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整课堂 | 【名师教案】五年级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1课

牛郎织女二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牛郎织女》(二)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牛郎织女组成家庭后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勃然大怒,抓回织女,拆散了他们的家庭,使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喜鹊相助,搭起鹊桥让他们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基于课标要求及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采用快速浏览、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曲折情节。提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尝试用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给每幅画配上合适的文字,提高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注重拓展,融入了与这个民间故事相关的诗词,扩展了阅读面,深入理解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梅戏《牛郎织女》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搜集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设疑导入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郎织女》(一)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牛郎孤苦伶仃,在老牛的帮助下遇到了织女,织女决定和牛郎结婚,一起在人间过日子。)
2.牛郎和织女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牛郎孤苦伶仃、勤劳善良;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3.导入: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点,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又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为新课的学习架起桥梁。
二、自主阅读,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2.引导学生回忆: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哪些快速默读的方法呢?
预设: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等。
3.学生默读,教师关注学生默读的时间。
4.总结学生默读情况。如默读习惯、默读方法等。
5.指名交流了解到的故事结局。(王母娘娘抓回织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
设计意图: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这是高年段的默读要求。此环节中,通过回顾上单元学习的默读方法,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默读,在快速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结局。
三、探究情节,品悟曲折
过渡:通过刚才的默读,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结局,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情节是多么的曲折。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的动人之处。让我们从这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体味其中的情感。
(一)体会爱情之美。
1.快速浏览第1自然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牛郎和织女的生活过得美满。)
2.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片段,感受牛郎织女的美满生活。
3.想象说话。织女是多么喜欢人间哪!根据课文内容想一想:织女喜欢的是怎样的生活?
课件出示: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
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喜欢。
(二)了解不幸降临。
1.过渡:有人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当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牛郎和织女的灾难便降临了。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说一说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重点句1: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①想象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时是怎样的表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②指导朗读。
(2)重点句2: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织女走,就跑过来拉住织女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
①找一找出现的一连串动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抓住“拉、推、飞”这些动词体会王母娘娘不顾骨肉亲情,非常凶狠。
(3)重点句3: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
过渡:被王母娘娘这一划,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拆散了。
②再次指导朗读此句:读出悲愤、遗憾之情。
3.体会王母娘娘的形象:王母娘娘其实就是封建专制者的代表,他们绝情自私,心狠手辣,全然不顾人民的幸福以及生死。
(三)品悟鹊桥相会。
激情引读后要给学生读的时间。
1.过渡: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生活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2.导学: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甚至永远。他们就这样在岸边等着,望着。想象一下,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3.小结: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中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齐读)
4.他们的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终于感动了上苍。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配乐朗读。
5.总结升华:这故事,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加工。善良的人们不愿意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束,在结局加上温暖的一笔,让喜鹊来帮忙,让这对有情人能每年相会一次。这座桥也许就是老百姓在心中架起的一座“鹊桥”。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感悟这曲折的情节,体会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在曲折的情节中,感受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出示空中牵牛星、织女星的图片)分布在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看起来是一“水”之隔,其实距离十分遥远。人们根据它们的名字,创作出《牛郎织女》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2.很多诗人也借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创作诗歌,表达情思。课件出示《乞巧》《鹊桥仙》,师生合作读。
 拓展内容仅要求学生简单了解,不要过多讲解或统一积累。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创意表达: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拓展与牛郎织女这个传说相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启发学生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这个故事,并尝试给每幅图配文字,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升华情感,布置作业
1.总结:同学们,这就是民间故事。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者、对恶势力的痛恨,对善良人们的深深同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人们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2.作业:制作《牛郎织女》故事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收束全课时,深化课文主旨。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灾难降临 鹊桥相会 向往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一

本文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文叙述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等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样,在表达上采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叙述如行云流水。在内容上,上一课和本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抗争)为主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上,必须把前后两课连在一起整体把握。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怎样的织女?那么牛郎和织女能够朝朝暮暮、恩恩爱爱在一起到白头吗?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去从故事中聆听人民的心声。如此善良能干的织女能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吗?这是一个颇具深意的人生观的折射点,不能讲,只能引导孩子们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去领会。
2.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品质。
继续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现的主要人物,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自读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结局以及出现的各个人物的特点。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专制蛮横,使学生对织女悲惨结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辩一辩 
创设口语交际氛围,引导孩子们辩论王母娘娘做得对吗?织女有更好的选择吗?孩子们自由组织语言,在激烈的辩论中人物特点更加凸显,处事方法逐渐明朗,为孩子的整个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钟,自由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也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民间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在简单复述后,引导孩子们创造故事,列提纲,想一想会写哪些情节?会出现哪些人物?你会展示他们怎样的个性特点呢?让孩子们走进创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达技巧。交流中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想象能力很强,整个故事叙述得条理清楚,明白。
二、成功之处
整个课堂学生学得快速,理解透彻,辩论的有模有样,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堪称双璧合一。“跳一跳便够得着”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也最快,效果也最好。
三、不足之处
没能让学生复述实为遗憾。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的训练,语言的积累和理解走了过场。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们复述故事,或者以填空的形式去积累语言。增加拓展阅读的环节,由学生的积累入手,以激励孩子们将学习的渠道拓宽,将视野打开。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二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本课是这个故事的第二部分,说的是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学生自读,感受人物的特点。因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郎织女(一)》,对这个民间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本课的故事语言平白朴实,又是上一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延续,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只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的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课文中作出批注,记录下自己的心灵火花。
二、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碰撞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寄托的希望。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中设计的人物包括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染和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对王母娘娘这一形象并不陌生,牛郎、织女的形象在上一课中有所了解。所以本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说,去辩论。让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所暗含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折射。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心狠手辣地破坏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生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劳动人民所痛恨的人物的代表。本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问题是:“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坏呢?”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正当的,任何阻止和破坏剥夺别人正当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欢。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坏人。”
三、本课结束前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进行评价。这样就把《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了。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群众创作,在群众中流传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对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意了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正迁移,但是在迁移知识的时候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这样处理对学生融会贯通知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弥补这一点。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烦请留言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郎织女(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课堂实录
2019新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特级教师魏星《牛郎织女》课堂实录
语文园地
《牛郎织女》说课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