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9|通透: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以这种方式不纠结地活着。


所谓通透,即通彻、透明。

我们常说一个人活得很通透,在我看来,通常是认为那个人对自己要的是什么看得深刻、想得明白,自己要的与自己的行为之间没有矛盾,即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达到自洽。

不论别人怎么说,社会如何评价,这套逻辑体系将成为他们的勇气与盾牌,“逆流”而行的时候也将成为牵引他们的绳索。活着不会轻易感到扭曲与疲惫,而是大方坦荡潇洒自如。


 
所谓自洽,就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以这种方式不纠结地活着。
 

《通透》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先引入一个故事,然后再到作者杨天真对故事中凸显的矛盾与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思路。话题都是些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涵盖了上瘾、好胜、虚荣、从众、虚伪、安全感等等

每一个章节的末尾,杨天真还会向读者推荐一本书,而书的内容是作者形成答案的要素也是答案的论据。那些书可能大多数人都看过的,诸如《反脆弱性antifragile》《非暴力沟通》《偏见的本质》等,只是我们不一定能像杨天真这般内化于自己的价值观中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以《通透》也像一本解决问题的小型书单,读者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小标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看杨天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也由此摸索到下一本书


书中对故事剖析内容中不仅包含了对自我的认知,还包括对他人行为的剖析,更准确地说,是在他人与自我的互动当中,看到导致某些行为的原因与本质。由此,当某些行为造成了负面影响时,才能够从根源上寻找解决方法。

里面的故事、问题设定很多都是从职场出发的,在这里也能看出作者某些价值取向。而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时长占据了一天大部分的时间,而社会对“成功”的评判总是聚焦于职业生涯,很多问题与矛盾萌生于职场生活也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同理,可以代入校园生活。)

实际上这也是触动我又无法让我形成共鸣的部分。

触动是书中的有些内容确实是点醒了我的。

经由那么多职场故事,我不由得想,我们的敏感、钝感、虚荣等等,往往是在面对这些常常相见,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人上表现出来的。仅由书中的故事出发,那些在故事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对职场生活而言可能是重要的,但应该不会有人将他们当作自己生命当中重要的人。那么来自这些不重要的人的看法、赞美、肯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日常生活中,那些莫名其妙的好胜心、在意他人的言论评判、错位的宽容……还有时常懊恼自己为什么又熬夜、又忍不住吃过量垃圾食品那些无处不在耗费心神的小问题。

通透》中有这么一句话“与其解决实际问题,不如先解决价值体系问题。”我真的赞同与其反思这些没完没了的琐碎问题,不如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所谓“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抓住根本, 其末节便会随之顺从。


而无法共鸣是因为,书里常常会提到“成功”,但没有提到何为成功,以及为何要成功。虽然作者也说不论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舒服自在即可,但我们还是可以轻易地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到一个成功者的形象——事业有成。

即便很多名人都说过,获得世俗标准的成功,他人就再也不敢对你指指点点,你就能够获得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但在现实中也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这份不被干涉的自由。

社会对“成功”的评判标准过分单一,成为了许多人的负担。缺少选择的人势必从众,加入那条越发拥挤的赛道,路途上遇到心之所向也不敢轻易变道,生怕被落下,让人产生心理落差与自我怀疑。

在这里插个题外话,尽管成年已久,我至今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也偶尔会想同龄人的有些行为——像喝酒——是大人才会做的事情,而我不在那个序列当中,因为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喝着奶茶、碳酸饮料。

后面听随机波动(播客),她们也说出了类似的困扰。她们认为是因为我们脑海中对大人的刻画是单一的,缺少多样的模板,例如大人就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去上班的,而当自己并非如此,我们就会有认知偏差。

提这个,实际上我是想说,如果我们明白,成为大人的我们,也是可以有多重形态的,大人也不过是个形容词而已,归根结底我们只是想变成更好的人。而“成功”同理,它应该也要有很多种形态,社会应把它的定义再放宽一些,鼓励并支持其他路径的前行者,而不是号称多元、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同时,却仅仅提供一条道路。

当我们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中,能够真正拥抱多元,而不是努力去效仿一个模板,往一个标准上靠,我想我们也不会轻易妄自菲薄,陷入低落。



关于通透这个话题,在书的开篇杨天真就提到“知行合一”,她认为应当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恰好前几天看综艺看到李诞说自己尽量做到“行知合一”。行在前头,我对其理解是,当人做出某种选择、行为,他能够合理化这种行为,能够承担得起作出选择后所谓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我最初的想法是,对很多人来说,达到“知行合一”是很难的,“道理都懂,却做不到”,即便知道“欲速则不达”,却还是沉不住气。而“行知合一”似乎较为容易达成,但放在普通人身上,更像是一种妥协后的自我开导。

实际上,还是那句“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真正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建立起一套价值体系,而后便不再存在知行的先后顺序,无论外界如何,因为我懂得我的世界的秩序,我只要维护好这个小世界运行正常即可。


插图来自日剧《我,到点下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年人的通透,是允许“牛奶”撒掉
最可怕的天真,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最成功领导者每天自动去做的15件事
职场中最傻的6种人,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越早知道越好
通往成功的秘诀
职场人自我成长——持续自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