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管理微博,尽管方式各异,但可以归纳为三位一体:政府积极参与,试图更好地利用微博,促使其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沟通工具。同时,利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引导微博媒体快捷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场

  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政治家们要学会“疏”而不是“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社交网络虽有风险,但并非洪水猛兽,善于疏导,化解矛盾,既能赢得信任,又能更好地树立国家政治形象。前提是,政治家们首先要真诚,面对公众提出的各种社会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提出看法;其次要学会玩转社交网络。不懂社交网络媒体的特性,只有大道理,万万行不通。

  国外管理微博,尽管方式各异,但可以归纳为三位一体:政府积极参与,试图更好地利用微博,促使其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沟通工具。同时,利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引导微博媒体快捷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场。

  英国政府要求内阁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时发布一次微博

  在西方国家,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政府不得干预媒体,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新型传播手段被称为新媒体。因此这些国家对微博的管理,更倾向于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形成主力的引导,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使其成为内政外交“扬声器”。“微博参选拉票”、“微博外交”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使用微博的首脑人数多达60多位,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英首相卡梅伦、德总理默克尔和法总统萨科齐等,各国领导人利用微博树立国际形象,与选民互动也逐渐成为政界新时尚。微博等“第四媒体”如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成为国际政要们包装自己、宣扬党派理念、国家外交政策和方针的扬声器。另外,除了政府领导人使用微博外,英美等国家的众多政务部门都开设了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递部门政策信息,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英国政府早在09年就出版了20页的“Twitter使用指南”,详细地指导政务大臣如何更好地使用Twitter ,并且要求内阁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时发布一次微博。政务职能部门开设微博主动发布信息,公众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部门动态和政策动向,并可以留言和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由政府主导传递信息的舆论场,把握着主动权。

  美国、印度等制定相关法律,杜绝微博造谣、诽谤等信息

  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如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所说,“要享受它的自由,也要接纳它的弊端”。伴随着信息的自由流通,社交网络也成为造谣、诽谤、网络欺凌和欺诈的产源地。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措施来减少和遏制这些负面效应:美国司法部要求国会修改相关的计算机欺诈法案,以起诉那些在网络上提供虚假身份等信息来伤害他人的人;印度修订《信息技术法》: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部有权查封网站和删除内容,网站运营商须告知用户不得在网站发表有关煽动民族仇恨、威胁印度团结与公共秩序的内容,对在网上散布虚假、欺诈信息的个人处以罚金或最高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印度的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从立法层面进一步规范网站。

  网络法律的出现,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暴露以后,从法制的角度来规范网络行为的措施,目的在于保障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制裁造谣、诽谤等恶性行为,实现网络信息传播的清晰、真实、可靠。

  韩国是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

  网络虚拟空间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这致使另一个特殊群体出现:网络水军。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制造危险言论和谣言,使许多真正的网民被其蒙蔽欺骗,从而引起不健康的讨论场。从本质上看,网络水军是对网络自由的绑架,是对网民表达自我意见的绑架。为此,为了治理网络水军和网络犯罪,许多国家正在尝试推出微博实名制。在美国,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和互联网巨头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社交服务,都是实名制的严格执行者。“谷歌+”推出了一系列实名认证制,首先对使用明星、公众人物名字的用户及好友数量大的用户进行了身份认证,随后对使用单节或包含符号数字的用户名、所谓“看起来就不像真名”的用户进行了清除。Facebook一直采取“一经发现、立刻关闭账户”的做法查处使用化名的用户。

  在全球范围内,韩国是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2006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法律。目前,韩国日均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的100多个主要网站都要实行实名制,网民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后,才能在这些网站留言、发布照片和视频。但实名制在实践中也有其弊端,容易造成个人用户信息的泄露。

  政府对于微博的管理,应该像微博的特点一样,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任何管理措施,如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实行实名制,应本着防止负面影响扩散的目的,而不应成为监控和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变形手段。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去接纳、学习并好好利用社交网络,使其发挥“扬声器”作用,成为政府与公民有效、有利的沟通工具。

  培育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促使他们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

  尽管导致公众现实与网络上行为表现不一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且各国情况不一,这其中既有体制、社会以及由此引起的参与渠道不畅的原因,也有网民自身的原因,但当前对于任何国家来讲,引导网络都是关系一个国家命运的问题,不可小视。

  网络传播具有低门槛、速度快、受约束少等特点,但公众在微博上的过分热情正反映了现实世界中政治参与途径狭窄、限制较多等不足。2005年、2006年,俄罗斯为防范“颜色革命”,一度敦促政府制定政策恢复政治思想教育,普京则亲自接见“并肩前进”等青年政治组织代表,并与他们座谈,或由专人定期与这些组织的领导人会面,指导他们的行动。这为其他国家为公众营造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借鉴。

  “话语场”相当于传统说法的议程设置,每一个突发的热点事件都会形成一个“话语场”。在社交网络中,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场”供网民参与讨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序杂乱是社交网络话语场的最大特点。如果一直聒噪地无休止地争论,就会变得如苍蝇一般“嘤嘤嗡嗡”,让人讨厌,也达不到很好的政治参与。因此这就需要引导无序杂乱的“话语场”摆脱“嘤嘤嗡嗡”的无病呻吟,走向“百家争鸣”具有公共精神的有效参与。

  在网民构成中,绝大多数是青年人。青年人是社会的未来,未来社会靠他们来打造。一个社会,没有青年一代的认同和支持,就不会有活力。美国有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相比1972年,18到24岁的美国青年在2000年大选时投票率下降了16个百分点;英国政府授权出版的《英国生活常识手册》中写着:“在英国,通常很少有适龄的年轻人会在大选当天积极参与投票,最近几年,年轻选民的投票率只有20%。”但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表达政治诉求却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广泛使用。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成了他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不同社会、不同制度的国家都会有各种矛盾,有一点颇为相似的是,青年人追求自由,乐于表达自我,敢于发出自我的声音。在当下的中国,在微博等网络社交空间中,可以看到很多对社会热点和政治事件的讨论。因为在这些言论中,他们看到了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单一的主流声音。他们更崇尚自由、多元化,而不愿局限在一种思维之下。社交网络给青年们提供了这种表达的自由,即使在现实中远离权力和利益的表达中心,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用意见表达来改变社会现实是青年人的义务,因此对于社交网络的言论应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能一味地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言论,而应该深入言论其中进行有效的引导。面对网络时代的青年,应引导青年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要培育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促使他们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地球人平均有 5.5 个社交媒体账户
2015年社交媒体参与度调查
国外分析SNS增速 中国市场位居第三
卫星新闻:乌干达计划对用社交网络用户收税,说是要反假新闻
【社会】应对网络暴力 韩国实名制培养网民自律
Cyber周报丨20170715-201707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