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簃情如故墨气弥新——为祖公费新我故居拟写楹联所感(一)

导言

费新我(1903.12-1992.5),名斯恩,原字省吾,一名立千,号立斋,别号左翁。浙江吴兴县双林镇(今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人,1938年迁居苏州。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美术教育家。苏州市档案馆馆藏费新我全宗档案门类众多,包括信函、藏书、拓片、剪报、录像等。这里推送费老长孙费开文撰写的系列纪念文章,让我们共同感受书画成就以外费老的温情与长情。

簃情如故 墨气弥新——为祖公费新我故居拟写楹联所感(一)

费开文

今年初,五叔费昌潮先生微信传来消息,他去了湖州双林老家,镇上正在重整翻新祖父费新我故居,他拍摄了故居内外整修境况的照片给我看,并嘱咐我为故居撰写副对联,我自然愿意,马上应唯遵从,  查询史料趣闻,回想故园遗踪,开始斟字酌句。

故乡在祖父费新我的记忆里是这样的,《髫年趣事》一文中他写道:

“我喜欢看明明晃晃,亮晶晶的滟滟水波,

喜欢看河水中的星月清光,

喜欢看被水波荡漾的木石津梁,树木房舍,

还有汲水洗衣的乡姑,撑篙摇橹的舟人,

一种如画似诗的感受,

水乡的景色孕育了我的灵秀之气。”

祖父生前曾多次带我回双林老家,穿街走巷给我讲述他在故乡的畴昔过往。

桑梓之情

“吴兴费氏”章

一九六九年我八岁时,因为父母被下放到湖北干校,被寄养在苏州祖父家,误以为苏州就是我的老家。祖父告诉我:说到家,他住过许多地方。出生、求艺、谋职,不断在迁徙,算起来居所有近十处之多。苏州住的时间虽然最长,但湖州吴兴双林才是他的第一故乡。祖父书画常用“吴兴”、  “吴兴人”、“吴兴费氏”、“吴兴双林人也”等印,祖父在《湖州报》曾经撰稿《怀乡行》一稿,文中写到:“有人见我盖用这些印章,就问:你是吴兴人, 家乡常去吗?我答:人是不大去的,心是几乎每天要去,甚至一天去上好几次。”  拳拳赤子心,耿耿桑梓情,溢于言表。

祖父找出一枚竹雕篆印,上刊“箓竹东楼生”五字。祖父出生在双林东栅南競路南競后街的明式祖宅东楼,太祖父为求道箓镇宅、竹报平安,立堂名为“箓竹堂”。 按费氏宗谱排序“世守善斯昌,开业立大纲“,”最初祖父名叫“斯恩”,为曾祖父费善绩所起,寓意“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 以报其恩也”。

祖父说他生逢动荡、生活难安,出生第二年就因为家境破落,迁到表亲处暂住;三岁时为躲债,又随母亲藏匿在外婆家;四岁时全家再次迁至西栅周家弄,租寄在汪氏公堂的老屋。十五岁考入上海敬业书院读初中,后在上海商行学徒,就在上海居住了。

一九三四年祖父终于下定决心弃商从艺。三月购得双林俞家弄一幢陈氏旧宅,三楼三底,连两厢一厅,前面有一个平厢。装修历时一个月,又请了当地名木匠小眼师傅做了全部榫卯家具。九月赴上海入白鹅画校学习美术。曾祖父思及以前居无定所,有感而发,为新居题写“安素堂”,希望在遇到困窘时能够“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居易以俟命。”祖父思虑再三,认为“安之若素”莫如“我行我素”更适合自己选择的新志向,遂易一字,改为“行素堂”。祖母名“常娥”,加上祖父名字中的“我”,恰巧有两个“我”字,故“行素堂”也蕴含夫妻相敬之意。

费氏双林老宅

此后祖父在上海求学,祖母带着孩子在双林、上海两地跑动。一九三七年祖父回双林,在旅外学友会开办的补习学校担任国画老师。八一三事变后,祖父全家开始了艰难的流亡生活。一九三八年迁居苏州,从此安定下来,在这座古城终老。先住在曹家巷泰仁里十号。后又迁居到包衙前敦仁里四号。一九四八年搬至干将坊二十八号。在住进干将坊之前,为方便读书写字,另在干将坊四十九号租借一小间,小到只能容下一人。客来无座,戏曰“立斋”。

祖父在双林的行素堂旧居,解放后为双林绫绢厂征用。文革后落实政策时,绫绢厂在虹桥路建两楼两底住宅作为交换 。当时有媒体报道将新居说成祖父故居,祖父很生气:“此屋新建,不能称故;我还在,安得谓故居?日后能否称“故居”尚属问题。今给贵报一刊。到底人错我错,稀里糊涂了。 ”

行素簃匾

祖父改“行素堂”为“行素簃”,说明旧居移到新处,用竹字头的“簃”字,也是饮水思源,纪念祖父出生地“箓竹堂”之意。祖父左书堂匾置于新楼前厅:“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  。一九八七年春节祖父召回在北京和苏州的祖孙三代共十六人,到双林行素簃齐聚三日,大家给祖父母拜年,祖父母尽享天伦,望着满堂子孙,煞是欣慰。

从“安素堂”“行素堂”“行素簃”三易堂名,祖父注重传统,眷恋桑梓的拳拳心意,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后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忆故居所感[卜算子]
王文治楹联书法艺术
王阳明精品行草书法品鉴
楹联中的郑板桥
楹联两副
邓小平故居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