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丈夫徒有三分毒——夹竹桃-文章-互动吧

                 丈夫徒有三分毒——夹竹桃
     夹竹桃因茎部   似竹,叶似竹叶也似桃叶,花也颇似桃花而得名。也有认为是因其60年才结子而称“甲子桃”,在一些地区由于谐音被误称为“夹竹桃”。据考证,夹竹桃大约是在十五世纪从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地引入中国栽植的。无论从外形还是植物特性上说,夹竹桃分明是有那么几分卓然而又神秘的“西域”风姿。
      夹竹桃的花一般是粉红色,也有黄色和白色,据说只有红色是原色,所以又称红花夹竹桃,而黄色和白色是后天改良的品种。夹竹桃从茎到叶,可谓通体有毒,按照《本草》的说法大概就是“苦寒大毒”。夹竹桃的毒性究竟有多强,想必不误食入口,可能也就是造成皮肤麻痹之感吧。随着夹竹桃毒性被广大老百姓熟悉以后,真正在家庭中盆栽养植的已经绝少了,对于这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奇花,只能栽到人员不可随手触及的地方。所以,像季羡林老先生所写的:“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这样的情形似乎是看不到的,现在栽植夹竹桃更多的是作为园林街景、行道树、绿篱等,既美化环境,又可以成为阻挡蚊虫的生物屏障。
        我喜欢墙边一排浓密的夹竹桃,花期正酣,红白杂染,清晨雨后,繁华低垂点缀着斑驳的白墙,俨然一副绝美的画卷。更让人动容的却是在原野中突遇一两株夹竹桃,在晚风中摇曳,天边是一抹红霞,枝叶凌乱交错,花瓣稀落,洗尽铅华,清孤孑然,欲荡去世间一切杂尘而归于荒寂,此时周遭景物瞬间消失,只有沁人幽香,你恍若置身已非凡境,顿引天外之思。正如恽南田诗曰:“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
      夹竹桃是古今文人画家笔下的尤物,殊为罕见,却每每都是惊艳之笔。五代南唐时期大画家徐熙,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之类,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有咏其画作《夹竹桃花》诗:“年久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竹真似竹桃似桃,不待生春长在目”。其实我并没有见过这幅真画,判断他画的应该是桃竹之类,而非夹竹桃,但是我却宁愿相信他画的就是夹竹桃。徐熙是冠绝一时的大画家,人称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其人其作学穷造化,意出古今,开“野逸”一派先河。徐身处江湖之远,犹如闲云野鹤,少有羁束,醉心自然,清新洒脱,更是独创了“落墨花”的写意技法。所谓“落墨花”,按照徐铉说法就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勾勒填彩、旨趣浓艳”的画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出枝叶萼蕊,然后略施杂彩,做到色不碍墨,而又不掩其墨迹。因此,也称“落墨格”,即:“以墨为主,殊草草略施丹青而已”,这种没骨写意的画法对宋元之际水墨写意画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当时,这种风格就像夹竹桃,恐难登“大雅之堂”,甚至颇受质疑,法度严谨的“正派”嗤之为“粗恶不入格罢了”。之后的文人逐步认识并追捧这一画风,也引出了一段佳话。苏轼曾经有诗赋徐熙:“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因为这首诗,有的人竟认为,徐熙画的“落墨花”,是用梅雨冲洗出来的,画被雨水洗过色彩渐淡,显得似有若无,或明或暗,亦真亦幻。这居然还引出了许多考据文章,近代还有不少鉴赏名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非常严肃的考证徐熙是不是用梅雨冲洗了?是徐熙自己还是收藏者冲洗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也发散出许多徐熙和苏东坡也想不到的解释,倒是一下丰富了绘画背后的内涵!
        赵翼在《题遗山寺》中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中国古代历史上多少个朝代更迭之际却诞生了伟大的诗人、画家。他们怀着家国恩仇和对故国的思念,放弃政治抱负,或皈依佛道禅宗,寻求心灵慰藉;或转而陶醉山水田园,汲取自然灵气,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伟大作品。徐熙生在五代南唐,南唐被宋所灭,徐随李煜归宋,不久病故。南唐李后主这个“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的皇帝,本人就是个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被后人千古传诵的翘楚词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徐熙根本不想为官,他远离政治,用不羁的画笔直追生命的原在,散发出自由野逸的生命光辉。后世的宋元明清许多大画家感同身受,创造了中国文人画的一座座丰碑,黄公望的“混沌”哲学,梅花道人的“渔夫情结”,倪云林的“孤高无极”,陈白阳的“梦幻空花”,徐青藤的“墨戏人生”,董其昌的“真性惟空”,龚贤的“荒原绝地”,及至八大山人的“涉事取真”和石涛大涤子的“一味虚静”。他们的画不再追求像与不像,放逐法度羁绊,直抒文人胸臆;不用再取悦于人,而成为安顿性灵之所;不再为世间繁华歌颂,而是追求生命真性的存在。古代的这些文人的命运如此,他们无法改写历史,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却给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美学和人文精神的宝藏。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许它正如夹竹桃的毒,不可轻易心染,但不止救命之良药!
      可能是因为夹竹桃的异域身份,一直以来吟咏夹竹桃的诗句非常少见,关于夹竹桃的传说也不多。仅有的传说大概是说在门户之见下殉情的一对恋人,由于出身差异,最终难免苦涩凄婉的结局。哀婉美丽的传说揭示:白色夹竹桃象征纯洁的爱情,而粉红的夹竹桃则是殉情者啼血染成。女主人公柔弱的外表下暗涌着一股坚韧的力量,而男主人公似是无力挽回那飘忽无根的爱情,只能任由鲜血浸染洁白的花朵。像化蝶一样,最终在一棵植物上完美结合了。传说似乎是从夹竹桃的植物特性中衍出的,柔美的桃花掩映着劲竹的影子,而作为只是一种大灌木的夹竹桃却断难成为参天大树,也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只能留得几许清毒在人间!
       前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中引用了一位网络才人写的一首《夜半乐·咏夹竹桃》:“月轮碾玉明甚,惊云碎地,霜碧谁能肃。已夜半时分,小虫将伏,霓虹暗陨,闲声渐歇,仅余行路归人,急心轻足,竟不顾、双襟著清馥。似曾小径夹竹,点点星花,嫋娜团簇。迢递处、犹胜传灯燃烛。弱条堪折,柔情欲诉,几重淡影稀疏,好风如沐,奈良景、寻常却无瞩。倍感凄怆:好萼旁栽,入流尘俗。叹叶叶伤情剑眉蹙。恨生材、无用不种十年木。空顿首、憾已难平夙,丈夫徒有三分毒。”倒是写出了夹竹桃的命运悲情和人生无奈。丈夫徒有三分毒,终究改变不了世间既定的法则和生死轮回。
      既然有了三分毒,也可以尽情的发作吧,给行将麻痹的躯体注上一剂强心苷。 明代冯梦龙真的有点毒,他是文学史上的奇葩。这位通俗文学大家,世人都知道他著名的《三言》,但可能很少知道他曾经编过一本《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这个看似不伦不类的东西颇似夹竹桃,文辞雅俗相间,但涉淫秽色情,自然成为禁书,不信且看这一首:“春来夜夜忆私情,手托香腮眼看灯。罗帏寂寞,捱过五更。衾寒枕冷,凄凉怎禁。姐道:我郎呀,你自来欢娱所在嫌夜短,教奴奴秋千院落夜沉沉。”别看最后一句“秋千院落夜沉沉”,诗出苏东坡的《春宵》,但内容实属低俗!明代专制下,开出奇异花,欲看更甚处,请君自取之!
     有诗曰:知有凌霄清节在,不须错认董娇娆。无奈可乎?(我也以落墨试画夹竹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夹竹桃~
夹竹桃:宜竹宜桃媚共坚
【原创文学】桃竹夹连毒相生
愧对夹竹桃
百花园(131)——夹竹桃
布叶疏疑竹,分花嫩似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