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里的秋天,多美啊

前路漫漫,诗词为伴,流年匆匆,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

夏天悄悄过去,秋天轻轻走来。唐诗里的秋天,多美啊!来,飞花君与你一起去赏。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这一首《寻陆鸿渐不遇》,写的大概是诗人去寻访友人陆鸿渐,未能相遇,却见到了他邻家的人,于是诗人通过向邻家的人询问,打听到一些关于友人的消息。

首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明白交代,陆羽的新居,虽然离城不远,但很是幽静,走上乡间的小路,转过弯,就看见了桑麻葱葱,整齐的农田。

颔联“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近处田头,诗人仔细寻觅,虽然没有看到陆鸿渐的本人,却在篱笆墙边见到好多的菊花,想必这个夏天过后,秋天肯定会绽放出很多的菊花。

诗人没有见到陆鸿渐,他去了哪里呢?颈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诗人寻友不着,连小狗都没有发出汪汪的叫声。诗人打算打听一下友人邻里的情况。

尾联“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诗人上前询问了友人的邻居,邻居告诉说陆鸿渐往山中去了,经常都是斜着太阳回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寻访友人不得,友人经常不在家中,于是只有失望而归。通过描写“邻家”的回答,“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诗人隐约间感觉到友人过的是一种闲云野鹤般的自由自在生活。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洞庭湖全景。“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湖光”是指湖面的光彩,“秋月”是指秋天的月亮,“两相和”不仅指湖光和月光,也指它们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的和谐美感。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则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景象。这里用“无风”来强调湖面的平静,而“镜未磨”则比喻湖面像一面没有磨光的镜子,平静如镜,没有一丝瑕疵。

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从远处的角度描绘洞庭山水的美景。这里的“山水翠”指的是远处的山峦和湖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翠绿如画,而“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在月光下的景象,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着一个青色的螺蛳,形态优美,别有一番风味。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秋季傍晚景色的诗,体现了王维诗歌的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风格。

首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诗人描述了一场秋雨刚刚过去,傍晚时分山间的景象。雨水洗涤了山林,使得空气更加清新,景色更加宜人。

接下来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象。明月高悬,松林间洒落下斑驳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喧闹声,莲花丛中渔舟往来穿梭。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山中秋景图。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诗人认为春天的芳华已经过去,山中秋色却自有它的美。这里的“王孙”指那些渴望寻找宁静和自然的人们。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理解和赞赏。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秋季的傍晚景色,充满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王维的诗歌风格常常以自然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正是王维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山林景色的诗。诗人用生动、明快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出了山路的崎岖和遥远,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用一个“有”字,强调了山间的存在,同时也给人一种神秘、迷人的感觉。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出了诗人停下车来,欣赏着晚霞映照下的枫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关注。

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用对比的手法,将霜后的红叶与二月的鲜花相比,突出了霜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趣盎然,不仅表现出山林秋色的自然美,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以菊花喻指自己,表现了诗人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作品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Z描绘了菊花的顽强生命力。菊花在秋季盛开,而此时其他的花已经凋零,这表现了菊花在秋季的开放中独树一帜,体现了菊花的个性。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进一步展示了菊花的美丽和气质。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在整个长安城,金黄如铠甲的花瓣充满着战斗力,彰显了菊花的高贵与坚韧。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抗,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通过描绘菊花的形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解读。例如,“我花开后百花杀”表现了菊花的超凡脱俗,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又有着高尚品格的象征,这也许暗示着黄巢具有超越常人的高尚品质。同时,“黄金甲”所代表的战斗精神,也展现了黄巢领导农民起义时的无畏勇气和决心。

此外,诗中的韵律、用词以及形象的描绘都展现了黄巢的文学才华和艺术表现力。他对菊花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秋天的感受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不第后赋菊》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咏物诗,通过描绘菊花,黄巢将自己的情感与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不仅表达了黄巢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下第10课课前阅读《古诗两首》原文与赏读
唐诗里的贼形与大众心理学套路
《不第后赋菊》 黄巢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农民领袖写的两首菊花诗
黄巢《不第后赋菊》咏菊花诗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