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亮观点】今天,你“奥数”了吗?

最近,小学生学奥数又成了大家讨论的问题。源于一位清华教授送自己的女儿去上了几次奥数课,回来问的问题他也不会。这位数学教授说:“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是“不正常”的。

小学生要不要学奥数,也是我经常被家长问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下面结合遇到的例子说说自己的观点,作为参考。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比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队。

由此可见,奥数不是中国的“特产”,本身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它,放下一些执念。

现在,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目标性很强,因为要上好的学校,而奥数成了一些名校筛选优质生源的一个标准,那么无可厚非需要学习;二是目标性不强,因为别人学了,我也要学。家长给予了孩子必要的“支持”,提供了“学习机会”。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嘴里天天骂“奥数”,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奥数班”。某些机构的奥数甚至选课变“秒杀”,不是你想选就选上的。

-1-

一位三年级的家长和我聊起了孩子学奥数的事情。她的儿子,每周六下午三小时花在奥数学习上,可是数学成绩并没有提高。家长对此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这个奥数到底要不要学,表现出一定的焦虑。

这位家长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她的儿子,在班级的数学成绩算中等,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字迹潦草,计算错误率高,一些知识掌握不牢固。周末的练习看出写的很急,错误率就更高。

于是,我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送他学奥数?

家长的回答,属于第一种情况。因为想让孩子上私立学校,这个数学成绩不行,所以要学奥数。

第二个问题,送孩子学奥数,和孩子商量了吗?

家长说:“和孩子说了,孩子开始并不反对。不过,上了几次课之后,发现孩子有点不愿意去了。

第三个问题,发现孩子这个问题后,和孩子沟通了吗?

家长说:“简单问了一下,发现孩子还是比较懒,不愿意多学。”

第四个问题:“那周末孩子的作业错误比较多,你了解情况吗?”

家长说:“不是很清楚,一般都让他独立完成。”

上面是沟通的大概。通过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及刚才了解的问题,这个孩子三年级开始上奥数,本身成绩不是很优秀,应该有点跟不上奥数的节奏。

说的简单点,就是周六下午的三小时是个煎熬,很多东西他听不懂。反馈到学校的学习情况,就是作业潦草,计算错误多,态度上不够积极。

三个小时的奥数,每周一次。基本都是新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奥数基础。另外,奥数上完之后,肯定会有配套的练习,如果不巩固,只是听了三小时,基本三小时后也都忘记了。这显然增加了这位孩子的负担。

所以,我建议这位家长先和孩子谈谈,这三个小时他听懂吗?回家的配套练习他会吗?他做吗?他还愿意上吗?

因为家长是按照自己意愿帮孩子报的奥数班,同时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

几天后,家长说准备停一段时间,暂时不学奥数。因为听了老师的建议,回去和儿子好好谈了。与儿子的交谈中,家长发现孩子其实不愿去学,并不完全是懒惰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听不懂,配套练习也不会做。反而对于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态度上比较消极。

在和孩子单独沟通后,我给了家长几点建议:

1、学习奥数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如果孩子这三个小时是煎熬,不如立即停掉。但可以把这三个小时好好利用。

2、因为学习奥数本来的目的,是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那现在孩子问题在哪?首先,自己潦草,数字经常写错;第二,计算不够熟练,错误较多。最后,一些数学概念及应用问题应该要多巩固。

3、和孩子沟通,这三小时不去学奥数,拿出两个小时来认真对待周末练习。另外解决好三个小问题。第一,字迹要写工整;第二,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养成在草稿本中摆竖式的习惯,并有的针对性的多巩固计算,最好每天都要巩固,一定会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第三,周六进行复习,结合错题本复习错题,让孩子多说本周的错题,讲清楚。

孩子是欣然接受的,因为摆脱了三个小时的学习,并少了很多不会做的练习。另外,周末练习的认真完成,计算题及错题的巩固,都让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提高。很欣慰,这个孩子的计算正确率真的提高了不少,以前的计算能错三分之一,慢慢地已经错的很少了。

这位家长本来要陪孩子出去学三个小时的奥数,变成在家花1-2个小时去完成常规练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学习的习惯有了培养,家长的烦恼也得到了解决。

-2-

期末测试后,一位妈妈着急孩子的学习情况,原因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比如丢三落四的毛病比较严重;没有打草稿摆竖式的习惯;写题目喜欢简化过程等。

客观来说,这位学生是那种一说就懂的孩子,但是练习的正确率不高。

在和家长沟通后,家长说二、三年级就开始在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奥数学习,本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但孩子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很喜欢一些独特的解题方法,甚至是越简单越好。刚开始,家长还是比较开心的,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解题比较灵活,并没有在意一些习惯上的问题。

到了四年级,家长发现一些习惯上的问题暴露出来。于是,在陪着孩子听完几节课后,发现奥数老师其实并不要求细节,更不用说对一些数学习惯的培养。这位家长说:“以板书为例,奥数老师的黑板其实很乱,也不要求孩子去打草稿计算,原因可能在于奥数里面中涉及计算的题目多为一些特殊的巧算……”

听完之后,了解家长开始并没有重视孩子的一些习惯。毕竟,奥数原本是孩子数学兴趣的延伸,奥数老师更关注的是解题的策略,注重的是结果。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奥数老师在教这一内容的时候,主要讲算术方法,会告诉学生记住一些公式,如(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利用这些公式直接解题。具体公式的由来或过程其实讲的很少,或者也没有时间去讲。

当然,孩子记住公式,自然解题不难。但这道题解决了就代表他的思维水平高吗?孩子真的明白或理解这些公式吗?甚至奥数老师会直接讲授一些特殊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比如“抬腿法”、“金鸡独立法”等等,这样解题更快了。所以,当孩子在学校课堂中学习这一课时,反而听得不够认真。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中的列表法显得“低级”,甚至繁琐。但解决这类问题的通则通法是列表法,甚至算术法也是在这一方法基础上加以推导出来。在独立解决问题师,孩子需要亲身体验“尝试—验证—调整”这一数学思考过程,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学过奥数的都知道,其实就是一些知识提前学习了,比如三四年级就去学方程解决问题,但方程的概念并没有去建立,只是告诉你怎样设,怎样解而已。但孩子有时会感到很新鲜,在课堂学习中回答问题有成就感,甚至在某些时候学习的更加“得心应手”。

-3-

一位已经毕业的“学霸”是个数学迷,当然也学习奥数。书本中的知识已经不能“喂饱”他,他有着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解题高手。这样的孩子具有探索欲望,当然也能享受奥数带来的乐趣。

这样的孩子有一定的智商,我是鼓励他把奥数书本带到学校来,有空可以多研究。因为他完成作业快、正确率几乎没有错误,甚至字迹工整,答题完整,甚至一题多解。一句话,没毛病。如果还是让他在课堂中或练习课中和其他学生一样,其实是对他的不公平。

三个不同的学生,学习奥数的目的或不相同,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这里只想说明,奥数只适合部分人,并不能面向全体。而“全民奥数”问题更是值得反思。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奥数班,把它当作开拓思维的捷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却认为:“在中国,只有 5% 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数学思维上的启发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以'应试’的思想来应对奥数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当然,奥数变得更加“功利化”,这不是一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家对优质资源的渴望,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完善等等,这里不加以赘述。

有一点很确定的是,奥数主要靠课外功夫,也就是说,学不学奥数,其实关键还是家长自己做判断。

-建议-

1、世面中一些所谓的“奥数班”家长应该擦亮双眼,现在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里面也有所谓的“奥数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些看护孩子写作业的机构,这里的师资力量不强,也有奥数提高班,显然不够正规。

6、有些“伪奥数”题目也经常遇到,但不代表奥数本身。一些奥数题目还是比较经典,而近年来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当做奥数题,真的在黑奥数了。

“奇葩”的数学题:https://mp.weixin.qq.com/s/PAhdowek5MK0AyiI5W6guQ

这些“脑筋急转弯”题目,其实和数学几乎没有关系,打着“数学”的幌子,计算是学习数学的老师也不一定解决。不少人把这些题目发到网上,以此吐槽奥数,也有失公允。

3、家长的一些想法需要改变。

第一,报了奥数班是花钱为求心安,大可不必去报。

第二,认为学总比不学强的,也可不报。

第三,不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家盲目自信的,也可不报。

第四,认为只有学奥数才能学好数学的,对于数学不够了解。

因为,这些观念本身就有问题,学习奥数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4、如果实在要报奥数学习,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尊重孩子,一定要事先和孩子沟通,上完课后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学习情况。如果孩子很反感,或完全没有这个能力,那叫花钱买罪受。

(2)不强求成绩。如果报了奥数班,对孩子有过高的成绩要求,或认为两者不成正比,就会给孩子更多压力,带来更多问题。不少家长其实只是想通过奥数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那就把它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

在这种氛围中,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去多见识,拓展一下思维,这未尝不可。

5、那不学奥数,是不是数学成绩就无法提高了。奥数不等同于数学思维。家长其实更关心的在于两个方面: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学习习惯有哪些?

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强于思考、敢于质疑、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打草稿、预习、自我检查、认真审题、记笔记、弄错题本、数学阅读、动手操作、数学语言完整表达等等。

数学思维怎么培养?

其实,学生都需要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能够感受数学之美。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低年级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感知数学并不遥远,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龄前儿童学习数学方法:https://mp.weixin.qq.com/s/7Q4Zlv7pXU_gXDN7fYcHZQ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https://mp.weixin.qq.com/s/X7WYK6vlp1_ZotqFBwF-RA

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孩子认知发展的了解。以下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可供参考。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认知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孩子之间有差异的,有人快有人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你在第二阶段去学第四阶段能接受的知识,自然效果不佳。所以,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奥数。

6、小学生,更应关注数学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如案例1那样,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将花在奥数的时间花在针对性解决问题上,效果应该不差。比如,有些孩子就是计算差,你非要补奥数;有些孩子理解能力差,你也要不奥数,那就没有对症下药。

现实是在于不少基础差、习惯差的孩子周末都在“学奥数”(同样,英语老师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一些单词都不会的同学周末在学较难的新概念英语”),这或许也是数学老师头疼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或选择,只要有合适的理由。

最后,请家长理性地看待问题,尊重和相信孩子,不要为了心安理得,不要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从小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是正确地打开方式。

天҉҉҈气҉҉҈太҉҉҈热,文҉҉҈字҉҉҈都҉҉҈出҉҉҈汗҉҉҈了҉҉҈

                   刘҈老҈师҈码҈字,也҈是҈不҈容҈易҈

快҈来҈点҈赞҈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学老师怒斥:小学奥数最难的就这20题,何必花冤枉钱去辅导班?
最牛老师:当小学数学遇上思维导图,6年的知识,一天就搞定!
清华附小金牌教师:奥数吃透这33个知识点,寒假哪还用上补习班!
作为小学家长, 一定要知道奥数对孩子多重要!(附1-6年级奥数全套视频课程)
从小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三个方法最有效
2017小学“有趣数学题”,数学老师鼎力推荐!能做对的都是学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