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长兴

简介

  《太极拳十大要论》采自“赵本”,并与《旺本》附录所辑之该文进行相互校勘。《旺本》、《赵本》都未注明辑自何处。《十大要论》共有十篇论说文,相互连贯,实为十章。从该文作者的某此观点看,是不难发现其所受宋、明儒家理学派影响的痕迹。
  据《旺本》称:清道光年间,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拳技高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战斗篇》和《太极拳用武要言》。

第一论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论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论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论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论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论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论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论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论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论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陈长兴简介

  陈长兴(1771-1853),温县人。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陈氏十四世孙。立身中正,形若木鸡,人称“牌位先生”。精于陈氏世传拳术。继以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理论,损益陈王廷所创长拳十三势,使其拳路系统化、定型化。为太极拳老架之代表。他打破门规局限,传授门徒众多,有名弟子有,其子陈耕耘,宗侄陈花悔,陈怀远,杨露禅(福魁)等,至此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当今太极拳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与陈长兴当年破除家传绝艺不传外姓的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其功永不可没。

 

 

附:岳武穆(形意)九要論及考證

   李劍秋《形意拳術》《岳武穆形意拳術要論》序言:民國四年夏,余南歸,過吾鄉原公作傑家,取其所藏
武穆拳譜讀之,中有要論九篇,交手法一篇,雖字句間不無差誤,然其行文瑰瑋雄暢,洵爲武穆之作,而論理精透,尤非武穆不能道,餘日此形意拳舊譜也,得此靈光,形意武術,其將日久而彌彰乎。急錄之,攜入京師,公諸同好天下習武之士,與凡素慕武穆其人者,其守此勿失也可,濟源後學鄭濂浦謹識。

形意九要論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窮神而入妙,察微而闡幽,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體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習,而至道神,大聖獨得明。岳武穆精忠報國,至正至剛,其浩然之氣,誠霈然充塞於天地之間,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詳,然全譜散失不可得而見,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要論而已,吾儕服膺形意得以稍藩圉,獨賴此耳。此論共九篇,理要而意精,詞詳而論辨,學者有志,朝夕漸摹,而一芥之細,可以參天,濫觴之流,泛為江海,九論雖約,末始不
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一要論: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必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可咸歸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者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聯,前後想續,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沉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岳。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手而則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後,並無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豈無所自而云乎。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功以久練而終成。觀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後
,才能豁然之境,不費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無難易,用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煩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進,百骸肢節,自有通貫,上下表里,自不難聯絡,庶乎散者通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二要論:
   天地間森羅萬象新陳代謝,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輕清者為陽,重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濟陽,混其用而言之,為勁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而所為對待循環陰陽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
   三要論: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數,可分為三,三節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節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至于足則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要之,即莫非三節之所為,既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豈可忽乎。至于氣之發動,要皆自梢節起,中節逐之,根節催之,然此猶是節節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頭頂,下自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四要論: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續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捶以內而發外,氣有身而達梢,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焉可弗講乎?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四梢維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于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似不必本諸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髮欲沖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ㄕ,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摧齒,而後肉梢足矣。至于骨之梢,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于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五要論:
   今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仍五臟之義,而必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內胸膈肺經之位,而為諸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背脊十四骨節為腎,此固五臟之位也。然五臟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腎髓,固為腎。至于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尤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各顯生機,此乃五臟之部位也。且夫五臟存于內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專屬,領頂腦骨皆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鬢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衡,天庭欲起,機由此達,生發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子為腎,實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為之肝也。鼻空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後之高骨亦為腎也。鼻居中央之地,而為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乃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亦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位也。領頂頭項者,五臟之道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屬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為腎也。而腳跟為腎之要,涌泉為腎穴也。大約身之所系,凸者為心,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肝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一動快如風,此其為用也。用其經,舉凡身之所系屬于莫經者,終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雖另有論,而究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之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于某一經絡,而支支節節言之哉。
   六要論: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者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亦系內合,豈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中矣。
   七要論: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腳不可前矣,此所以膊貴于進也。氣聚諸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右必須要進左,上左必須要進右,共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也。
   八要論:
   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低則折其身,而身若有攢提之行。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凌其氣而回轉伏勢。至于返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強弱,運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論。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不可執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进也,即退而實以助其進,若返身顧後,而後亦不覺其為後也。側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自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豈可置而不論哉。
   九要論: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于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進之後步隨之,前後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無定位矣。总之拳以論勢,而握其要者為步,活與不活,亦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九要論》出處考證回顧
   
   筆者胡剛多年來致力於心意形意拳的早期歷史的研究,自拙作《(六合(心意)拳譜·乾隆十五年序)出處考》發表後,蒙前輩和朋友們不棄,又陸續提供了三十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拳譜和相關資訊,令筆者倍受鼓舞,所謂衆人捧柴火焰高,揭開心意形意歷史本來面目,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六合(心意)拳序》的出處,固然重要,尚需各位朋友鼎力相助提供披露更多版本,而《(岳武穆)九要論》(以下簡稱《九要論》)的出處,因其本身在形意拳、心意拳、太極拳,乃至整個武術史的地位之要,而成爲武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段歷史公案,百年來一直未能完滿破解。筆者研究這個課題多年,現根據掌握的資料,對《九要論》研究歷史作一梳理排序,明確迄今爲止心意門《九要論》的首傳者是誰,希冀以此爲線索和突破口,進一步破解這個歷史疑團。

一、歷史回顧

迄今爲止,歷史上和今日武林界的公開出版物中,擁有和聲稱擁有並披露此譜者如下:
   形意心意拳著作中:
1、李劍秋的《形意拳術》,民國八年(1919年)出版;
2、淩善清的《形意五行拳圖說》,民國十七年(1928年)出版;
3、董秀升的《嶽氏意拳五行十二形法精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
4、東北陳再實整理的內部形意拳資料,上世紀80年代武術三年挖整時期出版;
5、曹志清《形意拳理論研究》,上世紀80年代出版;
6、山西形意拳研究會會刊,上世紀80年代出版:
7、李紫劍《狂生談拳錄》,上世紀80~90年代內部資料等等。
   太極拳著作中:
  l、陳家溝之陳家太極拳傳人著作:陳績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彙宗》,1935年南京仁聲印書局出版;《世传陳氏太極拳》,陳小旺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國陳氏太極拳》(陳正雷著,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1997年8月出版)中的《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用武要言》等。
  2、近年太極趙堡傳人相關著作中:《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劉會峙編著,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秘傳趙堡太極拳》,王海洲演述、嚴翰秀整理,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國趙堡太極》,趙增福著,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原寶山著,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1999年11月第一版;《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鄭悟清傳授,鄭瑞、譚大江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第一版;《和式太極拳譜》,和有祿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原寶山撰《(用武要言)之謎》,1998年發表於《太極》雜誌等,文中談到《九要論》、《太極拳注釋》、《捷要論》、《天遠機論》、《論法》等等。

二、各版本的出處

   上述各種《九要論》的版本中,李存義再傳弟子李劍秋的著作,乃是最早出版公開其內容者,但其出處只到民國時期的“濟源原家”而已,並無更進一步的資訊;淩善清的版本來自其恩師靳雲亭;董秀升的版本沒有交代來歷;陳再實版本據雲是中國土改時期(約1946一1952年)來自山西某農村。董秀升、陳再實版本,實爲同一版本,此版本與李劍秋版本相比,多出一個內容短小但水平很高的《無名氏前言》;曹志清版和山西形意拳研究會會刊版則是分別引自董秀升版、陳再實版。河南竹林心意傳人李紫劍所披露的版本,據李先生考,最晚來自明代的竹林,可惜未見原件出示。陳家溝的版本按其說法是出於陳長興,但歷來有爭議。趙堡傳人的著作更晚,其出處多歸於無名先賢,有時也歸於在世時間尚爭論不休的王宗嶽。來自太極拳相關著作的版本之所以有爭論,不僅因爲太極傳人公佈《九要論》的時間,大大晚於形意拳相關著作,而且《九要論》中所描述拳術名稱風格等,更與心意形意特徵一門相合。歷史上歷來對《九要論》之出處有爭論,近十餘年來,亦有金仁霖老先生、吳文翰老先生等學者參與爭鳴,衆說紛紜。有人認爲陳家溝版本是陳績甫抄自李劍秋先生或淩善清先生的著作,趙堡版也是來源於民國時期形意門人的著作並用以指導本門的技術;而趙堡傳人原寶山先生則論證陳家溝版來自趙堡,王海洲、嚴翰秀在《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書中也有:“趙堡太極門人傳遞的《九要論》,其他門派也認爲是自己門派的古典拳論”語。更有許多學者輾轉其間,各有其理,各持己見。盧正文先生對《九要論》也早有研究,並發現其部分內容來自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至上一世紀90年代,又發現了同《西遊記》的關係,系持此說的首位學者。李紫劍先生除了技術上的見解外,又將《九要論》分爲三個部分,並結合對文中“火藥”、“靈機”等的研究,將《九要論》的前部分歸於岳武穆,後兩部分分別歸於姬龍和姬鳳。但事實上,不僅直接歸於岳武穆尚缺少銜接證據,而且那兩位明末的“姬龍”和“姬鳳”兄弟,只是前輩傳人抄本中的一個誤聽誤記誤判,心意門中並不存在(有關此結論的具體證據筆者另有專考)。
   從以上梳理排序可知,從1919年李劍秋的《形意拳術》出版至今,在將近九十年的時間裏,研究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於《九要論》的原始出處這個根本問題,尚知之不多,公案依舊。筆者以爲《九要論》這一影響面廣,在理論技術上更加重要,在時間上當更早出現的拳譜,可供我們研究的版本寥寥無幾,這是客觀事實。然而這一簡單歷史事實的背後,卻可能藏著更深刻的歷史資訊和真相,這就要求我們對已經擁有的資料和資訊進行深入研究,尋找內證。而尋求新證,無疑應從源頭做起,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對最早公開出版《九要論》的李劍秋及同他有關的人物與事件給以足夠的重視。
   編者:編者以爲胡先生的建議很對。在不知道還有誰更早披露《九要論》的前提下,李劍秋前輩及其公開
出版的《形意拳術》,顯然離“《九要論》之謎”的謎底最近,以往《武魂》上有關李劍秋及相關情況的研究文章並不多,本刊希望以後能向讀者提供更多有關的文章。現將李劍秋《形意拳術》後附《岳武穆形意拳術要論》之第一段(可以認爲是《序言》)抄錄如下,供讀者參閱:
   民國四年夏,余南歸,過吾鄉原公作傑家,取其所藏武穆拳譜讀之,中有要論九篇,交手法一篇,雖字句
間不無差誤,然其行文瑰瑋雄暢,洵爲武穆之作,而論理精透,尤非武穆不能道,餘日此形意拳舊譜也,得此靈光,形意武術,其將日久而彌彰乎。急錄之,攜入京師,公諸同好天下習武之士,與凡素慕武穆其人者,其守此勿失也可,濟源後學鄭濂浦謹識。
   從上文可知,此書所收《九要論》,系濟源鄭濂浦從濟源原作傑家所得。鄭濂浦其人其事、與李劍秋等人的關係、原作傑其人其事等等,都值得考證和介紹。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的太谷县,不仅文风淳厚,而且崇尚武术。在民间武风盛行,拳种繁多的武术流派中。尤以形意拳最负盛名。它以其历史悠久、活动普及、论著丰富、名家辈出而影响甚大,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形意拳之乡”。1996年12月4日,国家体委授予太谷县“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成为当时山西省唯一的武术之乡。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的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的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武举195人。可谓人杰地灵,文武称盛。早在元代,“太谷武村人高福,就精武技、有战功,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明代,有武状元安国。清雍正年间。少林拳就已传人太谷,习武之民风,油然兴起,对后来形成和盛传于全国的形意拳影响极大。乾隆间,北郭村人张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均为武进士,官至总兵、提督职。富甲一方的太谷县,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习武传统的基础上,于咸丰年间,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拳种。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咸丰六年(1856年),由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世称老农)始传于太谷县的形意拳崛起。不数年,形意拳名振武林。作为一个拳艺流派,很快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派拳种,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对于这
样一个影响远广的优秀拳种,由来之说也纷纷纭纭。由于历代文献史料记载极少,创始之说更是难见一字。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流传的拳谱、碑文及形意拳前辈的口传等资料,来进行源流梳理。近年来,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出版的形意拳书及其民间手抄本约二十余本,结合形意拳前辈的口传及有关形意拳资料,又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形意拳研究者对历史源流的实考之作,以自己粗浅的水平,慎重求证,对形意拳早期沿革之历史,溯本而求源,大体上归纳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四个发展阶段。在岳飞意拳维型拳法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历代大师的综合提炼,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风格的三个自成体系的拳种流派。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形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三大拳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考其拳源,此三大拳种均始于民族英雄岳飞。形(心)意拳门尊岳飞为鼻祖,是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以其代
代相传为依据的。 
  形意拳为岳飞创始之说,民国年间,即有学者因质疑《岳武穆九要论》非岳飞之作,进而提出“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的观点。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又顺着这一“疑古”之风,进一步发挥,基本上对岳飞创拳之说持否定态度,并在形(心)意拳界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不再提起岳飞。但是我认为否定之论据,显然有失偏颇。形(心)意拳门历代尊岳飞为鼻祖,或者说岳飞所练的拳法及思想理论是形(心)意拳的雏形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一,形(1心)意拳的雏形——岳氏双推手。水有源,树有根。谈形意拳的原始雏形,自然也应从拳谈起。《少林拳术秘诀》一书载:“武穆,少年时。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不出岳氏之双推”。《岳氏连拳古谱》中也云:“岳飞研究易筋经获神力,而创拳术,初名双推掌,又名母子拳。”上述拳书记载,对岳飞之双推掌,或日双推手法,均予以了肯定与认可。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前辈口传,宋朝时,爱国名将岳飞,倡双推手法,又以雄鹰竞志,取法为拳,教练将士名日意拳,相传为形意之源。从长江流域一带流传的岳家拳看,其渊源之拳理拳法与形意拳也极为相似。不仅有五行六合之理,也有“五禽六兽一条龙”(即十二形)之说。如清末民初,我国北方武术大师李瑞东(1851—1917年)曾向岳家拳著名拳师岳青山学习岳氏真传“心意十二形”。《中华武术》杂志1987年第4期载:“此拳乃岳家祖传,历来秘如至宝,十二形分为熊踞、狮跳、马奔、虎剪、猫形、鸡蹬、燕巧、鹰拿、鹤步、猴形、鹑撞、龙变。俗语云:五禽六兽一条龙,手法极其精妙。”此十二种动物形象,虽与现今形意拳中之十二形名称叫法不同,但象形取意之理法则同出一源。   2001年《台湾武林》杂志第8期,刊登了“客家岳飞拳”的专访文章,开篇谈到:“在台湾新竹、苗粟一带的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稀罕而又古朴的拳术,叫岳飞拳。”这支以岳飞命名的拳系,是否与岳飞有关,虽也无法查证,但从岳飞拳传人罗锦福师傅演练“岳飞拳拳母——双头管”的动作名称与招式上分析,其完全以手法变化为套路训练的主要内容。其动作名称有,“推手式,猿猴勾手,暗劲推手,后下托手,十字突手,串手平揣、转身切手、右推手、左推手、前推手、勾手、十字串手、揣盘手等”。岳飞拳这些手法的变化与形意拳讲究手法变化及其虎形的运用有着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之妙。
    先父布学宽先生(1876—1971年)一生从事武术教学六十多年,在他亲写的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本人学习形意拳体会。原籍岳穆王发起,采取动物本性技能,独有虎形群众说是双推手,李政老师傅传戴龙邦师说,虎形是双把,到太谷,戴龙邦二子文雄和李洛能又传太谷车毅斋和宋世荣大师,都按动物技能而练之,改为虎形。”这就明确地道出了从双推手到双把再到虎形的演进过程。依此分析,不难看出,形意拳中有着岳氏双推手的基因。可以说,形意拳的基本手法和岳氏双推手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太谷形意拳中的虎形(俗称虎扑子)是极具代表性的形意拳精粹。它明显地体现着老虎扑食之勇的一种兽性凶猛的技击意识和集中全力、劲意一点的整劲功夫。没有这个心意,拳不会如此凶残;有了这个意识,招式虽然简单也有很强的攻击力。这一代表形意拳技击风格的拳理拳法的典型动作招式,明显地带有原创拳法的特点。  
   笔者认为,岳氏双推手是形意拳的基因。形意拳是把岳氏双推手这一基因,作为种子,经过姬龙峰、戴龙邦、李洛能等历代大师,培育出来的新成果。 
  其二、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奠定了形意拳拳法理论基础。形(心)意拳谱所讲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在形意拳中的作用,正好和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相吻合。据《宋史·岳飞传》载:“飞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心”字,体现出岳飞在运用兵法中的思想与作用,不能说和岳氏意拳中的心意没有关系。岳飞重视心意的作用,不仅作为创拳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一直影响着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和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被尊为内功心法的指导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心与意的虚空与灵动在实践中的核心意义,甚至连提出“形意拳非岳飞之传也可疑也”的徐哲东先生也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均与岳飞有思想联系。如徐先生言:“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形意壁垒森严,如岳家之善用正也。”
   民国年间,形意拳界把秘传的《岳武穆王九要论》在一些形意拳家的著作中陆续附录公布于世。如1919年李剑秋著《形意拳术》中附录“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1929年凌善清著《形意五行拳图说》辑录“武穆形意拳要论”。1934年,李存义述、董秀升编的《岳氏意拳五行拳精义》中也录有“岳武穆九要论”。此三种版本,叫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出入并不很大,且都明确尊为岳飞之作。形意拳门一般简称《九要论》。虽然有人对此《九要论》也提出非岳飞之作的质疑,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仍尊重传统,视为岳飞所传。此《九要论》,在形意拳传人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传抄演练,对提高形意拳技,确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后来,有的人干脆就习惯地称之为《形意要诀》。据形意前辈传言,岳飞原有完整拳谱,但已散失不全,现流落于世的仅此《九要论》而已。此要论不仅有气论、动静、三节、四梢、内五脏之详说,而且有身法、拳法、变化在心、内外三合之论,岳飞上述拳理拳法和重视心意的思想作用,对后来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观《岳武穆王九要论》中一系列拳法理论,精辟见解,虽历经数十代,但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形意拳的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指导着研习形意拳的人们。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以为,即使《九要论》不是岳飞之作,也是形意拳先师实践总结出来、内部流传的拳谱,也是在岳飞思想的基础上,或者就是岳飞的传人,根据岳飞所传,编纂整理而成的。既然能贯以岳飞之名,恐怕与岳飞也不无关系。不论《九要论》是否是岳飞之作,岳飞是形意门的鼻祖,都是大多数《拳谱》与形意前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    其三,大多数《形意拳谱》著迷,都尊岳飞为始祖。较早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这样记述:“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此说仔细分析一下,也是符合事实的。从历史记载看,岳飞是精通枪法的,《宋史·岳飞传》云:“岳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宋史·纪事本本未》云:“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金人退走。”岳飞既然精通枪法,化枪为拳的说法是可能的。  
   清代晚期之后,至民国年间,形意拳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一些形意拳家纷纷著书立说。民间不仅流传有《
岳武穆王心意拳谱》、《武穆遗书》、《岳家拳谱》、《戴氏心意拳谱》等多种手抄本,而且,出版印刷了多种形意拳著述流传于世,如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和《拳意述真》、(李存义原述)董秀升编辑的《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精义》、刘殿琛的《形意拳抉微》、姜云樵著述的《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宝显廷著《形意拳谱》、高降衡著《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凌善清编辑靳云亭指导的《形意五行拳图说》、薛颠的《形意拳术讲义》、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靳云亭撰写的《形意拳五纲七言论》、许笑羽的《形意拳解》、黄柏年著的《形意拳、械教范》等等,这些传世之作的普遍流传,不仅对普及传播形意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使“形意拳相传创始于岳飞”以及“岳武穆九要论”等历代相传的说法与拳论思想,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形意拳传人之中。  
   特别是颇具影响的名拳师的一些典型说法,更是在他们的后辈晚生及学生中代代传抄,津津乐道。如曾在北京清华学校的国术教师刘殿琛日:“宋岳武穆王精通枪法,及为元帅时,乃脱枪为拳,用以教将士,遂自成一道,为后日形意拳术之始。”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云樵先生也认为:“形意拳相传始于宋之岳武穆。”在李存义原述的《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附录的“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中也有:“惟此六合意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武术大师著述形意拳历史源流时,虽然也有“相传”存疑之词,但都基本认可“岳飞始创”之说。因此,尊岳飞为形意拳始祖,决非毫无根据地胡编乱写。起码是见过形意拳前辈收藏的《拳谱》抄本或听老师口传相授的。这些存世量极大的民间文献,它不仅是我们重要的研究材料,而且
是我们形意拳传承的历史依据。 
  其四。形意拳门历代流传“岳飞为鼻祖”。不论传承谱系流传,还是形意前辈口传,“形(心)意拳首创于岳飞,取名意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没有正史文献的依据,但乾隆年以后,历代拳谱与口传都尊此说,也充分说明这一说法或曰研究成果,历代拳家是认可的,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和创拳过程的。形意拳门也绝
非盲目攀附,依托名人,借以增重。笔者认为,宁可信其有。 
  明末清初,永济人姬际可(龙峰)首创六合心意拳,相传也是“得岳武穆五拳谱”,“悉心研习其精义,以六合为法,以心之发动日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日六合心意拳”的。你能说姬祖师创拳与岳武穆王重视心意的作用无关吗?你能举出姬祖师不是尊岳飞拳谱的例证来吗?如果说,姬祖师不是受岳飞重视心意作用的思想启发与双推手拳理拳法的影响,那么姬祖师又是根据什么创拳。受谁的传承而自立六合心意拳一派的呢? 
  我们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派系,祁县心意拳派系,河北深州、山西太谷形意拳等各大派系流传的说法上看,基本上都是尊岳飞为鼻祖的。河南心意六合拳马学礼一系是姬祖师所授。所见资料如卢嵩高老师的门徒张兆元先生在《心意六合拳源流考》一文中述:“心意六合拳首创自岳飞,集成于明,末姬龙峰。”祁县戴氏心意拳门,所传古拳谱及先师口传,都强调“戴承岳氏遗术”“心意拳之鼻祖为岳夫子。古名岳家拳。或日心意拳首创于岳飞,取名意拳。”更是把岳飞推崇备至。河北深州人“神拳”李洛能(老农)在太谷县始创的形意拳,无论河北派
,还是山西派,都始终以岳飞为始祖传谱。从河北深州市发现的民国廿一年(1932年)10月为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所刻的碑文看,不仅有“嗣得岳武穆王合义拳谱精练揣摩、深得义拳秘奥”和“于体操旧套中添设武穆义拳一科”等字句,而且,碑的右上角绘刻有“岳飞形象”。虽然碑文把“意”字写为“义”字,但这也不难看出,河北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主要传人也是尊岳飞为形意拳鼻祖的。这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的有价值的史料。我们形意拳之乡太谷县,形意拳门的老前辈,一直到解放初期仍简称形意拳为意拳。而且,传统的拜师仪式,一直都挂岳飞的像,都向岳飞的牌位叩头跪拜,上香祭祖,并以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故事训育后人。 
  形意门立祖岳飞。我认为,一是因为我们所练的形意拳皆宗法于岳武穆王拳谱和岳氏双推手。二是因为岳飞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仁爱忠义,品德高尚。三是因为岳飞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所以形意拳门老前辈历代传习把岳飞作为本门派的祖师来当做楷模去学习、去效仿,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对形意拳的传承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就想不通,怎么民国年间一个不是形意拳门的教授,仅仅提出一个“可疑”的观点。我们就去找理由否定呢?难道我们的形(心)意拳先辈一代一代地都在欺骗我们吗?考其沿革发展之历史,综上所述,“岳飞创始”之说,应是事出有因,并非无稽之谈。  
   其五,以正史没有记栽为由,否定“岳飞创始”之说的一些猜测和假设都是站不住脚的。  经查,最早提出否定“岳飞创始”之说的,是国术史研究家徐哲东先生。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出版了徐哲东先生著述的《国技论略》一书。书中辨伪第三、第一节中提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殆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接着,徐先生对李剑秋《形意拳术》一书中附录的“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提出了非武穆之作的质疑。故得出结论曰:“夫要论既非武穆之作,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也可疑也。”徐先生的此论一出,即为武界掀起了一股“疑古”之风。因为徐哲东先生非一般之人。他在武术界是有一定影响的大教授。然而,当时虽也有影响,但未形成“气候”。再未见有什么实证文章公布于世。可以说,只是提出一个疑点。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济尊村挖掘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姬氏族谱》抄本之后,一些形意拳研究者才又顺着这条“疑古”之路前行,并纷纷到永济尊村实地考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以“姬氏族谱”的出现来否定“岳飞创始”之说。其实,《姬氏族谱》也只能说明,永济尊村确有际可,并有“人号神枪”之称。并无创形意拳
或心意六合拳之记载。因此,否定岳飞之论,虽然猛一听也有一点道理,但还不能服人,所以暂不敢苟同。    一是关于岳飞的生平史料,无岳飞创拳的记载。我认为,史籍没有记载的人和事,并不等于历史上就没有。况且,撰稿人也不一定就什么都知道。如果史籍有明确记载,不早就有定论了吗?中华武术有129个拳种,有哪一个拳种的渊源,在正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呢?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史籍上不是也没有记载吗?不也是和岳飞创始之说一样,都是拳谱流传下来的吗?  
   二是岳飞年仅39岁,大多时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不可能有时间创拳。笔者认为,创拳的年龄应该不是什么理由,李小龙32岁去世,不也创立了截拳道吗?况且,说岳飞始创形意拳,也仅仅是一个雏形,或者说是个“基因”。我们推理分析一下,在实践中,岳飞训练士兵研究制敌技击之法而产生灵感,给士兵以启迪。这些后辈晚生,根据岳飞思想,拳法实践,加以总结。即便不是岳飞亲自所撰写,是别人加以总结整理传播也不是不可以的,孔子的《论语》,不就是其弟子的弟子总结撰写的吗?  
   三是“金元数代,鲜有其技”,更有的说,“未见岳飞有传人”等等,以此来说明形意拳门假托岳飞以示增重。开始我也认为“四百多年未见有传人”很有说服力。但静下心来,仔细思索考究,“近乎失传”或“鲜有其技”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客观条件的。金元时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曾禁止民间习武,尤其严禁汉族习武,并制定有禁律,而且有“民习角抵,枪棒罪”之规定及制罪办法。因此,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岳飞所传拳术,不能公开传播或不能有比较大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岳飞平反后,有一段“解冻”时期,但到清雍正时期,又颁布了严格的禁武令。这些禁武令,都使练武由公开转入秘密。尽管如此,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武术,不仅没有禁绝,反而在民间仍暗地里私下传播着。中国如此之大,我们作为一个民间习武人,怎么就敢断定岳飞所练的拳没有流传呢?在民间以“岳”字贯名的拳还少吗?什么岳飞拳、岳家拳、岳氏连拳、岳氏八翻手、岳氏散手,以及器械岳家枪、岳家锤等等,如此大面积流传的拳术套路,尊崇岳飞为始祖,能说与岳飞无关吗?上述岳氏拳派,不仅有《拳谱》记载,而且,在民间不少地区也有习练人群。据有关武术杂志报道,“1983年8月,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在岳飞后裔中,挖掘整理出系统的鲜为人知的岳家拳。经考查,岳家拳流布地区以黄梅、广济为中心。遍及鄂东各县,仅黄梅县二十三个乡。乡乡都有习岳家拳者。”而且,“民族英雄岳飞第二十七代孙岳进。是湖北黄冈地区武协委员,为继承发展岳家拳,他在1986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荣获金牌后,曾为村民表演,并在黄梅镇一小辅导学生们习练岳家拳械。”《武穆遗书》载:“岳家拳术有十个原型套路和一些发展套路。器械有岳家枪、钩镰枪、岳家锤、岳家锏以及刀剑棍钯鞭飞叉等套路。”巧合的是,台湾罗锦福老师演练的岳飞拳器械。如勾镰枪、飞钗、双锏、藤牌单刀以及《精武》杂志登载的岳家拳十套拳术之“三门桩”、“三双门”等套路,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岳飞所传拳械在民间是有流传的。据一些研究者考证,形意拳与上述岳氏拳派在演练的风格特点、拳理拳法、技击用法上都有一定相似关系。如手法变化多,腿法运用少;重技击实战,而非花拳绣腿;强调桩功为基,“鸡步”为主;在技击上以蓄发并重,贴身近打为特色。虽然动作架势有异,但理法相同。特别是形意拳中的“三体式”,与岳家拳的“丁不丁、八不八”的步法,虽历经数代仍无意中巧合,也为形意拳尊岳飞拳法,提供了“基因”信息。就连距岳飞四百多年后的姬龙峰,也以得岳武穆王拳谱。或遇异人授以岳武穆王拳谱,创心意六合拳,而被民间拳书或手抄本记载,老前辈口授流传下来。  
   四是关于“脱枪为拳”之说,岳飞,姬龙峰皆精通枪法,同是拳谱记载,怎么岳飞脱枪为拳是假的,姬龙峰就是真的呢?岳飞精枪术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有实际战例。而姬龙峰却只是在拳谱和族谱中有记录,而且“飞马点椽子”之类的传说,也只能是虚构。就连形意拳拳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自诚的《拳论质疑·序》,竟然把姬龙峰先师写成“龙、风二师”,可见王自诚对姬龙峰并不了解,对于他的创拳情况,想
必也是道听途说的成分为多。所以,用序文中未提出岳飞而否定脱枪为拳的说法,也很难成立。当然,姬龙峰在岳武穆王拳谱的基础上创立心意六合拳还是应该肯定的。 
  从以上所述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形意拳史既无正史文献记载,也无考古发掘佐证。只有我们的一些手抄本和民国年间出版的拳书以及前辈们的口传。而这些文字口传,均来源于祖祖辈辈的传说。这些大面积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其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就成为我们研究形意拳史的资料。岳飞作为我们形意拳的鼻祖,虽然也属民间历史传说,但在没有可靠的否定证据发掘出来之前,这些传说也应是形意拳历史的载体。否定这一传说历史的真实性,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些民间传说,自然也包含着形意拳史的影子。它决非空穴来风。我觉得岳飞是形意拳的鼻祖,更接近实际,符合历史,更真实一些。因为,形意拳不仅有岳氏意拳之基因
——岳氏双推手,而且,有岳飞重视“心意”的思想基础和拳法理论,而形意拳前辈们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珍贵记忆。岳飞作为形意拳传人历代崇敬的始祖偶像,学习楷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可以站住脚的。所以,我们至今仍尊重传统,视岳氏双推手为雏形,仍尊岳飞为鼻祖。当然,岳飞所练的意拳,决不是嗣后历代发展创新,进而又形成的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大三拳种体系。我再强调一下,它只能是基因,是原生态,是三大拳种的源头。也可视为形意拳的源头阶段。以上看法,虽为一家个人之言,但一些祁县心意拳传人和太谷形意拳传人在一起交流看法时仍都尊此观点。我们期盼研究者、爱好者挖掘出新的更有价值的史料。以使结论更加明晰。

形意名师拳论摘要

一、曹继武先生论形意拳十法摘要
  (一)明三节。 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通身劲法如是,而各节中之劲法亦如是。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   
   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手足随,三节自然齐。
  (二)齐四梢。盖发为血梢,手足指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此四梢也。必使发欲冲冠(怒发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咬牙切齿),舌欲催齿(舌顶上颚),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则四梢齐,而内劲自然出矣。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手随声发,一枝动而百枝动,四梢既齐,而内劲无不出矣。
   (三)闭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属人五脏,外属人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目,肝急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沉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现于外者也。故曰: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遮日月,武艺相争闭五行,真确论也。而所最宜知者,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到,亦自然之理也,余可类推。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
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四梢法相参考。
  (四)身法。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解曰: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
  (五)步法。步法者,寸、颠、过、快、踐是也。如两三尺远,则用寸步,如四五尺远,则用颠步,必颠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步如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窜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脚并翦而上,即所谓採脚二起之说,亦即鸳鸯脚法,又如鹞子入林,燕子抄水之式也。学者随便使用,但纵横之法不可不熟,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也。
   (六)手足法。
   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足法者,起钻落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起之撩阴也。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之落浮眉也,其忌踢者,脚起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手落如鹰捉是也。然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亦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然后可也。   
   解曰:手法与足法,总取轻利灵活为妙,切勿习于滞呆之气,以自陷于失利,所谓滞气不打人也。
   (七)上法进法。
   盖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如手起似丹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步后脚踩打是也。是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而后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六者何?即工、顺、勇、疾、狠、直是也。夫工者巧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也。狠者恨也、忿怒也,即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直者直发心中的见之真而彼难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八)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是也。如单顾则用截捶,双顾则用横捶,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卧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梢捶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括边炮或括身炮捶,此以随机而动,非若他人之钩连棚架也。    
   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左开如神填炮(里括),右开如外填炮(外括)也。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功,柔开如六艺之软功也。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    
   解曰:面笑不动唇,提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九)三性调养。
   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音,心中不是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窥,而生失机之虞也。     
   解曰:临阵须提防,小心无过矣。
   (十)劲法。
   夫劲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实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所谓拼劲、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撞劲太直,不利于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拼劲崩劲太促,难以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如风一过,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十法合而为一,而克人岂有不利者乎。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训。  
   
   二、车毅斋先生形意拳论     
   形意拳之道,合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开始初学,先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势,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沌沌,一气浑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有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也,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己乎,视之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此拳之意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予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得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极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而新力未生,往往再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身法全部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道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在予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里,暗中有不服之意,予此时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式,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
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予之后腰,用脚踢来。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比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即速又望北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形神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一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伸躺在地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何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中无意抖搂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象,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象合来由真诀,真诀合道得徹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静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三、郭云深先生形意拳论    
 
   形意拳之道,无它、神、气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至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形意拳术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形意拳术事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时似异,及至还虚则同,《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形意拳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易髓
,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反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村神用息緜緜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採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练,练至不动,为限数足满,上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形意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予唯恐后来练形意拳之人,只用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右旋转,形势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由间断,故谓之大学。比喻是发明其拳术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具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四、刘奇兰先生形意拳论   
   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者为用。自己练时,眼不可散乱,或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支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若用成法,即能胜于人,亦是一时之侥幸耳。所应晓者,须顾住自己的神气,不可散乱,此谓无敌于天下也。    
   形意拳经云,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敌将用之者,起如钢锉,落如钩杆,起
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捲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打倒还嫌慢。大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穿,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是内外诚实如一也。进步不胜勿生寒胆之心。此是顾灵根而动心者,敌将所用之法也。    
   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处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而乃至实至诚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无意即无火也),随彼势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既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练拳至拳无拳意无意之境,乃能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而不可测,然能至是者鲜矣。  
 
五、白西园先生形意拳论   
   练形意拳之道,实是却病延年,修道之学也。予自幼年行医,今年近七旬矣,身体动作轻灵,仍似当年强壮之时也。并无服过参茸保养之物,此拳之道,养气修身之理,实有确据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验也。惟练拳易,得道难,得道易,养道尤难,所以练习拳术,第一要得真传,将拳内所练之规格,要知得的确,按次序而练习之;
第二要真爱惜;第三要有恒心,作为自己终身修养之功课也。除此三者之外,虽然讲练,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终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诚有恒心,所练之道理,虽然有所得,亦不能自骄,所练之形式道理,亦要时常求老师或诸位先生们看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以骄,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时常失去,道理一失,拳术就生出无数之病来(拳术之病,非人所得吃药之病),若是明显之病,还可容易更改,老师的功夫大小,道理深浅,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错综之病,非得老师道理极深,经验颇富者,不能治此病也。错综之病,头上之病不在头,脚上之病不在脚,身内之病不在内,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错综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此病于平常练习之人,亦觉不出病来,自己觉得亦无毛病,心想自己所练之道理,亦到纯熟矣,岂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达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样之病也。若
不然,就是昼夜练习,终不能入于正道也。此病谓之俗,自然劲也,如与写字用工已竟入了俗派,始终不能长进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练形意拳术者,练一身极好之技术,与人相较,亦及其勇敢,到容易练,十人之中可练成七八个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极纯,身体动作极其和顺,析理亦极其明祥,令人容易领会,可以做后学之表率,如此之人者,十人之中,难得一二人矣。练拳术之道理,神气贯通,形质和顺,刚柔曲折,法度长短,与曾文正公谈书法,言乾坤二卦之理,则相同也。

六、刘晓兰先生形意拳论    
   形意拳之道,无它,主要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也。从一气而分阴阳,从阴阳而生五行,从五行而还一气,十二形之理,亦从一气阴阳五行变化而生也。《朱子》云,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即此意也。予从幼年练八极拳,功夫亦颇深,如搀肘、定肘、挤肘、挎肘等等之着法,亦极其纯熟,与人相较,往往胜人。其后遇一能手,身躯灵便,或离或合,则吾法无所施,往往拘守成法而不能变,尚疑自己功夫不纯
之过,其后改练形意拳,习五行生尅应用之法则,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尅木,钻拳能破炮拳,以水尅火,习至数十年,方悟所得之道,知行合一之理,心中极其虚灵,身形亦极其合顺,内外如一,又知五行拳互相生尅,金尅木,木亦能尅金,金生水,水亦能生金。古人云,互相递为子孙之意也。以前所用之法则,而时应用,无不随时措之宜也。亦无入而不自得也。因此始治形意拳是个中和之体,万物皆涵育于其中矣。  
  
   七、李存义先生形意拳论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炼神还虚之用也。明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眼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若是发动,刚柔曲直,纵横圜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等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此是与人相较时,分析体用之意也。若论形意拳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蹚子为之体,与人相较时,按练时而应之为之用也。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予练习拳术,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亦常说,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
未尝有意一次用奸诈之胜人,借以实在功夫也。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有何意哉,与人相较,总是正大光明,不能暗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与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自己不用奸诈,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刚柔虚实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之变化,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言语将人假意稳住,暗中出其不意大人也)。   
   与人相较,须查明四劲,四劲者何?即明刚、暗刚、明柔、暗柔也。明刚者,未曾与人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力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力气,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合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暗柔者,
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钢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一般,能以将人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一时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此是暗柔之内劲也。   
   此时予与人道艺相较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的道理深浅,神气之厚薄而相较量。若是见面不被彼之神气罩住,可与较量,否则就不可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已,若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恭敬而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能如此视人,能如此待人,可以无敌于天下,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见面,数言就要相较,察其身式之高矮,动作是否灵活,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是外家,先不骤然取胜于人,先用虚手以探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一露形迹,胜败可知其大概矣。被人所败不必言矣,若是胜于人,亦是道理中之胜也。就是被人所败,亦不能用奸诈之心也。予所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以上诸先师亦常言之,亦是予一生所经验之事业。以后学者,虽然不用奸诈,但不可不防奸诈,不然就时常被人所欺也。

八、许占鰲先生形意拳论   
   练形意拳之道,万不可有轻忽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天学一形,或十天学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以学完,多者一年足以学完全矣,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于身,而有畏难之心,总疑一形两形,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于全形之道理,大约终身亦不能得完全矣,二者若有其一,虽然习练,始终不能成也。二者若是全无,再虚心求
老师传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犯;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确;第三:三体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齐,身子外形要中正,心中要空虚,神气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步练习也,如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的开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病耳(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至于开手开步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再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自然通顺,其余各形皆可一气贯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所以练形意拳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特之以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自然而有得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飞是形意拳的始祖,到底靠不靠谱?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岳飞是多少门派的鼻祖?我们都了解岳飞吗 ?
看看不一样古拳谱《形意拳秘法》
心意拳探秘 一,武穆遗书与心意拳之关系 (16)
【诗画广济】不是传说!神秘兵书《武穆遗书》与武穴一座小岛结下的奇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