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之五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一亿二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美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类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较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这正是“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完成1~3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该时期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      D.蕨类植物

3.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的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解析】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时代,也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在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已经灭绝了。

【答案】1.C 2.B 3.A

读图,回答4~5题。

4.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5.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是草原的沙漠化,即草原的退化。第5题,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答案】4.B 5.A

6.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生产规模才适当。生产规模适当才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们的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答案】 B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哪一项能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7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8题,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7.A 8.B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示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正确反映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10.上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9题,动物均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①是动物,②是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圈中吸收CO2,制造O2,所以③是O2,④是CO2。第10题,人类开发利用矿物燃料,可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所以①②③④在“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中均有体现。

【答案】9.A 10.D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据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图中①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必然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③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大气湿度增大,则必然是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则②是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1.B 12.B

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数据。读表完成13~14题。

13.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14.土壤表层CaO含量不断变化,这说明从甲→乙→丙

A.降水不断增多,物质淀积层中的CaO含量增多

B.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作用增强,CaO含量增多

C.降水不断增多,土壤淋溶作用增强,CaO含量增多

D.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作用减弱,CaO含量增多

【解析】第13题,由东向西,降水量、生物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也越来越低。第14题,降水量越少,淋溶作用越弱,CaO含量就越多。

【答案】13.A 14.D

读我国2300万年前植被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中部植被带的主要成因是受

A.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B.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C.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季风环流影响

16.图示植被带的分布格局反映了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第15题,图中中部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形成干旱半干旱植被带。第16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植被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案】15.A 16.B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7~18题。

17.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寒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暖流

18.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带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①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该处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使得雨林在此发育。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干湿度地带分异。

【答案】17.A 18.B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读某区域图回答19~20题。

19.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 

 A.与地形阻挡有关

 B.与洋流的性质有关

 C.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D.与信风影响的程度有关

20.B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第19题,读图可知,A地位于盛行西风安第斯山脉的迎风坡,降水多:B地位于盛行西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第20题,B地自然带的分布是由于地形起伏导致的,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9.A 20.D

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所示自然带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A.①、丙        B.②、丁       

 C.③、甲        D.④、乙

22.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北坡高于南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受风带影响南坡降水多

 B.南坡地势陡峭

 C.北坡为阴坡,热量较多

 D.北坡纬度低,热量较多

【解析】第21题,左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右图中,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上,基带(丁)大部分为热带草原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条件逐渐变化,向上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丙)、落叶阔叶林带(乙)、高山草甸带(甲)。第22题,乞力马扎罗山的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比北坡低。

【答案】21.B 22.A

读下面的两图(图甲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在图甲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分异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

24.在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下垫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25.在图乙中,B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B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解析】第23题,图中A处经过东西伯利亚高原,受地形影响,出现苔原带,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第24题,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影响。第25题,图中B处尽管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候比较干燥,但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是重要的水源,能够滋润草地的生长。

【答案】23.D 24.D 25.C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26.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1分)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2分)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1分)

(4)对照“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2分)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4分)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上。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自然带。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纬度地带 热量 干湿度地带 水分

27.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分)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答题时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第(3)题,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地域性分异现象的原因。

【答案】(1)乙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加试部分(共30分)

1、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以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倒淌河“倒淌”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的结果。(2分)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4分)

(3)以图乙中A地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6分)

(4)说出图乙中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及原因。(4分)

【解析】第(1)题,倒淌河“倒淌”的原因结合图示材料分析;第(2)题,倒淌河的形成对青海湖的影响主要从入湖水量增多引起湖水面积、水位及盐度的变化分析;第(3)题,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要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来阐述;第(4)题,图乙中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原因要从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断块抬升作用

(2)面积增大,水位升高;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

(3)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中A地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多大风;自然景观以草地和高山寒漠为主;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河流水量小;土壤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小。

(4)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方向。地处三江源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水源地,要注重生态保护;该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

2.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D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2分)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2分)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4分)

【解析】从两座山的位置和海拔可以判断,A山为天山山脉,B山为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北坡比南坡降水多,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多。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多,相对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多于北坡。

【答案】(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近期大家关注的: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之五

东南亚人少景美的海岛,去过5个就是旅行达人

高三文综地理暑假作业之四

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之四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之四

极致青藏线,一路风景美到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分项汇编:近三年高考地理真题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练地理【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题组层级快练(九)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非洲、尼罗河、刀耕火种、地中海气候)
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阶段检测地理试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