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诗漫谈 傅雨

格律诗漫谈   傅雨

http://www.chinapoesy.com/

gongxiangcategory-1-13643-75985AF8-7BE2-4FAF-85FC-F0769FE3D564-1.html

 

格律诗漫谈1

漫谈者,乱弹也。海阔天空,东拉西扯;时复唠叨,时游题外。权当是游戏文字,供君一笑也。

一.格律诗: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今体诗。 起源于南北朝,至唐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格律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俨然一绝,一看便知其为后人弄墨。)

 

二.格律诗谱书:

诗谱书最早不知出现于何书,网上说:关于律诗平仄的标准格式,唐人多已论及; 清代赵执信撰书,稽考五、七言诗各种诗体平仄规律,旨在辨析古体、齐梁体、律体在平仄声调上的区别以及律体的变格。但一时也查找不到,只有民国的刘坡公的《学诗百法》。算是能找到较早的诗谱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十讲》出版,一时学旧体诗者大多由此启蒙,大有公门桃李遍天下之况。

 

三.格律诗谱:律句按平仄相错组成下列四种句式:(五言去句首二字)

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    句式2: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    句式4: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律绝诗均由此四句句式按对粘规律组成:

律诗由八句组成四联,一般要求二、三联对仗:

绝句由四句组成,不要求对仗;

律绝各有四种格式:

1. 首句仄起仄收式,2. 首句仄起平收式,3. 首句平起仄收式, 4. 首句平起平收式,

 

.诗谱的要求:

a.平收均要求押韵:首句平收允许押邻韵;

b.诗句的可平可仄:作旧诗有一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由于简单明白,故口口相传。但此口诀有几处用不上,我们逐句地了解一下:

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在诗界上,大多数认为七言的第一字无论何种句式都可平仄不论,这是王力先生(简作甲派)在著作中清楚的表明了。但现在网上争论不休的是源于启功先生(简作乙派)的诗论,认为若此句式第一字应平而仄为“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句,应将第三字改为平声以“补救孤平”。

为此我翻阅了不少唐人诗句,并特就杜甫及李商隐的诗句作了统计,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第一字为仄声而未将第三字改为平声以“补救孤平”。

以宋陆游诗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为例,甲派认为:出句为拗句,而乙派认为出句为非律句了(即病句,因为第三字并未改为平声)任何观点正确与否,应有资料佐证。不买古人债,那我们也完全可以不买他的债。

启功先生,大儒也,其是否认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即他指的“两仄夹一平”所谓孤平句呢?查得先生原文: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引自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

这段文字两次强调“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认为“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真不知“顾名思义派”(乙派又称)是怎样理解的。

综上所述,此句式第一字平仄不论;

第二字分明   第三字可仄可平应为允许;第四字分明

第五字可平可仄否?甲派认为属小拗(句),可救可不救;

第六字可平可仄否?甲派认为属大拗(句),大拗非救不可;

而乙派认为第五字或六字若仄,则为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句,而救的方法两派均确定在对句的第五字改为平声,实现他句补救。两派的观点一指为拗句,一指为孤平句。

当然,第七字非论不可,否则连古风诗都算病句。

特别指出:五六字均为仄声亦属拗句(甲派),或孤平句(乙派),都必需在下句补救。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但这种句式属凤毛麟角,正如天步子君所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如此。不过大部分的诗人不喜欢用这样的大拗救,这是小概率的。我的观点是少用或不用为佳。不知意下如何?”当为确论。

 

说明:

律句:严格按照平仄互错及允许的可平可仄构成的诗句,

拗句:不依常规而遵循格律附加条件的诗句,

非律句:不符合律句及拗句要求的诗句。

 

格律诗漫谈2

1.关于句式1首字为仄声(仄平仄仄平平仄)的诗句

杜甫诗句摘

此时对雪遥相忆,舍南舍北皆春水,笋根雉子无人见,即今倏忽已五十,

老夫卧稳朝慵起,绣衣屡许携家酝,合观却笑千年事,已知出郭少尘事,

饱闻桤木三年大,欲存老盖千年意,映阶碧草自春色,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嫌野外无供给,九江日落醒何处?故凭锦水将双泪,白沙翠竹江村暮,

洛城一别四千里,每愁夜中自足蝎,有时自发钟声响,一闻说尽急难才,

乐游古园萃森爽,数茎白发那抛得?此身饮罢无归处,圣朝亦知贱士丑,

舍人退食收封事,雨中百草秋烂死,是何意态雄且杰,

 

隔篱呼取尽余杯。莫思身外无穷事,已传童子骑青竹,欲填沟壑唯疏放,

惯看宾客儿童喜,欲知趋走伤心地,窃闻天子已传位,念兹空长大枝叶,

 

李商隐诗摘

此情可待成追忆, 梦为远别啼难唤, 扇裁月魄羞难掩,一春梦雨常飘瓦,

玉郎会此通仙籍,不须浪作缑山意,背灯独共余香语,水仙欲上鲤鱼去,

汉廷急诏谁先入,此花此叶常相映,君怅望舟中夜,玉轮顾兔初生魄,

武皇内传分明在,座中醉客延醒客,小怜玉体横陈夜,晋阳已陷休回顾,

一年几变枯荣事,不因杖屦逢周史,舞鸾镜匣收残黛,侍臣最有相如渴,

碧江地没元相引,一名我漫居先甲,蚌胎未满思新桂,有未抵瀛洲远,

不知腐鼠成滋味,满宫学士皆颜色,石家蜡烛何曾剪,岂能无意酬乌鹊,

一条雪浪吼巫峡,灞陵柳色无离恨,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辞已不饶唐勒,

可怜庾信寻荒径,莫惊五胜埋香骨,窦融表已来关右,昼号夜哭兼幽显,

镂金作胜传荆俗,可怜万里堪乘兴,已悲节物同寒雁,只应不惮牵牛妒,

武昌若有山头石,月中桂树高多少,汉江远吊西江水,已闻佩响知腰细,

水文簟上琥珀枕,院门昼锁回廊静,水亭暮雨寒犹在,玉盘迸泪伤心数,

自探典籍忘名利,不须并碍东西路,陆机始拟夸文赋,独留巧思传千古,

岂知一夜秦楼客,庙前便接山门路,自蒙半夜传衣后,失群挂木知何限,

徒令上将挥神笔,只知解道春来瘦,只应既斩斯高后,抚躬道地诚感激,

后庭玉树承恩泽,广陵别后春涛隔,自怜筑室灵山下,宓妃漫结无穷恨,

但须鸑鷟巢阿阁,不堪岁暮相逢地,灞陵夜猎随田窦,武夷洞里生毛竹,

 

未容言语还分散,蝶衔红蕊蜂衔粉,直登宣室螭头上,昔年曾是江南客,

不须看尽鱼龙戏,已叨邹马声华末,阵图东聚燕江石,谢郎衣袖初翻雪,

宓妃愁坐芝田馆,桂花香处同高第,漫夸子真罗汉,莫为无人欺一物,

岂知为雨为云处,掩灯遮雾密如此,柳眉空吐效颦叶,卷帘飞燕还拂水,

未知歌舞能多少,宓妃腰细才胜露,不须长结风波愿,自携明月移灯疾,

九枝灯下朝金殿,此声肠断非今日,紫云新苑移花处,玉桃偷得怜方朔,

日西千绕池边树,不收金弹抛林外,峡中寻觅长逢雨,不先摇落应为有,

兔寒蟾冷桂花白,贾生年少虚垂泪,玉缄札何由达, 更无人处帘垂地,

楚天长短黄昏雨,几时心绪浑无事,不逢萧史休回首,十年泉下无人问,

几人曾预南薰曲,已随江令夸琼树,洞庭湖阔蛟龙恶。

 

杜甫诗句(摘自天涯书库)共35句,

其中第三字为仄声的有27句,第三字为平声的有8句。

李商隐句(摘自全唐诗)共107句,

其中第三字为仄声的有68句,第三字为平声的有39句。

 

小结:

从杜李两大家的诗句来看,还是多数未救;另从唐诗三百首来看,甲派认为属拗句的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乙派则会认为一句双犯孤平而第三字未补救,应属非律句了。

 

2.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的小拗、大拗句(甲派。乙派将其划入孤平)资料:(唐诗三百首)

小拗句-[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⑴他句补救句: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⑵他句未救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⑶他句双救句: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拗句-[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⑴他句补救句: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⑵他句未救句: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特拗句-[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结:

1. 小拗计20句,(不包括双救句13例)未救者三句。占15%,应属可救可不救。个人认为:为减少约束可遵甲派,为使诗句更臻完美,可遵乙派於对句采取补救。

2. 大拗计6句,未救者一句。应属偶然,不足为证。

3. 特拗计7句(特拗五、六字均仄。甲派划入大拗,乙派划入孤平。竟占一半出头,真是出乎意外,)未救者零句

4. 首字、第五字仄声,第三字未救句2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种句子三百首中律绝诗只有两句,第三字均未救。

 

总结:

句式1正格可记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派)

〔平〕平〔仄〕仄平平仄(乙派)

 

说明:资料不选取虽归入律绝,但实非律绝的古律绝和押仄韵的诗。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非律句。

举头望明月,/未粘。

低头思故乡。/未对。

 

三日入厨下,/小拗句

洗手作羹汤。/未对句。(应作平平仄仄平),未补救也无法补救

未谙姑食性,/未粘

先遣小姑尝。

 

 

格律诗漫谈3

句式2:仄仄平平仄仄平

135不论记作:〔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不论;第二字分明;第三字的平仄阐述:

三字在口诀称不论,但在此若用仄声,甲乙派均认为犯孤平,所谓律诗大忌了。

补救的办法是将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由仄声改为平声。

 

有些诗友在七言诗中犯孤平不采用此法,而以为将第一字改为平声以救孤平,则是错误的观点。王力先生认为:“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我认为孤平拗救的定义应能指导五言及七言,将第一字改为平声的方法不能指导五言诗,所以是错误的。其次应於古人诗中求证更能说明问题。

从唐诗三百首七律和七绝中仅找到两句孤平拗救句:

潘 岳 悼 亡 犹 费 词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这两句均是将第五字改为平声来补救孤平,未找到平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

 

第四字分明

第五字在第三字出现孤平时,一定要改为平声;同时在上句出现拗句时也应改为平声,以实现“他句补救”。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第五字改为平声至关重要,一字双救,可谓一字千钧,且任何情况下采用平声是有利无害。(乙派可能认为此改形成“孤仄被两平声所夹,都是非律调”,岂不自相矛盾吗?)

句例均可参看格律诗漫谈2

第六字、七字分明。

结论:

句式2: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记作:〔仄〕仄平平〔仄〕仄平

 

附: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的说法:“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

启功先生:“如果已处孤平被两个仄声所夹,孤仄被两平声所夹,都是非律调”(详见《诗文声律论稿》第26页)。

 

格律诗漫谈4

句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

135不论记作:〔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字不论;第二字分明;第三字的平仄阐述:

第三字为可平可仄,但第三字为仄声后,则第五字必须平。否则甲派认为是非律句,乙派认为是孤平句。(两仄夹一平)

例见2

第四字分明;

第五字的平仄阐述:

1. 当第三字为平声时,第五字为可平可仄,那么此句为尾三连仄,历来认为允许存在,尽量避免。试看句式1还允许五连仄呢。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例:(摘自唐诗三百首)

云霞出海曙  潮平两岸阔  清晨入古寺  山光悦鸟性  蜀僧抱绿绮

朝罢须裁五色诏   谁为含愁独不见

 

2. 第三字为仄声后,则第五字必须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例:(摘自唐诗三百首)

圣朝无阙事  感时花溅泪  白头搔更短  不堪玄鬓影  忽闻歌古调

 

借问路旁名利客/且欲近寻彭泽宰/圣代即今多雨露/金阙晓钟开万户/独有凤凰池上客

 

3. 第五字为仄时,可将第六字改为平声。即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诗家称为五拗六救,(五言则称为三拗四救)但条件是第三字不再是可平可仄,而是必平。(不然甲派称为非律句。乙派称为犯孤平的非律句)这种句式在前人的诗中大量出现,王力先生称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例:(摘自唐诗三百首)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红颜弃轩冕  仍怜故乡水  明朝望乡处  无人信高洁  情人怨遥夜

 

正是江南好风景/行到中庭数花朵/妆罢低声问夫婿/日暮东风怨啼鸟/休问梁园旧宾客

 

第六字平仄变格见上条

第七字分明。

 

附:

王力:“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格律诗漫谈5

 

句式4:平平仄仄仄平平

135不论记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字不论;

这种句式如第一字为仄,则出现两仄夹一平的乙派说的孤平。从唐诗三百首来看,第三字改为平声的例句较多,但下列数句第三字仍为仄声。

岁时伏腊走村翁。 指挥若定失萧曹。一弦一柱思华年。锦帆应是到天涯。

夜吟应觉月光寒。 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寒食雨草萋萋,

 

第二字分明;  第三字不论; 第四字分明;第五字分明:

口诀说第五字不论,而此句式则非论不可了。五字若改为平声,则此句句式变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五言:〔仄〕仄平平平)则犯了尾三连平,属诗家大忌。

三平声句例:

积雪浮云端。打起黄莺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句三连仄,下句三连平)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上句三连仄,下句三连平)

谈笑无还期。春与清溪长。

白云千载空悠悠。(此空可读为去声,则非三连平,此诗上还有空余一词)

三连平句还真不少,想或因律诗初成故,或一时大意罢?诗友作诗时切记不要以此为口实,免生议论。

第六字分明; 第七字分明;

 

小结:

句式四: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记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据以上探讨,七绝可根据对粘规律,组成以下四体:(五绝去每句前二字)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可组成以下四体:(五律去前每句二字)

1.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

1.以上各体为正体,最后一字为平声时,均要押韵;

2.律诗第二、三联正格要求对仗;

3.对:上句(出句)与下句(对句)平仄相反称作“对”;

4. 粘: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称作“粘”。

 

格律诗漫谈6

也谈变体诗。先引《作诗百法》关于别体的论述:

“二一 指示变体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之变体也。

 

  赠别 王维

渭城朝雨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上诗第三句之平仄与第二句应粘而反,是为七绝中之变体也。”

 

变体诗或作者一时疏忽,与正体有异,我认为既不可刻意为之,亦无需刻意避之。偶得佳句,因平仄故,惜不能集一诗之中表述,演释为二首又觉画蛇添足,前人有此体,效之应无大碍;同时了解一下,不致见此大惊小怪。查了一下《唐诗三百首》,竟比想象中要多,特录之:

1. 顺风体:(一二联不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唐诗三百首》七律共54首,就有顺风体3首,五律倒是没有一首。

 

2.折腰体(上下联不粘)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长干行?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诗三百首》五绝共37首折腰体竟有7首之多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别?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诗三百首》士七绝58首,折腰体有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能教会我诗词平仄格律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格律诗句生成的方法“替”“对”“粘”图解
[转载]格律诗的用韵
浅议格律诗里的“一平救三拗”
律诗1.贯穿在平仄格式中的两条轨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