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二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二

西汉六博棋子
长3.4、宽2、厚1.3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与水晶各六枚,同为长方形。玉质的六枚皆碧玉,深绿色,有黄白色斑,致密坚硬。选料相同,大小一致,打磨平滑。



西汉 铜承盘高足玉杯
通高17、铜承盘高5、径23.6厘米
杯身高7.8、口径4.2、底径2、壁厚2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整器由铜承盘,玉托架和高足玉杯三部分组成,高足玉杯由杯身和座足两节组成,接合面两边各钻出小孔,塞入竹钉,把身与座贯连,杯为青玉,湖绿色,莹润有光泽,呈长圆筒形。杯身下部有一玉质杯托,为花瓣花萼形,中为有突棱的圆孔,高足杯即套入孔中。杯托由一个三条金头银身的龙形托架举起,平置在铜承盘上。



西汉 铜框镶玉盖杯
通高16、杯高14、口径7.2、璧厚0.2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直口,短把,圈足。带盖。杯体为上侈下敛的圆筒形铜框,分为八格,每格上下缘有浅曹镶嵌玉片。构成一个圆口八棱筒形的喇叭足座杯,铜座上镶嵌五枚花瓣形玉片。盖框亦为铜质,中嵌圆形玉块,碾琢成三层,逐级收缩如螺纹,有两块镶嵌杯身的玉片缺失。






西汉 “帝印”玉印
高1.8、边长2.3、印台高0.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白玉,乳白色闪青,有光泽。螭虎纽,正方形。印面阴刻“帝印”二字,缪篆,有边栏和纵格。印文的槽沟尚残留有朱红色印泥。印台四周减地刻勾连雷纹,纽上的螭虎匍匐于云海之间,腹下有穿,可系带。



西汉 龙虎形玉带钩
长11.8、宽6.2、厚0.6、环径2.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青白色,有褐是。致密润泽,钩体扁形,龙虎并体,颈以下有一条窄缝相分,钩部浮雕虎头形,尾周作龙首,龙仰身昂首,张口咬一环。虎亦伸爪攫环。龙虎躯体及圆环都以勾连云纹为饰,周缘有突棱。背面平素。中有扁圆形纽。




汉 玉舞人

高3.5、宽3.5、厚1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黄白色,闪透青绿,部分受沁,圆雕舞女,头右侧綰一螺髻,身着右衽长袖衣裙,袖口和下摆刻出卷云纹花边。舞女扭腰并膝,呈跪姿,轻舒广袖,一手上扬,一手下甩,作长袖舞状,舞女神情专注,口微张似在唱歌,从其发髻看来,可能是越女踏舞的形象,出土时表粘有丝绢,中有一孔纵贯。



西汉 人形玉饰
左:高1.9、宽0.7厘米
中:高2、宽1厘米
右:高1.9、宽0.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3件。为组玉佩的饰件,据观察为男性,皆以柱状青玉雕制,造型大体相近,平顶,拱手,跪坐,上下有纵孔贯穿,左件面型椭圆,正面阴刻五官,领襟,侧面及背面以阳线显示,中件正面圆鼓,阴刻眼,鼻,嘴,双耳外竖。衣袖,裙裾及背面发冠和双足均用阴线显示,右件阴刻五官,脑后有简单阴线刻出垂髻和衣纹

西汉 橄榄形玉珠
长3.2、宽1.6、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西村凤凰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黄褐色沁,橄榄圆形,两头对称,中间为突起宽带,上面浮雕涡纹,两侧细线阴刻小方格及圆涡纹,有一圆孔贯穿。


西汉 金钩玉龙
长11.5、宽1.6,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黄白色,受沁严重,仅部分尚显出光泽,整器由一玉龙与一虎头金带钩套合而成,龙扁体如“S”形。两面饰突起涡纹,龙尾原已折断,断口两边各钻三个小孔,可用线联缀,金带钩铸成,钩首,尾均为虎头,钩腹连一圆钮,皆光素,出土时,玉龙尾部的下半截是套入金钩的銎口中的,其断口的两边都已摩擦平滑,显然是玉龙折断之后,专门设计制作虎头金钩与之配套。


西汉 双联玉璧
长12.4、通高7.6、璧径6.2、孔径2、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黄白色青玉,有白斑,背面受沁有剥蚀,两圆璧外切并连,相连处有上下方均有透雕附饰。两璧大小相同。饰涡纹,下方的附饰为两只透雕凤鸟,展翅相对;上方为卷云纹,造型别致,为汉玉少见。



汉 玉璧
直径8.8、孔径4.3、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有白斑,细润透亮,孔内透雕一游龙,昂首挺胸,作奔腾状,游龙健壮有力,造型优美,璧面饰浮凸涡纹,内外缘有斜向突棱。


西汉 玉衣头套
高33、长21、宽20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人头形,除正面有鼻子突起外,四面比较平齐,顶部漫圆,脸下有颈套。共用玉片265片,头套又分为头罩和面罩两部分:面罩正面略鼓,当中有鼻子突起,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玉片连缀合拢而成,头套形如盔,圆顶以长方形,梯形玉片作圆环状分三行用丝缕连缀,顶部以一璧收口,头罩的枕部和两侧,即为罩体,呈由后向前围拢的圆弧体,其正面空缺为了与面罩相接。


西汉 丝缕玉衣
长173、肩宽4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衣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汉代 神兽纹玉樽
口径10.5,通高10.5,足高2厘米
湖南省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现藏于安乡县文物管理所
玉质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带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两侧铺首衔环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龙,熊及乘云仙人,平底下置三熊足,为汉代遗留之物。



东汉 玉璧
直径19.2,孔径2.75,边厚0.6-0.7厘米
湖南省长沙市桐荫里1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青色,两面雕刻蒲纹,近内,外边缘各0.7厘米处阴刻浅弦纹一周,内外弦纹之间先刻30条交错阴线组成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再减地半浮雕六角形蒲纹,六角形不规整,内,外边缘打磨光滑,因打磨不规整,磨去圈内部分蒲纹。


东汉 玛瑙剑珌
长3.6,宽2.8,厚2.7厘米
湖南省永州市东门外文庙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呈白色和红色。器作菱形,上部浮雕一蟠曲的螭纹,其巧妙地利用原料上的局部红色,使螭的头,足,尾呈现红色,胸部呈淡红色,与剑鞘相接的一端,中部有两个小圆孔。


西汉 玛瑙印
左:高1.6,边长2.3厘米
右:高1.3,边长1.85厘米
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沙博物馆
2件。白色。印面呈正方形。二台式覆斗形纽,纽两侧斜直对穿纽孔,孔外粗内细,印面阴刻鸟虫篆文“曹□”两字。

西汉 玉贝
每件长1.6,宽1.1,厚0.3厘米
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沙博物馆
12枚,白色。一枚有黑色沁,器形呈贝状,正面正中透雕一竖线锯齿状纹,上下各穿一孔,背面磨光。


西汉 龙纹玉牌饰
长8.8,宽4.3,厚0.3厘米
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沙博物馆
白色,局部有黑色沁,长方形,外周有宽0.3厘米的外框,框内单面透雕龙纹,龙昂首张嘴,鬃鬓卷曲,四足三爪,一足前伸,一足后蹬,余两足按地,作行立腾飞状,龙身及周围雕刻云气纹,一端从背面钻一圆而有缺的穿孔,背面无纹,打磨光滑,一侧上下角磨薄。



西汉 玉印
长1.3,高1.8厘米
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凤凰山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白色,无光泽,鼻纽,印面有一“遂”字阳文。


东汉 玉附
长2.3、直径1.3厘米
江西省修水县查津坪上大队267地质队工地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黑色。圆柱状,微束腰,中有一通天穿。其中一端孔沿有一锅形凹面,稍残损。


东汉 滑石佩
长5.2、宽5厘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獭仔岭5号墓出土,现藏于宜春市博物馆
滑石质。形近正方,每边中间部位均有一锯齿形缺口。正面四角各饰以双线圈点纹一个,并用细线贯连,中部有一小穿孔。背面光素无纹。


西汉 象牙环
直径7.5、厚0.7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永和大队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受沁呈灰褐色。扁平圆形,截面为八面形。每面棱线直挺、平缓,琢磨精细。


西汉 象牙璧
直径9.8、孔径4.7、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永和大队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棕黄色。扁平圆形,中间有一小圆孔,两面都刻有蒲纹,工艺精细。


东汉 辟邪形玉壶
壶高6.8,宽6,厚4.5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和田青白玉质,质地细腻,滋润光洁,一跪坐状辟邪,圆睁双目,张口露齿,舌尖上卷,右手平托灵芝仙草,左手撑地,背负双翼,腹腔掏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环纽银盖。



东汉 “宜子孙”玉璧
高9,直径7,厚0.4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青玉质,晶莹温润,局部带褐色沁泽,主体呈璧形,上面出廓,东汉时期典型出廓璧形态。通体透雕,出廓部分透雕仰身凤鸟,璧面透雕一对相背游动的螭龙,廓内外透雕“宜子孙”三字,构思奇妙。

东汉 玉具剑饰
首径4,厚0.4厘米格长5.6,宽2厘米璏长6.5,宽2.4,厚1.5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剑首玉质呈乳白色,边缘带黑斑,圆形,外面琢刻谷纹,团云纹,剑格为白玉,经铁沁局部带深褐色斑,一面浅浮雕兽面纹,另一面圆雕穿壁而过的螭龙,玛瑙质剑璏,白中泛红斑,长方形,表面浅浮雕螭龙纹,此玉具剑仅存三件,且玉质,雕工,纹样不同,有拼凑迹象,并不多见。


东汉 玉翁仲
高4.1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局部略带白斑沁,中年男性形象,脸形较长异于常人,神情严肃,头戴高冠,宽带博衣,衣领右衽,腰际横对穿一孔,以系挂

东汉 贴金箔玉猪
长10.3,宽2.3,高2.5厘米
江苏省宝应县汜水镇汉墓出土,现藏于宝应县博物馆
1对。通体沁蚀,猪形,形体修长,四肢曲蹲,半蹲状,东汉晚期常见玉猪形态,原全身贴有金箔,大小,形象相同,应为左右手握。


东汉 玉麒麟
高2.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沁泽较重,器表多有缺损,与玉天禄同一玉料雕琢,故色泽,沁蚀完全一致,蹲立状,侧首远眺,神情安静。




东汉 玉天禄
高2.1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沁泽较重,器表多有缺损,蹲立状,瞪眼嘶吼,面目凶狠,形态与工艺,与同墓出土的琥珀天禄,基本一致。






东汉 琥珀天禄
高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血红琥珀,品质上等,表面带沁泽,依天然形状精雕细琢成蹲立的天禄,状如熊,神态狰狞,是传说中的神兽,多见于汉魏时期,身中穿一小孔,便于垂挂。



东汉 玉严卯
长2.2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和田白玉,洁白无瑕,方柱形,上下大小一致,中间穿一小圆孔,外壁四面阴刻竖行殳书,计32字,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为辟邪吉祥语,玉刚卯与严卯的区别,仅在第一句话“正月刚卯”与“疾日严卯”的语字之差,没有形状,质地之别。




东汉 玉司南佩
长2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和田白玉,晶莹纯净,“工”字形,方柱体,器身以中间宽槽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有碗形小柱,上面出状如下勺的司南,仿佛是一测向的司南,按汉礼制规定,玉司南佩需用白玉制作。


东汉 琥珀司南佩
长2.5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红色琥珀,也称血珀,内部脂质清晰可见,表面经土沁略为粗糙。“工”字形,为简化司南佩,可以佩挂。


东汉 玛瑙虎纽印
高3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黄色,透明光亮,洁纯无瑕,盝顶方形印台,印面无纹,印纽圆雕一虎,半卧半立,虎视眈眈,神情并茂。




东汉 玉耳坠
长5.2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土山东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耳坠由玛瑙,玉石管,红宝石三部分构成,以金丝串连,椭圆形的玛瑙纹理自然,黑白分明。垂挂在下面的是红宝石珠,琢磨光滑,中间以玉石管间隔,色泽艳丽。




西汉 鎏金铜架玉枕
通长37,高11.3,宽16.5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鎏金铜枕架,四角附饰四条行龙,枕芯用木,木枕芯外镶贴玉板,并以销钉固定在枕架上,枕上玉板上刻有两条“S”形龙。






西汉 羊纽玉印
高1.6厘米
江苏省盱眙县东阳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器表沁泽较重,方形印,羊纽,雕琢简约,形象不失生动,羊身下穿有一孔,用于系挂,印面无纹,轮廓圆润,系长期把玩所致,当为玉挂饰。

西汉 玉卮
通高11.6,口径6.7,底径6.1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由盖,身两部分组成,一块整玉雕成,青白玉质,温润光亮,局部有深褐色斑点,斑纹。圆筒形,器身口沿下饰一周勾连纹带,外周壁通饰勾连云纹,底部出三足,足上部各雕有一兽头,精在器盖,盖面内圈透雕饰蒂纹,外圈饰翻滚浪花,富有想象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看西汉南越王墓(高清细节图)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 南北朝)2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 部分2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4
西汉玉器欣赏
【瑾瑜匯】平安圓滿—華麗多姿的漢代玉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