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病的辨证与用药

脾胃是后天之本,因此智慧的身体绝对不会让胃病难治,让人轻易断了根本。

胃的生理特性非常简单,出问题的原因无非那么几个。了解胃的工作机理后,很多老胃病都可以治好。

一、胃,你好吗?

有胃病的朋友实在太多了,一是大家现在普遍吃得太好,肥甘油腻,山珍海味,寒热不忌,活活地把胃吃坏了。二是工作繁忙,不吃早饭,或者吃饭不定时,要么不吃,要么过量,饿时饿得不行,撑时撑得要死。

三是生活压力很大,情志抑郁,常常带着情绪吃饭,导致食不知味,肝火犯胃。

人一天要吃三顿饭,因此胃有什么不舒服,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胃病成了很多身体不好的人的标配,但是大家好像对胃病的治疗都没有紧迫感,就觉得胃口不好就不好吧,

腹胀我就少吃点儿,打嗝的时候尽量注意场合,胃疼忍一忍就过去了,口臭的话,说话离别人远一点儿就行。

反正,比起感冒、咳嗽这类病症,胃病仿佛总是在我们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其实,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脏腑,是身体所有的能量来源。

如果胃出现问题不被重视,后面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这种后果不仅仅表现在胃肠道方面,也有可能是肝胆或者心肺。

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脾胃又是中枢部门,自有古训:“有胃气在则生,无胃气在则死。”

那胃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这就要从胃的生理功能说起了。我们先来看一下胃的结构图(图一)。


图一:胃结构

胃腔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胃的上部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部叫下脘。

上脘有贲门,和食道相连;下脘有幽门,和小肠相连。这两个门就是食物进出胃腑的通道。

贲门连接食道,食物从贲门进来以后进入胃腔内部,胃对食物进行腐熟消化,之后把食糜通过幽门传送到小肠,因此胃有一个最重要的生理机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对食物进行第一次消化加工,把食物腐熟成食糜,进行第一次水谷精微的吸收。

水谷精微,也就是营养物质,那胃吸收了以后转给谁呢?

给脾。脾是专门负责运化的,它负责把吸收到的营养物质先化生为气血津液,然后输送给五脏六腑,保证它们正常运行。

就好比胃是饭店,做好了饭菜,然后由外卖小哥送到家家户户。

所以我们总说脾胃脾胃,脾和胃连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关系。

脾胃是根本,是身体所有能量的来源。

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障碍,整个身体的其他脏腑机能随之失常,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但是胃和脾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脾为脏,胃为腑。

六腑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也就是说胃作为腑,里面可以盛放东西,但是不能过满,即“实而不能满”。

接收进来的食物,进行正常的加工以后,要全部排送出去,不能停留,即“泻而不藏”。

胃空了,我们就会感觉饿。

饿是胃向我们发出的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

因此,人感到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有些人一提到饿,就很得意地说,自己不吃也不觉得饿,特别扛饿。

这不但不是好的信息,反而说明胃已经缺乏感知的能力。

这种病在中医里有个专门的名字-纳呆,也就是说胃变呆了、傻了,都不知道受纳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食物的一路下行,依靠的是胃气的推动。

所以在讲胃的其他功能之前,我们先引入三个概念:胃气、胃阴、胃阳。

胃气是人体正气分布到胃的那一部分气,它具有向下运动以维持胃肠道通畅的生理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吃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二是将食物腐熟为食糜,下传到小肠。

三是把小肠里的食物残渣下传到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四是帮助粪便有节度地排出体外。什么叫节度?就是一节一节地张弛有度地排出。

所以说,胃气下降不是胃一个部门的事情,牵连的脏腑很多,影响很大,跟我们整个消化系统都紧密相连。

另外,胃气下降与脾气上升这两个动作是相反相成的。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了,水谷精微才能被布送到全身;胃气降了,食糜糟粕才能往下传送。

脾胃不好,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不会好。


图二:消化系统

因此,若是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很多症状,比如纳呆脘闷、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

如果胃气不降反逆,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口臭等症。

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胃气不降,可影响相火、胆气和肺气的下降。

当下降无通路时,胆气上逆,相火上炎,症状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疼头昏,而且以偏头痛为主(胆经循行耳后两侧)。

肺气上逆,有可能出现鼻炎、咳嗽、哮喘等症。

若是胃中有火,则胃火也会循经而上,导致牙龈出血、流鼻血、眼睛红、头前额疼痛等。

另外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降,人还会出现失眠、烦躁等情况。

口臭当然也是胃气上逆的常见表现,周围常有人被这个问题困扰,以为是口腔清洁得不够彻底,其实这是脾胃的问题。

口臭其实是可以向我们提供一些重要信息的。

比如口臭如果是酸腐的味道,则多半为脾胃虚寒,食物消化不良。

若是口臭浓烈,好像有一股大便的恶臭味儿,则有可能是胃有实热。

这种实热多半和劳累以及饮食习惯不好有关。

尤其是那些熬夜、烟酒肉不离口的人,嘴里的味道特别难闻,其实都是胃有邪火的表现。

此外,病理原因也可能导致口臭,如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都会郁结化热、化火,从而产生胃热。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胃热和胃阳是两码事儿。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另外两个概念:胃阴和胃阳。

胃气包含着两种精微物质,即胃阴和胃阳。

它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胃气之外的,而是胃气的两个部分。

胃阳是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胃阴是胃气里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如果大家还不能理解,我们可以拿大锅菜打个比方。

我们做大锅菜时,胃阳就是炉火,胃阴就是炒菜锅里的水。

胃阳不足,这个菜就很难炒熟,总是半生的,时间一长就沤烂了,一股酸腐的味道。

胃阴不足就好像大锅菜里没有水了,或者是水少了,此时菜锅里浓烟滚滚、热气缭绕,菜都要被烧煳了。

因此胃阳不足时,胃的症状为腹胀怕冷,喜欢吃热的东西,食欲减退,呃逆,舌苔淡白。

要是胃阴不足呢?胃部症状则是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苔少。

胃阴虚必见热象,胃阳虚必见寒象,胃气虚则表现为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

那怎么辨别胃阴虚有热还是胃有实热呢?不都是津液少吗?不都是会有热证吗?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

1.是否有食欲,状态是否虚弱

胃阴虚,一方面是指胃气里凉润抑制的物质少了,产生了虚热;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胃中津液的减少。

此时人会表现出想喝水,但没有食欲,或者想吃可是没吃两口就饱了。整个人的状态是比较虚弱的。

胃实热,是指胃中有多余的热,邪热。邪热会消耗我们的胃津,因此也会口渴,而且想喝冷饮,但食欲多半较好。

也有些人表现为似饥非饥,似饿非饿,胃部有不好表述的难受。

另外胃有实热的人通常都比较壮实,说话声音大、脾气暴,少见虚弱型。

2.舌苔和口气

胃阴虚的舌苔为无苔或剥落苔,口臭可能有,但问题不严重。

胃有实热的舌苔则多为黄干厚,口气热臭。

这三个概念介绍完,我们先大致总结一下:

胃气下降对食物的排送总共有四个阶段:

一是接受食物;二是推送到小肠;三是推送到大肠;四是排便。

胃气不降,上焦之气无下降的通路,就会引起心、肺、胆等各脏腑的一系列问题。

胃气中含有胃阴和胃阳两种物质,阴阳若是不平衡,会引起很多胃部不适症状。

胃阴虚和胃有实热表现的都是热象,但是有区别,不能等同,用药思路也迥异。

那下面接着介绍一下胃的另一个生理特性-喜润恶燥。

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正好和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相反。

胃喜欢凉润,怕燥热;脾喜欢燥,怕湿。胃的这个润主要体现在胃津上,也就是说胃部的津液一定要充足。只有胃津充足了,胃的受纳、腐熟和通降下行的功能才能正常。

胃津属于胃阴,当胃津不足时,就会出现纳呆食少、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症。

这里要专门讲一下胃阴虚和胃阳虚都不能好好吃饭的区别:

胃阴虚为饥不欲食,胃阳虚为食欲不振。

前者的感觉是饿,但是吃不下。

很多孩子在高烧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高烧灼烧耗损了津液,这是胃津亏虚的结果。

后者的感觉是压根儿就不饿,不想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讲到这里,中医里有“胃为五脏之本”之说,说明胃对人体的重要性。

别说吃食物,就连中医用药,也需时刻注意保护胃气,勿伤胃气。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黄帝内经》里早就有“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的说法。

二、胃有实热多是吃出来的

实热,就是实实在在有热。这个热不同于之前所说的胃阳,胃阳是正常的、温煦的推动力,而热邪是多出来的火。

它不但对胃没有好处,而且时间一长,会严重灼烧我们的胃津,导致很多胃部病症出现。

这些热邪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是由于过食了辛热食物,比如火锅、羊肉、麻辣烤串儿等,辛热之气聚集在胃中,胃来不及消化就淤积成了实火,这是吃出来的火。

除了吃,气郁化火也是常见的病因。

比如经常生气的人,肝气郁滞在那里,

时间一长就会郁出热来,所谓肝郁化火。

肝火犯胃,邪热内侵,导致胃热炽盛,胃运亢进。

【常见症状】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口气臭秽,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或见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我们来一个个了解下这些症状:

胃脘灼痛:这个自不必说,热邪灼烧,我们的胃当然会感到痛。

拒按:多为实证的表现。虚证,尤其是虚寒之证,喜温喜按。

但实证不管寒热,都会拒按,按后会疼痛加剧。

渴喜冷饮:胃有实热灼烧津液,津液损失严重自然口渴,由于是实热,不但想喝水,而且想喝冷水。

消谷善饥:吃得多饿得快。胃有实热时,胃部整体温度会变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吃进来一点儿东西,很快就消化没了,所以能吃又很容易饿。

口气臭秽;就是嘴巴里的味道非常难闻,不是酸腐的味道,而是一种恶臭味儿。

牙龈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溃烂:胃经循行上牙龈。胃中有火时,胃火会循经上炎,一直蔓延到牙龈里。

牙龈有火,气血壅滞,自然红肿热痛,甚至化脓溃烂。

如果热入血分,导致血热妄行,就会出现牙龈出血。

小便短黄:也是津液亏虚的常见表现。

大便秘结:和津液亏虚以及体内有热有关。

肠道内本应是润滑的,大便好像小船,津液好比水,水量充足时大便即可顺水前行。

可是当肠道内津液干枯时,大便的小船就搁浅了,时间一长就变为便秘。拉出的大便跟石子似的,又干又硬。

胃有实热的舌象前面已经提到过:舌质红,舌苔黄厚,很像有积食的苔。

脉象比较好判断,即轻按有或者没有,但是重按下去,感觉有力而快。

既然是热邪,那一定是要清除的。

中医里驱邪外出一般有三条路:

在体表时,用汗法;在里时,用吐法或者泻法;胃肠道有实热证时,通常用泻法。

【治疗原则】清胃泻热。

我们来看下胃有实热的用药。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牛黄清胃丸

组方:人工牛黄、大黄、菊花、麦冬、薄荷、石膏、栀子、玄参、番泻叶、黄芩、甘草、桔梗、黄檗、连翘、牵牛子(炒)、枳实(沙烫)、冰片。

功效:清胃泻火,润燥通便。

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这个方子组方挺大,主要分为四大类的药物。

解表药:菊花、薄荷,可疏散风热,辛凉解表。

清热药:人工牛黄、石膏、栀子、黄芩、黄檗、连翘,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泻下药:大黄、番泻叶、牵牛子、枳实,可行气消痞,攻下泻火。

止咳药:甘草、桔梗,可清咽利喉、止咳化痰。

滋阴药:麦冬、玄参,可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所以这个药的功效也很明确,不但可解表热,也可清里热,可用于表里俱实之热证。

不但可以治疗胃部有实热,还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便秘、咽喉肿痛等症。

药品名称:黄连上清丸(片)

组方: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酒大黄、黄檗(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

功效: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这个药和牛黄清胃丸一样,也是表里双解的好药,组方用意很类似,

分为解表药:蔓荆子、防风、荆芥穗、白芷、菊花、薄荷,既可疏风散寒,又可辛凉透热,表寒表热皆可解。

清热药: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黄檗、石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咳药:桔梗、旋覆花、甘草,可理气化痰,清热利咽。

泻下药:酒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川芎活血止痛,是治疗头痛、胸痛的要药。

因此黄连上清片同样可用于治疗风寒、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咳嗽、便秘等症。

对于胃有实热,效果当然很好。它和牛黄清胃丸的区别是,牛黄清胃丸是滋阴生津的药,可以补充津液;

黄连上清丸多了疏风止痛的白芷和川芎,对于风热感冒后引起的头痛症有明显疗效。

药品名称:清胃黄连丸

组方:黄连、石膏、桔梗、甘草、知母、玄参、地黄、牡丹皮、天花粉、连翘、栀子、黄檗、黄芩、赤芍。

功效: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此方也可以分为三大类药物。清热药:黄连、石膏、知母、天花粉、连翘、栀子、黄檗、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凉血药:玄参、地黄、牡丹皮、赤芍,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止咳药:桔梗、甘草,可理气化痰、清咽利喉。

此方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加了四味清热凉血的药,因此在消肿止血方面会有比较突出的效果,比如治疗牙龈、咽喉肿痛等。

药品名称:唇齿清胃丸

组方:大黄、黄芩、龙胆、黄檗、栀子、知母、升麻、防风、陈皮、白芷、冰片、薄荷脑、地黄、石膏。

功效:清胃泻火。

用于由胃火引起的牙龈肿痛,口干唇裂,咽喉痛。

此方的药物可分为五大类。

解表药:升麻、防风、白芷、薄荷脑,疏风清热,辛凉解表。

清热药:黄芩、龙胆、黄檗、栀子、知母、冰片、石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理气药: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泻下药:大黄,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清热凉血药:地黄,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由于组方全面,唇齿清胃丸涵盖了上面几种方药的所有功用,不但表里双解,也同样能治疗头痛、牙龈出血等症。

药品名称:藿香清胃胶囊

组方:广藿香、栀子、防风、南山楂、六神曲、甘草、石膏。

功效:清热化湿,醒脾消滞。

用于脾胃伏火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口臭等症。

此方正好和藿香正气水是对相反方:

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寒湿引起的肠胃感冒,而藿香清胃胶囊治疗的是肠胃湿热证。

方中广藿香是化湿药,功效为芳香化湿、和中止呕,是治疗湿浊的要药;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三味药均有除湿的功效,因此此药除湿的功效很强。

南山楂、六神曲是消食的药,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甘草补益脾气,清热解毒;石膏为清肺胃之热的常用药,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综合来看,此方以化湿和消滞为主,主要治疗肠胃的湿热证,舌红、苔黄厚腻,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为主的病症最为适用。

具体区别可见下方表格:


牛黄清胃丸滋阴润燥、理气的效果更好,如果觉得燥得厉害,口干渴、小便少,就选用这个药;

黄连上清丸,表里双解,用途更广,外感风热或肺胃实热时皆可使用;

清胃黄连丸,清中不燥,泻中和缓,配有大量滋阴凉血的药物,如生地黄、玄参、知母、天花粉、牡丹皮、赤芍等,没有用到大黄,更适合于胃热伤津,舌红干燥,口渴唇干,便秘不严重者;

唇齿清胃丸里升麻、白芷归胃经,善清阳明热毒,冰片为五官科常用药,清热止痛效果好,因此这个药对胃火炽盛导致的牙龈肿痛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都含有大量寒凉药物,不适合当保健品长期服用,一定要中病即止,否则会伤及脾胃。

三、胃有虚热是什么鬼?

前面已经说过胃气是分为阴阳两个部分的,阳主温煦和推动,阴主凉润与抑制。

只有阴阳协调,我们的胃才能正常工作,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当胃阴虚时,胃阴相对于胃阳来说较弱,导致阳显得多了,继而产生了虚热。


阴阳虚实柱状示意图

这时候的热不是真有实热,因此不可贸然应用寒凉的药物清热,否则不仅不能补充阴,反而伐了阳,损伤了胃部的阳气,让脾胃更加虚弱。

(如图所示,正常值仅作为示意用,人体并未有绝对的阴阳标准值。)

【胃阴虚的主要症状】胃脘嘈杂,隐隐灼痛,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闭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脉细数。

胃脘嘈杂: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不可名状,时作时止的一种病症。

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症状,即为嘈杂。

嘈杂可出现在胃有实热的实证中,也可出现在胃阴虚有热的虚证中,所以不能仅仅从这一个症状就辨证虚实。

隐隐灼痛:有灼烧感一定是热证了,但是是实热还是虚热呢?

如果是非常明显的灼烧感,那就是实热;如果多为隐约感觉灼痛,但又不十分明显,则是虚热。

食欲不振,饥不欲食:胃阴虚时,胃中凉润的部分和胃的津液都有亏虚,此时虽然会觉得饿,但是真的吃又吃不下什么,即饥不欲食。

这和阳虚的食欲不振、完全没胃口是有区别的。

干呕呃逆:阴阳失衡后,胃的生理功能出现问题,该降的气降不下去反而上逆,就会出现呃逆。

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脉细数:这些症状不是单纯的胃阴虚症状,而是身体阴虚的表现,所以中医一直强调要整体辨证。

整体辨证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检查,只有对全面的检查结果通盘考虑,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病机。

【治疗原则】养阴益胃。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用药。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阴虚胃痛胶囊

组方:北沙参、白芍、川楝子、石斛、玉竹、炙甘草、麦冬。

功效: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方中北沙参、石斛、玉竹、麦冬均为滋阴药,有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既可滋阴又可清虚热。

川楝子为理气药,可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有了这味药,止痛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白芍敛阴,同样也有止痛的效果。炙甘草补中。从整体来看,这是最适合胃阴虚有热的药物。

药品名称:养胃舒软胶囊

组方:党参、陈皮、黄精(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

功效: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用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少,消瘦等症。

这个方子用药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既有滋阴的药,也有补阳的药,阴阳双补。

山药、玄参、乌梅、北沙参均可滋阴生津,干姜、菟丝子温中补阳,用在这里是从阳中引阴的思路,因为阴阳互生。

黄精补气养阴,常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之证;陈皮理气化痰;山楂消积导滞。

因此此药以补益为主,适应证也更多,不但可以治疗胃阴虚,脾胃虚弱的人都可以用。

药品名称:参梅养胃颗粒

组方: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土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

功效:养阴和胃。

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

方中又见乌梅,而且药名中也有“梅”字,可见乌梅在这个方中为主药。

乌梅酸涩性平,善于生津液、止烦渴。在治疗虚热消渴时,常单用煎服(乌梅白糖汤)。

因此乌梅与北沙参配搭,治疗胃阴不足、热病伤津很有效。

红花、莪术、丹参都属活血化瘀药,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用在这里加强了止胃痛的功效。

当归辛行温通,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常与白芍配搭治疗血虚腹痛。

山楂消积导滞,蒲公英清热解毒,土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这个药的主要功效体现在养阴生津和祛瘀止痛两个方面,适合治疗由胃阴虚导致的胃痛。

药品名称:养阴口香合剂

组方:石斛(鲜)、朱砂根、茵陈、龙胆、黄芩、蓝布正、麦冬、天冬、枇杷叶、黄精、生地黄、枳壳。

功效:清胃泻火,滋阴生津,行气消积。

用于胃热津亏,阴虚郁热上蒸所致的口臭,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咽干口苦,胃灼热痛,肠燥便秘。

方中有大量滋阴生津的药物:石斛、蓝布正、麦冬、天冬、黄精、生地黄,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其中蓝布正还常用于治疗虚痨咳嗽,与枇杷叶配伍相用,可止咳平喘、润肺化痰。

茵陈清利湿热,与黄芩、枳壳同用,可治疗胸闷腹胀、身热倦怠。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常与黄芩配搭治疗目赤肿痛、胁痛口苦。朱砂根则可治疗腹痛。

整个方子以滋阴清热的功效见长,更偏于补益类药物,对于阴虚有热导致的病症均有效,比如阴虚咳嗽、咽干口苦等。

四、胃阳虚才是胃虚寒

前面的总论部分已经讲过,胃气不是简单的一股气,其实包含着两种精微物质:

胃阴和胃阳。胃阴和胃阳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胃气之外,而是胃气的两个部分。

胃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胃阴具有凉润、抑制作用。

【常见症状】胃脘冷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纳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兼见齿痕,脉沉迟或无力。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胃阳虚弱了,胃里温煦的作用就会减退,虚寒内生,寒气凝结在胃中,会出现冷痛感。绵绵不已的意思是时作时止,好像背景音乐似的,总是在那儿,不能断绝。

喜温喜按:胃中虚寒时,必定喜欢吃热的食物,吃了才会觉得舒服,比如喝热水、吃热粥等。

喜按,就是按着胃会感觉舒服,因为按下去以后,壅滞的气机会暂时散开,所以会觉得舒服。

虚证多半喜按,实证多半拒按。

胃痛:以寒痛为主,温热外敷后会大幅缓解。

腹泻:也是胃阳虚的一种表现。寒泻和热泻也是有区别的,寒泻拉出来的东西不臭,水谷不化,排便的时候声势也不大。

热泻不同,排便的时候声势浩大,多半喷射而出,味道恶臭。

因此我们从腹泻也可以大概判断出寒热。

食少脘痞:痞,气机阻滞的意思。

阳气虚弱,胃部的各项功能都会减退,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该下去的气下不去,全部堵在那里,形成阻滞,此时当然不想吃东西,就算吃也吃不了多少。

口淡不渴:脾胃强健的人味觉才比较敏感,才会对味道反应灵敏。

脾胃虚弱的人,对味道的反应比较迟钝。因此生病以后,我们经常会出现嘴巴里没味儿的感觉,其实这就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是否口渴和喝多少水无关,只和津液是否充足有关。

胃阳虚的人,身体内温度就偏低,不易出汗,也不易消耗津液,因此不觉口渴。

畏寒肢冷:这是身体整体辨证后的表现。

一个阳气虚弱的人,他自然会有其他阳虚的症状,不会单一地表现在胃部。

舌淡胖,苔白滑,兼见齿痕:这是比较典型的阳虚舌象。

淡胖,不但表示体内有寒,而且说明水湿代谢不好。

因为阳气虚弱,没法温化水饮为气,就像在炉子上烧水,火太小是没法把水烧开汽化的。

苔白滑和齿痕都是身体有寒湿的表现,寒和湿经常并见,就像热和湿经常并见一样。

因为湿为载体,它可以让寒热停留附着,而且随着湿气的流动,在身体里乱窜。

脉沉迟无力:轻轻地搭脉几乎感觉不到跳动,一定要深按以后才能感觉到,但也不是非常有力清楚,而是比较慢而模糊的。

【治疗原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用药。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附子理中丸

组方: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这个方子用药很少,却是经典名方。方中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和附子配伍是治疗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要药。

阳虚则气弱,党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养血生津。

脾为中土,喜燥恶湿,白术甘温苦燥,健脾除湿。甘草一可健脾益气,二可缓急止痛。

因此这个药不但可以用于治疗胃阳虚,也可以用于治疗胃有实寒,只要是脾胃的寒证,此药当为首选。

药品名称:参桂理中丸

组方:人参、肉桂、附子(制)、干姜、白术(炒)、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祛湿定痛。

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血寒,行经腹痛。

此方是附子理中丸的加味方,多了肉桂。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辛散温通以通气血,最善去痼冷沉寒。

因此若是寒证更甚,或是有痛经腹痛,选参桂理中丸更合适。

药品名称:温胃舒颗粒

组方: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

功效:温胃止痛。

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

此方以补阳、补气药为主。

党参、附子、黄芪、肉桂、肉苁蓉、补骨脂均为治疗气虚寒盛的常用药,可健脾益气、温阳散寒。

山药、乌梅滋阴生津,山楂、砂仁、陈皮可以理气消滞健脾。

此药阴阳皆补,理气健脾,消积导滞,比理中丸系列多了理气消食的功效。

药品名称:香砂养胃丸

组方: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醋香附、枳实(炒)、豆蔻(去壳)、姜厚朴、广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温中和胃。

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

在组方的十四味药中,化湿运脾的药就有四味:砂仁、豆蔻、姜厚朴、广藿香。

它们气味芳香,性味偏燥,可以帮助脾增强运化水湿的功能。

有这四味药在里面,香砂养胃丸的祛湿功效可见一斑。

木香、陈皮、香附、枳实均为理气药,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让该上的气上去,该下的气下去,郁滞的气散开。

有了这四味药,香砂养胃丸又比理中丸系列明显增强了疏调气机的作用。

白术、茯苓、半夏可降逆除湿止泻,甘草则可以补中。

虽然此方药在说明书上只是简单地写了温中和胃,但其实功能很强大,气机不畅、湿气困脾、积食腹痛者均有机会使用。

药品名称:良附丸

组方:高良姜、醋香附。

功效:温胃理气。

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方中高良姜为姜科植物,它的干燥根茎,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与高良姜合用,可以温胃散寒、疏肝理气。

这个药比前面几种药的适用范围都要小一些,但是药简力专,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和气机不畅。

药品名称:小建中颗粒(胶囊)

组方:白芍、大枣、桂枝、炙甘草、生姜。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方中桂枝温助脾阳、祛散虚寒。白芍用处有三:

一是滋养营阴,以补营血;二是柔肝缓急,止腹痛;三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

生姜可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补益脾虚,二者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和阴阳。

炙甘草益气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此方最合适治疗中焦虚寒、脾胃失调、阴阳不和之证。

五、脾胃虚弱干吗总是一块儿说?

可能会有朋友感到很奇怪,这个不是胃病的专题吗,为什么会讲到脾?

这是因为人体中有几个固定配搭,它们息息相关,甚至生死与共,分别是脾胃、肝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

这些组合在中医里叫作相表里,比如说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等。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中枢环节,它们合在一起的气就叫作中气。

如果胃弱了,脾的功能也会丧失大半,因此在讲胃弱的时候,都是脾胃虚弱,两者一块儿说。

脾胃虚弱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等中医症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

人体中,脾气从左侧升起,胃气从右侧下降,在脾胃的小圆圈运动中,脾气占主导地位。

这也就是说,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脾气虚弱也会导致胃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

同时,脾主后天之本。人有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两个能量来源。先天之本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增加,所以很多大龄且身体不好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天生就弱,就是因为先天之本弱。

但这种弱性体质是否能改善呢?当然可以,靠的就是后天之本。

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将之化生为气血津液、填补肾精的功能,然后肾精又可以转化为肾气提供给全身。

说到底,脾是后天根本。

所以中医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就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作《脾胃论》,讲的就是所有的病,皆由脾胃虚弱引起,所以治疗时也应以调治脾胃为本。

如果脾气虚弱,表现出的症状就是气血虚弱。

【常见症状】胃脘痞满,隐痛喜按,嗳气,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脉虚。

胃部胀满、隐痛:胃气虚弱时,气机不畅,壅滞于中焦,就会出现胀满、隐痛的症状。

喜按:当按压腹部时,相当于给了一个外力,让壅滞的气机散开,所以按了以后胃会感觉很舒服。

嗳气:胃气上逆后,就会出现嗳气。

食欲减退,不想吃饭:脾胃之气虚弱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都会减退,这时候人自然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

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脉虚:这些症状就不单是胃气虚弱的症状了,还是整个身体气血虚弱的表现。

脾胃之气既是人体的后天之本,那它虚弱后,气血当然随之皆虚。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和胃。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推荐用药。

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健脾丸

组方: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 山楂(炒)、麦芽(炒)。

功效: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我们可以看到,方中的药物多为炒制,这是因为健脾胃的药如果经过炒制,则补益功能更强,也更容易被脾胃吸收。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是健补脾胃最常用的药。

炒白术不但可以补脾祛湿,还有止泻的功能。陈皮、枳实和山楂是用来行气降逆、消积除滞的。

炒麦芽可以行气消食,大麦茶就是将大麦芽炒过以后,直接泡水制成的,可以消食健脾。

健脾丸的用途很广,脾胃虚弱的人都可以服用。

里面的药以补益为主,药性平缓,可以当作保健用药连续吃上一个月左右,能很好地改善脾胃功能。

药品名称:人参健脾丸

组方: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

功效: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 思饮食、体弱倦怠。

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药里面加了人参。那党参和人参有什么区别呢?

人参比党参的功能更强,而且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因此人参可以作为食物,少量久服,能益寿延年。

在功效方面,二者皆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

除此之外,人参还可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很多重病之人,快要气脱之时,含一片人参在嘴里,可以让生命再坚持得久一些。

若是正常人长期服用,对于神智安宁、睡眠改善有很明显的疗效。

现在很多人对人参都有误解,以为人参性热,其实人参性温。

之所以吃人参会上火,一是因为一次性吃得太多,二是很多不良厂家为了缩短人参的生长周期,用化肥改变了人参的性味,导致人参变得很热。

方中的其他几味药,大部分和健脾丸的组方功效差不多,只是另外加了黄芪和当归,加强了补益气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酸枣仁和远志都属养心安神的药,可养心补肝、宁心安神。

显而易见,人参健脾丸在安养心神、有助睡眠方面功效显著,若是脾胃虚弱,且伴有睡眠不好的症状,选用这个药更对证。

药品名称:香砂六君子丸

组方: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

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这个药的组方以经典方六君子汤打底,里面加了木香和砂仁。

六君子是哪六位呢?就是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这六味药加在一起的功效为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化湿开胃。

所以这个香砂六君子丸和前面的两个健脾丸相比,除湿和止痛的作用更明显。

如果不是用于一般的保健,在治疗方面,肯定是香砂六君子丸更好些,尤其是在燥湿除痰方面,这个药有很显著的疗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又痰多者服用。

药品名称:醒脾开胃颗粒

组方:谷芽、稻芽、荷叶、香橼、佛手、白芍、甘草、使君子、冬瓜子(炒)。

功效:醒脾调中,升发胃气。

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这个药的组方比较脱俗,不是常用的党参、茯苓之类,而是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比如谷芽、稻芽、荷叶、香橼、佛手、使君子、冬瓜子(炒)等。

这些多为好吃的食物,只有香橼和使君子这两样东西比较陌生。

香橼也是一种好吃的水果,长得很像梨。

香橼成熟的果实可以被晒干当蜜饯,也可以入药,有理气宽中、消胀降痰的功效。

使君子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小小的,可以入药,能消除疳积。

方中还有荷叶,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很多人都知道它可以帮助减肥,因为它可利尿、利大便。

所以方中有了荷叶以后,就增加了消积滞的功效。

谷芽、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佛手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白芍敛阴止痛,甘草补中,冬瓜子可清肺祛痰。

因此醒脾开胃颗粒更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痰多、腹胀、便秘或者疳积。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丸(散、颗粒)

组方: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炒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这个方子是以八珍粉的组方为打底方-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莲子、炒薏苡仁,因此这个药的功效和八珍粉差不多,可除湿健脾、补益肺胃之气。

当然这个药也可以作为保健用药,吃上一段时间,尤其是那些舌苔厚腻、湿气很重的人,特别适合隔一段时间就吃上两盒。

药品名称:木香顺气丸

组方:木香、砂仁、香附(醋制)、槟榔、甘草、陈皮、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

功效: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用于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看名字就知道,这个药的主要功能就是顺气,用了木香、醋香附、陈皮、枳壳(炒)、青皮(炒)等很多行气的药,调理气机,疏散郁滞。

砂仁、槟榔、厚朴、苍术,除积食、消积滞、燥脾湿,还让胃轻松起来,恢复各项功能。

生姜则可化湿健脾,降逆止呕。

因此这个药最适合治疗由脾胃虚弱导致的气滞、气逆,但是顺气丸不属于保健类药物。

六、胃有积食不仅仅是吃得多

胃有积食,大概是胃病里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了,多见于小儿。

因为小儿的控制能力比较差,碰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吃得停不下来,而脾胃又很虚弱,因此很容易造成积食。

胃接受食物的能力是因为胃气下降。

同样,食物想顺利消化为食糜,被传送到小肠里,也需要胃气的推动。

如果出现积食,至少说明胃气不降,无法推动食物下行。

【常见症状】脘腹痞胀作痛,拒按,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呕吐、吐后胀痛得减,泻下不爽,矢气臭如败卵,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

脘腹痞胀:痞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主要为胀满的感觉,脘腹痞胀时,肚子胀如鼓,敲起来嘭嘭作响。

拒按:因为腹中有积食,按压胃后会出现胀痛感。

嗳腐吞酸:是指泛酸水、打嗝、嗳气,嘴里有一股酸腐的味道。这是胃气上逆后,将肚子里积食的味道上泛到嘴里的结果。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会泛酸:

胃酸,是西医里的一个概念,中医里没有。

中医里只有阴阳寒热,没有酸碱之分。

胃酸用西医的解释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它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同时帮助消化食物。

人的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但是分泌量会随着昼夜或者吃进来的东西不同而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引起胃酸过多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病理性的,也就是说,胃部本身有疾病,导致胃酸分泌过度。

二是长期酗酒,喜欢吃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精神紧张,大量吸烟,或者是服用了某些对胃有损害的药物。

偶尔有些人会因为吃了粗粮、红薯、马铃薯等,产生胃反酸的感觉。

那是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糖、酸等,可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

胃酸过多并上泛,就是泛酸。当胃酸由食管反流到嘴巴里时,就会出现烧心、食管痛、咽喉痛,吞咽困难,甚至是呼吸道的疾病。

但是胃酸并不会自己上泛,只有上逆的胃气才能将胃酸带上来。

因此当你频繁出现泛酸的症状时,说明胃气不降了。

此时单纯地用药抑制胃酸,并不能治疗泛酸的问题,反而会影响胃正常分泌胃酸的功能。

中医治疗此类问题时皆从调理气机、降逆胃气入手,同时消积导滞、清泻积食产生的郁热。

只要帮助胃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胃气如常下降,即使有胃酸,也不会上泛。

不思饮食:这很好理解,就是说肚子里的食物没有被推送下去,积聚在胃中,身体会本能地抗拒进食。

呕吐:这也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气往上冲,带着胃里的东西一起,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

泻下不爽,矢气臭如败卵,大便酸腐臭秽:胃气不降,推动粪便下行无力,自然泻下不爽。

矢气臭如败卵是指放出的屁有股臭鸡蛋的味道,其实是肠胃积滞产生的气体造成的。

大便酸腐臭秽也和积滞没有及时排泄有关。

舌头中部的舌苔厚腻:这是比较典型的有积食的舌苔。

【治疗原则】消积导滞。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用药。

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健胃消食片(口服液)

组方: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功效:健胃消食。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有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症候者。

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但是补气之力较党参、人参都弱些,属补气药中清补之品。

这味药适用于小儿及热病之后,气阴不足,倦怠自汗,口干口渴,不宜温补者。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炒麦芽主要功效为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和山楂同用消食作用更强。

此方虽为消积食方,但是补益能力也很强,可气阴双补,更适合于热证之后脾胃虚弱导致的积食症。

药品名称: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

组方: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谷芽、鸡内金(炒)、莱菔子、伸筋草、苦杏仁、乌梅、大黄、功劳叶、瓜蒌子、紫草、甘草等。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化积。

用于脾虚夹滞所致的不思饮食,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大便干结等症的辅助治疗。

此方以四君子汤打底,益气健脾之效自不必说,加上黄芪更增补气升阳、生津养血之力。

谷芽、鸡内金、莱菔子都是消食健脾、降气化痰的常用药,尤其是鸡内金,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积食症。

苦杏仁、瓜蒌子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若是积食引起的咳嗽,此方也可以治疗。

此方以补益为主,兼消积止咳,如要解决脾胃虚弱孩子的积食症,此药可选。

药品名称:小儿复方鸡内金散

组方:鸡内金、六神曲。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用于小儿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胀满,饮食停滞,呕吐泄泻。

鸡内金为家鸡的干燥砂囊内壁。

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后使用。鸡内金消食化积的作用很强,可健运脾胃,能消各种积食。

若病情较轻,单味研末冲服即有效;若食积严重,常与山楂、麦芽、六神曲等同用,以增强消食化积的功效。六神曲是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发酵而成的曲剂,可消食和胃,常用于治疗食积停滞,脘腹胀

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

鸡内金和六神曲合用可健脾开胃、消食化积,虽然功效单一,但药简力专。

药品名称:四磨汤口服液

组方: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功效:顺气降逆,消积止痛。

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积食症,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

中老年气滞、积食症,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这是一种婴幼儿和老年人比较常用的消积食药。

方中木香、枳壳、乌药都属理气药,有行气止痛、消积食的作用。

槟榔不但可以消积食、化湿气,还有个很特别的作用,就是打虫子,对于蛔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

老人或者腹部动过手术的人,肠气不通、便秘时,用四磨汤就很好,可以顺气降逆。

因此此药的特长主要在理气方面,若是气胀气滞、腹胀腹痛,它可作为首选。

保和丸

具体分析见积食咳嗽。

大山楂丸

具体分析见积食咳嗽。

七、多年治不好的胃病多半是因为肝胆犯胃

肝胆为什么会和胃有关系?这是因为五脏六腑也有自己的五行,关系也有生克。

它们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与克制的。

脾胃的五行为土,肝胆的五行为木。单纯从五行上来讲,肝胆是克脾胃的,因此“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治病时,若是看到肝胆有病,就要想到肝胆会克伐脾胃,为了防治未病,就应该先强健脾胃,以防被伤害。

如果不小心没有做好防御措施,肝胆真的侵犯了脾胃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肝胆犯胃。

【常见症状】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善太息,不欲食,舌边尖红。

胁肋疼痛|肝经循行身体两侧,若是肝气不舒,胁下肋骨那里就会出现胀痛感。

女人则常表现为乳房胀痛或者乳腺结节。

胃痛、胃胀、嗳气、呃逆、泛酸:既然是肝胆犯胃了,那么胃的各项功能就会出现问题,胃气不降,脾胃消化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各种胃部症状。

善太息:“太”在这里其实是个通假字,通叹气的“叹”字。因此“善太息”的意思就是喜欢深深地叹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呢?因为肝气郁滞后,气机瘀阻在身体的两侧很难受,我们就要用深深的叹息来拉伸一下身体,以舒畅气机,这样做后会感到很舒服。

情志抑郁:这属于肝病的范畴。肝主情志,七情六欲但凡过度都会伤肝。

肝郁会导致情绪低落抑郁,反之,长期处在焦虑、气愤的情绪中,也会反过来伤害肝功能。

没食欲:这是肝胆犯胃后最常见的情况。

胃气上逆,堵在胸口,不但气闷,而且吃不下东西。

所以自有古训,饭桌上不能训孩子,什么事儿都等吃完饭再说,就怕肝气犯胃,时间一长损伤了孩子的脾胃。

舌尖边红:舌头是人体的全系反射区,舌的两边属于肝胆的位置。

如果肝气郁滞、郁结化火,舌头两边颜色就会很红。

舌尖部分为心肺,肝木生心火,当肝火很旺时心火也会旺盛,舌尖自然很红。

【治疗原则】舒肝和胃,理气解郁。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用药。

所有的药品在使用前请仔细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体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越鞠丸

组方: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

功效: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这个药很好,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它好在哪里呢?这个药不仅仅解肝郁,还同时解好多郁——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方中香附为主药,可行气解郁,治疗气郁;

川芎为血中的气药,可以走血,行气活血,解血郁;

栀子清热泻火,解火郁;

六神曲消食和胃,解食郁;苍术燥湿健脾,解湿郁和痰郁。

所以这几种药配伍起来,行气解郁、气行血活、祛湿清热、健脾消食,六郁全解。

此药不是只有患胃病时才能使用,只要有六郁症状之一,即可选用。

也可以依据症状,选择其他中成药同时服用,加强效果。

比如湿重,可以配搭参苓白术丸;

火郁较重,可以配搭双黄连口服液;

食郁严重,配搭保和丸等。

药品名称:越鞠保和丸

组方:栀子(姜制)、六神曲(麸炒)、香附(醋制)、川芎、苍术、木香、槟榔。

功效:疏肝解郁,开胃消食。

用于气郁停滞,倒饱嘈杂,胸腹胀痛,消化不良。

此方为越鞠丸加木香、槟榔。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槟榔行气消积、利水杀虫,越鞠丸加上这两味药后,理气解郁和消食除湿的功能都有所加强,气郁和食郁更明显者,可以选用。

药品名称:加味逍遥丸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生姜。

功效: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很多人都知道加味逍遥丸可以治疗肝气郁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药还可以治疗胃病。

肝气亢盛会克伐脾胃,使胃部出现症状,此时病机不在脾胃,而在肝胆。

因此如果只用健脾和胃的药,只能缓解部分症状,并不能除根。

加味逍遥丸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

这味药常用于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当归、白芍活血养血,血充则肝柔。

白术、茯苓除湿健脾,以防肝木克伐。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以解肝郁化火。

方中加少许薄荷,为的是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甘草降逆和中,补气生津。

方中既有疏肝解郁的药,也有调和脾胃的药,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肝胆犯胃引起的诸多病症。

一旦肝气调达,脾血充足,胃病不治而愈。

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颗粒在感冒、发烧的专题里,都有讲到过。

它的主要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胆经之证。

但是由于肝胆互为表里,方中的主药柴胡入肝胆经,所以小柴胡汤也常作为基础方,用在各类肝病的治疗中。

小柴胡颗粒中,柴胡疏泄郁滞的气机、黄芩清泄肝胆之热,二药同用,一散一清,可解肝胆郁热。

剩下的党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都是健补脾胃的药,可以止呕降逆、益气生津。

因此小柴胡的功效为疏肝和胃,不仅感冒发烧时可以用,若是出现食欲不振,心烦喜呕等胃部症状,一样可以用。

药品名称:舒肝和胃丸

组方:香附(醋制)、白芍、佛手、木香、郁金、柴胡、白术(炒)、陈皮、广藿香、槟榔(炒焦)、乌药、炙甘草、莱菔子。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用于肝胃不和,两胁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方中,香附、佛手、木香、陈皮、乌药都属理气药,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对于肝郁诸证皆有疗效。

郁金为活血止痛药,辛散苦泄,既能活血化瘀以止痛,又能疏肝行气以解郁。

柴胡入肝胆经,是治疗肝胆病的要药,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白芍柔肝敛阴。

广藿香、白术、槟榔、莱菔子、炙甘草,均为治疗脾胃的常用药,可燥湿健脾、消积导滞、补气生津。

正如药名所示,这个药以疏肝为主,兼养脾和胃,因此对于肝胆犯胃诸症,最为对证。

药品名称:左金丸

组方:黄连、吴茱萸。

功效:泻火,疏肝,和胃。

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这个药主治肝火犯胃证。此证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

方中重用黄连,入肝经清肝火,同时清胃热、泻心火,一举三得。

由于黄连为大苦大寒之品,因此加入少量辛热的吴茱萸,辛开肝郁,同时既帮助黄连和胃降逆,又能牵制黄连苦寒,以不伤脾胃。

因此此方为肝火犯胃的常用方,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为辨证要点。

药品名称:加味左金丸

组方:姜黄连、制吴茱萸、黄芩、柴胡、木香、醋香附、郁金、白芍、醋青皮、麸炒枳壳、陈皮、醋延胡索、当归、甘草。

功效:平肝降逆,疏郁止痛。

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仔细看组方,我们就会发现这药其实为左金丸与舒肝和胃丸的合方。

因此这个药是在左金丸清热的基础上加了行气止痛、养脾和胃的药,使得药性更缓和,功效更全面,适应证也更广泛一些。

药品名称:气滞胃痛颗粒

组方:组方: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炙甘草。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此方比较简约,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延胡索行气止痛,枳壳消积导滞,炙甘草和胃生津。

药简效明,对于肝胆犯胃之证,尤其是痛症,疗效显著。

药品名称:胃苏颗粒

组方: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

功效: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症候者。

此方中的主药为紫苏梗。紫苏梗是紫苏的干燥茎,性味辛温,可理气宽中、止痛,常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等症。

香附、香橼、佛手、陈皮均为理气药,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和胃止痛。

枳壳、槟榔、鸡内金既可消积导滞,又可健补脾胃,帮助脾胃恢复功能。

因此此药的长项为行气和止痛,与气滞胃痛颗粒的适应症很像。

肝胆犯胃大概是胃病里“最难治”的一种了,因为很多人都没想到病在肝胆,而只是一味地用药治胃。

可是一旦找准病机,这类胃病一样见效很快,药到病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懒兔子第十五讲胃有积食的辨症治疗
二陈丸的8种联合用药方案,推荐收藏!
治脾胃病“三味”方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越鞠保和丸有何功效、作用和用途?
巫君玉治疗脾胃病的临证治法心得同用药经验
脾胃病常用药: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