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虑型父母对孩子影响究竟有多大?看完你就懂了

  中国家长的焦虑症似乎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非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某相关教育机构近日对7000多名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95%的被调查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从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孩子的性格兴趣特长到孩子的身高体重视力,无一不是家长焦虑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专家看来,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更为可怕。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不焦虑的人是相似的,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完美型、压力型、攀比型……家长焦虑类型各有不同,找到原因,也许是化解心中焦虑的第一步。

  攀比型焦虑

有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

  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不仅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在读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就由于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上心。在秀秀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一会儿说楼上的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会儿又说楼下的孩子申请了美国的名校,还要求秀秀也要像他们学习,申请奖学金到国外上大学。

  许多当下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体验过这样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煎熬与无奈,可成为父母后,却仍不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如,在孩子入托入学以前喜欢与别人比孩子的穿戴、玩具、用具、身体发育、智力培养等;孩子入托入学后喜欢与别人比孩子幼儿园、学校的名气,孩子的入学年龄,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获得的名利,外界对孩子的赞美等方面。

  相关专家分析,由于这其中夹带了不少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身心疲惫的情况。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

  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晓芳看来,家长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孩子,不要被资讯和环境绑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根据孩子的兴趣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学习,学习什么,不要以家长的经验、想法和期待要求孩子。

  茫然型焦虑

总是在跟风 却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

  王妈妈是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上心的妈妈,打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根据从孩子学校同学、身边同事搜集的各类关于兴趣班、辅导班的信息,按照大家的报班热点列出了详单,然后为孩子选择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和课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妈妈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陪读上。每一个辅导班,她都交了两份钱,为了清楚了解辅导班的学习状况,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陪读生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发现陪读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时,社会上流行给孩子找大学生家教,于是王妈妈千辛万苦,精挑细选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家教。

  辛辛苦苦到了初三,孩子的中考成绩却极不理想。王妈妈一脸迷惑与茫然:“我都是按照大家伙儿说的做的,而且还是认认真真做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乏像王妈妈一样茫然而辛苦的家长。家长的茫然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了解、不熟悉,有焦虑感和困惑。二是对为人父母的角色及其所要面对的新课题不清楚、无准备,有混沌感和迷茫。

  在北京鸿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王力青看来,要解决教养孩子的茫然问题,家长不妨适当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所经历的历程和体验的感受与成人世界有怎样的区别,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盲目性和迷惑。同时,家长不妨好好体察一下,究竟以怎样的方向去引导孩子,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共度人生美妙时光,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到自己。通过这些有准备的学习和体察,面对孩子将会从容许多。

  压力型焦虑

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5岁的然然是一名准小学生,明年就该上一年级了。虽然幼儿园并没有要求学习内容,但妈妈孟女士已经“未雨绸缪”,每天都给儿子布置识字、背诗、读英文等作业,还每天抽查。然然偶尔贪玩,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就会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顿痛批。看着儿子掉眼泪,孟女士自责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平常好脾气的自己面对儿子将要开始上小学的事实怎么这么不淡定?

  与孟女士不同,怀女士的女儿小蒙明年就要中考,在课业上称得上是勤勉努力,兴趣爱好也样样拿得出手,但怀女士心里始终“有根刺”,因为女儿的成绩一直“中不溜儿”。小蒙有些偏科,对待自己喜好擅长的科目极为拿手,对自己的未来却有着清晰的想法和规划:“想通过贯通培养直接读高职。”怀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心觉得高职等于“没前途”,怀女士动用各种方法试图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还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小蒙补习弱势科目,严重的时候,怀女士甚至急到失眠。面对母亲的焦虑,小蒙显得很是无奈。

  其实,像孟女士、怀女士这样陷入焦虑情绪的家长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面临孩子的升学、课业、就业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压力。重压之下,何不焦虑?

  但其实,很多“压力”都是家长自己施加的,完全不必要。以小蒙的情况为例,小蒙这种年纪不大却有清晰规划的孩子其实很难得,学生的升学路径已经不再仅仅只有“考大学”一条,家长也理应“眼观六路”,与时俱进才是。

  完美型焦虑

要求完美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

  东东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刚上三年级,已经拥有多项证书。不仅学习在班里数一数二,绘画和钢琴每年都考级,并得过各种奖项。在运动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证。更令许多家长羡慕的是,东东十分自律,对学习和作业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写不好,会再来一遍,完全不用家长过度督促。但妈妈蔡女士对这些并不满意,她认为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数学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英语方面还需要提高口语和阅读……

  升入三年级不如低年级时容易得满分,蔡女士依然期待孩子能有更多的满分。但孩子的成绩却时好时坏,有时八十多分,这令蔡女士十分着急。东东的爸爸14岁就考上大学,属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东东能比自己更聪明,未来发展超过自己。“东东比班里的同学差多了。”这是东东爸妈的口头禅,他们口中的这个同学一定是在某方面最好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导师朱芳宜接触过很多类似家庭。像东东父母这种,永远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期待孩子有所提高的父母十分常见。

  “事实上,更应在乎的是这个孩子因何而优秀?是内在的动力还是父母的压力。10岁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为核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更容易顺应父母的期望,而非自身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过高的期望和所伴随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朱芳宜建议家长帮孩子把关注点从成绩上转移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微小的进步,用更多正面语言、积极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不仅仅热爱学习,也会热爱生活,因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有尊严、有意义、有目标地活着。

  远虑型焦虑

未来即来 总做不好准备怎么办?

  前段时间,家长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拨关于“未来”的文章刷屏了,《未来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未来30年,你的孩子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未来孩子必须掌握的**个能力》《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这些文章让李女士感到“空前的焦虑”。

  有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把这些文章转到班级微信群里,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还会一个个冒泡儿,出来讨论。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打开手机,隔几天周围人就会疯传一篇这样的文章,真有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危机感扑面而来。”看到这样的文章,家长不免要给自己的孩子“照照镜子”,李女士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李女士就更慌了,“特别担心孩子现在落下了什么,未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同时,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怕跟不上形势。”

  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前阵子,家长王女士带孩子参加了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虽然平时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自己也积攒了不少好的育儿经验,但这次高科技之旅还是让王女士有不少思考。“其中一个想法就是对于未来的担忧,未来世界真的不是学习好就可以了,孩子的许多技能和能力都是极度欠缺的。”王女士深深地感觉到,除了学业的学习,孩子更应该在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有兴趣、有研究。但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与这些技能习得、素养养成方面取得平衡,这让王女士感到头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无论何时都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家长们感到手足无措或焦虑担忧这都无可厚非。正如王女士思考的一样,家长需要将关注点从孩子的学习方面移开一点,不只是盯着学习,而更关注孩子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如此,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将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在相互教育、相互学习中拥抱变化。

  马上就访

  家长要跳出 “被影响的洪流”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心理学博士):焦虑只有在超出功能范畴之外,才成为问题,称为“焦虑症”。人类的焦虑是从荒野、原始中而来,是从应对丛林法则而来。当丛林变成密集的人人关系时,焦虑的发生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不可琢磨、没有规律可循。持续的焦虑会燃尽人体的心智和机能,使得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趋向耗竭。

  青壮年父母的此类焦虑以肿瘤细胞的模式进行分裂、分化、生长,迅速地吞噬自己的生命。焦虑的扩散,不仅限于自身,更要紧的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传递。而传递的途径简单有效,只需施者有外显的行为和情绪即可完成。

  子女是焦虑传递的主要对象,且是易感人群。父母传递焦虑的方式形形色色——病理性追求完美并对子女施加类似的要求、自发为生活施加压力并促使子女内化、以冰冷的数据模型为自己及子女选定绝望的评价体系……焦虑如此毫无屏障地传递给子女,无外乎是希望子女提高更多的未来的生存和应对能力。这是一种断代的进化危机感,是一种末世的绝望的否认机制之下的无谓的挣扎。

  青壮年父母需要跳出被影响的洪流,站在岸上看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清醒地明确自己要去的方向;需要关机、重启自己的焦虑体系;需要真正做到为自己进行自由的选择、进入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和世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而不是被动地做世界的一个只会适应的客体;走出原先封闭、隔离的片段现实世界,让自己看到全部的世界,重新链接和世界的链接。

  抓住了核心素养 家长大可淡定些

  陈钱林(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家长之所以焦虑,表面看是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孩子成长环境的担忧,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误解。

  什么是教育?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从幼儿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良好习惯。培育人格、培养习惯,需要进培训班吗?与是否获奖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并非说进培训班、比赛获奖不好,但绝不能说孩子的成长,非要进大量培训班不可,非要比赛获奖不可。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妨淡定些。

  首先,学习些教育类基本方法。教育是艺术,需要个性化;但教育也是科学,有其规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如果家教方法不对头,肯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其次,把“人”摆在“才”前面。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名人,细究其家庭,都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品德、习惯,是“人”的教育;进培训班学技能、比赛获奖,是“才”的教育。人与才,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孩子做人教育抓好了,成“大才”固然锦上添花,做一位幸福的普通劳动者,也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

  最后,抓最核心的素养。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能产生推力,如果孩子有追求,喜欢自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品质就会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天资、兴趣都不一样,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只要抓好最核心的素养,就可以不变应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对孩子说“快点”
开学在即父母得“家访焦虑症”再忙别缺席
北京7岁中产女孩日程表曝光: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彭华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别让你的焦虑害了孩子!
孩子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