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内容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实验目的确定;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提出实验的预测结果和预测结论;

要观察和搜集的数据及方法。

书写实验设计方案通常包括:

a.“课题     b.“假说或原理      c.“预期         d.“目的要求

e.“方法类型    f.“对照类    g.“材料用具      h.“方法步骤

j.“预期结果预期结论等项目。而在中学生物课本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假说和实验预期大都隐含在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要求中。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里。

2.实验设计与真正实验区别

3.如何分析实验:

在做题之前首先要明白的内容。

3.1实验要求:先看一下出题者要让学生答出什么?

3.2明确实验目的:要看是探究还是验证,是定量还是定性,要看自变量和因变量,如果是探究性还要看如何进行假设等。

3.3看实验原理:实验假说和预期有时就在实验原理中。有时对照方法也在原理中。

3.4看给出的实验用品如何操作及用途,找出实验对象等,以利于合理设计和材料取舍。给的实验用品,限制了实验的走向。

3.5看已给出的实验步骤,已决定的实验方向。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里。

4.三个变量、四个实验步骤

4.1确定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4.2四个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样本材料分组、验器械分组、编号等)、操作自变量、检测因变量(因变量前测、因变量后测)、控制无关变量。绝大多数设计分组实验,只要根据科学性的原则,把以上四步中必需的实验步骤叙述完全就可以了。如果是单组实验,则属于自身对照,不用另设对照组。

5.设计实验题型:

 

5.1 想做实验,未做实验

 

只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这种类型的设计题,最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的高低。

[1]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要求),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生理作用(目的)。(本实验不要求叙述细节)(要求).

分析:1.要求:略。

2.只给了实验的目的。从实验目的分析:验证性实验、定性、变量是生长素的分泌器官的有和无,因变量是动物的生长。

3.原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当然是幼年动物。

4.材料选择:因为没有给,但从目的中分析可知必有幼年动物:如幼鼠、解剖用的一些器具,生长激素、注射器、饲料等。

5.确定三个变量:自变量:生长素的分泌器官的有无。因变量:动物生长状况。无关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6.对照组的确定:一个是空白对照、自身对照。

7.四个实验步骤:

8.准备实验:二组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幼年白鼠。

9.自变量操作:A组切除垂体,B组不切除垂体。培养几天后,A组注射生长激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

10.控制无关变量: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11.检测因变量:观察白鼠的生长状况。

12.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分组

处理方法1

现象1

处理方法2

现象2

实验组A

 切除垂体

 

停止生长

切除垂体一天后每天注射生长激素

继续生长

实验组B

正常

 正常生长

注射生理盐水

正常生长

 

[2]    甲状腺激素经过500C度的温度处理后,促进个体发育作用(原理)如何变化(目的)?请设计实验,写出实验题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的预期结果和预期结论;要观察和搜集的数据及方法。(要求)

分析:     1.实验要求:略。

2.看目的:探究性、定性、自变量是激素的处理与不处理、因变量要看动物个体发育的变化、假设可从作用效果或加强或弱或不变进行。

3.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幼年动物个体发育的作用。

4.材料:需要加热装置把甲状腺激素加热至500C、发育快的幼年动物(最好用同一批孵化出的蝌蚪,便于设对照实验,变态发育易于观察)、培养蝌蚪用的容器、培养蝌蚪饲料等。

5.三个变量:自变量:激素的处理与不处理;因变量要看蝌蚪变态发育变化;无关变量是其他的所有条件:包括用的培养容器培养条件等。

6.对照组方法:一个加处理激素:为实验组。一个未加激素的:空白对照。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还应设一组条件对照:加正常激素的。

7.四个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将同一批孵化的蝌蚪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编号ABC,缸内装有等量的清水,放入等量的饲料。操作自变量:A组加处理过的激素B组加等量的未处理过的激素C不加激素。控制无关变量:三个缸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8.因变量检测:每天观察蝌蚪变态发育速度,并记录。

9.结果和结论的预测和分析:由于是探究性实验,我们做出的假设与事实到底相符与否?当然不清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支持假设,一种是不支持。我们分析时,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的假设是:经处理的激素促进作用增强,则我们的分析如下表:

实验分组

A

B

C

加入的激素

处理的激素

未处理的激素

未加激素

实验假设

处理后的激素促进作用增强

 

 

 

 

 

 

 

 

 

预期

支持假设

促进作

用增强

结果

变态时间最短

变态时间较短

变态时间正常

结论

处理后的激素促进作用增强

不支持假设

促进作

用减弱

结果

变态时间较短

变态时间最短

变态时间正常

结论

处理后的激素促进作用减弱

促进作

用不变

结果

变态时间正常

变态时间正常

变态时间正常

结论

处理后的激素促进作用未变

10.观察和收集数据的表格:

实验分组

A

B

C

加入的激素

处理的激素

未处理的激素

未加激素

第一天变态情况

 

 

 

第二天变态情况

 

 

 

第三天变态情况

 

 

 

·

·

·

·

·

·

 

 

 

平均值

 

 

 

 

5.2 准备了实验,还未做实验:

 

给出实验用具、材料、药品、实验的目的,要求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3]    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生长主要是胚轴的伸长(原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一个农科所获得了一种复合肥,他们想探究这种复合肥溶液在什么浓度范围对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胚轴生长有促进作用(目的)。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参与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

材料:培养皿若干,刚萌发出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若干,制好的10种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溶液,直尺等(用品)。

分析:

要求:略。

目的:是探究性、定量实验、自变量是不同浓度、因变量是胚轴的生长状况。

原理:看不出所以然。

材料:培养皿是用来培养绿豆种子的。刚萌发生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是复合肥处理的对象,共有十组,说明实验要分成十组。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溶液是自变量。直尺是用来检测因变量的。因为下胚轴的起始长度是未知的,实验需要前后对比,所以要测因变量(下胚轴长度变化)开始长度,一定时间后再测下胚轴增加的长度。

三个变量:自变量是复合肥的浓度,因变量是胚轴长度,无关变量是每组绿豆种子的数量、实验条件等。

对照方法:本实验属于对比实验,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十组实验相互对照得出结果。

四个实验步骤:

准备和因变量的前测:十个同型号培养皿,编号A1至A10,选生长状况相似的绿豆种子200粒,平均分成10组每组20粒(用直尺测量每组种子的胚轴的平均长度并记录),分别放入A1至A10中。

操作自变量:按由低至高浓度的顺序把十种复合肥的溶液分别注入A1至A10中。

控制无关变量:把这十个培养皿放到相同且适宜(要求温度较高)的环境中。

检测因变量(后测):一定时后,再测一次每组萌发种子胚轴的长度,并记录,再进行前后对比。

 

[例4]   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个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目的),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要求)。一瓶10%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l只,刻度玻璃管l只,细线一根,支架l个(器、材、剂)。

(1)实验步骤:

(2)结果分解:

a.分析实验:

1.要求:略。

2.实验目的:可以看出探究、定性、自变量是浓度、因变量无法从实验目的看出来。

3.实验原理:据给出的用品知道是渗透作用。

4.用品操作和用途:两瓶蔗糖溶液是给出的实验对象。烧杯是用来装蔗糖溶液的。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是用来进行渗透作用实验的,里面一定也是装蔗糖溶液的。刻度玻璃管是用来测透析袋液面上升或下降刻度的。细线是用来把玻璃管和袋连在一起的,支架是用来固定玻璃管的。

.三个变量:自变量:蔗糖浓度。因变量:刻度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无关变量:其他条件:因为是给的是一个袋,所以条件适宜就可。

b.对照实验方法:前后对照。

c.四个实验步骤:

d.准备实验:由于就一组实验是前后对照,不用分组,但要准备:袋内一种蔗糖溶液,瓶内另一种蔗糖溶液,细线连接袋和玻璃管,把玻璃管连在支架上,保证玻璃管竖直。操作自变量:袋内一种蔗糖溶液,瓶内另一种蔗糖溶液保证液面相平。控制无关变量:条件适宜。因变量的检测:观察液面的高度,如果上升则瓶内是低浓度的,否则相反。

e.结果分析:如液面上升,则透析袋中的溶液为3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1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测透析袋中是10%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液体是30%的蔗糖溶液。

[例5]    2005·全国卷·30)回答下列问题: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原理)。

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目的)。要求写出实验材

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要求)。

  分析:

目的:是验证性实验。做两回实验:气孔开启和关闭。能看出来因变量:气孔的开启和关闭。

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从中可以看出来自变量应是使气气开启和关闭的因素,也就是溶液的浓度。一定有清水,把保卫细胞放在清水环境中,吸水,开启。一定还要用另一种高浓度的溶液,让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可选浓盐水,可选蔗糖溶液等。从中还可以看出这个实验其实是我们教材中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改版,对照方式是前后对照。

材料:只给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菠菜,是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此时气孔应是关闭的,因为菠菜失水。还要制临时装片:取菠菜叶,用镊子剥取表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表皮放入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显微镜是用来观察装片材料中气孔的。此时气孔应是开启的,还要观察关闭时的情况,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上浓盐水,再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盖玻片下的液体,反复几次。继续观察气孔的变。因此还要用清水、浓的蔗糖溶液、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吸水纸、滴管、镊子等

三个变量:自变量是清水和盐水(外界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气孔的开启和关闭。无关变量是其他的条件:要适宜。

对照方法:前后对照。

 四个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取菠菜叶,用镊子剥取表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表皮放入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操作自变量:制临时装片时用的是清水;然后再换浓盐水。检测因变量:刚制的临时装片用低倍镜找到气孔,再换高倍镜观观察气孔开启情况;换上浓盐水后,再观察气孔开启情况。控制无关变量: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在清水中气孔应开启,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在浓盐水中气孔应关闭,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5.3没做完实验,继续实验。

 

做了几步实验,但还未完成,需补充完善,有几种题型:添加实验假设、完善实验步骤、补充填加对照实验。

给出实验目的、材料、原理、前几步据此继续进行实验要求在原步骤的基因之上进行,千万不可改变试题的初衷。并且要关注实验给出的步骤,实验的对照方法自变量等往往隐含在已给的步骤中。

[例6]    2006理科)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目的),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要求)。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材料用具)。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已给的实验步骤)。

3

  .

  .

  .

 分析预测结果:

分析:

要求:略。

目的:验证性实验。验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气体的产生和消耗只是因变量,从目的中只能知道光合作用一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过程中一定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自变量应是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的原因。

材料:烟草幼苗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材料、试管两支一定是做对照实验的、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这里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真空泵当然是抽支试管中气体的、暗培养箱创造无光环境的、日光灯提供光照条件和暗培养箱形成的对照环境。(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水中无氧气和二氧化碳。

已给的实验步骤:第一步:这里给的两个试管一个是蒸馏水(里面无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一个是NaHCO3稀溶液(里面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第二步:抽去空气,使第一支试管无二氧化碳也无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第二个试管,只有二氧化碳,不对进行呼吸只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下降能看出来检测因变量的方法是:叶片的沉浮。

从实验步骤中可以看出:自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因变量的检测方法是:观察叶圆片的沉浮。而对照方法确定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也确定了。有二氧化碳的为实验组,无二氧化碳的为对照组。

原理: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叶片才能上浮;上浮的叶片,只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叶片下沉。

三个变量:自变量:二氧化碳的有无。因变量:气体的产生和消耗,检测方法是:叶片的上浮和下沉。无关变量:日光灯、暗培养箱,环境条件等。

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前后对照。

四个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两个试管编号AB,都放相同数叶圆片。

操作自变量: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分别注入AB两支试管中。

控制无关变量:两试管中的叶片生活状态、数量、大小相同;都先抽去空气;AB先放在日光灯下;AB从日光灯下移到暗培养箱中。

检测无关变量:抽去空气叶片下沉。到日光灯下B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当然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但产生大于消耗,叶片上浮;A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叶片不能上浮。移至暗培养箱中,B只进行呼吸,上浮的叶片由于氧气的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叶隙中的气体少了,下沉。A无气体的产生和消耗,所以还沉于底。

 

 [例7]   2007重庆理综31)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署还原糖量最高,这是为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
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分析:

题干:猜到有可能是酶的原因。再通过表中的数据,更证实也我们的猜想。表中温度为70时甘署还原糖量最高,因为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不含淀粉酶。

3)是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可知这个原因是:不含酶。

实验原理:一定有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

材料和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应该得到的是可能含酶或保温后能含酶,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给的是没有酶的。这样对照的两组实验就出来了。二苯胺试剂是用来鉴定DNA存在的,斐林试剂是用来鉴定还原糖存在的,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DNA存在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是可以用来测有无淀粉存在的。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在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时用的,在这里好象无大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进行对照的两组确定了。要为对照实验做准备,但A中现在还无酶,因为温度不适宜。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A中有了酶,B中无酶,才控制好了单一变量。两支试管中各加入什么呢?如加入了双缩脲试剂,有了颜色反应后面的实验不好做,还有里面的酶也不会太多,所以即使鉴定蛋白质的存在,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有酶了,验证酶的存在,要加入这种酶所催化的底物。

          第四步:当然要看这种酶作用效果如何?加斐林试剂并煮沸,观察颜色变化。

三个变量:单一变量是:有无酶的存在。因变量是:还原性糖产生的多少,因变量检测方法是颜色反应。

对照方法:空白对照。

四个步骤:

准备: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斐林试剂,质量分数为3% 的淀粉溶液,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操作自变量: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70水浴保温5min

检测因变量: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观察颜色变化。

控制无关变量:注意等量,保温70时间要够。

 

5.4做错了实验,改进实验

   

此类型题特别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在原实验基础之上,用正确的去掉其不正确的。不能另辟溪径。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

看有无对照实验,或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看实验仪器、药剂的使用的是否合理,药剂的配备、使用及用量的大小是否整理;因变变量的检测是否合理。

 

[例8]   2007全国30.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目的)。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是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给出的步骤),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给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要求)。

分析:

要求:改进并说出理论依据(原理)。

目的:可看出是定量实验:确定适宜浓度,是一个范围。自变量: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不同。因变量:重要的程度。

原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生根的范围是一定的,低和高都不能促进(或高抑制过低不起作用。)

给出的步骤:给出的实验步骤有问题:首先,是实验的组数太少了,不能确定浓度的比较具体的范围,再次,给的蒸馏水的一组无用,还有因变量没有检测出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考查的是课本中的生长素作用效果的曲线。

三个变量:自变量: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因变量:生根状况。无关变量:不同组环境条件要相同,每组使用的根要相同(或类似)。

对照实验:对比实验:本实验不单设对照组,是多组实验相互对比。

四个实验步骤:准备:根平均分成很多组放在培养皿中并编号。操作自变量: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控制无关变量:不同组环境条件要相同,每组使用的根要相同(或类似)。因变量检测:观察每组根生长的状况,找出适宜浓度的范围。

 

5.5做完了实验,分析实验

 

做完了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如原理等。

[例9]    2005·全国卷·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目的),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因变量的检测方法)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步骤)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结论)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分析:

要求:略。

目的:验证性实验。自变量:胰岛素有无。因变量:血糖的浓度。

材料:小鼠活动批示为因变量的检测手段。

步骤:

准备实验与前测:就是第一步。因为需要前后对比小白鼠的活动状况,所以先要观察记录。

操作自变量: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检测因变量: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控制无关变量:两小白鼠的生理状况基本相同,注射时用等量的葡萄糖。环境条件和葡萄糖应属于无关变量。

实验原理:就是做这几步实验的依据,或是用来检测因变量的原因。第一步: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病状。第二步:低血糖病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注:实验语言组织

1、应注意实验组别的编号

如:凡实验中涉及到两组或两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BC……或甲、乙、丙……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2、应注意分步描述实验步骤

如:“第一步……;第二步……;……”“1、……;2、……;……”

3、对在量上难以准确描述的,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

如:“一段时间”“适宜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用相同型号的……”“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大小数量相同的……”“等体积的“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加入等量的……等。

4、叙说中注意语言规范、表达准确,不用含糊的口语

如:“盖玻片”不说成“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说成“晃动”“摇动”;加碘后,“不变蓝”不说成“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不变”不说成“无现象”等。

5、注意避免“词不达意”

如:有些学生的描述“分别在甲、乙两试管中加入AB物质”,如此表达篡改了含义,显然与不准确。准确的描述应为“在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AB物质”或“在甲试管中加入A物质,乙试管中加入B物质。”

6、选用表格、曲线等形式进行具体、准确表达

若需使用表格、曲线时,应注意表格设计合理、曲线描绘准确,做到具体、实用、直观,易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五步拆解实验难点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
二轮总结 | 13 实验与探究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解析及答题模版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状元们都是这么记高中生物实验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