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在之思的诗化表达———读白楼诗集《自然之岛》
        《自然之岛》是青年诗人白楼(韩学早)的第一本诗集,虽然作者在后记中自称“题材内容大都以生态为主,大部分作品与'自然’相关”,但从实际写作的内容来看却正好相反。我认为这本诗集是在借“物”说话,其主旨更多地指向诗人在当下生存场景中发出的存在之问,寻求着心灵超越的可能。
  首先,诗人擅长把隐藏在抒情主体构造深处的哲思完全融化在意象或具体实境中,并藉此生发出具有情味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智性感悟。比如组诗《大亚湾浪游记》,一系列关于大海的意象都是诗人所见的实境实景,没有负载特殊的隐喻功能,物与我、主与客、心灵与外界之间有一种深切的契合,抒情主体的内在波动与景物的自然变化并列,二者受一种共同法则的支配,互相融合推进、相生相成。“驻足于亭子之下,远望深山/山依旧远,林依旧静/寻找一处臆想中的栖息之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我和大地一样沉睡/过往的一切,都将归于平淡”(《清泉寺》)诸如此类,诗中的意象本身并不过多承担隐喻或暗示的功能,它吸引人的不是思想的深邃度,而是一种弥漫性的境界氛围。由此构建了属于白楼个性诗歌的独特精神向度,充满了清明的理性与诗性的关怀,具有启迪心智的生命张力。
  在白楼笔下,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源自生命之思,犀利地刺入当下生存现状,将被遮蔽的真相敞开,达至一种生命的澄澈与洞透。且看,“请不要问我:为什么要趴着行走/许多沉重的事物,只能默默扛着/压在后背。”(《一只蚂蚁背负整个冬天》)“我们是城市的蚂蚁/每日的忙碌不过是/搬运泥土”(《江水的呢喃》)这里,诗人以一个孤独者与沉思者的视角观照万物,借“蚂蚁”说事,不仅强调了“思”的意义,也凸显了生活的问题,揭示了当下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异化。在跨越历史与现实时空阻隔追问的同时,还在个体存在意义的叩问与探寻中上下求索。诗人“一直在寻找一种隐秘的/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的东西”(《桥》)。那么,他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纵观诗集不难发现,白楼不是纯粹从心智活动中去找感觉,而是从生活具体对象上把握到一些久暂合一、枯荣对立的生命感悟。
  我们看到,白楼先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获得心灵的宁静,进而在宁静中体验自我,体验神性,从而实现自我从精神到肉体的统一。自然是人性的渊薮和人类精神性存在的空间,也因此成为沟通白楼与自身“此在”焦虑的纽带,让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冥想的气质。以《笔架山》为例,如果说开篇“当夕阳洒下余晖/把苍凉的一片绿/点染出些许金黄”,还是时空与景色的“在场”,那么,从“如果把乡愁堆成一座山”这句开始诗人就进入到精神的冥想状态,把自己想象成一块石头,“多年以后,石头生根/风霜雨水,磨去所有的棱角/却磨不破,石头身上/一层薄薄的绿苔/肌肤早已黯淡无光/一块长期被无视的石头/静静躺在山林的某一个角落仰望天空,星辉闪烁”。其实,诗人表达的就是物我合一、灵魂出窍的状态———那块石头就是“我”,而“我”就是那块石头。正是山里的风景、鸟儿和泉水给了触目所及的“我”以刹那顿悟的灵感,因而,山里的树、鸟、景色就成了平静安详、胸怀宽广的化身,成了自我脱离浮华、回归宁静、实现最终救赎的保障。人性回归的轨迹是从浮华世界转向内心的安宁,而宁静的内心只能在自然中获得。所以,将人性归结为自然,以自然救赎自我,就成为诗人心目中实现自我救赎的最佳途径。
  毫无疑问,当一个诗人有着强烈自觉的形而上思考并试图破解“此在”焦虑时,他就在个体生命体验之上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现实关怀中去。白楼惯于用“低处”的目光,介入日常生活,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诗集第四辑“微笑的动力”。这一辑的诗既不是热烈地讴歌,也不是单纯地批判,而是理性地呈现。当然,由于诗人的经历、视野所限,少许诗还显得浅直,缺乏内在的张力。这有待作者进一步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诗》六月头条诗人:雪迪
山巅上的花冠
朦胧派诗人——顾城 (转)
北岛简介:
汉语新诗鉴赏(68)徐南鹏?杨平?杨牧?唐湜?应修人
牛汉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