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ySQL的InnoDB优化举例
MySQL的InnoDB配置及优化
MyISAM和InnoDB是在使用MySQL最常用的两个表类型,各有优缺点,视具体应用而定。基本的差别为:
MyISAM类型不支持事务处理等高级处理,而InnoDB类型支持。
MyISAM类型的表强调的是性能,其执行数度比InnoDB类型更快,但是不提供事务支持,而InnoDB提供事务支持已经外部键等高级数据库功能。
  MyIASM是IASM表的新版本,有如下扩展:
  1、二进制层次的可移植性。
  2、NULL列索引。
  3、对变长行比ISAM表有更少的碎片。
  4、支持大文件。
  5、更好的索引压缩。
  6、更好的键码统计分布。
  7、更好和更快的auto_increment处理。
 
  InnoDB 是 MySQL 第一个提供外键约束的引擎,除了提供事务处理外,InnoDB 还支持行锁,提供和 Oracle 一样的一致性的不加锁读取,能增加并发读的用户数量并提高性能,不会增加锁的数量。
  InnoDB 的设计目标是处理大容量数据时最大化性能,它的 CPU 利用率是其他所有基于磁盘的关系数据库引擎中最有效率的。
  InnoDB 是一套放在 MySQL 后台的完整数据库系统,InnoDB 有它自己的缓冲池,能缓冲数据和索引,InnoDB 还把数据和索引存放在表空间里面,可能包含好几个文件,这和 MyISAM 表完全不同,在 MyISAM 中,表被存放在单独的文件中,InnoDB 表的大小只受限于操作系统文件的大小,一般为 2GB。
 
  以下是一些细节和具体实现的差别:
  1、InnoDB不支持FULLTEXT类型的索引。
  2、InnoDB 中不保存表的具体行数,也就是说,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时,InnoDB要扫描一遍整个表来计算有多少行,但是MyISAM只要简单的读出保存好的行数即可。注意的是,当count(*)语句包含 where条件时,两种表的操作是一样的。
  3、对于AUTO_INCREMENT类型的字段,InnoDB中必须包含只有该字段的索引,但是在MyISAM表中,可以和其他字段一起建立联合索引。
  4、DELETE FROM table时,InnoDB不会重新建立表,而是一行一行的删除。
  5、LOAD TABLE FROM MASTER操作对InnoDB是不起作用的,解决方法是首先把InnoDB表改成MyISAM表,导入数据后再改成InnoDB表,但是对于使用的额外的InnoDB特性(例如外键)的表不适用。
  6、InnoDB表的行锁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在执行一个SQL语句时MySQL不能确定要扫描的范围,InnoDB表同样会锁全表,例如update table set num=1 where name like “%aaa%”

  MyISAM和InnoDB优化:

  key_buffer_size - 这对MyISAM表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使用MyISAM表,可以把它设置为可用内存的 30-40%。合理的值取决于索引大小、数据量以及负载 -- 记住,MyISAM表会使用操作系统的缓存来缓存数据,因此需要留出部分内存给它们,很多情况下数据比索引大多了。尽管如此,需要总是检查是否所有的 key_buffer 都被利用了 -- .MYI 文件只有 1GB,而 key_buffer 却设置为 4GB 的情况是非常少的。这么做太浪费了。如果你很少使用MyISAM表,那么也保留低于 16-32MB 的 key_buffer_size 以适应给予磁盘的临时表索引所需。
一、內存利用方面:
1、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为Innodb加速优化首要参数,这对Innodb表来说非常重要。Innodb相比MyISAM表对缓冲更为敏感。MyISAM可以在默认的 key_buffer_size 设置下运行的可以,然而Innodb在默认的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设置下却跟蜗牛似的。由于Innodb把数据和索引都缓存起来,无需留给操作系统太多的内存,因此如果只需要用Innodb的话则可以设置它高达 70-80% 的可用内存。一些应用于 key_buffer 的规则有 -- 如果你的数据量不大,并且不会暴增,那么无需把innodb_additional_pool_size - 这个选项对性能影响并不太多,至少在有差不多足够内存可分配的操作系统上是这样。不过如果你仍然想设置为 20MB(或者更大),因此就需要看一下Innodb其他需要分配的内存有多少。
    该参数分配内存的原则:这个参数默认分配只有8M,可以说是非常小的一个值。如果是一个专用DB服务器,那么他可以占到内存的70%-80%。这个参数不能动态更改,所以分配需多考虑。分配过大,会使Swap占用过多,致使Mysql的查询特慢。如果你的数据比较小,那么可分配是你的数据大小+10%左右做为这个参数的值。例如:数据大小为50M,那么给这个值分配innodb_buffer_pool_size=64M。
设置方法:innodb_buffer_pool_size=4G
  这个参数分配值的使用情况可以根据show innodb status\G;中的
  ----------------------
  BUFFER POOL AND MEMORY
  ----------------------
  Total memory allocated 4668764894;
  去确认使用情况。
2、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
    作用:用来存放Innodb的内部目录
  这个值不用分配太大,系统可以自动调。不用设置太高。通常比较大数据设置16M够用了,如果表比较多,可以适当的增大。如果这个值自动增加,会在error log有中显示的。
  分配原则:
  用show innodb status\G;去查看运行中的DB是什么状态(参考BUFFER POOL AND MEMORY段中),然后可以调整到适当的值。
  ----------------------
  BUFFER POOL AND MEMORY
  ----------------------
  Total memory allocated 4668764894; in additional pool allocated 16777216
  参考:in additional pool allocated 16777216
二、日誌控制方面:
1、innodb_log_file_size 
        在日志组中每个日志文件的大小.,在高写入负载尤其是大数据集的情况下很重要。这个值越大则性能相对越高,但是要注意到可能会增加恢复时间。我经常设置为 64-512MB,跟据服务器大小而异。你应该设置日志文件总合大小到你缓冲池大小的25%~100%。
        注意:停掉数据库然后删除数据库目录/var/lib/mysql下的ib_logfile0和ib_loggile1 或者执行flush logs指令后才能设置innodb_log_file_size否则数据库无法启动。
2、innodb_log_buffer_size 
        用来缓冲日志数据的缓冲区的大小,默认的设置在中等强度写入负载以及较短事务的情况下,服务器性能还可以。如果存在更新操作峰值或者负载较大,就应该考虑加大它的值了。如果它的值设置太高了,可能会浪费内存 -- 它每秒都会刷新一次,因此无需设置超过1秒所需的内存空间。通常 8-16MB 就足够了。越小的系统它的值越小。
3、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在日志组中的文件总数。
4、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默认值为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      用来存放InnoDB日志文件的目录路径(如 ib_logfile0、ib_logfile1等)。在默认的情况下,InnoDB驱动程序将使用MySQL数据目录作为自己保存日志文件的位置。
 
三、文件IO分配,空间占用方面
1、innodb_data_home_dir
        默认值为 innodb_data_home_dir =       ,空值。InnoDB主目录,所有与InnoDB数据表有关的目录或文件路径都相对于这个路径。在默认的情况下,这个主目录就是MySQL的数据目录,为空值时一般就是/var/lib/mysql目录。
2、innodb_data_file_path
        默认值为 innodb_data_file_path = ibdata1:10M:autoextend     用来容纳InnoDB数据表的表空间,这个值中ibdata1表示数据文件名,10M表示初始大小为10M,autoextend表示大小可扩展。
3、innodb_file_per_table
        为数据库中的每个表使用一组数据文件,配置了innodb_file_per_table 参数后,每个创建的innodb 都会生成2个数据文件,一个是扩展名为frm保存表定义,一个是ibd扩展名保存表数据。
 
四、各种缓存相关参数
1、table_cache
        打开一个表的开销可能很大。例如MyISAM把MYI文件头标志该表正在使用中。你肯定不希望这种操作太频繁,所以通常要加大缓存数量,使得足以最大限度地缓存打开的表。它需要用到操作系统的资源以及内存,对当前的硬件配置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问题了。如果你有200多个表的话,那么设置为 1024 也许比较合适(每个线程都需要打开表),如果连接数比较大那么就加大它的值。我曾经见过设置为 100,000 的情况。
2、thread_cache
        线程的创建和销毁的开销可能很大,因为每个线程的连接/断开都需要。我通常至少设置为 16。如果应用程序中有大量的跳跃并发连接并且 Threads_Created 的值也比较大,那么我就会加大它的值。它的目的是在通常的操作中无需创建新线程。
3、query_cache
        如果你的应用程序有大量读,而且没有应用程序级别的缓存,那么这很有用。不要把它设置太大了,因为想要维护它也需要不少开销,这会导致MySQL变慢。通常设置为 32-512Mb。设置完之后最好是跟踪一段时间,查看是否运行良好。在一定的负载压力下,如果缓存命中率太低了,就启用它。
4、sort_buffer_size
        如果你只有一些简单的查询,那么就无需增加它的值了,尽管你有 64GB 的内存。搞不好也许会降低性能。
 
其它相关参数
1、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
        是否为Innodb比MyISAM慢1000倍而头大?看来也许你忘了修改这个参数了。默认值是 1,这意味着每次提交的更新事务(或者每个事务之外的语句)都会刷新到磁盘中,而这相当耗费资源,尤其是没有电池备用缓存时。很多应用程序,尤其是从 MyISAM转变过来的那些,把它的值设置为 2 就可以了,也就是不把日志刷新到磁盘上,而只刷新到操作系统的缓存上。日志仍然会每秒刷新到磁盘中去,因此通常不会丢失每秒1-2次更新的消耗。如果设置为 0 就快很多了,不过也相对不安全了 -- MySQL服务器崩溃时就会丢失一些事务。设置为 2 只会丢失刷新到操作系统缓存的那部分事务。
2、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MySQL可以自动地监测行锁导致的死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对于表锁导致的死锁不能自动的监测,所以该参数主要被用于在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等待指定的时间后回滚。系统默认值是50,用户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调整。
3、innodb_support_xa参数说明

innodb_support_xa参数设置是否支持分布式事务,默认值是ON或者1,表示支持分布式事务。如果确认应用中不需要使用分布式事务,则可以关闭这个参数,减少磁盘刷新的次数并获得更好的InnoDB性能。 

4、table_locks_waited和table_locks_immediate  
     可以通过检查table_locks_waitedtable_locks_immediate状态变量来分析系统上的表锁定争夺:
mysql> show status like 'Tab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able_locks_immediate | 105         |
| Table_locks_waited   | 3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如果Table_locks_waited的值比较高,则说明存在着较严重的表级锁争用情况。这时,需要我们对应用做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问题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ySQL数据库优化总结
优化体系--MySQL 索引优化(full-text、btree、hash、rtree)
MySQL配置文件my.cnf优化详解
MySQL配置文件my.cnf参数优化和中文详解
MySQL配置文件(my.ini)详解
MySQL配置文件mysql.ini参数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