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资料:《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补充资料:《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3幅古地图。这个墓的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所以图的绘制时间当在2100多年前。绘在帛上,制图人不详。
第一幅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又名"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为正方形地图(见图)。 主区为汉初长沙国桂阳郡的中部地区,相当今湖南潇水的中上游流域,比例尺约十万分之一,上南下北,方位与今相反,精度较高。邻区以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为主,包括今北江以西、桂江以东的珠江流域,属示意性?
30多条,河名注记有一定位置,有的还加注了河源名称。主要河流的平面图形和交汇关系大体正确。山脉采用闭合曲线内加晕线表示,虽无注记,但脉络分明,形态逼真。九嶷山则在山形线的闭合曲线内,加绘鱼鳞状层碟交错的涡纹线,使峰峦起伏的山区特征更为醒目。山上画有舜庙及其石碑,山名寓意其中。图上表示了80多个居民点,其中县治 8个,用方框表示。经考古查证,位置相当准确。乡、里绘在河谷两岸,用圆形符号表示。地名一律注在框内。道路用细线表示,未加注记。现代地形图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水系、山脉、道路和居民点,图上都有比较详细的表示。(见彩图)
第二幅为"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用红、黑、田青三种颜色绘成的守备地图。其范围相当于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主区的东南隅,大体包括今潇水上源地区,比例尺约五万分之一。此图突出军事内容,山川作衬托,置于第二平面。用黑底套红勾框,着重表示九支驻军的驻地及其指挥中心。用红线沿四周山脊绘出防区界线,界上又用红三角符号表示峰火台。图上49个与军事有关的居民点,大多用红圈表示。圈内注地名,圈外注户数及其迁徙情况。有的还注出乡里间的里程。道路用红点线表示。图上有河流20多条,用浅淡的田青色表示。河名注在上源处。山脉以黑色的特殊山形曲线表示,重要的山加注山名。(见彩图)
第三幅图残破严重,依稀可看出绘有的建筑物。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国制图技术的高度水平,其中"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传世下来的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它们的出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书目
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79。
詹立波: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探讨,《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79。
摘自:http://dictall.com/indu53/27/53279620417.htm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正文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3幅古地图。这个墓的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所以图的绘制时间当在2100多年前。绘在帛上,制图人不详。
第一幅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又名“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为正方形地图(见图)。 主区为汉初长沙国桂阳郡的中部地区,相当今湖南潇水的中上游流域,比例尺约十万分之一,上南下北,方位与今相反,精度较高。邻区以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为主,包括今北江以西、桂江以东的珠江流域,属示意性质。图上用粗细均匀的曲线、绘有河流30多条,河名注记有一定位置,有的还加注了河源名称。主要河流的平面图形和交汇关系大体正确。山脉采用闭合曲线内加晕线表示,虽无注记,但脉络分明,形态逼真。九嶷山则在山形线的闭合曲线内,加绘鱼鳞状层碟交错的涡纹线,使峰峦起伏的山区特征更为醒目。山上画有舜庙及其石碑,山名寓意其中。图上表示了80多个居民点,其中县治 8个,用方框表示。经考古查证,位置相当准确。乡、里绘在河谷两岸,用圆形符号表示。地名一律注在框内。道路用细线表示,未加注记。现代地形图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水系、山脉、道路和居民点,图上都有比较详细的表示。(见彩图)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第二幅为“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用红、黑、田青三种颜色绘成的守备地图。其范围相当于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主区的东南隅,大体包括今潇水上源地区,比例尺约五万分之一。此图突出军事内容,山川作衬托,置于第二平面。用黑底套红勾框,着重表示九支驻军的驻地及其指挥中心。用红线沿四周山脊绘出防区界线,界上又用红三角符号表示峰火台。图上49个与军事有关的居民点,大多用红圈表示。圈内注地名,圈外注户数及其迁徙情况。有的还注出乡里间的里程。道路用红点线表示。图上有河流20多条,用浅淡的田青色表示。河名注在上源处。山脉以黑色的特殊山形曲线表示,重要的山加注山名。(见彩图)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  第三幅图残破严重,依稀可看出绘有的建筑物。
《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国制图技术的高度水平,其中“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传世下来的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它们的出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书目
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79。
詹立波: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探讨,《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79。
摘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379703.html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作者:葛剑雄
第二节 马王堆汉墓地图
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的地图是如此丰富,质量也相当高,可是到了3世纪末的西晋初年,裴秀却说:“现在秘书院中既没有古代的地图,又没有萧何所获得的秦朝地图,只有汉朝的舆地图、括地图等杂图,都没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连名山大川也不详细记载,虽然有大致的形状,但都不精确可靠,没有办法作为依据。”
作为一位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所说当然都是事实。显然,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战乱,汉朝的地图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所以裴秀无法看到真正高质量的汉代地图了。所幸保存在地下的西汉地图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2100多年后重见天日,为我们纠正裴秀的误解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地图有三幅,但其中一幅因破损过于严重,难以修复。其余二幅,整理小组分别命名为《地形图》(另一种意见应命名为《长沙国深平防区图》)和《驻军图》。
《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以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制图的区域大致包括东经111度至112.5度,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约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省新田、广东省连县一线以南,北至新田、全州,南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的主区包括西汉初所封长沙国的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主区的比例尺大致在1:17万—1:19万之间,按照当时的长度单位折算,图上的一寸大约相当于实际的十里。图中已有统一的图例,表示的内容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等(图9)。
《地形图》上山脉的画法特别值得重视,即用闭合曲线并加晕线,表示山脉及其走向,比《放马滩地图》又有了进步。对九嶷山的表示更有独到之处,除了用闭合曲线勾出山体外,还用细线画成鱼鳞状层层重叠,以显示峰峦起伏的特征,与现代的等高线画法相当接近,比宋以后直到明、清经常采用的人字形画法或山水画中的峰峦那样的画法都要高明。对地形复杂的南岭表现得比较清楚,可以看出,作者已将南岭作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但图上的山脉都只画出大致位置,却没有标出山名,连在《楚辞》、《山海经》中已有记载,相传为舜陵所在的九嶷山也没有标名。
在九嶷山南画着九个柱状符号,柱后还画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表示主要山峰和高低的不同,因为向东也画了七个柱状符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根据《水经·湘水注》,九嶷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这座建筑物就是舜庙,九个柱状符号是舜庙前的九块石碑。将著名建筑物夸大地画在地图上,是古今地图惯用的手法。
图9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
《地形图》除了突出地貌的表示外,水系画得相当详细准确,这可能与当时军事上的需要有关。图上共有大小河流30多条,其中标注了名称的有九条,泠水和深水还加注了水源。图的北端是《水经注》上提到的营阳峡,两岸山势紧逼深水两岸,画得十分逼真醒目。河流用上游细下游粗的曲线表示,注记有一定位置。主区的河流骨架、河系的平面图形、河流流向及主要弯曲、主流与支流的交汇点等,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今地图,有些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区的河流也有少数画得不很准确,如辇江、贝江间的距离画得过小,参水(今岭东河)画得太短,花江画得太长,泡水、东江上游都应作西北流向。但总的来说,主区部分的准确性是很高的。
《地形图》上的居民点有80多个,分为两级:县级八个,用矩形符号表示;乡里级能辨认出的有74个,用圈形符号表示。名称一律注在符号里。符号有大小之分,可能用以表示该地人口的多少或面积的大小。在营浦(今道县)、南平(今蓝山县)、龁〔he河〕道等县城和一些重要的乡里之间都有道路相通。能够辨认出的道路有20多条,一般是用细直的实线表示,个别地方用虚线表示。
图上的近邻区可分为甲乙两部分,前者指深水流域和舂水上游以及南平县治一带,后者指都庞岭以西在今广西境内的桃阳、观阳二县,湘粤分水岭以南在今广东境内的桂阳县。近邻区虽已不在三号墓主的驻防范围之内,但仍属长沙国范围,所以仅画出县治和一些道路,不画县以下的乡里一级。甲区与主区之间没有什么大山大川的阻隔,因而制图者对这一带的地形还比较了解,对四个县治的位置画得比较准确,只是水系画得较差,有的河流缺画,有的画得太短,有的形状不符。乙区与主区之间隔着都庞岭和湘粤间的分水岭,制图者了解更差,因此,桃阳、观阳二县境内的水系完全不画,桂阳县内的一条河流(即今连江)应该东南注入北江,图上却画成西南流。县治的位置也有很大的误差。
图上的远邻区已经超出了长沙国的范围,是秦末以来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的辖境,因而图上既不画乡里,也不画县治,仅注了“封中”一个地名,海岸不画曲线而成一个半月形,河流全无注记,并且极其粗劣,山脉、道路也完全没有。其中靠近主区部分所画内容还大概有所指,对靠南近海部分,制图者大概除了知道有几条河流南注入海外,已无所知了。在制图者除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地理知识之外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一幅彩色军用地图(图10)。在图的左、上方分别标注了东、南两个方位。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图者对方位的表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方式。本图包括的范围只是《地形图》中的部分地区,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潇水流域。主区部分的比例尺约为1:8万—1:10万,比《地形图》的比例尺大约一倍。此图的成图时间在汉文帝初年,距今21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驻军图》用黑色单线绘出山脉,有九座山头标注了名称。河流、湖泊用湖蓝色描绘,显示了河道宽狭的区别。在20条河流中有14条标注了名称,主流与支流分辨较准确。守备部队的驻地和军事工程建筑物用黑底套红勾框标出,框的形状、大小不同,可能与地形、驻军多少有关,驻军的名称标注在框内。表示军队行动的道路用红色虚线表示,城堡用红色三角形标示,内注“箭道”二字,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守备区的分界线则用红色标出。
图10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复原图
《驻军图》除了与《地形图》一样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驻军的布防、防区界线、指挥城堡等军事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相当恰当,有关军事的内容表示在第一层平面,而其他要素则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楚。
毫无疑问,《地形图》和《驻军图》是2100多年前中国测绘技术和地图制作的杰出代表作,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但限于史料,当时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进行测绘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穷奇网 www.71101.net)
摘自:http://www.87art.cn/wenhuabaike/wh073/12.html
马王堆汉墓地图
葛剑雄 / 2017-12-02浏览 172
马王堆汉墓地图。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的地图是如此丰富,质量也相当高,可是到了3世纪末的西晋初年,裴秀却说:“现在秘书院中既没有古代的地图,又没有萧何所获得的秦朝地图,只有汉朝的舆地图、括地图等杂图,都没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连名山大川也不详细记载,虽然有大致的形状,但都不精确可靠,没有办法作为依据。”
作为一位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所说当然都是事实。显然,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的战乱,汉朝的地图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所以裴秀无法看到真正高质量的汉代地图了。所幸保存在地下的西汉地图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2100多年后重见天日,为我们纠正裴秀的误解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地图有三幅,但其中一幅因破损过于严重,难以修复。其余二幅,整理小组分别命名为《地形图》(另一种意见应命名为《长沙国深平防区图》)和《驻军图》。
《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以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制图的区域大致包括东经111度至112.5度,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约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省新田、广东省连县一线以南,北至新田、全州,南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的主区包括西汉初所封长沙国的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主区的比例尺大致在1:17万—1:19万之间,按照当时的长度单位折算,图上的一寸大约相当于实际的十里。图中已有统一的图例,表示的内容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等。
《地形图》上山脉的画法特别值得重视,即用闭合曲线并加晕线,表示山脉及其走向,比《放马滩地图》又有了进步。对九嶷山的表示更有独到之处,除了用闭合曲线勾出山体外,还用细线画成鱼鳞状层层重叠,以显示峰峦起伏的特征,与现代的等高线画法相当接近,比宋以后直到明、清经常采用的人字形画法或山水画中的峰峦那样的画法都要高明。对地形复杂的南岭表现得比较清楚,可以看出,作者已将南岭作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但图上的山脉都只画出大致位置,却没有标出山名,连在《楚辞》、《山海经》中已有记载,相传为舜陵所在的九嶷山也没有标名。
在九嶷山南画着九个柱状符号,柱后还画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表示主要山峰和高低的不同,因为向东也画了七个柱状符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根据《水经·湘水注》,九嶷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这座建筑物就是舜庙,九个柱状符号是舜庙前的九块石碑。将著名建筑物夸大地画在地图上,是古今地图惯用的手法。
《地形图》除了突出地貌的表示外,水系画得相当详细准确,这可能与当时军事上的需要有关。图上共有大小河流30多条,其中标注了名称的有九条,泠水和深水还加注了水源。图的北端是《水经注》上提到的营阳峡,两岸山势紧逼深水两岸,画得十分逼真醒目。河流用上游细下游粗的曲线表示,注记有一定位置。主区的河流骨架、河系的平面图形、河流流向及主要弯曲、主流与支流的交汇点等,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今地图,有些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区的河流也有少数画得不很准确,如辇江、贝江间的距离画得过小,参水(今岭东河)画得太短,花江画得太长,泡水、东江上游都应作西北流向。但总的来说,主区部分的准确性是很高的。
《地形图》上的居民点有80多个,分为两级:县级八个,用矩形符号表示;乡里级能辨认出的有74个,用圈形符号表示。名称一律注在符号里。符号有大小之分,可能用以表示该地人口的多少或面积的大小。在营浦(今道县)、南平(今蓝山县)、龁〔he河〕道等县城和一些重要的乡里之间都有道路相通。能够辨认出的道路有20多条,一般是用细直的实线表示,个别地方用虚线表示。
图上的近邻区可分为甲乙两部分,前者指深水流域和舂水上游以及南平县治一带,后者指都庞岭以西在今广西境内的桃阳、观阳二县,湘粤分水岭以南在今广东境内的桂阳县。近邻区虽已不在三号墓主的驻防范围之内,但仍属长沙国范围,所以仅画出县治和一些道路,不画县以下的乡里一级。甲区与主区之间没有什么大山大川的阻隔,因而制图者对这一带的地形还比较了解,对四个县治的位置画得比较准确,只是水系画得较差,有的河流缺画,有的画得太短,有的形状不符。乙区与主区之间隔着都庞岭和湘粤间的分水岭,制图者了解更差,因此,桃阳、观阳二县境内的水系完全不画,桂阳县内的一条河流(即今连江)应该东南注入北江,图上却画成西南流。县治的位置也有很大的误差。
图上的远邻区已经超出了长沙国的范围,是秦末以来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的辖境,因而图上既不画乡里,也不画县治,仅注了“封中”一个地名,海岸不画曲线而成一个半月形,河流全无注记,并且极其粗劣,山脉、道路也完全没有。其中靠近主区部分所画内容还大概有所指,对靠南近海部分,制图者大概除了知道有几条河流南注入海外,已无所知了。在制图者除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地理知识之外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一幅彩色军用地图。在图的左、上方分别标注了东、南两个方位。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图者对方位的表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方式。本图包括的范围只是《地形图》中的部分地区,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潇水流域。主区部分的比例尺约为1:8万—1:10万,比《地形图》的比例尺大约一倍。此图的成图时间在汉文帝初年,距今21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驻军图》用黑色单线绘出山脉,有九座山头标注了名称。河流、湖泊用湖蓝色描绘,显示了河道宽狭的区别。在20条河流中有14条标注了名称,主流与支流分辨较准确。守备部队的驻地和军事工程建筑物用黑底套红勾框标出,框的形状、大小不同,可能与地形、驻军多少有关,驻军的名称标注在框内。表示军队行动的道路用红色虚线表示,城堡用红色三角形标示,内注“箭道”二字,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守备区的分界线则用红色标出。
《驻军图》除了与《地形图》一样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驻军的布防、防区界线、指挥城堡等军事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相当恰当,有关军事的内容表示在第一层平面,而其他要素则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楚。
毫无疑问,《地形图》和《驻军图》是2100多年前中国测绘技术和地图制作的杰出代表作,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但限于史料,当时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进行测绘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摘自http://www.baiven.com/k/133/174/393808.html
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去九原二千里,惟凭汉家一舆图”——史话秦汉时期地图发展史
现存最早的地图
现存最早的地图《驻军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
马王堆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为何会被誉为“惊人的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