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经典名句 有译文 通俗易懂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1】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2】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8】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9】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1】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3】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1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16】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17】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19】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21】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2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3】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25】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6】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应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27】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8】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2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30】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31】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3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33】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34】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
【35】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3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无能而不讲信用,这种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37】
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我观察人,(不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38】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兄长面前,就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3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一点没有四种毛病,能够做到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怕培养仁德。”
【4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4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3】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44】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45】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总是无欲无为,顺乎自然。总是依顺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个人的欲望好恶而妄为兴废。”
【46】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如果君王无私无欲,知足而不贪,就不会遭到百姓的唾弃和羞辱,凡事适可而止,与世无争,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了。”
【47】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过透彻了解别人思想行为的人确实聪慧,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的人确实最为明智。”
【48】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够战胜敌手的人确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49】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德经第九章》)
【译文】老子说:“手中已然握持其物仍然贪多而抓握不止,倒不如及早罢手为有得。手中已然握执尖利之器还要锤砸不止必欲使之锋锐无比,那绝不可能使其保持长久。大肆聚敛而使得金玉满堂、珍宝无数,这世上没有谁能够守护得住。富有尊贵而骄奢淫逸,那只能给自己招致灾祸。事成功遂便隐身退后,这事上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50】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缤纷的色彩看就了就会让人两眼昏花,歌乐欢动,喧哗不已,听久了就会使人耳聋失聪。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伤而厌恶饮食。驱马奔驰,围捕田猎,时间久了会让人心智狂乱而纵情放荡。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
【51】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持守‘道’,就能治理好万事万物,就能统御好家国天下。据其‘有’而察其‘无’,得以知晓远古及其初始情况,这样就明了了‘道’的整个体系。”
【52】
老子曰:“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53】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
【54】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故而君王虽然位居于民众之上,但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负担;虽然身居于民众之前,而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所妨碍。天下之人全都乐意推举他成为君王而并不厌烦其在上位,不就是因为他谦卑处下,无欲不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谁能够同他相争吗?”
【55】
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56】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译文】老子说:“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无欲无私,反而(如私欲之人所说的)‘成就其私’吗?”
【57】
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老子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道经第五章》)
【译文】老子说:“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8】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59】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天下万物蓬勃生长,我则观察它们的最后归宿。万物虽芸芸而生,纷然杂陈,而最终全都各自返归其根。返归其根即处虚守静,就是复归其本性。”
【60】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老子说:“虽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为贤智聪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晓大道却自以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厌恶了。”
【61】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
【62】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那些能够柔弱委屈以适应于外物的,才能坚韧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够枉曲其身而使之协和于环境的,才能确实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渐增高;破败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换使用新的东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贪,才能有所获得;若已经握持其物而依然贪多,反而会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总是抱一守道,以虚静无为作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则。”
【63】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九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64】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小智不能比匹大智,寿命短的不能比匹寿命长的。”
【65】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没有实用之处,又怎么会有招来什么祸害呢?” (注:庄子强调无用之用为大用。)
【66】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大知广博,而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论辩不休。”
【67】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因着彼方对待而成。”
【68】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安适于生死年岁,安适于是非仁义,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
【69】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文】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智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智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70】
接舆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译文】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走过孔子门前唱着:“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71】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死生是一件极大的事,却不会使他(此指鲁国断脚之人王骀)随之变化,就是天覆地坠,他也不会随着遗落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72】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
【73】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译文】庄子说:“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所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74】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不忘记他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
【75】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译文】孔子说:“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76】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庄子·大宗师》)
【77】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顺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况那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转化的道呢?”
【78】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79】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对于事物无所偏私,弃浮华而复归真朴,不知不识的样子,在纷纭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
【80】
庄子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81】
庄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庄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当代的仁人,忧虑世间的祸患;不仁的人,溃乱性命实情而贪图富贵。”
【82】
庄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小的迷惑会错乱方向,大的迷惑会错乱本性。”
【83】
庄子曰: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庄子曰:“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骈拇》)
【译文】庄子说:“我所认为的明达,并不是指看清别人,而是内视自己罢了。”
【84】
庄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庄子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马蹄》)
【译文】庄子说:“(所以)盛德的世代,人民行为迟重,朴拙无心。”
【85】
庄子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
庄子曰:“藏金于山,沈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在宥》)
【译文】庄子说:“藏金于深山,沉珠在深渊,不谋财货,不求富贵,不以高寿为乐,不以夭折为哀,不以通达为荣,不以贫穷为羞耻,不收揽举世的利益来据为己有,不以称王天下而彰显自己。。”
【86】
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
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为政一定要做到恭敬节俭,选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没有偏私,人民谁敢不和呢!”
【87】
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知道自己是愚昧的,并不是大的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并不是大的迷惑。”
【88】
庄子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庄子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大迷惑的人,终身不解悟;大愚昧的人,终身不自知。”
【91】
庄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
庄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庄子·天地》)
【译文】庄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还可以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少;要是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达不到,因为迷惑的人多。”
【92】
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译文】庄子说:“清静为玄圣,行动为帝王,无为则为万物所尊崇,朴素而称美于天下。”
【93】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天道》)
【译文】庄子说:“用敬来行孝容易,用爱来行孝难;用爱来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适难;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使天下安适难;使天下安适容易,让天下忘我难。”
【94】
庄子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
庄子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显,名誉并焉。”(《庄子·天运》)
【译文】庄子说:“最尊贵的,一国的爵位可以舍弃;最富足的,一国的财货可以舍弃;最显荣的,任何名誉可以舍弃。”
【95】
庄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庄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庄子·天运》)
【译文】庄子说:“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便不能让人利禄;以荣显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让人名誉;迷恋权势的,便不肯给人柄权。”
【96】
庄子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庄子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庄子·缮性》)
译文】庄子说:“荣华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来到,如同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抵御,去时不能阻止。”
【97】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篇》)
【译文】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得去求声名。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
【98】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庄子·至乐篇》)
【译文】“身体乃是外在物质元素假合而成;外在元素假合而产生的生命,乃是暂时的凑集。生和死就好像昼夜一样的运转。”
【99】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篇》)
【译文】“通达生命实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实况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故。”
【100】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篇》)
【译文】“舍弃俗事就形体不劳累,遗忘生命中的事务就精神不亏损。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便和自然合而为一。”
【101】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庄子·达生篇》)
【译文】孔子说:“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像柴木一般无心而立于动静之中。三种都能做到,可称至人。”
【10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文】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103】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庄子外篇·知北游》)
【译文】学问广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不一定具有慧见,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
【104】
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心境安泰的人,便发出自然的光辉。发出自然光辉的,人便显现其人的天然本
【105】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 (《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行为不拘名迹的人,充实而有光辉;志在求取财用的人,只是商人而已,看他跂行着,自以为安稳的样子。
【106】
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
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至礼是没有人我之分的,至义是没有物我之分的,至知是不用谋略的,至仁是不表露爱迹的,至信是不用金钱做质证的。
【107】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动作自然出于不得已是为德,动作自然不由于我是为合理,鹜名则相反而求实则相顺。
【108】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道为德所尊崇,生是德的光辉;性是生的本质。
【109】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性的活动叫做为;有为而流于人伪,叫做失。知是和外界应接;智是内心谋虑。
【110】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庄子外篇·庚桑楚》)
【译文】要宁静就要平气,要全神就要顺心,有所为要得当,就要寄托于不得已。
【111】
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
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执迷于权势财物的人喜欢变乱,遭逢时机而后有所用,(这种人)不能安静。这些人都是逐时俯仰,局限一事而茅塞不通的人。
【112】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智谋之士没有思虑的变换就不会快乐,口辩之士没有议论的程序就不会快乐,好察之士没有明辨的事端就不会快乐,他们都受外在所局限。
【113】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极物之中有自然,循变之际有觉照,冥默之境有枢机,太始之域有彼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的解悟好像未曾知解,无心的知好像无所知,无心的知才是真知。
【114】
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追问(它)不可以有限制,而不可以没有界际。以不疑惑来解释疑惑,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还以为是大不惑。
【115】
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谓也。
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谓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 足所踏的地很少,虽然少,还要依恃所没有踏到的而后才能达到广远;人所知的少,虽然少,还要依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天道的自然。
【116】
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
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庄子外篇·徐无鬼》)
【译文】万象纷纭中各有实理,古往今来不相代换,(各尽其分)而不可以亏损,这当中岂不是蕴含着一项伟大的妙理么!
【117】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
【译文】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是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觉得舒畅。
【118】
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庄子杂篇·外物》)
【译文】德的外溢在于声名,名的外溢在于太露,计谋生于急迫,机智出于争端,闭塞生于拘执,官事则决于众人所宜。
【119】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庄子杂篇·寓言》)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才德学识,就没有做人之道;做人没有做人之道,就称为陈腐之人。
【120】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只有不以天下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富贵也不以昧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
【121】
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原宪说)要是趋世而行,结党为友,所学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显扬于己,仁义的奸慝,车马的华饰,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2】
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原宪说)要是趋世而行,结党为友,所学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显扬于己,仁义的奸慝,车马的华饰,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3】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所以养志的人忘了形骸,养形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心机。
【124】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知足的人不因利禄累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损失也不忧惧,修养内心的人没有爵位而不羞愧。
【125】
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
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 不能把握自己就放任,这样精神不厌恶吗?不能把握自己而又强制不顺应,这就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就不能成为高寿的人。
【126】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古时得道的人,穷困也快乐,通达也快乐。所欢乐的不是穷困和通达,只要是身处道德,那么困穷通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变化了。
【127】
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不因人的失败而自显成功,不因人的卑微而自视长大,不因逢时机而自图利益。
【128】
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
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没有德性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能被任用,不被任用就不能获利。所以从名来看,从利来算,仁义是要紧的。
【129】
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
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是曲是直,听任自然;观照四方,随着时序而变化。或是或非,执守你的环中;独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游。
【130】
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其天。
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其天。(《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不要固执你的行为,不要助成你的仁义,这会失掉你的真性。不要奔赴富贵,不要急求成功,这会舍弃你的自然的天性。
【131】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智者所为,依百姓的需要而行事,不违反大众的原则,因此知足而不侵犯,
【132】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有馀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知足所以才辞让,舍弃天下的财物而不自以为清廉。清廉和贪得的实质并不是受外物的迫使,反观内在禀性所导致。
【133】
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
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贪财而取怨,贪权而耗费精思,闲散则沉溺于嗜欲,身体充盈则意态骄满,可以说是疾病了。
【134】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货自诩于人。
【135】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凡物同类便互相聚集,同声便互相应和,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愿意告诉我所知道的来帮助你所从事的。
【136】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自恃聪明、擅自行事,侵犯他人而师心自用,叫做“贪”;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相同就可以,如果和自己不相同,则意见虽好也以为不好,叫做“矜”。
【137】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138】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悲痛却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严厉却没有威势,勉强表示亲爱的人虽然有笑脸却不感到和悦。
【139】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真性存于内心,使神色表现在外,这就是本真的可贵。将它用于人理上,事奉双亲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便欢乐,处丧便悲伤。
【140】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不能够效法自然而忧虑人事,就不知道珍贵本真,庸庸碌碌随世俗变迁,所以不能知足。
【141】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礼节是世俗所为的,真性是秉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贵本真,不拘于世俗。
【142】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庄子杂篇·列御寇》)
【译文】通达生命实情的就心胸广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狭小;通达大命的就是顺任自然,精通小命的就是所遇而安。
【143】
不累不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不累不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不为世俗所牵累,不用外物来矫饰,不苛求于人,不违逆众情,希望天下安宁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144】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恍惚如无有,寂静如清虚。相同则和谐,贪得便有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4》
值得一生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
国学选读(三)
文言名句集锦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含注释)
《庄子》天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