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同宗谱对董申的不同记载

不同宗谱对董申的不同记载

                                              广西   贺州   董全吉(网名:荷香月暖)

 

摘要:宗谱都基本是攀附而成,没有谁的对与错!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而同时又少一些不与历史记载冲突而已;或者防止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历史上无数文人才子,从能够收集到的资料中,研究探讨自己的祖先,也从此归附于名人先祖后裔,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祭奠先祖的形式。怎么能说是把谁当做自己的父亲?唐朝以前的宗谱就没有普通百姓的宗谱,修宗谱也是明朝民间盛行的一种团结宗亲的方式;哪一个修谱不是从古代文献中寻找一点蜘蛛马迹?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协调,理所当然。宗谱不能够以自己的宗谱作为标准而去衡量他人的宗谱,或者借机反对宗谱的探讨。说得清晰一些,也只是明朝修谱对历史研究透彻一些,看起来比较接近实际。可是,也不能够断定自己的宗谱没有一点攀附?

宗谱也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够团结宗亲,把宗谱研究下去。为此,我根据江西董世策宗亲发来给你我的信息反馈,进行论证,借此举例说明,宗谱在明朝(如嘉靖年间)修谱盛行,对后裔研究宗谱值得借鉴。

一、历史文献没有记载全溪次子居中的字为清然

晋公生于723年逝于799年。次子全溪,49岁时因军资问题被皇帝赐死(811年五月十二卒湘中)。这是韩愈给予记载的历史。

   也从宗谱中看到宗谱取自韩愈的文集:明《董氏支谱宗派志》: 宗派志者志董氏一本。之所以始而万殊,之所以分者也,常稽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龙于鬷川,传至广川仲舒公,仲舒公传至陇西郡晋公。按昌黎集陇西公,命韩文公作东西水门记,方註董晋本仲舒之裔,自广川徙陇西,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传至清然。

   可是,许多迹象表明:韩愈写的,记载了董晋的四个儿子的名字,也记载了全溪四个儿子的名字,明确记载了董晋的生卒与全溪的死亡时间与阳寿,等于间接告知了全溪的生卒年。也记载次子居中为父守灵: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夫人郑氏。

然而,如何在明朝修谱参考韩愈的有关记载,都没有写董晋的孙子居中,讳清然。或字:清然。这就是明朝开始再修谱的时候,进行的攀附。这不是指攀附是个别地方的错误,而是几乎先修谱的都是如此。包括各姓氏一样。历史仅仅记载:

旧唐书《董晋传》:董晋,字混成,河中卢乡人。明经及第。至德初,肃宗自灵武幸彭原,晋上书谒见,授校书郎、翰林待制,再转卫尉丞,出为汾州司马。……五年,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六,废朝三日,赠太傅,赐布帛有差。卒后未十日,汴州大乱,杀长源、叔度等。

   新唐书《董晋传》: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出从淮南崔圆府为判官。还朝,累迁祠部郎中。……德宗立,授太府卿。不旬日,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出为华州刺史。……帝还京师,迁左金吾卫大将军,改尚书左丞。……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晋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晋为相也,五月朔,天子会朝,……子溪,字惟深,亦擢明经,三迁万年令。讨王承宗也,擢度支郎中,为东道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赀,流封州,至长沙,赐死子居中,善诗,为张籍所称

《唐宋八大家文集 韩愈》29卷二十九·碑志六:【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董溪,即晋之子也。史附《晋传》,谓讨王承宗,为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资,流封州,至长沙,赐死,《志》不详其事,止曰死湘中,讳之也。公诗有《送董溪婿陆畅》云:“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谓溪流封州,死湘中也。公尝佐董晋幕中,观其铭辞,意在言外,既微而显,诚太史氏之笔哉。)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陇西公,董晋也。生四子:全道、全全素、全铭。溪,即全溪也。)……按《唐书》“元和七年,立遂王为太子”,亦与下文相应。二月,粮料吏有忿争相告言。五月,溪、皋谟皆坐赃数千缗。敕贷死,流皋谟春州,溪封州,行至潭州,并遣中使赐死。《权德舆传》亦云:“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资,流岭南。宪宗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许归葬。(元和七年七月,立遂王宥为太子,大赦天下。)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夫人郑氏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大臣高其行,白为太子舍人。将葬,(将葬下,方有中字。云:“以上文考之,无者为是。然《世系表》,全素,太子中书舍人。《通典》:中舍,一云中书舍人。又安知全素不自舍人迁中舍邪?”今按:中字有,则前后皆当有,无则皆当无,不应前无而后有也。审如方说,此《志》亦必是未迁时作,况它本自有无中字者。今姑从之。不必曲为之说也。)舍人与其季弟,问铭于太史氏韩愈。(元和八年正月,公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愈则为之铭”。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元和六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年四十九。(州下方本无年月日,但于湘中下云:年若干,今以晁本定。按《唐书》“元和七年,立遂王为太子”,亦与下文相应。二月,粮料吏有忿争相告言。五月,溪、皋谟皆坐赃数千缗。敕贷死,流皋谟春州,溪封州,行至潭州,并遣中使赐死。《权德舆传》亦云:“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资,流岭南。宪宗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许归葬。(元和七年七月,立遂王宥为太子,大赦天下。)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夫人郑氏。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大臣高其行,白为太子舍人。将葬,(将葬下,方有中字。云:“以上文考之,无者为是。然《世系表》,全素,太子中书舍人。《通典》:中舍,一云中书舍人。又安知全素不自舍人迁中舍邪?”今按:中字有,则前后皆当有,无则皆当无,不应前无而后有也。审如方说,此《志》亦必是未迁时作,况它本自有无中字者。今姑从之。不必曲为之说也。)舍人与其季弟,问铭于太史氏韩愈。(元和八年正月,公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愈则为之铭

   新唐书。卷七十五。表第十五,宰相世系五(董氏)》记载了董晋前三代后两代(当时仅仅记载到全溪的四个儿子)世系图;《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中的《赠太傅董公行状》: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岁里人。……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着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

二、全溪次子居中的字为清然出自明朝的宗谱

 

 
 

而从流坑后裔的各地宗谱在明朝重修的宗谱可见:安徽泾县《中村董氏宗谱》:“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传至清然,清然公生万一,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 坟墓皆在黄山寺,万一割田地山基创寺以守之。尚一,生全、含二子;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一子。含隐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合徙庐陵,今为安乐流坑派”。

而明朝董燧的《董氏支谱宗派志》:按昌黎集陇西公,命韩文公作东西水门记,方註董晋本仲舒之裔,自广川徙陇西,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传至清然。清然讳居中,生万一.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墓皆在黄山寺,万一割田地山基创寺以守之;尚一生全、含二子。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一子。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 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这样,就把居中变成了清然,那到底清然是董晋的几代裔孙,原来无法考究?而这宗谱,就直接加了这句,为成为董晋的孙子成为首创!因为,从讳或字中,这样就加入进来了。

这就是一些宗谱把清然作为董晋的后裔,但是没有列出说明是董晋的孙子,为后裔进一步研究查询留下了空间;一些宗谱就把清然加入到全溪次子居中,字清然或讳清然,从此,成为流传的结论。

为此,我专门与三门峡的董振民交流探讨,得知,振民宗亲的《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中的清然出自宗谱记载,而非墓碑与文献记载;墓碑已经不在,没有看到墓碑中有董晋后裔的详细刻于墓碑上。

三、把董申列为董全或董含的儿子是明朝修谱所造成

 

 
 
 
 
 
 

我在《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既然,董申的儿子为将军,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死亡时间比唐德宗贞元年号(785803年)晚104年以上,也就是说董申的儿子会有100岁左右?这是很少的概率的了。也就否定了董申不是董晋的弟弟。列为董晋的弟弟是后来的修谱的原因:从上面我们论证,董申考取进士是在“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与董全桢将军死亡时间相距80年,我们假设董申在“太和元年”为25.也作为董申的大儿子出生的时间,也假董申的三子董全桢生于857,那么,董全桢享年50岁。那不是董申比董晋最少去世要多58年?董晋76岁,那么董申会有114岁以上?这就进一步否定董晋的弟弟是董申

而依据:依据海口董申支系宗谱,十一世祖董叔度,元佑丙寅年(公元1086) 迁居龙溪杜村;十一世祖董子祥,北宋元佑庚午年(1090) 迁居游汀;十一世祖董邦祥,绍圣甲申年(1104年)迁江州;十五世祖董成祖,淳熙己已年(1189年)迁星源居婺源;十七世祖董盛父淳熙(1174-1189年)淳佑年迁太平府。

按照安徽泾县中村等地的宗谱,又把海口董申列入董全、董含、董合的下一代。中村把董申列为董含的二儿子,《泾县与海口合谱记》又不同,把董申列为董全的二儿子?两地宗谱都是即仲二乂公申海口井头之祖?

董合,而流坑村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而从董申十一世迁移时间逆推与董合的迁移流坑相比较,也就否决该宗谱把董申的世系排列。两宗谱在清然记载的变化,又把董申也拉入进来,足以证明该时期的宗谱的大规模考证与更改。而把清然作为居中是否失真?可见,从这时间方面足以推翻董申不应该列为董含或董全的儿子?这也证明,明朝的宗谱,依据古代文献做了大量的矫正?能够以此证明,把董清然这个时候列入作为董晋的孙子,是不是值得推敲?董申可能是董晋的后裔?但不是董含或董全的儿子。故此,个别宗亲从我的探讨文章中,采用了韩愈的记载,然后一步步推断:

晋公的5世孙尚三(讳伸)约生于855年。晋公生于723年晋公弟董申约生于733年前后。晋公二子全溪生于762年,溪公二子从中(字居中、号清然)生于790年,逝于837年,其长子万一约生于820年,尚三是万一的第三子,由二夫人李氏所生,仲五是尚三独子,由杨氏所生,约生于890年,930年前后始迁流坑,因八世孙德元(1096——1163)追赠司徒!

      董晋有三弟兄四个儿子,可能是两个夫人所生。其弟董申(约生于733年)字洛成居江西德兴海口。三弟无记录。晋公生于723年逝于799年。其长子全道,无后记录。次子全溪生于762年,49岁时因军资问题被皇帝赐死(811年五月十二卒湘中),其次子从中(字居中,号清然)为父母守灵一年后下葬河南偃师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今大口乡董村)。清然公生于790年,逝于837年,生子万一(讳连)约生于820年前后,万一生子三,其三子尚三(讳伸)约生于855年前后,尚三子仲五(字合)约生于890年前后,其八世孙德元(10961163年)追赠司徒。”

     这个推测从韩愈写的有关记载,可以知道董晋与全溪的生卒。可是,其他的时间与世系连接,还只是推测阶段,无法证实确定。

而从有关的资料足以反驳了董申不是董晋的弟弟,抑或是董晋的几代裔孙?而同样从董申的后裔迁徙中,驳斥了董申在一些宗谱的记载是董全或董含的儿子的合理性。

从董申的儿子为将军,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而“董文广的努力很快就结了了果实。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全都中举;次年董沈阳市进士及第,成为流坑董氏登进士第一人。仁宗明道二年(1033),文晃长子董淇及淇子师德,次子董洙之子师道,与董淳子俦、董渊子仪、董湘子,文亨之子董汀,叔侄兄弟七人同获乡荐;次年景 甲戌,洙、汀、仪、师德、师道五子联科,同中进士,时号五桂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在仁宗庆历元年(1041)和八年(1048)乃有六子联科七子联科的盛事,登进士第者亦代不乏人。其中仁宗皇元年(1049)董淳之子 、仍 ,董渊之子偕,以及董唐臣四子同科,足与五桂例相媲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全都中举。假如淳、湘、滋、渊在20岁之间,则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994年。这些记载又可以为我们仔细研究宗谱找到了一些确切的数字。进行逆向推导,在此,我已经进行了一些多方探讨,不在此一一举例。

     有不完善之处,万望各位宗亲补正!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董晋传》

2、 《 新唐书》

3、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

4、 《赠太傅董公行状》

5、 《唐宋八大家文集 。韩愈》

6、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

7、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

 

201362711:35荷香月暖QQ3531599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氏由来及迁徙
【朱氏家谱源流】从黄帝到青田海溪朱氏世系
汝南周氏家族 谱,侁公祖下世系表
父亲节,致敬我的26代祖宗!
龟山曹氏先祖事略【4】:6世恩公·7世仪公
黄氏宗谱,总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