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养浩和他的怀古散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时之盛的又一朵文学奇葩,它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立,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元曲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作家人才济济,有史记载的元散曲作者就有213人,其中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即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王国维也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和散曲创作的成就。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王国维语),马致远“意境高远,疏宕宏放”,郑光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王国维语),白朴“跌宕沉详,天然古朴”。“四大家”之中,余独爱马致远。这倒不是我对敝同宗的偏爱。马致远的散曲题材领域宽广,词采清朗俊雅,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称为吟秋之绝唱,千古以来悲秋之作无出其右者。马致远也因此曲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关、马、郑、白”四大家中关、马、白为元曲前期的代表人物,其至中后期(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末),代表人物主要有郑光祖、乔吉、张可久、张养浩、徐再思等。此时杂剧创作日渐式微,散曲成为主要体裁。在元代20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这三人中,我特别喜欢张养浩。与喜欢马致远不同,我喜欢张养浩确实有一点私心,因为他是在我们关中赈灾过程中“劳瘁而卒”的。 这个“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敢于犯颜直谏,数忤人君的诤臣,由于触犯了权贵集团的利益,便屡遭构陷,时有性命之虞,遂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西番经》)。然而,“陕西自泰定二年至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监察御史上书:关中“饥馑荐臻,饿殍枕籍”,亟需赈灾,此时,朝廷想起了这个抑制豪强,关心民瘼,声名显赫的张养浩。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特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监察部副部长)前往赈灾,此时的张养浩却不顾高龄体弱,既闻命,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此番赴召,他为的不是官爵,而是严重的灾情所激发起的他那种救民于水火的担当精神,“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道出了他的心境。张养浩自家乡济南出发,沿途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睹灾民之惨状,感历代之兴废,写下了七题九首悲天悯人,意绪苍凉的《山坡羊》怀古散曲:洛阳怀古、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 潼关怀古、骊山怀古(二首)、未央怀古、咸阳怀古。其中最著名的是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行走在这凭山依河的潼关古道上,身边是“幽谷秘邃,白日成昏”(《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的华山,脚下是流势湍急、波涛滚滚的黄河,西望曾经的帝都长安,张养浩心绪澎湃,感慨万端。“波涛如怒”,一个“怒”字,直抒胸臆,作者借物抒怀,表面写的是大河之怒,实则是作者心中之怒。“潼关本名冲关,河水自龙门冲击至华山,故以名之。”(引文同上),黄河自龙门冲击而出,浊浪翻滚,直泄而南,至潼关遇华山阻挡,波涛怒吼,掉头东去,这是山河之怒。陕西出现长达五年的持续干旱,出现了人吃人的严重饥馑,作为赈灾官员的张养浩向中央政府告急,要求救济,偌大一个陕西得到的赈灾款是多少呢?“陕西告饥,赈以钞五万锭”(《元史·文宗本纪》)。“五万锭”是多大的款额?我们可以与此时皇室的挥霍相比较:“赐鲁国大长公主钞二万锭营第宅”(这和拨付给陕西的救灾款是同时的事),此后四个月,“复赐鲁国大长公主钞二万锭以构居第”(引文同上) ,几百万灾民的救命钱只相当于给公主修“第宅”的数额。 这点赈灾款,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陕西行省再上书,“先是尝赈之,不足,行省复请”,“行省乞粮三十万石,钞三十万锭。”(引文同上),得到的仅是“诏赐钞十四万锭”。是中央政府没有财力赈灾吗?不!中书省的报告称:“仅皇后一人日用所需即钞十万锭”(引文同上),皇后一个人一天的日用竟是陕西一省灾民救命钱的两倍!中书省的报告又称:仅皇室豢养的“鹰、鹘、狮、豹之食,今增至万三千八百锭”(引文同上)。而陕西赈灾款发放的现状是:天历二年(1329),“临潼、咸阳二县告饥,行省以便宜发钞万三千锭赈咸阳,麦五千四百石赈临潼”;“凤翔府饥民十九万七千九百人,本省用便宜赈以官钞万五千锭。又,丰乐八屯军士饥,死者六百五十人,万户府军士饥者千三百人,赈以官钞百三十锭”(引文同上),近20万灾民的救命钱仅仅一万五千锭,是皇后一个人一天费用的六分之一。在这个圣明元孝皇帝图帖睦尔看来,草根小民的生命不要说不能和他们皇室家族比,连他豢养的宠物都不能比!统治者如此挥霍无度,曾身为中央高官的张养浩对这些肯定是清楚的,因此,当他看到是饥民相食,饿殍遍地的惨状时,想到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如此不顾人民死活,仍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不由得满腔愤怒。于是这位关心民瘼,为民尽瘁的循吏再也按捺不住,挥笔写到“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想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是何等的辉煌,而今都成了一片尘土,荡然无存!张养浩不禁喟然叹曰:呵!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王朝兴起之后,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千古以来,唯希孟先生一语道出,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有如此境界,实属难能可贵。试看千百年来,所谓的朝代更替,无非是为了一姓一己之私利,党同伐异 ,杀戮无算,一将功成万骨枯,受苦的都是百姓。

另外的几首《山坡羊》怀古曲,虽不如《潼关怀古》那么有名,却也颇为感人。如《骊山怀古》之一曰:“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个“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三辅黄图》)的阿房宫在朝代更迭、争权夺利的楚汉之争中被“楚人一炬”,化为“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如此庞大的工程,只为一姓之奢侈。那是老百姓的血汗建成的呀!还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这些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在阿房宫里堆积如山,也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呀!只为了夺取政权而被付之一炬。作者登上骊山,放眼四顾,但见荒草“萧疏”,河水萦回,不由感慨丛生,“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为了争夺天下,征战杀伐,“输”了的如何?“赢”了的又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这同作者在《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是相通的。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辛辣地批判了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杀伐和焚掠破坏以及夺得政权后的挥霍奢侈、荒淫无度,嘲讽了争名夺利的虚妄。

张养浩的爱民绝非而今有些官员的一时作秀,  他在为官期间写有《三事忠告》,即怎样当地方官的《牧民忠告》、怎样当监察官的《风憲忠告》和怎样当中央官员的《庙堂忠告》。在《牧民忠告》中张养浩提出“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赴陕西省赈灾途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元史·本传),“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引文同上)“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引文同上)。张养浩白天出去赈灾,晚上回来又为民祈雨,据说他在赴任途中,路经华山在岳庙祈雨时,“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这样的记载,我相信是真的,因为有张养浩的两首散曲为证。一首是《一枝花 ·咏喜雨》:“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久旱逢甘霖,可不是值玉值金雨嘛,难怪“秦人大喜”。另一首是《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张养浩是真正的心系百姓,即使下了雨了,他仍然“恨流民尚在途”,“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他在一首散曲《梁州》中写到:“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他希望百姓家家都成“豪富”,然而看到灾民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生活,他也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赈灾官员是无力改变的,因此“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他为此“只落的雪满头颅”,以致“忧劳成疾,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我的家乡关中平原古时曾经是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孟子·滕文公上》)的秀美山川,《诗经·豳风·七月》中描写的“蚕月条桑”就是记载的关中北部旬邑、彬县一带的景象,说明西周时期我们关中是一个气候湿润,宜桑宜农的好地方。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定居繁衍。然而经过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开发(对自然而言,所谓开发其实就意味着破坏),环境日趋恶化,迄至元代,已是干旱频生,土地荒芜。据顾静等研究,有元一代的近百年中(从公元1266~公元1359),关中“共发生干旱灾害29次,平均每3.2年发生一次”,加上皇室争权夺位,兵燹不断,人民实在苦不堪言。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能遇上张养浩这样的循吏实在乃生民之福,是不幸中的万幸。张养浩是怀着“致君尧舜”、利国利民的愿望走上宦途的,正像他在《风宪忠告》中所写的“道之所在,死生以之”。然而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他看到的是统治者的豪奢极欲和腐败贪婪,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辞官不作,他在[双调·庆东原]中写道:“海来阔风波内,山般高尘土中,整做了三个十年梦。被黄花数丛,白云几峰,惊觉周公梦。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 用“醯鸡瓮”比喻官场的追腥逐臭,再恰当不过,张养浩归隐之后,再召不起,殆源于此。

《新元史》评论张养浩:“张希孟以道事君,自度不能行其志,屡征不起。及闻陕西灾,投袂赴之,甘以身殉。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推希孟之用心,其庶几禹稷乎?”,以夏禹后稷比喻张养浩,可见评价之高。张养浩死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文忠”(元史·本传)。谥法云:“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以希孟先生之道德功業,谥为“文忠”倒也的当。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历史上被谥“文忠”者如宋朝苏轼、欧阳修,明朝张居正,清朝林则徐等,俱为有功于民族和人民的名相名臣或志士名人,张养浩死后能与此辈人为伍,或可稍慰其一生之甘苦。他那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当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癸巳年春月  不倦斋主

 

附张养浩的九首《山坡羊》怀古曲:

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咸阳怀古: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若为怀,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骊山怀古(二首):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屏翠,汤泉鼎沸,说琼楼玉宇今俱废。汉唐碑,半为灰,荆榛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沔池怀古(二首):

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秦强赵弱非虚语。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座间诛戮汝,君也,谁做主?民也,谁做主?

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干送了;民,干送了!

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阑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

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养浩(元)《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阅读训练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赈灾路上的绝唱
张养浩的《山坡羊》,不单单只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