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8|大医·破晓篇:一个人得病,是健康有了差错;一百个人得病,那便是社会出了问题。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大医·破晓篇》是作者马伯庸于2022年9月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其续作《大医·日出篇》也于同年12月出版,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仅围绕着《大医·破晓篇》出发。




《大医·破晓篇》的故事时间线较为紧凑,事件均发生在1910年至1911年间。主人翁为三位出身迥异的年轻人,参照介绍里所言——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 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〇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三位年轻人从医的目的各有不同,吃苦耐劳的能力也天差地别,但为了抗疫救人,不负“医生”二字,周旋于医院、官场、社会万象之中。

我是在“放开”后的当下读的这本书,许是与抗疫期间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的心态大有不同。若在彼时阅读,可能会有几分“身临书境”之感,想快点结束疫情、疾病、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苦难。

三位年轻人在这一年间的从医生涯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闯过各式各样的难关,那些人有愚昧可笑、敷衍塞责的,也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在疫情期间阅读的读者可能脑海中会有具体的现实人物形象代入,以及对疫情百态的重现。时代不同,人性却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何历史总是相似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看这本书最大的应当是情感上的转变,作为暂时已从“疫情期间”抽离开的普通个人,我更多的是盼疫情不再来,保住此刻的安宁与人民健康。

***

这本书反反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你不去关心时局,时局也会来关心你。”即便人的内心不想参与进时局其中,却无时不刻不身处其中。

大环境势必决定了个体的生活走向。在这1910-1911年间,战争、疾病及疾病应对手段、科技发展程度、观念、在清朝政府与革命党派间的抉择、不同国家势力等各种元素,就好像一个培养皿里的营养素以及限制因素,与自身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决定了这不安宁中个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在这个培养皿中,这三位年轻人以及与他们同样的数名医者,无法过着单纯靠医术治病救人的生活,不是病找上门来,对症下药即可。他们想要解决药物以及容纳患者场所的匮乏的问题;需要深入民间追根溯源,不让病在社会扩散;他们还想建立独立不受制于政治的医院,还想建校科普卫生知识,降低染病的几率;为了推动事件的进程,他们需要游走于官场、商界,以获得许可、庇护、认同……

他们三个人虽生长轨迹毫不相仿,但都是在关键时刻勇于打破人生安宁、自认为臂系千钧无法轻易卸责、愿意牺牲小我去完成大我换取多数人健康的那类人。摘下“医者”的标签,依旧与“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像万千百姓一样,有着自我的目标或责任或使命生活着,而这些与时局同样紧密结合。

***


主线之余,书中还揉入了许多可供思考的人生哲理,作者或只是描述存在的现象,或是借人物之口直接点明。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原因之一,细微之处也鲜少废话,不会让人觉得抽离主要故事情节后空无一物只是堆砌辞藻。

 

忙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更多的忙碌。

我还以为最难对付的是疑难杂症呢,没想到会是病人的愚昧。

……

 

例如姚英子(上海有名商人之女,即上文提到的“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不顾家人反对,随着医疗队深入灾区时,在观音庙看到一位在当地远近有名的接生婆,几乎毫无卫生观念,以各种错误的手法为一位孕妇接生,这个接生婆后又因姚英子介入接生过程对其怀恨在心,使姚英子及孕妇等人陷入危难。

书中假借姚英子的老师张竹君——也是一名心怀大我的医生,勇于挑战权威,打破性别歧视的女士——之口,说出当时农村广大女性普遍思想蒙昧,满脑腐朽观念的现象。其实我们又何尝不知呢,只是以观音庙接生为例论证,更让人唏嘘不已。

 
见到一个人的死亡,令人震惊;见到十个人的死亡,让人害怕;当死亡人数上升到数百上千时,活人便对这些熟视无睹,只当作土石破瓦一般。战争可真是一种会让人心肠变硬的妖魔。
 


像这样,书中围绕主线,又以小事包裹、层层深入,提到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提到整个社会的弊病……编排确是十分讲究的。



作者马伯庸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访谈时提到自己用了一种“三明治式”的做法。上面一层是大的史实,所有的大事件、大人物,尽量呈现出一种最真实的状态。最底层是生活细节,包括当时的人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人际交往方式、社会规则等,这些也尽量保持真实。在这两层真实之间再加入自己的虚构内容。

我想这是这本书在情感和逻辑上都让人较为容易投入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物塑造的完整。就我个人而言,阅读时我会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例如认为刚正不阿的人会有些木讷,或是以前面某次人物塑造去预判他接下来的行为。但活生生的人类哪有这么简单、这么直白呢?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三位主角的多面性,而那些多面性的有机统一,也使得他们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题外话

《大医·破晓篇》这本书让我又再次感受到文本存在的空间、余裕 。

作为读者,我可以自行控制阅读速度,还可以暂时盖上书本回想、琢磨、消化。若自认为看到不合理或不了解的地方,我还能通过这些空间去填补去完善那些漏洞。

可能是由于自己看影视作品一天不落,小说已经很久不看了。偶尔脱离影视作品那种连续直给信息的模式,感受一下这样的空间,仿佛在紧凑的生活中有了喘息的机会,还蛮奇妙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钟钰晗 《“城南旧事”读后感》指导老师:任铭
时局2020
40—60岁,什么最重要?
有感论时局者言之凿凿
一本书的作文
陈更:李金山先生的家国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