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时政府的覆灭:克伦斯基攻势

一、帝俄的崩溃与二月革命

  由于世界大战的不断摧残,罗曼诺夫家族治理下的俄罗斯帝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16年的大量报告都显示,民间对帝国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为了挽救帝国,一些皇室成员例如德米特里大公在1916年12月的时候筹划了一场对宫廷妖僧拉斯普京的刺杀,刺杀是成功的,拉斯普京最终被扔到河里淹死了,但是这场刺杀并没有挽救这个衰败的帝国。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只看到了在大难临头之际,帝国的贵族们竟然还忙着搞一场宫廷政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革命,爆发了!

  1917年3月8日,大量纺织工厂的女工走出工厂,或是为了纪念国际妇女节,或是为了表达对食物不足的不满,基于这场罢工,俄国历史上的二月革命开始了!3月10日,被派去镇压罢工和游行的部队也倒戈了,同时罢工人数进一步升级,由于国内局势已经无法掌控,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执掌俄国三百年的罗曼诺夫家族退出了俄国的历史舞台。在沙皇退位后,由俄国杜马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以下简称苏维埃)合作产生的临时政府迅速接管了沙皇退位之后的俄罗斯。新生的俄罗斯国家在名义上是由临时政府作为领导的,但是,苏维埃作为其非官方的合作伙伴,临时政府就必然要在很多事情上考虑来自苏维埃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苏维埃与临时政府二者只是暂时的合作关系(在二月革命之后的6月16日,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占据席位最多的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因此在这一阶段,以温和派为主的苏维埃并没有对临时政府表现出太多的敌意)。看得出来,此时的俄国政治情况相当地混乱,命令和政策有时候出自临时政府,有时候则出自苏维埃,又因为二者仅仅是合作的关系,也就导致二者的命令都有效力。继而当命令传到前线时,对命令接受的不同,很快就导致了俄国军队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二月革命时期的俄国)

  在4月17日,布尔什维克的著名领袖,列宁乘坐火车抵达彼得格勒,列宁到来之后迅速发表了一篇震惊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同志的报告,《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也就是《四月提纲》。列宁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四月提纲》的发布加剧了俄国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之间的裂痕,因为彼得格勒苏维埃提出要退出大战,而临时政府却并不愿意就此退出大战。对于临时政府而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俄国还有大量的领土没有被收复,俄国仍然需要留在世界大战中,以便于收复自己的全部失地,而从外部的因素出发,英法对于俄国摆脱君主制的枷锁充满期待,如此一来协约国终于在道义上可以公开地称自己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联合阵营了,因而英法也断然不会允许俄国有退出战争的可能。所以从临时政府的角度出发,这场世界大战必然要继续打下去。

  4月20日,报纸刊登了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米留科夫给协约国国家照会的全文,文中保证俄国会继续打下去,一直打到战争胜利。这显然与苏维埃的要求发生了冲突,4月21日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大街上聚集了大量的抗议者,这些人高声谴责米留科夫和临时政府,为了平息人民群众的愤怒,临时政府不得不重新组阁,扩大了内阁中社会革命党的人数,同时让克伦斯基担任临时政府的陆海军部长。

二、二月革命后的俄军

  二月革命爆发之后,俄国临时政府和俄军最高统帅部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俄军的实际情况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履行在1916年末第三次尚蒂伊会议上所作出的承诺,3月22日和25日,俄军总司令阿列克谢耶夫(在帝俄时期担任俄军参谋总长,随着沙俄覆灭,也就从参谋总长转换成了俄军总司令)递交了两份有关俄国军队现状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俄国军队孱弱的现状,以及二月革命后受到两个不同政府政策命令的影响,俄军是不可能履行在第三次尚蒂伊会议上所作出的承诺的,他认为:“实际情况使我们得出结论:在最近四个月我军最好是不要轻举妄动,不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但是,这种观点最终在3月31日被推翻,俄军大本营征询了各个方面军司令官的建议,以西南方面军司令官布鲁西洛夫为代表的一批方面军军官认为,俄军应该尽早转入进攻,唯有这样,前线的士兵才不会被后方混乱的政治情况所影响。受布鲁西洛夫的影响,绝大部分的方面军军官都支持了布鲁西洛夫的观点,只有北方方面军的指挥官鲁兹斯基持相反意见。

  受到多数方面军司令官的影响后,阿列克谢耶夫修改了自己的想法,4月12日,他签署了第2647号训令,该训令指出将在有利条件下于5月初发起一系列进攻。至于进攻方向:西南方面军继续朝加利西亚地区进攻、西方面军向维尔诺进攻、北方方面军向米塔瓦进攻。事实上,阿列克谢耶夫等俄国高级将领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自然的。此时俄国国内随着列宁回国再度掀起一阵可能的革命浪潮,由于担心这种革命浪潮进一步地在军队中扩展,俄军必须通过一场胜利的进攻,来挽回底层士兵的军心。这一点在5月14日最高统帅部的会议上再次得到了体现,与会的各个方面军司令官一致认为,从防御转入进攻,是拯救军队和俄国,挽回俄国名声的唯一途径。

(俄军总司令阿列克谢耶夫)

  从年初不同意发起攻势,到数月后又重新决定继续发起攻势,俄军最高统帅部思维变化之快,不得不说也是受到了现实政治催促的影响。但是俄国军队真的做好了再度发起攻势的准备了吗?恐怕未必如此。早在3月14日,由温和左翼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为主要代表的苏维埃发布了他们在二月革命后的第一份法令,规定军队实际掌控权交付当选后的委员会,军官仅仅在战斗期间被赋予指挥权,同时着手废除了军队当中的等级制。这些举措如果从政治上来看,或许确实算得上是一大进步,俄军士兵终于不再是旧沙俄时期的“灰色牲口”,问题出就出在这件事从军事上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首先,被选出来的士兵委员会不一定就比那些军官更懂怎么作战,其次,废除这些等级制,意味着士兵不再对军官怀有畏惧之心,那么这样一来,伴随着对军官的尊重心下降,兵变的可能性就大幅提升。对于俄军的情况,最高统帅部也注意到了,所以同样也是在5月14日会议上,尽管确定了将继续发起攻势,但是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攻势拖延至6月份开始。

  但是时间越往后发展,俄军部队的问题凸显得越来越多,甚至克伦斯基都曾亲赴前线,督促俄军士兵要尽可能地去维持好他们的纪律,以便对敌人展开进攻。

三、攻势打响

  终于,在1917年6月29日,俄军前线的炮击声宣告着这场攻势拉开帷幕,俄军集结了370门重型火炮、158门中型火炮和800门轻型火炮,朝着加利西亚同盟国军队阵地开始猛烈地倾泻他们的炮弹。猛烈地炮击固然可以说明俄军此时的进攻来势汹汹,但是俄国人或许忘记了,在上一年他们的攻势取得成功,除去进攻较为孱弱的奥匈帝国防线这个因素以外,俄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散兵力和设置奇袭点进行奇袭,在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洛夫设立了20多个可能的奇袭点,然后分散开他的兵力,在每个奇袭点发起进攻,通过这样的方式,俄军取得了1916年的一场颇为辉煌的胜利。但是现如今俄军放弃了帮助他们夺胜的奇袭进攻方式,转而重新走回以往大炮兵和人浪战术,无异于提醒德奥军,自己即刻就要发起进攻。

  负责这场攻势的俄军部队主要是西南方面军下属的三个集团军:第7、第8和第11集团军,7月1日,俄军开始进攻,第7和第11集团军主要向利沃夫发起进攻,第8集团军则主要部署在南线。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是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科尔尼洛夫将军的进攻相对于第7和第11集团军的攻势要顺利一些,第8集团军的交锋对手主要是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由于此时奥匈帝国国内受到俄国革命和协约国海上封锁的共同影响,遂导致奥匈帝国境内民族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以捷克人为代表的民族,从拥护哈布斯堡君主国,主张在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展开变革,到组织罢工,支持协约国民族自决政策,捷克人对奥匈帝国态度的转变可以视作奥匈帝国境内最忠诚的民族已经开始动摇了。

  相比于第8集团军,第7和第11集团军的攻势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非常成功,第11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的交战对象是德国南方集团军和奥匈第2集团军,其中德军部队早在5月底就获悉了俄国人可能发起进攻的情报,因此德军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当俄军开始进攻时,一开始受迫于俄军攻势的压力,确实也出现了个别德军防线被俄军突破,但是在进攻到别列扎内和利索尼亚的时候,德军的顽强抵抗使俄军一时间难以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在7月5日,第11和第7集团军的攻势停了下来,并且最终转化为防守。相比于第7和第11集团军,第8集团军由于其正面之敌完全是奥匈帝国的军队,因而进攻的比他的友军部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一些,7月7日,科尔尼洛夫的部队已经拿下了加利奇地区,此处位于加利西亚首府伦贝格的西南处,距离伦贝格只有60英里,科尔尼洛夫自知奥军相对于德军更容易进攻,因此将他的部队不停歇的作用对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的攻势,并且俄军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肉搏攻势。7月10日,科尔尼洛夫拿下了加利奇。加利奇的陷落对临时政府意义重大,似乎克伦斯基准备已久的攻势已经得到了属于他的回报,如果攻势成功,那么临时政府就有充足的理由从苏维埃手中夺回属于他的另一部分权力,从而将第二次可能的俄国革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喜讯不断地传来,7月11日,科尔尼洛夫的部队再创辉煌,取得了卡鲁索小镇(也有称为卡卢什),这个人口一万多人的小镇,是连接伦贝格的重要交通枢纽,一雪前耻的机会仿佛近在眼前。德奥军也对此处展开一系列的反击,俄军士兵将他们引诱至小镇内部展开巷战,在激烈地巷战下,俄军士兵守住了这座小镇。如果不考虑现实的一些因素,似乎科尔尼洛夫正在复刻他的顶头上司在去年所取得的成功(指布鲁西洛夫攻势)。可是,俄军很快也走到极限了,7月15日德奥军队开始对卡鲁索小镇展开反击,7月16日,卡鲁索小镇被德奥军队夺回。同时,德奥军队还在紧急地朝前线增派部队,有13个德国师和3个奥匈师被派赴前线进行增援。卡鲁索小镇的得而复失,实际上是俄军崩溃的一个前兆,我们只需要通过两个方向就看得出来俄国正在走向他的毁灭:第一,在俄国国内,对发起这场攻势和继续参与世界大战的不满正在俄国国内集结,随着俄军前线陷入停滞和卡鲁索小镇的丢失,愤怒的俄国民众在7月16日彼得格勒第1机枪团的号召下,于7月17日在首都彼得格勒举行了盛大的反战游行,临时政府将这一场游行示威归咎于布尔什维克发动,但是事实上布尔什维克自身也拒绝去领导这场示威游行,虽然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4月17日回到俄国并且着手促使布尔什维克越来越激进化,绝大部分的布尔什维克成员对于列宁的口号还是带有一些忌惮(甚至到了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依然有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不支持发起革命)。不过当临时政府下令通过哥萨克骑兵和军警将这场游行血腥镇压时,布尔什维克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壮大。七月危机促成了布尔什维克的壮大,对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信任度开始大踏步的下降,布尔什维克也得到了事实上的强化。

(俄国七月危机)

  第二个方面则是从科尔尼洛夫的成功出发,诚然科尔尼洛夫在指挥第8集团军作战的时候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成功,可就他本人而言,科尔尼洛夫本人绝非一个革命同情者,相反,科尔尼洛夫极端的厌恶那些左翼力量,他力主废除苏维埃颁布的一系列保护士兵民主的政策,并且主张恢复俄罗斯帝国时期军队的一些严酷刑法来维持俄军的军纪,可想而知,科尔尼洛夫的成功实际上是通过残酷的惩戒手段,强迫俄军士兵不断发起进攻最终取胜。这种做法自然是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他确实延长了俄军士兵持续作战的时间和能力,同样的,这种做法也使俄军士兵变成一个更大更危险的火药桶,只需要一个火星,就可以让整个俄军灰飞烟灭。

(第8集团军指挥官科尔尼洛夫)

  在7月19日这一天,同盟国的援军尽数抵达前线,同盟国军队精心挑选第11集团军的方向发起反击,本身受到国内革命情绪的波及,第11集团军在德军打击下开始出现后撤的情况,以第607团为代表,他们悄然离开战线,回到他们后方的驻地去了,随后,越来越多的俄军开始后撤,而后撤最终演化为临时政府军事上的一场灾难。整个俄第11集团军开始退出战壕向后方退却,为了挽救俄国军队,克伦斯基紧急让科尔尼洛夫上台接管加利西亚地区俄军的全部指挥权,但是这位靠严刑峻法来稳定俄军士气的将军上台就对临时政府提出要求,要求临时政府恢复诸如死刑等军法以稳定前线部队的士气。不管科尔尼洛夫怎么同临时政府产生争吵,俄军前线的溃败是事实,7月21日,德奥联军迫使俄军前线朝着德涅斯特河退却了,7月23日,德奥联军重新夺回加利奇,科尔尼洛夫自己通过攻势取得的成果在短短两天后化为乌有。此时为了减缓德奥军的进攻所造成的前线压力,最南翼的罗马尼亚第1、2集团军同俄国第4、6集团军于7月20日朝着福克沙尼线发起进攻,罗马尼亚和俄国军队的攻势起初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甚至成功的挫败了德奥军的进攻,不过随着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局势越来越严峻,7月25日克伦斯基叫停了这场进攻;在北方,第5集团军也在7月23日发起了救援性的攻势,从斯摩根到克里沃地区,第5集团军广泛地出击,在占领了一些战壕之后,这些俄军士兵就拒绝继续作战了,他们事实上地放下武器,并且离开了前线。

 (克伦斯基攻势后期形势图)

  俄军的灾难还在继续,7月25日,德奥军已经拿下塔尔诺波尔,终于到了7月28日兹巴拉日-兹布鲁奇河一线,俄军已经彻底丢掉了他们在这场进攻中取得的全部战果。为挽救士气,7月29日俄国大本营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与会者有克伦斯基、萨文科夫(如果经常玩钢铁雄心4模组kr和kx的朋友会熟悉此人,此人是社会革命党成员,出版过个人书籍《白马》)、布鲁西洛夫、阿列克谢耶夫、邓尼金等多位临时政府军政要员,会议所讨论的唯一主题,那就是废除士兵委员会,恢复宪兵制度和死刑以及恢复军官权力等内容。临时政府也意识到了,要想恢复俄国继续参与世界大战的能力,就必须重新恢复沙俄时期的制度,用残酷的纪律重塑俄国军队。7月31日,克伦斯基解除了布鲁西洛夫的职务,在第二天提拔科尔尼洛夫来代替他,科尔尼洛夫担任起了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科尔尼洛夫与萨文科夫)

四、后续:里加陷落和科尔尼洛夫叛乱

  加利西亚地区的俄军攻势换来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军事灾难,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七月危机为布尔什维克力量的壮大提供了良机,而这时德军也酝酿了一场猛烈的进攻,一场足以将俄国踢出世界大战的进攻。德国人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北方,进攻目标则是俄国在波罗的海上的一个重要据点:里加。

  负责向里加进攻的是德军第8集团军,下属11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指挥官是奥斯卡·冯·胡蒂尔,德军的计划如下:强渡德维纳河,而后部队迅速突破俄军正面的防御,随后突破俄军在河东岸的防御,最终完成对里加的合围,虽然说德军的总兵力一共是13个师,但实际上使用的部队只有第19师、第14巴伐利亚师和近卫第2师三个师共6万人的部队,德军突破地带的俄军部队为第12集团军,下属官兵16万人,火炮1149门。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德军怎么说都算不上优势,不过德军的优势并不在兵力对比方面,而是在其他方面上占有优势。首先,德军采用了新的战术,德国人放弃了传统的长时间大规模炮火洗地,而是采用短暂的炮火打击,随后配合以步兵进攻,步兵的进攻也不再是纠结于战壕中的与敌人搏斗,而是不间断的渗透进攻,最终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91日,德军炮兵开始对俄军阵地实施毒气攻击,随后德军步兵发起了进攻,近卫第2师很快便渡过了德维纳河,楔入俄军第186步兵师的防线随后便遭到该师猛烈抵抗,第14巴伐利亚师更是没有成功渡河。就第一天的进攻情况来看,德军除了成功渡河以外少有什么大的成绩,到了第二天,德军更是在其他地区同样遭到了俄军部队的抵抗,例如拉脱维亚第2步兵旅就不止一次地对德军近卫第2师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可惜的是个别部队的英勇无法掩盖俄军整体上的颓势,由于前一天的战斗中俄军并没有将德军赶回河对岸的始发地,遂导致俄军不得不一步一步的后撤,92日夜,科尔尼洛夫下令要求第12集团军开始从前线退却,93日开始,俄军朝着文登地区开始进行总退却,德军也在后续的进攻中于95日占领里加。99日,俄军最终脱离了与德军接触。

(里加战役形势图

  里加战役的失败也让科尔尼洛夫名誉扫地,临时政府本来寄希望于科尔尼洛夫的上台可以促使俄军情况得到改善,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97日,科尔尼洛夫被临时政府解除了俄军最高统帅一职,科尔尼洛夫在得知此消息后迅速发表了《告俄国人民书》,在这份宣言中,科尔尼洛夫指责布尔什维克与德国人合伙扰乱了俄军前线作战,将俄国在克伦斯基攻势和里加战役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布尔什维克从中作梗,所以为了保卫俄罗斯祖国,科尔尼洛夫将率领部队进军彼得格勒,维护首都的秩序,镇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并且科尔尼洛夫还要求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成员全部辞职,让他来重新组织领导俄国。在发表一份宣言后,科尔尼洛夫便指挥着哥萨克第三骑兵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彼得格勒。在得知科尔尼洛夫叛乱之后,克伦斯基自身也慌了手脚,他首先寄希望于陆军部,让陆军部下令要求科尔尼洛夫叛军返回驻地,这道命令理所当然的遭到了拒绝,陆军将领们自打苏维埃颁布一号命令开始(一号命令就是上文所提及的苏维埃有关取消等级制的命令),就对这个二月革命后的产物深恶痛绝,而在81日科尔尼洛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的同时,临时政府也在克伦斯基的领导下进行了改组,改组后临时政府领导班子却让这些右翼军官们失望了,克伦斯基的新班子一共有17个人,其中10个人出自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温和左翼,克伦斯基的本意是要想办法约束苏维埃和左翼,可大部分右翼军官们看到的则是克伦斯基再想办法和左翼合作,因此当克伦斯基在向陆军部门下令让他们想办法去约束住科尔尼洛夫时,这个做法自然是无效的。

(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

  随后克伦斯基又将希望寄托于他的那些政党合伙人们,以及立宪民主党等右翼政党也自然不愿意和他合作,这些右翼政党希望科尔尼洛夫成功进军彼得格勒,好结束俄国当前面临的混乱,重新恢复俄国的秩序和纪律,组建一个“坚强统一的俄罗斯”,以使俄国可以打赢接下来的世界大战。在军队不听令、政党不合作的情况下,克伦斯基只能把他的希望寄托于俄国的左翼力量上,代表俄国左翼力量的苏维埃响应临时政府的号召,开始组织工人赤卫队和工人罢工,最终在工人武装力量的帮助下,912日,科尔尼洛夫叛乱被平息,914日克伦斯基宣布正式成立俄罗斯共和国。随着科尔尼洛夫叛乱的平息,看上去俄国终于可以稳定下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了,然而克伦斯基错了,军队溃逃、士兵哗变,俄国如今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战斗下去了。眼见俄国如此虚弱,德国为俄罗斯的崩溃送上了他的一份大礼。德国人制定了一份两栖登陆地计划,登陆地重点是里加湾的厄塞尔岛,德军之所以会选择在这里开始进攻,是因为此时俄国在里加还有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舰队,同时如若彻底地占领了里加湾及其周边附属的岛屿,也可以限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和扩大德国海军的行动范围。

918日,代号为“阿尔比翁”的计划出炉了,德军登陆部队的主力是第42步兵师,辅之以第2自行车步兵旅,登陆兵力总计为23000人,同时还配有5000匹战马和54门火炮,同时德军还抽调了公海舰队的大量军舰,各类型军舰共计351艘,由施密特海军中将指挥,而散布在里加湾各个岛屿的俄军兵力只有13400人,俄军部队主要以第107步兵师为主,俄军只有各类型军舰108艘(包括扫雷艇等等),俄国人唯一的优势只有修筑于厄塞尔岛上的岸防大炮和他们部署好的水雷。1011日,德军舰队开始对里加湾各个岛屿展开炮击,随后12日,德军登陆部队开始进攻厄塞尔岛,俄军的岸防炮火只进行了九分钟左右的炮击,随后炮兵们就抛弃炮台逃跑了,德军的登陆非常顺利,在里加湾的各个岛屿都陆续取得了成功,随后在舰队支援下,德军步兵加紧了进攻,俄军此时已经是筋疲力尽,除去个别炮台和部队还在坚守以外,1016日,厄塞尔岛被德军拿下,德国的这份“大礼”终于是送达到俄国了。德国海军损失仅仅只有4艘扫雷舰和1艘驱逐舰,而俄国海军则损失了1艘战列舰(尽管是老式战列舰)、1艘驱逐舰还有英国盟友的1艘潜艇以及大量军舰不同程度的损伤。

(阿尔比翁行动示意图)

  阿尔比翁行动可以说是俄罗斯共和国走向灭亡的临门一脚,此刻俄罗斯共和国已经是不可逆转地加速向坟墓中飞奔了。

五、总结

  在克伦斯基攻势中,德奥军损失为三万八8000人,俄军损失为6万人;里加战役期间,德军损失4000人,俄军损失为两万五5000人;阿尔比翁行动中,德军损失为411人,俄军损失2万人(多数被俘)。

  该如何谈论克伦斯基攻势呢?这个话题确实讨论起来非常的有争议,以亲临时政府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克伦斯基的攻势并不会失败,造成他失败的是突如其来的十月革命,而以亲苏俄一派的人则认为,克伦斯基攻势必然要失败,无论是否有革命,这场进攻都会失败。当然,今天以一个后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攻势,我们不难发现,克伦斯基攻势必然是会失败的,因为二月革命后俄军混乱的状况已经无法再继续支撑其进攻的能力了,诚然在组织进攻期间俄军还是在初期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军事指挥的二元并行、革命思想在军中不断蔓延以及俄军内部几乎无人注意到底层士兵的生活状况,决定了这场攻势肯定会失败。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明克勒在点评一战中后期协约国军队底层士兵情况的时候说道:“法国军方以某种形式与士兵达成了妥协,意大利军队的动乱也在几个月后得以平息,但俄国军队内部的问题却不断激化,最终导致整个国家走向覆灭。”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战役并没有如他们在5月份预料的那样给俄罗斯带来胜利,恰恰相反,三次大规模的失败伤透了俄国平民百姓对临时政府最起码的信任,11月份,正好美国作家约翰·里德访问俄国,他在他的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如实地写下了11月份俄国底层民众对临时政府的厌烦和对世界大战的厌恶,里德在书中写道:“前线长达一千英里,沿路的上百万名俄国军人的辛勤都犹如海浪起伏般忽悲忽喜。上百人的请愿团一批批地拥到首都来,高声呼喊:'要和平!要和平!’”“在军营和工厂里,或在大街拐角处,都有数之不尽的战士在发言,宣扬要结束战争,声称如果政府不为了争取和平而做出有效努力的话,军队便打算抛弃战壕回家去了。”可以说,自七月流血事件以来,临时政府已经开始慢慢众叛亲离了,而布尔什维克也在临时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中慢慢地从一个在全俄苏维埃中占据席位不到100位的小左翼转变为一个在俄国颇具影响力的左翼政党。1917925日,布尔什维克已经成为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多数派政党,此时布尔什维克已经有足够的影响力再来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了。

  终于,在1917117日,随着阿芙乐尔一声炮响,新一轮的俄国革命正式开启,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恰好也在召开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届大会上,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人数位居第二,共有300余名代表,同时布尔什维克还得到了来自左翼社会革命党的支持,由此成功成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多数派政党。

  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共和国也走到了尽头,临时政府生于反对沙皇的二月革命中,死于反对自己的十月革命中。临时政府从一个曾经的屠龙者,转化为了新的恶龙。

资料来源

1、《高清一战全史》(美)霍兰·汤普森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英)威尔默特

3、《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苏)罗斯图诺夫

4、《震撼世界的十天》(美)约翰·里德

5、《一战全史》张卉妍

6、《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章骞

7、《俄国史》(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文字:黑郁金香

审核:心海酱

编辑:满城尽带黄金甲

配图:十月仲秋

校对:天师酱

发布:轴心合作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究竟做了啥?遗体已被安葬,却仍被苏军挖出来挫骨扬灰
布尔什维克是如何胜利的
十月革命100年:民主的失败与军队的出击
《一战全史》95 葬送临时政府的俄军总司令—拉夫尔·科尔尼洛夫
《世界军事战争史-22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交战各国(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坦能堡会战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