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诺奖、书呆子及其它

    中国历来器重读书人,崇尚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人汪洙的这句诗,国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撇开这句话的偏激不说,单就崇尚读书而言,它倒也有一定道理。 书籍是“是知识的泉源”。人类的知识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在文字出现以前,知识是靠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文字出现以后就有了书面记载,这样,前人辛勤劳动和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就被不间断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使人类的智慧快速累加,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牛顿说,他其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由于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这句话和高尔基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是书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喜爱读书的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来讲究耕读传家,凿壁映雪、悬梁刺股的读书故事曾经感动了多少代人。然而,有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不爱读书的人。请看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18岁至70岁识字成人人均年读书量4.5本,而色列人均年读书64本,俄罗斯人均阅读量每年55本,美国50本,上海人算是爱读书的,人均年6-8本而已。和身边的国家人均阅读量对照,我们是日本人均阅读量的1/10,韩国的1/6。看了这个调查结果,你可能大吃一惊,甚至会愤愤不平,但是,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地反思。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报道香港“占中”的一个画面,一伙青年人(看样子20岁左右,应该是大学生吧)公然在大街当中支起桌子玩开了麻将。麻将这种国技,对那些年老体衰,无所事事也无能事事的老年人来说,玩一玩确实不失为一件好事,既可以消遣,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然而,正当青春年华、且号称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大白天来玩这个东西,让人看了,心里确实不是滋味。过去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港人很不以为然,不知道现在看了这副画面,他们情何以堪?撇开“占中”本身对错不论,假若青年们是手拿书本一边看书,一边静坐示威,人们对香港的看法或许是另一种。

    国人现在眼盯着的是金钱,追求的是财富,但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么一个小小的民族为什么这么富有?上面的调查数据实际上已经告诉了你:犹太人喜欢读书!14岁以上的人每月至少读一本书。纵观我们,一半以上中国公民一年没有看完一本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都集中在书本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过去、现在世界上最智慧的大师们对话,我们为何要舍本逐末,只追求身边的小聪明,不获取书籍里的大智慧呢? 

 

    我们曾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为什么现在变得不爱读书了呢?

    是因为忙,没有时间吗?no!时间对现在大多数国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闲得无聊”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君不见麻将桌上,有的人一泡就是数个小时,甚至一整天;KTV歌厅、跳舞场上,人头涌动,熙熙攘攘。我不是反对娱乐、反对健身,我只是说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看书。即使真的工作忙,时间紧张,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也还是能找到时间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古人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据调查,在机场、在候车室、在地铁上、在列车上,美国人、欧洲人、甚至包括我们厌恶的日本人,不论是小孩、妇人、上班族、学生、大叔、老人,几乎人人都手捧着一本书,在静静地阅读,据说 “纽约的地铁简直是一个移动的地下图书馆”。而我们的同胞大多却是在闲侃、在玩手机、抑或在打磕睡。当然,我们也有那么一些同胞,任凭外界怎么喧哗,仍然坚持公园里晨读,在公交车上走读,在倚床挑灯夜读。古人的“三上”,当今的“三读”,无不是一道道美丽风景。特别是对那些工作压力大、时间高度紧张的上班族来说,这种碎片化式的阅读就更应当提倡。

    其实,不论是上班族还是有闲阶级,都是需要消遣的,当代人们的消遣的方式非常丰富,有手机、有电视、有电脑、有电影、有游戏厅,倘若是有钱人,还有夜总会、有保龄球馆、有赛马场。然而,如果你真正领略了读书的真谛,所有这些都莫如读书。孟德斯鸠说过:“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陆游诗云“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些名人都把读书作为打发寂寞、消遣流年的最佳选择“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那种闲适与宁静,是何等高雅。

    有人说现在的书太贵,买不起书读。这是诡辩!诚然,当今之世,米珠薪桂,书价确实高得离谱,有些简直都成了“书精”。但是,当你看到国人在饭桌上的那种大度与阔绰时,你能说没钱买书吗?当我们的同胞们大把花钱买高档饰品、名牌服装的时候,你能说没钱买书吗?当你在歌吧舞厅、在游乐场、在赌博间看到那些土豪们一掷千金的时候,你能说没钱买书吗?倘若真正喜欢读书,你就会想办法买下你心仪的书籍。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酷好读书,爱书如命,他“每月收入,百分之三十作膳宿杂用,百分之七十花在买书上。”(郑逸梅《谢刚主二三事》)有时遇上一本好书而不及筹措银钱,他便变卖衣物,甚至夫人的首饰,真可谓“典衣市书”。现在有几人能做到这样?

    没钱时不读书是可怕的,有钱了仍然不买书不读书就更加可怕。其实,即使真正没有钱买书也还是可以读书的,你可以借书嘛。前面提到犹太人喜欢读书,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你办过借书证吗?是的,我们的图书馆确实不够多,但即使是这样,仅有的图书馆仍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少人问津。

    还有,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借助手机、电脑等读书更为方便,问题是我们大多数同胞在手机、电脑上不是读书,而是打游戏,读无聊的彩信、段子,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当然,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为自己的公民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方便他们读书,包括不要把书籍的价格搞得太贵;不要把教育当做产业来办;多建立一些图书馆、阅览室,便利群众阅读,等等。

   排除了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国人不喜欢读书的主要原因乃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这一惊世骇俗、令全球震惊的“发明”其实肇始于文革前的反右和历次批判知识分子,至文革结束仍流毒未央,危害深远。及至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本无什么知识的人凭借投机倒把、坑蒙拐骗迅速暴富,这种“流氓致富”的现象又给“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遂使国人轻视知识,不愿读书。

    最近,诺贝尔奖刚刚颁发,国人期待很高的华人获奖仍然没有实现,许多人很不以为然。我在这里想说一说诺奖与读书的关系。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至今,全世界共有80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大约有 22%是犹太人。全世界犹太人最多的时候数量仅1500万人,不到世界人口的0.3%是个典型的小民族,但它却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据统计每百万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犹太人为 064,非犹太人为 0023。这是为什么?另一组数字或许能告诉我们原因,或者最少能给我们以启示:前面已经提到,以色列人均年读书64本,是全世界最多的,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均位居世界第一。而我们,不光是人均年读书是最少的,在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图书、借书证、出版社上,恐怕都是倒数第一。我们不要慨叹我们获不了诺奖,我们需要的是尽快提高我们的读书水平。

 

    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喜欢读书了,读什么书就成了问题。布尔韦尔·利顿建议:“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总体而言,我大体同意他的观点。自然科学发展很快,知识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很快会老化过时,要想跟上时代,就应该“读最新的书”;而人文科学,即人类文明的核心,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其基本体系是在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轴心时代建构的,发展至西方的文艺复兴、东方的明末清初时期趋于稳定并定型,一直影响人类社会至今,因此读哲学著作,应以此期为主。至于文学,尽管我不是崇古主义者,但说实在的,近现代以降,鲜有精品,更不要说经典了,因此,我也认为,还是读那些“永远不会衰老”的古典文学好。

    就人生的不同阶段而言,所读书籍是有选择性的,查志华先生称为“读书的阶梯”。他写过一篇同名散文,说人们读书是由读诗开始,而后读散文,再到小说,再到哲学,最后读宗教读物。不过,就我的体验和了解,多数人的“阶梯”和查先生的顺序稍有不同,儿童时期我们喜欢读童话和神话故事(发蒙时期读的被叫做“小人书”的连环画其实是不能当做书籍的);稍长,即喜欢读小说,那其实仍然是故事,不过被那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这期间,由青春的激情所引导,我们夹杂着也去读诗,慷慨激昂,缠绵惻悱;再后来,便如查先生所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热情尚未全部落潮,就去读散文”;待到经历了大半生的磨难,过了不惑之年,我们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希望探索人生的真谛,于是我们去读传记,读历史,读哲学。我目前只到这个地步,据说,“  读了哲学,人变得明快透彻,但还应保留有一份稚嫩和天真,太彻底了,心灵有了空虚,人生感到孤寂,总想昄依什么,那时忙不选地寻觅宗教读物了。”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不过他说的“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都赏、深浅不分了”大抵是不会错的。

 以上是人们读书的普遍情况,但特殊的个体总是存在的,“  有人永远读诗,有人只读浓得化不开的散文,有人读读小说就够了。只有一部分人在读书的阶梯上不断地走下去。”

    读书是一定要有所选择的,现在的书籍,绝非“开卷有益”!傅雷就告诫儿子:“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当今之世,流行的东西太多,大多乏善可陈,图书当然也不例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许多书籍粗制滥造,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更有甚者,为了换取噱头,获得读者,甚至诲淫诲盗,贻误无穷。清人王豫就说过: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多读经典。

 

    读书读成“书呆子”似乎是很不堪的。坊间街谈巷议中,常常听到人说某某是书呆子,其意在嘲笑,多是贬义的。书呆子也叫“书痴”(《辞海》里就是这样),泛指死读书而不会变通的人,一股书生气,死教条,不谙事故。呆即痴,汉语有“痴呆”一词,乃同义复词书呆子一词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不准》,在他看来,“为官者------断不可用书呆子,凡人一呆而万事隳矣”。然而,也有人认为“书呆子”并不坏。蒲松龄就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说过:“凡是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者,都可认为书呆子”。他们对书呆子都持肯定态度。细想,读书读到专一,读到物我两忘,读到不求名利,甚至不谙世事,那对读书是怎样的痴迷!读书做学问,需要的是能静下心来,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的座右铭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当今之时,人心浮躁,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整天想的是能捞到多少钱,能出几次镜,愿意坐冷板凳潜心读书做学问的能有几人?读书需要“静”,环境能安静最好,但最主要的是心静。有人抱怨说而今人心不古,物欲横流,到处蜩螗沸羹,吵嚷纷杂,神州之大,竟安不下一张书桌。其实这还是得拷问我们自己,你心静吗?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一说,晚上挑灯看书,一个二八妙龄的美女在你旁边伴读,这需要何等的定力!倘若心不静,你试试看。

                     

                        ——不倦斋主 2014.10.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犹太人凭什么成为全世界最会读书的民族?
书呆子呆言呆语 | 相信经典的力量,这里有信仰之源
读书推荐
【人间住】恬 退
营造家庭书香 共享智慧人生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开书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