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物实验教学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在生物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砂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要求,由教师先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再照着做一遍。这种实验安排对于教学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但它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创造能力。例如,书本上的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首先,先安排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次,将书本上的这个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其中增加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1g/ml、0.3g/ml、0.5g/ml。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以生物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大胆设计,有的学生设计了几个对照的生态瓶,一种生态瓶不密闭,一种生态瓶没有消费者,有的生态瓶放在暗处,有的生态瓶不停地摇摆,还有的学生设想在失重状态下生态瓶的稳定性又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方案进行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验设计成功后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所需的时间,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学习了“细胞呼吸”后可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习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植物的向性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设计实验,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借助书本实验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少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生物学规律都是科学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不少生物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多次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如书本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比利时科学家海乐蒙特最先提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己的原料,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后来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到同一个密闭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活着,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空气。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下,普利斯特的实验才能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具有很强的思维杂交能力。又如遗传学奠基人孟得尔选取纯系豌豆做实验,从34个品种中选取24个能真实遗传的品种用于实验,选择单因子分析,创造性地将数学方法用于遗传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通过高度的分析综合而得出的。诸如此类的实例举不胜举,教师可结合生物学史着重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各种思维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几点体会:

1、   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忙于做题,教师进实验室上实验课的时间可能不多。一旦上实验课,教师一定要用好用足实验课时间,课前要精心备课,明确课上指导什么,学生练什么,避免“放羊式”教学。

2、  不是所有的验证性实验都适合做探究式实验,这两类实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类实验的互补作用,即在验证性实验中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探究式实验中突出对学生辐合思维的训练。

3、利用经典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时,重点放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上,教学中教师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本,切入点宜小而细,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解读
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搞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