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护塘的祖先墓碑考证及宗谱的修正

护塘的祖先墓碑考证及宗谱的修正

                      广西   钟山   董全吉    电话:13978457369

几百年以前护塘的宗谱由于宗虫蚀霉烂,以及开始几代人员稀少,安葬祖先没有及时立碑,没有重视宗谱的及时记载等原因,造成一定的错乱。

    一、墓碑以及宗谱遗失记载造成错误

1、在庙冲岭上的董意公墓碑记载为董意字爱宇,而宗谱记载为董意生一子:爱宇;

2、大冷水厂旁边的董祯公(董俊庸的第8世裔孙,原配,杨氏之墓,标注生于明末万历二年(公元1574庚子岁(公元1600二月初二子时,去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岁(公元1659十二月廿四日戌时,立碑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九月十五日

万历二年是公元1574年,万历庚子岁是公元1600年。那么,出生是万历二年还是万历庚子岁呢?

从杨氏太婆在桂子塘地界牛屎井的墓碑进行对比:杨氏生于明末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正月初一日卯时,去于清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十五日辰时,立碑在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十二月。

因此可以推断董桢(董仁)公生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而记载的其他生辰与去世则不是董桢公的;同时,杨氏太婆不可能享寿108岁?那么,去世时间不是这个太婆,而是其他太婆。

因为比她后几代的才是去于康熙年间。如董意(董俊庸的第11世裔孙)去于康熙八年己酉年(公元1669年),生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立碑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辛丑季春月相距去世52.董意的德配杨氏去于康熙戊戌年(公元1718年)十月十三日酉时,生于崇祯九年丙子岁(公元1636年)正月十九日戌时,立碑在3年后的康熙六十年辛丑岁(公元1721年)。

3、以上剔除有关明显的差错之后,是否还有错误呢?是不是剔除后的时辰就是对了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从董意始之后的墓碑基本没有什么错误了,我们就锁定在永祯公之后,自董意公之前的世代考妣。

所记载的错误会是哪一个太公太婆呢?董俊庸的第五世孙董鼎嵩从董家洞厚主坊迁徙到湖塘(后改为护塘),据有关记载葬于桥背的将军山,鼎嵩的媳妇葬于将军山下坐西向东;第六世孙董元琮和其媳妇葬于何处与生辰等没有记载;第七世孙董宁(字永新)和其德配何氏太婆葬于大田寨对面的冷水厂旁,与其儿子董桢公隔壁相邻。都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九月立碑。但是都没有生辰与去世时间记载。董宁公墓碑直白:宗谱虫蚀霉烂,出生与去世时间未详。

董桢公上面叙述记载生死错乱,而同为董桢公的兄弟,即董桢公的弟弟董祥公的德配吴氏葬于旁边。墓碑记载正本宗谱失叙生辰。

    那么,可以推定,董桢的墓碑记载不是董桢的生辰。那具体是谁的呢?之后再进行论证。

那样就变成护塘先祖董鼎嵩开始到护塘的第四代董俊庸8世裔孙,这几代的宗谱记载遗失了。从董俊庸第9世裔孙董以政(董义)葬于老虎湾所立的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二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的墓碑以及董以政的德配郭氏,郭氏葬于马鬃崇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的墓碑,也只是粗略刻碑生于明末,去于清初。

最早见墓碑时间是董元首母亲和父亲,,董意及杨氏墓碑在康熙辛丑年即公元1721年立;之后是董元首几兄弟英俊(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闰三月廿九日碑刻)、英荣公婆共墓(乾隆35年公元1769年碑刻);再到护塘五房小分支系董明府(乾隆54年公元1789年)、董明庠(乾隆55年公元1790年)、董明廷(嘉庆8年又二月十五日公元1813年),而早的先祖都基本在护塘确立五房之后的后裔进行立碑,基本在光绪十五年间(公元1890年)那段时间。

有一个墓很特别,是宗谱不见过的名字,几代名字皆没有出现。是在條古岭董门罗氏墓碑,碑刻在乾隆43年(公元1778年)二月六日卯时.生于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二月初六午时,终于乾隆丁丑年(公元1757年)十月,阳寿52岁。择用丁丑年(公元1757年)十月十八日辰时葬。孝男:振帮、振旭,孙:董六斤(孙媳:萧氏),而对比出生去世的时间,俊庸公12世裔孙:董英荣字元首(公元1662——1740年),董英芳字元章(公元?——?年),董(公元年)英俊字元彩(公元1669——1737年),之后,董俊庸公第13世裔孙:董明哲,董明庠(公元1707——1789年),董明序,董明庭(公元1719——1799年)、董明府(公元1723——1789年)。假如存在该遗漏的太婆以及其后裔,应该在董俊庸的第12——13世裔孙之间。而这些名字不可能出现,那推断这个墓是假的。也得到一直传说是:有说立生人碑,有假墓说法。生人碑的不会刻去世时间,故推测为假墓。假如不是假墓,而出生时间与第十三代董明哲、明庠(公元1707——1789年),那是不是明哲或明序的偏房呢?而安葬在此的墓碑是在乾隆43年(公元1778年)。从英俊去世在公元1737年到最早立碑于莲塘脑,之后才陆续安葬董英荣太公太婆、英俊的太婆、英芳公等。那说明这一代属于护塘地界了。而此前应该有一个传说的罗氏太婆,但是宗谱没有,仅仅最早的碑见于这个所谓传说假墓或生人碑的却一直扫墓的坟墓?那我推测结果又是真墓,是没有记载在宗谱上的董明哲或董明序的偏房太婆。假如没有罗氏,就没有这一大片土地,那董英俊等先祖就无法随意安葬在这片土地,所以,该太婆是真的。

二、祖先生辰推断

1、从董鼎嵩(第五代)——董元综(第六代)——董宁(子:子新,娶何氏)——董永祯(董仁,娶杨氏)、董永祥(娶吴氏),也就是从第八代开始,护塘出现分房,董永祯小分支系为五房。

   护塘五房分支后世系为(附注:原宗谱为以政生董思、董意两兄弟,董意生爱宇,爱宇生英荣、英芳、英俊):董永祯(董仁,娶杨氏)——董以政(董义,娶郭氏)——董礼(娶杨氏)——董思(五房公祭)、董意(字:爱宇,娶杨氏)。

董意(字:爱宇,娶杨氏)——董英荣(董元首,娶杨氏),董英芳(董元章,娶潘氏),董英俊(董元彩,娶宋氏、何氏)

董英俊——董明哲(娶杨氏,明哲葬于白马对面蝙蝠岭,两坟墓五房公祭),董明庠(公元1707——1789年),董明序(娶梁氏,两坟墓五房公祭),董明庭(公元1719——1799年)、董明府(公元1723——1789年)。

2、从这样的分析,原来的代数是记载没有出错,仅仅是第10——11代出现名字重复。这从五房墓碑公祭的坟墓数量可以推测出来。

五房董明庠、董明庭、董明府的后裔清明进行扫墓的坟墓:佛子岭3(无墓碑,葬谁不详),蝙蝠岭3(有一个有碑葬董明哲,其余无碑,葬谁不详),條古岭1罗氏,董明哲还是董明庠的偏房待考证,有碑)、佛子背1(无碑),品字坟33个墓碑以失。葬董英芳、英俊娶的何氏太婆,有一个不详),莲塘脑5(皆有墓碑,葬英荣夫妻同墓为两个,董英俊、董明府、董明庠),牛屎井1(葬永祯娶的杨氏太婆,有碑),大凉水1(葬董永祯,有碑),架笕畛1(葬英俊娶的宋氏太婆,有碑),老虎湾1(葬董以政,有碑),马鬃崇1(葬以政娶的郭氏太婆,有碑),庙冲1(葬董意,有碑),岩口社1(葬董意娶的杨氏太婆,有碑)。统计为23各坟墓,剔除條古岭假墓1个,董明府1个、董明庠1个,则实际是21各祖先的坟墓。

这些墓安葬应该属于下列21位先祖:董永祯、杨氏——董以政、郭氏——董礼、杨氏——董思、杨氏;董意、杨氏——董英荣、杨氏,董英芳、潘氏,董英俊、宋氏、何氏——董明哲、杨氏;董明序、梁氏。

这样,祖先数量与坟墓数量一致。而宗谱有一代写成两代。代数是对,而漏掉一代名字?

3、那这一漏掉的先祖是谁呢?

这首先从葬于庙冲岭上的董意进行考察:

1)、董意,字爱宇,顺治乙酉科广西乡试中式副榜第一名。

生长子英荣,庠生,媳妇杨氏,孙:习典(娶杨氏)、习书(娶廖氏)、习训(娶张氏);次子,英芳,庠生,媳妇潘氏,孙习诗(娶周氏)、习经(娶钟氏)、习谟(娶杨氏)三子:英俊,孙:维仔、…维扇、维芳。生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去于己酉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季春月。灵川匠人刘士刻石。葬于庙冲岭。

2)、清故耄寿显妣董母杨氏晚婆孺人之墓:生于崇祯十年岁次丙子(丙子年属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正月十九日戌时,去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年(公元1718年)十月十三日酉时,康熙六十年太岁辛丑(公元1721年)季春十二日穀旦立。葬于岩口社。

后裔与董意基本刻碑一致。

3)、董义讳以政之墓。子新公之长孙,董仁讳永祯公之子。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二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立碑。祀男:董礼(娶杨氏),孙:英荣、英芳、英俊。曾孙:习诗、习书、习经、习典、习训、习谟。裔孙:盛敏,盛……葬于老虎湾。

4)董门郭氏太婆之墓,葬于马鬃崇。子新公孙媳,董仁讳永祯子媳。以政德配。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祀男:董礼(媳杨氏),孙:英荣、英芳、英俊。曾孙:习诗、习书、习经、习谟。裔孙:盛敏,盛……启……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碑。

5)、葬于牛屎井的董永祯德配,董门杨氏太婆之墓。子新公之媳,永祯公之德配。生祀孙:董礼,曾孙:英荣、英芳、英俊。玄孙:习经、习典、习谟、习训、习诗、习书。九代裔孙:盛……十代裔孙:启……

因此,依据以上出现的董礼,出现在第八代董门杨氏太婆以及第九代太公太婆的墓碑中,因此,第十代的太公的名字是董礼,娶杨氏。第十一代才是董思、董意。

4、根据开头部分说的生辰错误刻碑,以及第十一代董意生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杨氏生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第十二代英荣生于康熙壬寅年公元1662年、英俊生于康熙九年公元1669年。那么,第八代在大冷水的董永祯的生于明末万历二年(公元1574庚子岁(公元1600二月初二子时,去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岁(公元1659十二月廿四日戌时,应该为第十代:董礼:生于明末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岁(公元1600二月初二子时,去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岁(公元1659十二月廿四日戌时。而第九代:董礼的父亲董以政生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符合第几代郭氏太婆墓碑记载的生于明末,去于清初。

  同样的推理,根据第九代董以政生于万历二年,则杨氏太婆在桂子塘地界牛屎井的墓碑进行对比:杨氏生于明末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正月初一日卯时,去于清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十五日辰时,立碑在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十二月。

推测出第九代太婆葬于马鬃崇的郭氏,生于明末,去于清初,实际为生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正月初一日卯时。夫妻同年生。逝世时间未详。

而死亡时间,去于清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十五日辰时,则实际属于第十代董礼的德配杨氏太婆。杨氏生辰未详。

三、宗谱遗漏的记载。

1 依据第十二代董英荣以及杨氏太婆合葬的墓碑。英荣生于康熙壬寅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酉时,去于庚申年(公元1740年)七月十四日巳时。杨氏生于康熙庚申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日辰时,终于丁巳年(公元1757年)十月十七日午时。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一月十九日午时葬。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9年)立碑。孝男:习典(庠生,娶杨氏)、习书(娶廖氏)、习训(庠生,娶张氏);孙:绍阜(娶何氏)、绍唐(娶杨氏)、绍虞、绍芝(娶罗氏)、绍玑(娶杨氏)、绍禹(娶周氏),曾孙:庭世、纯贤、仪世、广世、苟世……

因此,多年口头说,董元首(英荣)没有后的传言,不攻自破。几百年以来没有记载在宗谱上,我推测,至今应该有200户人口以上了,这与迁徙到何方就无从考证了。

同时,根据第八代:永祯德配杨氏太婆墓碑、第九代:以政、郭氏墓碑,与董英荣墓碑对照,得出,董英芳(董元章)的孝男为:习经(娶钟氏)、习诗(娶周氏)、习谟(娶杨氏)。

2、根据第十二代董英俊(董云彩)的墓碑:稀寿,云彩三公之墓。董意之子。生于康熙九年己酉年(公元1669年)十二月廿四日,终于乾隆丁巳年(公元1737年)九月廿七日未时。享寿七十岁。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润三月廿九日立碑。孝男:明哲(娶杨氏)、明庠(娶卢氏)、明序(娶梁氏)、明庭(娶蓝氏)、明府(娶莫氏)。孙:绍魁(娶卢氏)、绍恒、绍光(娶杨氏)、绍先、绍紊(娶李氏)、绍敏。

对照董明庠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立碑,生于康熙丁亥年十月初八日酉时,去于乾隆己酉年三月二十一日午时,孝男:董绍光、董绍先、董绍达。

则可以推断出:董明哲的孝男至少有:绍魁(娶卢氏)、绍恒;董明序的孝男至少有:绍紊(娶李氏)、绍敏。董明哲还是董明序的偏房罗氏.生于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二月初六午时,终于乾隆丁丑年(公元1757年)十月,乾隆43年(公元1778年)二月六日卯时立碑】生二子:振帮、振旭,孙:董六斤(孙媳:萧氏)。

 

四、护塘迁徙到外没有记载在宗谱的先祖

   从上面可知:没有记载在宗谱的有:第十二代的董英荣、董英芳的后代迁徙到外,第十三代的董明哲、董明序的后代迁徙到外。

董英荣。孝男:习典(庠生,娶杨氏)、习书(娶廖氏)、习训(庠生,娶张氏);孙:绍阜(娶何氏)、绍唐(娶杨氏)、绍虞、绍芝(娶罗氏)、绍玑(娶杨氏)、绍禹(娶周氏),曾孙:庭世、纯贤、仪世、广世、苟世……

董英芳。孝男为:习经(娶钟氏)、习诗(娶周氏)、习谟(娶杨氏)。

董明哲的孝男至少有:杨氏生绍魁(娶卢氏)、绍恒。

董明序的孝男至少有:梁氏绍紊(娶李氏)、绍敏。

董明哲还是董明序的偏房罗氏生二子:振帮、振旭,孙:董六斤(孙媳:萧氏)。

    在公元1700年至公元1750年左右时间,也就是乾隆至嘉庆时间,到现在研究有300多年,估计迁徙到外,发展户数在1000左右。人口5000左右。

   以上推断有不足之处,不妥当之处请予以更正,不吝赐教!

 

                         20124221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氏家藏方 公元960-1279年
魏征去世后,为何唐太宗砸了他的墓碑,2年后又为他重新立碑?
梅清墓地与卒年考
陈益峰:墓碑的内容如何写
墓碑觅踪
《杨氏总谱字辈大全》, 杨家人快来看看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