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讀山海經必須先學通華夏傳統天文學

不要隨隨便便瞎解讀山海經。先學通華夏傳統天文學再來解讀吧!

  天上有蒼龍七宿,地上也有蒼龍應之。請看下圖:
  龍馬馭圖獻於伏羲的神話本源也源於此。  

再來看看天上的蒼龍七宿:  

  最後來看看二裏頭遺址中的夏代綠松石蒼龍:  

  這是一個人面龍身的形象。
  人面龍身,是夏代龍的形象,它是最接近蒼龍七宿的龍的形象。也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媧手持規矩形象的本源。由此可見,夏代的龍的形象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至少是伏羲那個年代的。
  湯滅夏之後,夏龍被矮化,人面龍身被說成人面蛇身。

  山海經中的龍,本源都是天上的蒼龍七宿。

河南的簡稱”豫“的本源就是”天垂象,聖人則之“,也就是說上古聖人是在河南這塊地方來尋找與天象對應的地貌,以此來達成以天文應人文的目的,其最終目的是要以天象來指導農時。

一些人胡適瞎解,把“豫”解成拿着長矛獵捕大象,並以此推斷河南以前有大象。“予”和“矛”難道都分不清嗎?一幫不學華夏傳統天文學的人爲了自圓其說,就對此視而不見,故意將“予”說成是“矛”。照這樣歪解的話,難不成“大象無形”也能解讀成“隱形的大象”嗎?

所以,解讀山海經首先要立足於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那就是洛陽盆地及其周邊地區,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的核心地帶。圖一的蒼龍七宿、龍馬地貌就在洛陽盆地北緣,屬於邙山的一部分,邙山埋了多少位帝王,已經數不清了,誇張點說,隨便一鍬下去,都是帝陵土,上古稱之爲“帝之息壤”,鯀取帝之息壤以堵洪水,被政治敵人污衊爲“竊帝之息壤”,還說因爲他挖了先帝顓頊的帝陵土,攪得先帝不得安寧,死而復生,變成母鯉魚跳出陵墓。堯頂不住壓力,只好殺了鯀,然後禪位給舜,舜即位之後馬上就讓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禹先到嵩山一喧的顓頊國,幫助他們治理山洪,由此取得顓頊國的信任,然後在顓頊國的幫助下一舉打破了造成鯀之冤案的政治謠言。怎麼打破的呢?就是請禹赴魚宴,這裏的魚就是用的黃河鯉魚。造謠的奸臣們不是說鯀竊息壤擾動了稱帝顓頊,使得顓頊不得安寧,復活變成魚婦嗎?那麼,顓頊國專門請鯀的兒子禹赴鯉魚宴,謠言就不攻自破了。如此一來,禹才獲得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安心治水13年。

禹治水的大致路徑如下:

第一步:先治理嵩山一帶顓頊國的山洪;

第二步:掘黃河北堤,引黃河改道北上,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

第三步:引黃河向北改道之後,洛陽盆地的洪水壓力驟減,洪水才得以從洛水向東北方向出盆地退去;

第四步:引濟水往東南方向(這是另外一個神話故事愚公移山的原型,移山實爲挖山,目的是引濟水東南流),增強洛陽盆地外東南方向災區洪水的沖刷力量;

第五步:充分利用引濟水東南流之後加強了沖刷能力的洪水繼續往東南入江、淮,利用江、淮的自然河道將洪水泄入東海。

所以,禹治水13年,爲什麼最後到了浙江會稽山,原因就是那裏是他治水的最後一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洋湖观潮(绍兴张家、祁家、朱家往事)
大禹治水的历史古迹遗址
民间故事:望夫石的传说
禹,治理洪水有功,夏朝第一代王
在洛阳执政的帝王大禹
禹的爸爸是谁?你知道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