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创新高职德育模式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创新高职德育模式

  贺志明[1]  刘建时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  湖南长沙 410131)

 

【摘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有利于提高高职理论水平,培养高职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高职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职德育;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贺志明1963—),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治课教研主任、教授,湖南省高职德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高职德育。

 

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对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的概括:一是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二是惰性,缺乏活力,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三是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景中迁移运用。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建构主义所阐述的知识的弊端也是非常突出的。在传统的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而缺乏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而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有利于提高高职理论水平,培养高职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高职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一、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德育课探索

(一)通过设计多元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服务,实现表现在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多元的起点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加德纳列举了7个起点:叙述起点、数量起点、逻辑起点、存在/根基起点、美学起点、亲身实践起点、人际起点。通过不同的起点,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对辩证法中“质变和量变”的教学为例说明说明各个起点在课堂上的应用。

1、以故事入手。故事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吸引力,因此,吸引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生动而富于戏剧性描述,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好用的起点。语言是最主要的叙述方式,当然,叙述也可以借助其它的符号形式,如电影、图片等,这里实际上融合了多种智能。

在讲述枯燥的理论之前,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当这个问题讲述完之后,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了,围绕着这个故事学生脑海里的原认知都浮出水面,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了解这个故事的同学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个故事跟我们的高职德育课有关系吗?老师要干什么?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同学更加充满了好奇:有趣,这里面包含着什么呢?当接受者的思维火花四溅,正掀起思想的巨澜时,老师的教学才可能取得成效。

有些学生喜欢处理数与数的关系,因此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的数的起点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从逻辑入手对这段内容进行推理。

许多学生更持久的兴趣是探究关于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死亡的必然,爱与恨的激情,异想天开等。我们所受的一切教育,到头来都该经得起生命的考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情感生活有它特定的发展谱系,这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存在根基的起点。

运用有形的材料进行教学特别能够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因为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也可以要求学生去从种植或饲养某种动物或植物入手来感受这一过程。有时候找到一个好的范例,可以将以上多种起点融合,调动起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这里要注意,加德纳所说的起点,是指知识的、兴趣的起点,而不是狭义的课题的引入。

(二)恰当地借助比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一旦兴趣被激发起来,就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题内容,这种深层的穿透首先依赖于恰当的比喻。加德纳列举了比喻的两种方式:类比与隐喻。其实质在于通过引用经验领域中更熟悉、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陌生的内容。

在当前学校教育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强调类比与隐喻的重要性具有三点现实意义:

第一、比喻能帮助我们发展意会能力。许多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比喻培养的就是人的意会能力,即与所认识的对象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

第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微妙的事物。好的比喻恰好能够蕴涵丰富的意义。比喻中包含的意义有时远远超越逻辑语言的描述与理性的推导。钱钟书曾提出著名的“比喻的两柄多边说”。月之阴晴圆缺常常用来比喻生活中矛盾的两面。

第三、好的类比与隐喻富含创造性。创造意味着超越可能而寻求不可能。在这一点上,隐喻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它往往是在遥远联想、超越语义跨度、接纳不可能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隐喻比逻辑更有效。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而逻辑是界定性,它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旨在结束和排除。正是由于隐喻的生产性与开放性,它接通了与创造性的联系。

(三)创造多元表征,达到知识的整合

有分就有合。经过上面两步,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发散思维与创造性得到了锻炼,但在发散之后,重要的知识点和核心概念需要强调与整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三方面的应用是:将核心概念以多元方式表征,使重要的概念能够整合与迁移。比如,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可以表征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生等诸多领域里不同的特征表现,将这些特征集中,并以渐进分化、综合贯通的枝叶代表各知识点的纵横层次与联系。加德纳认为聪明的学习者能够创造一系列的表征,而最好的表征是多元的。

尽管我们不能把加德纳的课堂分析框架看成是标准的课堂分析模式,但是,他的这一框架—注重分化与整合思维的结合、注重直觉思维的开发,对我们进行以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教学法是一种从教师指导型学习任务转向学习者指导型学习任务的策略使用迁移技巧。在这一教学法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与铺垫,通过巧妙地方法逐步将策略使用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最终让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作出自己的决定。简单的说,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一方法是在尊重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的,而原认知策略就是一种帮助学生对他们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思维活动进行思考的教学策略。其顺序如下:教师作策略示范一教师组织学生练习一学生使用策略~学生独立选择策略使用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学习者一旦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根据“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将其分成这样几个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确立教学目标一教师搭建理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完成意义构建~学生自主探索在每一阶段还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法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多元起点,引发学习探索活动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实际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在此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多元性;二是最近区。由于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徽而就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和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从多角度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并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或有目的地设置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辨证地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运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考虑问题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问题创设的手段必须考虑到多元性,同时问题要靠近学生原有的知识,注意问题的难易,不要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感受到学科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另外,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要反映关键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围绕当前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被激活的智力状况,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与政策,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这就如同建筑中,老师先给学生搭好支架,为他们以后的探索创造条件。结合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研究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此时教师提供的不能太多,也不必太细,以免限制和妨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开启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进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阶段。探索过程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最终明确。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地由台前走到幕后,要将学生推到前台,要逐渐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成分,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直到教师让位于学生,拆除支架,完成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监控学习和探索的任务。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也就是平时所讲的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与同伴分享自己探索的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借鉴他人探索的成果,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尊重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肯定和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它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从搭建支架到最后拆除支架的过程。这一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面对该模式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优缺点:其一,在该模式下,老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不可能完整地讲授知识体系,而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前提下,多角度的去理解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就可能是零乱的、多层面的。这种模式较适合有关开放性的社会问题在课堂教学形式下的研讨。其二是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是否都能适应,这是该教学模式要着重解决的。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能否在知识的建构上取得更好的效果,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

[3]罗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4]赵兰,贺志明.多元智能理论高等职业教育[J].学理论,2009(32)

[5] 贺志明罗旭.新时期高职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04(4)

[6]刘东南.巧用多元智能理论引领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管理观察,2009.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探索编号:XJK08CDY008)”;

 

 

通讯地址410131  长沙市 远大二路 1069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

贺志明        


[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探索编号:XJK08CDY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论文: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初探 论文网
生活德育的实施误区及其超越
【教学交流】技工学校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