
张先生嘱咐第二天去换药。把绷带条抽出来,再用新的蘸了药的绷带条塞进去。换了三四次。我注意塞进去的绷带条越来越短了。不几天,就收口了。
张先生对我父亲说::“令郎真行,哼都不哼一声!”干吗要哼呢?我没觉得怎么疼。
以后,我这一辈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时,我很少哼哼。难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来,弄得别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
现在我的后颈至今还落下了个疤瘌。
衔了一颗蜜枣,就接受手术,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多。
(695字)
喵lady把这篇文章的中的一些字句挑出来,大家读这篇的时候,不妨跳过去试一试。是不是觉得没有这些文字,文章也完全可以读?可只有加上这些字句,文章读起来就更有趣味。怎么有味法?我们来举例子说说:
1)由“砍头疮”的名字说起怎么刽子手行刑的讲究。这和看病没关系,但是增加了读者的阅历。读着很好玩。
2)和柠檬姐一样,汪曾祺也交代了好几句张医生和父亲的关系,这几句有什么用?小朋友要知道,西医和中医不一样,外科手术在家做的话通常条件简陋,有一定风险,要不是私人关系,我们还没机会见识张医生的精湛医术。这个细节如果不写,文章的悬念是不是会大打折扣?
3)柠檬姐能把喝一碗黄连写得愁云惨雾,而汪曾祺却把一场血呼啦擦的割疮手术,写得云淡风轻。他又是怎么做到的?文章中,汪曾祺给了读者一个特别的视角。他强调自己是趴着的,看不见医生动作。没动作怎么写手术?他只用的是侧面描写——只用了“绷带”的长短变化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手术的难度和效果的神奇。
4)至于小病人的恐惧,汪曾祺怎么写的?他没有写“疼”,没有写“怕”,更没有“叫唤”。只用了爸爸塞在孩子嘴里的两颗蜜枣,就把读者的恐惧给转移了。
5)那他这个文章到底在写啥?写医生高明吗?写病人勇敢吗?还是一群傻大胆?这就是汪曾祺给我们的最大悬念。来看看大作家结尾怎么结。他不显山不漏水地找补了这么几句:“我这一辈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时,我很少哼哼。难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来,弄得别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现在我的后颈至今还落下了个疤瘌。”这几句话什么也没明说,但却提示了“面对生理或心理的痛苦”这么几个字,一下子就把个人的童年经验给提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读者到这里才开始思索故事中的人在面对痛苦时的态度:解决问题可以像张医生那么沉着,提供安慰可以像爸爸那么淡定,承受痛苦也可以像小朋友那么勇敢。最后,汪曾祺忍不住夸自己一句:“衔了一颗蜜枣,就接受手术,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多。”作者这小小的自豪,到这里才流露出来。读者的钦佩也油然而生。
小朋友看到了吗,原来大作家是这么 “凑字”的,您说哪句让人舍得删?
喵lady小总结
作文里可不可以写“闲话”?当然可以。但“闲话”要有用,不仅可以凑字,而且大大增加文章的趣味和韵味,让读者产生更多联想,中学作文追求的所谓“哲思”其实是从“闲话”里来的。“闲话”要是没有用,那就只能凑字,多余信息往往干扰读者思路,造成思路杂乱的印象。
写作文到底要不要扯闲话,小朋友自己拿个主意吧。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号:Eliot13240734043。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