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雨·老屋·乡愁 ——郭家大院纪行

秋雨·老屋·乡愁

——郭家大院纪行

云游天下

现代化大踏步前进,正挤压着乡村的生活空间,记忆里的乡村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故乡就像一片云,远远飘在梦的天空中,寻找乡愁成了现代都市人无法拂去的心结。

早就听人问起过故乡的古村落郭家大院,一直没有去过,就不能向人描述,到郭家大院走走,也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正逢回故乡与闺蜜小聚,提议去看郭家大院,大伙都说没有去过,正好去看看,闺蜜老公充当司机,开始了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临近立秋,雨就毫无预兆地多的起来,好像要把上半年攒下的雨水补出来。出门还是多云的天气,半路上雾腾腾的,时断进续洒下雨滴来。

郭家大院位于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离县城不过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开起导航,寻问路人,个把小时就到了。

村中立一座石牌坊,上刻“汾阳泽世”。路两侧粉墙顶部一溜灰瓦当,墙中镶嵌灰瓦拼成的小窗,地面灰砖铺就,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穿着丝绸衣衫,放在此景致中,不拍照真的是浪费美景。掩一掩现代气息,摆一摆淑女的姿态,虽然早过的闺阁佳人的年龄,还是有点大院妇人端庄的仪态。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缓缓驶过,闺蜜老公冲司机大叫:“油箱盖没有盖。”面包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个黑黑瘦瘦而又精干的中年男子,热情邀请我们去喝茶。住在城里久了,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这莫名其妙的热情让我们很不适应,本能地拒绝,问郭家大院的具体位置。听他说,郭家大院不在村里,是在村后的岭上,过了一条涧河,上一个坡,岭上就是,二三里的路,可以开车上去。打哈哈说我们随后去喝茶,他就开车走了。

听多了人心险恶的故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我们会去人家喝茶,这可能吗?

雨不大,我们决定不开车,走上去。打着伞,别有一番情趣。

过了一条没有多少水的涧河,路边有几座院落,一中年男子抱着小孩站在大门楼下,我们问路,他很热情地指路。闺蜜一时兴起,俏皮地邀他带路。他指指路说,一条路,很好走,很近,不用人带路。

往上走二三十米,一座仿古院落映入眼帘,一排稀稀疏疏的绿竹围成院墙,刚才看到的那辆面包车停在大门口。透过绿竹,长亭下,那个中年男子正在吃饭。看到我们,站起来打招呼,再次邀请我们去喝茶,我们被别致的院落吸引,就自来熟地走了进去。

院落依土崖而建,进得大门,一大片的绿地,挨着一个长方形的亭子,纯木结构。旁边是厨房,后边还有一重院子,有两孔窑洞可住人,像一个民俗宾馆。

       这位中年男子姓郭,原是草庙岭村的支书,前几年考上了乡里的公务员,包片草庙岭村。这座院落是村里的,由几所院子整合而成,是为配合郭家大院开发而整合的民俗大院,目前还没有开始对外接待。

    已是吃晌午饭的时候,郭支书不但请我们喝茶,还要让我们自己做饭吃。他说,院里种有菜,没有污染,厨房里有面条。被他热情感染,由不好意思变为欣然接受。

摘几个粉嫩嫩的蕃茄、两根翠绿的黄瓜,掐一把野苋菜,标准的纯天然,无公害。

抱孩子的中年男子也进来了,听说我们要做蒜面,他说捣蒜时放入十里香,会更好吃。他回家掐了几棵,送过来。十里香长得像薄荷,也有薄荷的气味,但没有薄荷的麻味。

面条煮熟,扔进野苋菜,出锅后,拌入蕃茄炒鸡蛋粉条,洒上黄瓜丝,淋上十里香的蒜汁,一碗家常的面条就端上了桌,别有一番风味,让我们这些整天叫着减肥的人,一人吃了一大碗。加了十里香的蒜汁吃不出生蒜的味道,饭后嘴里还没有难闻的气味。

做饭时,小雨变成了中雨,扯天扯地下大了,打在长亭的塑料瓦上,叮叮当当,落到地面的青石板上,哗哗一片。山村里,长亭下,秋雨中,远离尘世的喧嚣,听郭支书讲郭家大院的前世今生,恍若隔世。

草庙岭村位于伏牛山脉的支脉云梦山的末端,村里十有八九都姓郭,先祖追溯至盛唐时期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郭支书是郭氏第五十四代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由唐明皇李隆基开始,到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孙子唐代宗李豫,乃至到曾孙子唐德宗李适,都是郭子仪一手保驾的。唐德宗喊他尚父,尚父这个的称呼只有周武王叫姜太公这个称号,相当于是干爹,还有老师之义。所有文官武将,都是他的部下。《旧唐书·列传第七十》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始终,人道之盛,此无缺焉。”“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而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他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凭借的是他忠勇的品德、卓越的功勋和过人的处世智慧。郭子仪八子七婿,皆显达于朝野。诗仙李白曾作诗《汾阳王赞》:“忠武英灵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封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薇。半壁宫花歌宴罢,满床牙笏肃报归。”门族大盛,将郭氏家族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郭暧就是戏剧《打金枝》里驸马一角是也。《旧唐书列传第七十》记载:“(暧)十余岁,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时升平年亦与暖相类。”郭子仪因建立赫赫战功使唐代宗高看一眼,把升平公主嫁给他第六子郭暧。郭暧从小号称文武全才,是帅哥一枚,为人高调张扬。少年夫妻年轻气盛,刁蛮公主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少年公子倚仗父亲功勋不把皇权放在眼里,二人是针尖对麦芒。一言不合,口角相向。夫权社会的丈夫岂容妻子撒野,公主也不行,郭暧一怒之下施以家暴,捍卫丈夫的尊严。公主哪里受得这等的委屈,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告状。为人谨慎的郭子仪害怕祸及全家,痛打郭暧一顿,绑上儿子向皇帝请罪,给足了皇家颜面。皇帝深知郭家对江山社稷的重要,与江山相比,公主受点委屈算什么,批评公主不该任性,以大局为重,宽恕了驸马藐视皇权之罪。公主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关系,放下身段乖乖做人,原谅了驸马,再也不乱发飙。郭暧也认识自己不冷静,会祸害全家,收起了飞扬的个性。大家都以退一步的宽容姿态,赢得了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打金枝》有记载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被后人编成了戏剧,广为流传。

旧唐书记载,郭暧(公元752-800年),其母为郭子仪原配霍国夫人王氏,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太常卿,袭爵代国公。郭暧食邑在今汾阳爱子村。郭子仪去逝以后,二千户食邑,一半归公,一半分给了儿孙们,这在唐代是最高待遇。其中郭暧继承的最多,“袭封地三百户”。郭暧虽然只活了48岁,但他这一支在郭子仪子孙中地位是比较显赫的,其女郭念云是唐宪宗为广陵王时的王妃,生唐穆宗。“历五朝母天下”,是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皇太后。长子郭铸,京兆府参军,官至卫尉卿、太子左庶子,先于母亲升平公主而亡,赠工部尚书。次子郭钊,官至西川节度使,在四子中表现最突出。妻子沈氏,唐代宗女儿长林公主之女。三子郭鏦,右赞善大夫,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娶唐顺宗之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朴射。四子郭铦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宫苑闲厩使、驸马都尉,娶唐顺宗之女西河公主。

郭子仪家族在第四代之后逐渐衰微,随着改朝换代,被历史所掩没。元朝立国,外族入侵,郭暧后人的一脉,便从山西到洛宁避难。后经数代,洛宁郭氏一支到云梦岭安家,云梦岭上建娘娘庙立村。娘娘庙奉祈福求子的“奶奶爷”为主神,十分简陋四根木柱支撑,茅草覆顶,俗称草庙,草庙岭村由此而来。这也解答了我们最初的疑惑,原以为是草帽岭。

元至顺公元1329),草庙改建为瓦房。明正统四年(1439年),郭氏族人日渐富足,扩建娘娘庙庙宇由前殿、后殿、东西殿、献殿、钟楼、鼓楼组成,辉煌壮观更名为圣母庙。庙对面为戏楼,门前有求子许愿池,池边设龙、凤椅。求子祇之人,先在许愿池许愿,根据心愿选择坐龙、凤椅,然后进庙烧香,祈求圣母娘娘实现自己的愿望。

清明节举办圣母庙会,连唱三天大戏,秧歌竹马高跷斗鸟争奇斗艳,轰动四方,吸引了东到嵩县西到卢氏南到栾川北至宜阳四县乡邻前来赶会。庙会上,乡民易农具、竹器山货、特产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庙会盛况空前,鼎盛多时,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郭家大院始建于明,一说建于清。关于郭氏发家和大院的兴建两个版本的传说

相传,郭氏家族经商,有银货店常年收购银货,生意非常兴隆。西山底杨岭村有一村民在南山开荒种地,发现一个藏银洞,因其不识银子,误认为是白铁,送到草庙岭让郭家鉴别,郭氏说是白铁,就按白铁低价收购。村民日送一次,累月不断。后村民偶遇神人,神人说:“洞门对庙门,庙门对洞门,取出洞内银,富我全县人”。全村人这才知道所谓的白铁是银子,第二天全村半数以上的人一起上山取银,行至半路,忽然狂风骤起,搅起漫天黄沙,打瞎了所有人的双眼,藏银洞也被黄沙所覆盖,后人探查多次终无所获。如此看来,郭氏的发家并不光彩,而神明并不神明,偏袒不正经做生意的郭氏。

另一个传说,郭氏先人郭兴为人精明,善于持家。一日到伏牛山中游玩,山中迷路,误撞一个山洞,好奇地走进洞,发现奇石,便挖了几块辗转回,仔细查看奇石发现为银矿,遂带人开采,从此发了家,广置田产。郭兴认为是祖先显灵,赐予财富,重修圣母庙,开始修建郭家大院。

两个传说,一正一邪,孰真孰假难辨,还有神话色彩,想增加郭氏发家的神秘感,让世人认为郭家发达是必然的,这一点恰恰让现代人觉得不可信。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郭氏发家与银矿有关。

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郭家大院由先郭兴开始建。随着时间的推移,子祇的繁衍,大院规模不断扩大,房屋不断地翻新。时代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有明清的,有民国的,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直到前几年,还有郭氏族人居住在大院里。2013年,草庙岭因郭家大院而入选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被洛阳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居户迁出。如今郭家大院,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外观整修一新。

郭支书说,郭家大院的历史由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有些时间和事件不确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雨没有停歇的势头,郭支书要开车送我们上去。我们觉得乡干部很忙,随时就有事,不想再打搅他了,就冒雨前往郭家大院,郭支书还是随后赶过来,为我们详细讲解。

先至圣母庙。庙前和庙中的三座古碑,为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所立,记载了圣母庙的由来及其不断修建过程。因雨水的冲刷,使本来不太清晰的碑文变得模糊难辨,很遗憾没有得到最原始的资料。

圣母庙为木架结构,并不像有名的庙宇高大恢弘,雕梁并不繁复,式样简洁,画栋却艳丽华美,五脊六兽在濛濛烟雨中隐约可辨。主要殿堂还在,还是最初的原木框架,因年久失修,日渐沧桑,像是在述说往昔繁华的不再。圣母庙2008年被洛宁县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紧靠圣母庙的右边是郭家大院,由四进八套四合院落组成。东西向的车马巷郭家大院分割为南北各两进,南北对称,各修两座大门楼,南北大门对穿,相传四座大门上额各悬挂一块匾额。

边两进院落的大门楼,一门刻匾“汾阳世泽”追忆先人郭子仪福荫后人;一门刻匾“懿範永昭”,意为霍国夫人母仪常昭。我觉得应该是纪念郭暧和升平公主最为妥当。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而郭暧继承郭子仪的食邑最多,又是草庙岭郭氏先祖升平公主为郭暧原配,谥号懿。

北边两进院落的两座大门楼,一门额为“泮水生辉”,是盛赞郭氏四十九代祖郭雄,为河洛儿女增辉。清乾隆年间,郭雄先后被赦封郾城、杞县儒学正堂,成为永宁县内一代大儒。传说北边两进院落由郭雄修建,他还在四重院落起坚固的寨墙,四角置炮楼四座以防匪患如今寨墙不复存在。

另一进院落大门上方悬挂的额为“通经夺席”,纪念另一位著名的郭氏先祖郭起。《太平御览》卷二一九引《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光武帝在正旦朝贺,百官毕集之际,让通经的官僚,在朝堂之上一对一互相辩论,说不通或者一时语塞,就算输。谁输了,就把他的席给撤了,他的席位就被对手夺去,人称“夺席”。后用“夺席”来比喻学识渊博博学精通论辨过人的人。“通经夺席”,说明郭起精通经学,博学善辩。

郭家大院每一进院落分主院和跨院子有上房、东西厢房和下屋,为闭合式四合院,呈长方形,南北狭长,东西相近。房屋是土木结构,蓝瓦为顶,土坯为墙。门窗皆朝向内院,外墙不设一扇窗,对外只有一条通道与巷子相通,大门一关,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特别是冬季,可以抵挡寒风侵袭,非常适合居住。

大门开在院子一侧,有两道门,门板厚实,具有一定的防御性。

院内青砖铺地,鲜少树木,干净利落。院内房屋都是五间头,一座院里可以住几十口人。想过去,男人下田耕作,女人忙做家务,孩子在院里乱窜,鸡鸣狗吠,既热闹又悠闲,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如今,庭院深深,院落空空,雨声泠泠,青苔点点,粗黑门柱,黄黄泥墙,拂去往昔的繁华与热闹,述说着今夕的失落与寂寥,只有高悬的红灯笼点亮了一院的萧瑟。

四面房屋为合棚楼,屋内顶棚由木板搭成,一木梯通向楼上。楼上可储物,可住人。楼不高,人在上面需要弯腰。房屋土墙很厚,屋内有楼,夏季烈日晒不透,冬天寒风吹不进,冬暖夏凉。

上房和下屋都出前檐,东西厢房有的出檐,也有的不出,檐下有晾棚,可以在上面晾晒东西。

跨院在主院一侧,两院并排。穿过上房旁边的砖拱门,就到了跨院。四合院的房屋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有严格规定,上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中间是厅堂,也就是客厅,两边为卧室。晚辈住在厢房或耳房,这其中又以东厢房为尊,一般居住的是家中的长子。主院住正房,跨院住偏房,或者其他在家族中地位次一点的本家人,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

郭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民居,一眼看上去,没有大富大贵之家的张扬,只有殷实之家的精打细算。除了屋脊、龙吻精致,个别门窗是富贵不断头的木刻整座大院很难见雕梁画栋,房屋经济实用,处处透露着居家过光景的朴实。

郭氏家族秉承“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设有私塾。私塾是独立的院子,是郭氏弟子读书的地方。教学是封闭式,管理比较严格,子弟全天在私塾学习,中午不回家,在私塾吃饭。上房是餐厅,房门是四开扇的雕花门,窗棂的雕刻与门上部雕刻遥相呼应,做工精致,黑红两色,美艳浓烈,完全不同于其它房屋两扇实木门,让人想到了古色古香。

东厢房是先生的住处,墙内镶嵌简易书架。

南屋为学堂,五间头,感觉比其它房屋都高大,屋内空旷。先生面西上课,讲台边的墙上有简易书架。对于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教书先生是要打板子的,挨了板子的学生,羞于见人,就躲到楼上去听课,上楼成了受罚的代名词。

据说,南边两进院落住的是郭氏长房,其他人住在北边两进院落,要自谋生路,因而北边院落的子弟多勤奋读书,想考取功名,改变命运,出了一些有名的读书人,郭雄、郭起就是其中的皎皎者。就是当今,也出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国家干部,最多的是教师,当前有五六十人从教。

在观看郭家大院的过程中,中雨连绵不绝,打湿了裤角,不能仔细拍照,也不是玩赏的好天气。能匆匆穿过四进院落,许多细节没有认真去把玩,还有可能没看到,个中的一些奥秘一时猜不透,好则有郭支书陪同讲解,对大院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郭家大院作为纯民居,从明清到民国再到现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汇集,区别鲜明,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建筑群规模比较大,这在北方现存的民居中是不多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郭支书早就发现了郭家大院的文化价值,经过多方奔走呼吁,为保护、发掘郭家大院做了大量的工作。郭支书现在不再担任草庙岭村的支书了,但对郭家大院的保护和开发初心不改,申报古村落成功后,与有关部门就郭家大院的开发前景进行了规划,准备以郭家大院和圣母庙为依托,利用周边的山山水水,把草庙岭村打造成“云梦古镇”,走一条“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农家乐”的发展道路。

远景很美好,现实很艰难。一个古村落要保存下来,就需要投入上千万甚至更多的资金,而开发所需的资金数目更是庞大。草庙岭村目前不缺的是发展前景,最缺的是资金。郭支书说,村中没有集体经济,想通过招商引资来寻求第三方甚至多方资金的注入,推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目前,正在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为社会资金的注入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希望栽下梧桐树,能引来金凤凰。

草庙岭古村落的保护以及开发,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性不断削弱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为城镇人,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的同时,感到像无根的浮萍无所凭依,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使人们对往昔的大杂院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对于长时间住在城镇中的人,穿越在郭家大院中,感受往昔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寻回淡淡的乡愁,才能让漂泊的心安静下来,把根留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庙岭郭家大院
神禾塬上的古民居——郭家大院
太原古村落/郭家堡
郭子仪《郭家庙碑》楷书
郭子仪:交错在怀念与淡忘之间
洛宁程卫东——草庙岭郭家大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