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茂名化州董氏宗谱是否需要重新考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荷香月暖 QQ:353159928

      家谱在宋朝之前是不存在的,只有官谱。有官方统一严格登记,作为升官晋级的依据的。而且,以前多为竹简记载。可是,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官谱从此丢失焚毁,无法考究。只能从有关文献记载中找到一些蜘蛛马迹。宋朝开始,当官的开始自己记载,并在南宋迁徙后,为了使宗谱修复,开始民间修谱。而造纸术的发明,为民间修谱创造了便利。

     而宋朝以前的宗谱没有存在,升官晋级也不再与先祖是否贵族或是否有贵族血统相挂钩。同时,民间也担心以后再会出现血统考证而影响仕途。况且,为了寻根溯祖,也就在民间纷纷造家谱。一些谱匠专门投人所好,帮助寻根问祖,也就出现雷同的形象。甚至,各姓氏总是靠拢到古老而最有名望的家族名下。以至年代混乱、宗谱兄弟记载缺失、单一。迁徙粗略或没有记载。

     今有董氏宗亲2012106日给我留言说:“我族谱序相当有意思,或对你的研究有用。”,并进一步指出疑惑:“发去材料表明,我处茂名市化州董氏祖先董宽自宋来化州任职教谕。为人师表,应不会带来族谱赝品,除非属后人所为。但谱里所见翁承赞、陈埙等均为历史名人;又其中在福建先人,与广东许氏、高氏有所相同,均考证无据,让人敬畏而又生疑。今见你文章,似乎有所相关,故发去材料以供参考。”。特对该宗谱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对材料进行整理出《广东茂名化州市董氏宗谱摘取部分分析表》,分析:

    1、从29世代到55世代董宽(化州始祖),共49人,30人县尉等大官,9人为小官,11人为平民。且其中进士达14人,占29%;当官39人,占80%;其中大官61%为较高数量,家族显赫。

     2、以29世代董中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濯第为司空卫尉55世代董宽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乡荐任高凉石龙教谕附籍兴贤坊都九甲,相距542年,基本为29代的年数,则每一代间隔差距20年。每一代2025年基本符合。

   3、进士考取时间分别为(公元年):8969399429601024103711001172118111951259年,统计其中两次时间差,分别为43386413637291564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那么,按照每三年一次考取进士,也就是两次考取的时间间隔差距是2年。现在从时间间隔统计来看,初步分析是与实际不符合。

    4、从这样的人才辈出,且家族显赫的情况看,应该在世上和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从38世代至55世代,除了第444850525455世代以外,皆出进士?那么留下的文物当然不少?可是,这样的实物看来没有什么拿得出来了?也就是极不合理的现象。

二、从宗谱的人员分析

     1、第一世代的董仲舒和第二十五世代董金吾,分别在宗谱记载为:董仲舒,汉相少治,春秋下帷讲授三年目不窥园梦蛟龙入怀;国,汉金吾大将军。

   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居今山西临汾翼城。晋灵公时,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秦未,董狐另一支十代裔孙董儒三子分迁长安关中五里亭及开封城东小羊村,至西汉汉高祖刘邦时为十二代董安(庆元),因董氏'族富而庶贵且显’被朝庭统一安排迁居广川董家里(今河北枣强东,今属景县,为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董仲舒就生于广川,董仲舒(前179一前104)为迁入广川第四代。其曾孙带领族人自广川长途拔徙数十年,终上董志源,把董氏后裔一路撒在陇西临洮一带,其它裔孙分徙河东(今属山西)、定陶、河间等地,三国许多董姓名人均出于此:有董宣、董承、董和、董允、董奉、董重,有董昭、董厥。   

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 董仲舒举家徒长安。故里董氏日渐徒亡。其故居董氏宗祠毁,后人于原址建董子祠。
        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后成为董氏来源支系之一。

      汉武帝时代,通常是指汉武帝执政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刘彻(前156~前87)于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到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这一时期,前后54年又一个月。

      而汉代也就是汉朝(202—公元220),共历400多年,24位帝王。

从该宗谱分析,董国,汉金吾大将军是一个官职,不可能是董氏的另一来源的董金吾,现在该宗谱的金吾大将军是官名。可是,汉代仅仅402年,却出生了25世代?平均16年一个世代,假如在某几个世代会有可能,但是25代却是16年为一个世代就不正常了?

    2、隋文帝在开元九年灭了陈国,全国实现了统一 。而二十九世,董中,开元辛酉【开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濯第为司空卫尉。则为唐开元九年。这可以从后面的后裔任官职时间可以佐证。那么,从第25世代董国,到第29世代董中,间隔4个世代,却相距近500年?这是极不合理的。

    3、四十九世:董峰,淳熙八年【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到五十四世,董凌: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由里选出身知县。相距77年,共6代,间隔5代,每一世代15年?其他不再统计。与上面分析同样,令人难以信服。

    4、按照进士或初任职时间统计:40世代至55世代的材料统计分别【()内为公元年】;为:40891,896);41939,942);42960,987,973);431034,1024);44();451037,1038);461089,1100,1100);471149,1162,1172);48();491181);501195);51();52();531244,1247,1259);541254,1256,1258);55**1263);那么从数字分析,考取进士或开始任职之间的代数间隔差,基本等于代数间隔差。可以与对比的间隔在世代数()内,无法用数字统计用*连着出现下一数字后的平均数。分别为:40*);4148);4221);437444*2);45*,);4652);476048*16);49*16);5014);51*16);52*16);53*16);5410);559.应该说,数字在1835之间的数字是比较合理的推测,而出现在60年以上间距就不大合理。

三、几个谱序主要提及的内容

    从宋淳熙甲午年(1174年)仲春上浣四日国子监祭酒蔡维卿顿首拜撰的《董氏族谱原序》:“……被命均量南(鱼+剑之右,或为南蓟)西邑氏官,既罢而还里,特详究其族之本源,适有兴化府首僧,谓予日:此处有董氏二族,一居莆之楼头,一居莆之楼后,去此七里,乃本院之檀越也。遂召其族人问之,其大理寺评事莅(或为谱文之“三点水+位” ,安南尉)公之子告予日:自吾祖盐运使铜公至少监巨材------尚书(王+比,葬钱贯山后)公世居莆之楼后;铁公子孙居于莆之楼头。而家焉。厥后出其家谱,并其篇咏数百,号昼锦堂。……噫!李唐朱梁之交,天下纷扰,而盐运使公,历仕三朝,……泽流后世。”该谱序采用传说般的依据僧人知道化州董氏来源而作序。为从迁徙湖广的四十八世董莆之后裔。四十九世董峰:淳熙八年登进士第为祁门尉迁湖广武昌司户籍湖始祖葬江夏县壶公山(可能有误,壶公山在福建莆田市)西某士三子开始迁徙。

     宋嘉定八年(公元1216年)乙亥岁夏朔日大理寺少卿陈一振顿首拜撰的《董氏族谱原序》:“……论其居则由景州而闽而楚之盛,其间仆射公侯、剌史大夫与夫郎署令长丞尉司隶。或文以登科而釋褐拜官,或武以统众而传圭袭组,炳炳乎如玉贯珠联,交辉相映。谱牒如此信乎?前后作述之有人,不可诬也。宜其世代昭穆、亲疏、本末灿然而明矣。……”该谱序指出迁徙:由景州而闽而楚之盛。

           宋嘉熙三年岁(1239)在已亥孟春吏部侍郎改授国子监司业陈埙顿首拜的《 董氏族谱原序(二)》:“……埙自吏部之暇,改授国子监司业,得与祭酒穆公周旋,亲见其家谱并其篇数百,韦号昼锦堂集(注:翁承赞仅存《昼锦堂诗集》辑本传世)。披阅卷端,而知其先德之厚与今日之盛也,公谓予曰:吾祖仲舒公自广川一脉相传迄,节度使铁公子孙居莆之楼头  盐运使铜公子孙居莆之楼后,嗣后十传至   峰公为湖广武昌府江夏司户。因而家湖盖自川而闽而楚。虽绳武有人,本源连接,而世远年湮,恐久而失绪。得先生一序为吾后之遁鉴,俾无忘所自始,无薄所从出。……遂笔之。”该谱序仅仅写:“吾祖仲舒公自广川一脉相传迄,节度使铁公子孙居莆之楼头  盐运使铜公子孙居莆之楼后,嗣后十传至   峰公为湖广武昌府江夏司户。因而家湖盖自川而闽而楚。”提及为董仲舒之后裔,从湖广武昌府江夏迁徙而来。

        最早的谱序宋淳熙甲午年(1174年)依据僧人知道化州董氏来源而作序。为从迁徙湖广的四十八世董莆之后裔。为化州董氏来源找到迁徙的路径?而其后两篇加以补充,由景州而闽而楚之盛。为董仲舒之后裔,从湖广武昌府江夏迁徙而来。加以颂扬家族显赫。如此的道出董氏迁徙,并不能够令人信服,反而增添了疑惑。

   四、翁承赞、陈埙等历史名人与化州宗谱的联系

      蔡维卿作序,以僧人知道化州董氏来源而作,僧人以翁承赞在福建与一些僧道交游,作《昼锦堂诗集》为佐证?这就是说僧人从翁承赞处了解得知?有诗为证?蔡维卿以僧人告知而作。首先翁承赞在唐末,不可能了解很多董氏来源,其二靠传说下来不会失真?以历史材料加以佐证,仅仅起到宗谱争辉作用。查阅资料:巨隅子三:长承赞、次承裕、三承颖,自古隶属莆田县直至1956年),遂举家迁焉!翁承赞(859932年),字文尧,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祖籍京兆(今西安市),祖父翁何居莆田,迁福唐(今福清县)。承赞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到唐乾宁三年(896)才登进士第,以第三名擢为探花使。累官秘书郎、右拾遗。承赞羁留京都多年,便萌归思。承赞晚年辞官归隐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同一些僧道交游,后唐长兴三年(932)去世,享年74岁。著有《谏议昼锦宏词》前后集,世久散佚。现传世的仅有《昼锦堂诗集》计48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358.htm

     陈埙1239年为族谱作序,言此举为国子监祭酒穆公所托。据史书记载,董道宋靖康1126-1127年间任国子监祭酒。陈作序期间与当吏部侍郎时间相当。但是,以此来说明什么呢?无非是说明化州先祖是为董仲舒之后裔,从湖广武昌府江夏迁徙而来不假?

     当然,蔡维卿、陈一振、陈埙三位是不是真的作序,我是无法考证的,以有关名人作序,能够证明家族显赫、人才鼎盛、有根有缘罢了。当然,一些宗谱需要仔细对照,删除一些枝节。而据董文告知:其中在福建先人,与广东许氏、高氏有所相同。这与开始宗谱部分存在不真实的情况的推测很接近。当然从化州之后的也就基本没有什么错乱了。

     我建议茂名化州董氏宗亲重修宗谱的时候,从董世宽:字世广,号居一。原籍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宋景定癸亥【 “癸亥是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乡荐任高凉石龙教谕。附籍兴贤坊都九甲郭水东岸塘表居焉。开始记载。最多可以溯源到四十八世代董浼。之前,需要到福建、湖广、江西进行考证。不足之处,望化州宗亲海涵!

             201210721:43 于广西贺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较真物理学名词:原子弹与原子无关,氢弹与氢关系不大
跟任何人相处都不紧张的三个技巧
花2万上课,鼓励负债消费,灵修正在收割年轻人的焦虑
这世界上真正关心你的人,不会超过5个。
很全的初中数学几何模型!拿走不谢
这部《历代草书书法名家草体总汇》看着就有年代感,很多书友应该都有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