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三万里》——李白之死
userphoto

2023.10.15 上海

关注

*本文为「浮生岂得长年少」原创内容

文 | 凉月妖怪

非影评,重在补充一些历史背景,若有不足,请君见谅。有读者觉得文章过于冗长,难以读完,故而妥协,分章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盛世之祸”
“李白之死”
“安史之乱”
“杜甫之哀”
“大唐之殇”

插画作者:站酷阿大白狗啊AC

关于李白的生平,大家只要稍微有兴趣,在所有的搜索引擎中都能得到十分详细的履历表,我这里就不多加赘述。我们着重来说李白的尾声,因为这首终曲,李白的人生才真正丰满起来。
(生平事迹都可以忽略,最后一段关于“李白从璘”的解读请务必阅读,感谢!)

李白因在宫中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天宝三年,“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遂离开长安。在之后的十年里,李白在梁松和齐鲁一代徘徊了十年,写下无数抨击时局的千古诗篇,直到天宝十三年,他终于决定南下,周游江南。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了,顷刻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个歌舞升平的煌煌盛世就此崩坍。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出逃,在西逃的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事变”,护驾的军队在马嵬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迫唐明皇处死了杨贵妃,军队才答应继续保护他往西走。等走到甘肃地界的时候,唐明皇的儿子——当时的太子李亨就留下来,不愿意再继续走了,他说要留在这儿组织军队来抵抗叛军,唐明皇当时不得已就同意了,于是李亨就留在甘肃灵武这个地方,即现在的甘肃灵武市,而唐明皇自己继续往西南走,一直逃到了蜀地成都。

这年八月,唐明皇经过剑州普安郡(现在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成为了新的皇帝。唐明皇得到消息后,派了两个宰相到灵武去传国宝和玉册,等于承认了这个新皇帝,这两个被派的宰相之一叫做房琯,这个人和杜甫关系很好,两个人是布衣之交。房琯在普安郡的时候向唐明皇建议“制置天下之诏”,就是下一份诏书,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唐明皇的几个皇子分别去各地担任节度使。

房琯到了灵武以后,先去传国宝玉册,因为房琯的名气很大,刚开始的时候唐肃宗对他还比较礼遇,后来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向唐肃宗进谗言,说:

房琯曾为唐明皇制定普安郡诏,目的是让各个皇子来掌握各地的大权,分守重镇,反而让您这个太子待在这么边远偏僻的地方,可见他对上皇很忠心,对陛下您并不忠心。


这等于直接挑明了唐明皇父子间的矛盾,唐肃宗因此对房琯生出嫌隙。也就是这件事,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治埋下了一个地雷,唐朝的大臣们自此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随着唐明皇到成都去的旧臣,另一派是随着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的新贵,而这件事也成了李白和杜甫命运的转折。

因房琯的“普安诏书”,(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了四道节度使。“安史之乱”中,皇帝命令永王带病顺着长江东下。李白在战乱中避居庐山,永王李璘得知后,三邀李白出山,任其帐下幕僚。李白这时也正密切关注动乱的形势,遂同意了永王的邀请,一来是为了求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二来也是心存“欲济苍生未应晚”的念想,期望能在永王麾下建功立业,救黎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危亡。李白在此期间作诗永王东巡》十一首,一扫往日失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从未离他如此之近。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之十一

惜,这个满怀大义的决定葬送了李白的所有的政治抱负,也让李白几乎送了性命。

永王驻守江陵,兵权极大,当时江淮地区的租税和赋税也几乎都囤积在江陵。李璘的儿子见大唐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都在,起了歹心。彼时虽说天下大乱,但战乱主要集中在中原、关中一带,南方还算安定,又有这么多的财税,于是李璘的儿子就建议李璘像东晋那样把江南占了,以后称王称霸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唐肃宗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匆忙下令让李璘速回成都,李璘抗命不从。当时的江陵长史李岘一看情况不好,托病辞官,跑到灵武去见了唐肃宗,唐肃宗就去找来高适商量。

为什么要找高适呢?

高适和李白、杜甫原来在“梁宋之游”中是好朋友,和李白、杜甫分手以后,他就一直在梁宋一带,本来也非常落魄,后来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官,但是他说“鞭挞黎庶令人悲”,他不愿意做这个官,辞官而去。到了天宝后期,他还是十分落魄,只和杜甫依然有点来往。高适为人正直,既有政治抱负,也有军事才能,安史之乱之前,他投奔了哥舒翰,做了幕府书记,随哥舒翰一起守潼关。安禄山的叛军冲破潼关,高适只好西逃,路上,他遇到了同往西逃的唐明皇的仪仗,于是他就跟着唐明皇到了成都,被任命为侍御史、谏议大夫。在制定普安郡诏的时候,高适坚决反对房琯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各地的主张,这与唐肃宗的政治观念吻合,所以永王叛变时,唐肃宗就把高适招来议事。高适首先分析了江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根据战报断定李璘肯定会失败。唐肃宗就派高适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和另外两个节度使一起去讨伐李璘,李璘果然惨败。

李璘兵败,李白也被关在了浔阳的监狱里。当时有两位官员——崔涣和宋若思,他们觉得李白很可惜,就想为他洗刷罪名。宋若思当时的官职是御史中丞,他在带兵去河南的路上经过浔阳,就把李白放了,还请李白给他参谋军事,同时他还向皇帝上书说李白是一个可用之材,但是朝廷根本就不回答。到第二年李白还是因为胁从永王的罪名论处,所幸郭子仪求情,被长久地流放到夜郎了。

元二年,李白行至流放中途,恰逢朝廷大赦,遂放还。接到赦令时,李白惊喜交加,就在返程的路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遇赦之后,李白已是年近花甲、老病侵寻,可他依然在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故国山河中执着地行走。

陪伴这个行吟诗人的,只有他的诗,还有他的酒。

唐代宗宝应元年,六十三岁的李白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关于李白的结局,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以《新唐书》为代表,说他病逝于安徽当涂他的族叔李阳冰家;一种以《旧唐书》为代表,说他“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今属安徽)”;最后一种说法以《唐才子传》为代表,说李白“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第一种说法就像冷冰冰的官方讣告,第二种说法稍稍具体了一点,可还是失之简略,只有第三种说法不仅说出了死因、描写了细节,而且最富有诗意,也最合乎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身份和性格。

“李白从璘案”算是李白传奇人生中唯一的“污点”,过往,历朝历代的评论家都对李白晚年的这件事有过解读和争议。朱熹论道:李白见永王璘反,便怂恿之,诗人没头脑至于如此”《鹤林玉露》称: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苏栾城集》说: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冷斋夜话》亦称:舒王曾曰:'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永王被杀之后,李白在《南奔书怀》中记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诗文如下: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欃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一至八句写安史乱后国家状况,诗中李白以陈平自居,此时国家山河破碎,惨遭割据,虽然唐王朝没有大的变故,但时局艰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爂。

至二十句,简述李璘案经过。“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旄钺”指军权,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这句诗是说李璘乃是秉承李隆基旨意,掌一方兵权,以匡扶王室。“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是说李白受永王礼遇,为他撰写文书。“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是说在事态发生之前,就有了思归的念头,暗指没有及早归山。“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指的正是永王谋士季广琛鼓动众人散伙一事。“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永王败于丹阳后,大家四散奔逃,曾经幕府里的众多宾客,如风吹浮云般消散不见。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最后一段说的是李白跟随永王一起南逃,却甩不掉追击过来的北方军,最终李璘被擒杀,而李白则趁乱逃走,李白依然称李璘为明主,不仅是感激李璘的知遇之恩,更是不惧风险,再次表明李璘东巡的合法性。最后四句表达了对李璘的遭遇深表同情和愤慨,也对自己的理想抱负破灭感到无限悲伤。

另外还有一首,就是他流放到夜郎途中写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再次回忆自己解释当初为什么要跟从永王璘: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葅。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

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诗的意思是说:当年叛军攻入中原之后,老百姓的尸骨都堆积成了山,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都寄托在哥舒翰一个人的身上,但是他所镇守的潼关也被叛军冲破了。虽然哥舒翰带了几十万的军队,却等于是打开了关门,放入了这帮叛逆。两京之地被攻破后,满朝文武都成了任人宰割的奴才,而誓死不屈忠心耿耿的人都被杀光了。两个皇帝同时逃走了,皇城也都成了废墟,天下人心已经散了。贼势之大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这样的的乱局中,“我”在庐山半夜发现了永王李璘的水军,整个浔阳插满了唐军的旗子。因为“我”的虚名,所以人家就胁迫“我”上了永王的楼船,还白白赐“我”无数金银,我把它们当做浮云毫不在乎。明明“我”“辞官不受赏”,最终还是被贬谪到夜郎去了。

整首诗文处处都透露出李白的委屈,他标明自己参加军队既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官,只是当时天下四崩五裂,自己为了寻求报国,只能投靠远道而来的永王,而且很大一部分还是被逼迫着上船的。

实际上,李白在跟从永王时期写过一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十一首七绝写得非常好,诗中李白以唐太宗建立功业的精神去鼓励永王,他说:

他将永王水军的楼船沿江东航行,比作是唐太宗当初远征高丽。李白还说:

意思是说永王在江陵建立府邸,下一步就可以去占领金陵,这在当时的世人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夺位。当时写下这些七绝的李白十分意气风发,完全看不到任何勉强的意思。

事实上,李白对永王是暗含着挽回国运、成就大事的期望的。唐朝是一个被诅咒的王朝,三百年历史不断重演着篡位夺嫡的戏码,唐太宗、唐明皇最初也都不是法定的太子,都是通过一些手段成为皇帝的,所以在当时朝纲崩坏的时局下,李白自然也会把冀求放在手握重兵的永王身上,希望他平定纷乱,夺嫡称王。但李白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和永王,永王并不是他所希冀的中兴之主,只是一个平庸无能的野心家,知识分子的局限与理想主义的幼稚共同促成了这幕悲剧。

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郭沫若力辩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虽然表面看起来昂首天外、反叛秩序和体制、歌颂醇酒妇人,却有比杜甫更真挚的平民情怀,有拯救祖国于危难的爱国精神,但被误解、被栽赃,落得个“世人皆欲杀”的骂名。这虽也是当时郭为自己的申辩,但却并无夸大之言。

政治上的天真可以说是李白一生失意的原因,从早年求官辞官,再到后来的“从璘”,对“从璘”事件的错误认识,都印证着他的理想主义和政治上的不敏感。他刚刚被宋若思释放,就要求宋若思为他向朝廷上书,李白在自己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里就说,希望朝廷

李白是如此天真,纵使被扣上叛乱的帽子,纵使身陷牢狱,他依然满怀着救国救民的热情。这里我想举一首诗,李白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当时他听说有一个张秀才,要献给高适一个“灭胡”的计策,李白觉得自己认识高适,所以就给他写推荐信,诗中有这样一段话: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当时的高适早已不是李白的朋友,永王就是高适带兵剿灭的,李白也是高适手下的士卒抓的。但是李白毫不在意,他说只要高适能够用“你”的计策去消灭胡寇的话,哪怕“我”玉石俱焚,“我”也不会感到冤屈。“我无燕霜感”用的是《淮南子》中的一个典故,就是很有名的邹衍,本来对燕惠王很忠心,但是燕惠王左右的人说邹衍的坏话,燕惠王就把邹衍关起来了,邹衍因为很冤屈就“仰天而哭”,当时五月的夏天因此降霜来,李白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也十分冤屈,但是只要高适采用了张秀才的计策,“我”就不会再感到冤屈,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感实在让人落泪。

李白出来以后,还曾经给当时的布衣丞相张镐写了一首诗,《赠张丞相镐二首》其二,向他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去从军杀敌的志愿,他说: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自己每夜都抚着宝剑吟诗,希望能够参加平定叛贼的大业。直到临死前的一年,李白年纪已经很大了,他还想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平定史思明的判乱。

行此处,潸然泪下。李白这种为国献身的赤诚愿望、不计个人恩怨的高尚品格和百折不挠的个人精神,实在让人动容,他的一生是传奇。他爱过痛过,哭过歌过,给后世留下一千多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性灵文字,然后倦了累了,于是悄悄脱下尘世的衣裳,化成一道光,回天上去了。如若不是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人,又怎么可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也许,李白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但是李白的诗在,长安就在!盛唐就在!

插画作者:站酷——王小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李白:政治与友情
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和《长安三万里》不同,李白下大狱,节度使好友高适其实见死不救
“安史之乱”中的诗人们
唐朝安史之乱时,大诗人李白遭遇了什么?
诗词史话 唐诗演义:无诗不成唐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