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石佛像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彩绘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彩绘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彩绘菩萨立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彩绘佛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彩绘佛坐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杨边熙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佛造像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吕建崇造像碑
碑高111厘米,宽50厘米
1954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此造像碑两面浮雕佛龛,螭首圆顶两边二螭式,手法纤细已启唐碑螭首作风。碑额正面为方形坐佛龛,背面刻建崇寺三字。碑身正面作屋形楣拱,脊雕有鸱吻宝珠饰间以缘觉头四个。脊下为莲瓣式瓦纹两列,拱两端仰首鸟衔三珠吊罄穗形式柱。龛顶雕一列七佛小龛。主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共计五尊像。龛下题铭建德三年(574)记时。背面龛为尖拱端式,两旁各有供养人、飞天、一缘觉头二作饰。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二比丘式七尊佛。龛下为题名。此造像的雕刻,在陕西省博物馆艺术藏石中为较好的一件作品。但与北魏各浮雕艺术相比较,无论在形式上技巧上都只保存了些形骸。帷螭首较前制作进步而且生动,似可认为属一件过渡时期的创造。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吕建崇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吕建崇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
北周 天和(556-572)
碑高140厘米,宽45厘米
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入藏
竖形四面浮雕造像,正面雕下下两龛,上龛楣阴刻“圣大觉如来”五字楷书,龛内刻三尊像,中尊戴宝冠交足坐形,衣襟并垂座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两胁侍为沙弥,胁侍上各刻交脚化佛。下龛楣上阴刻“圣阿弥陀佛”五字楷书,内中尊左右两足仰掌作全跏吉祥座,衣垂座前,两手右置载上作定印,大耳额有珠光,项有三弧线。胁侍左为观音、右为势至。上刻思维化佛。座下力士屈膝而坐手掌宝供,两旁府坐供沙弥,边刻双狮。龛两旁各刻九层小坐佛龛。背面上龛为释迦如来坐形,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衣襟当腹,关跏吉祥座,衣襟垂于座前。两胁侍翘足立形,交手胸前,头上雕两化佛。下龛为无量寿佛坐形,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关跏吉祥座,衣襟垂座前,两胁侍为沙弥。两龛旁各刻坐佛龛,形式大体与正面相同。左右两侧亦各刻小坐龛佛。左侧下阴刻题记数行,由于漫滤,仅可看出“周天和”、“无量”五字。
此像,面相丰满、项肥、肩及衣褶,都给人以柔和的感觉。而龛形简单、背光仅以线条表现,不作雕饰,都显示出北周雕刻伤风的特点,为原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北周浮雕造像中的上乘。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造像碑
北周 武威二年(560)
碑高112厘米,宽53厘米
1949年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入藏
这像为竖方形,以浮雕线刻混合手法雕刻四面龛形,均为尖拱式,前后龛均雕三尊像,两侧各为一尊像,四面龛上下均线刻坐佛、沙弥、供养人、蹲狮、宝供等纹饰,场面庄重、华丽。左侧下部有“武威二年”记时题铭十行,行五字楷书。是北周时期一件具有参考价值的艺术作品。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四面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北周 佛头像
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窦寨村,遗址为研究汉唐之间数百年,长安地区佛教寺院的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2007年4月14日,窦寨村村民盖房开挖地基时,在距地表1.2米左右意外发现两尊石刻佛像,随即文物考古人员对现场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达800平方米,在庄基地南面又发现一个灰坑。经过清理发掘,共出土石刻佛像6尊、菩萨像6尊,以及大量的佛像和菩萨像的残缺石块,同时还出土了大量汉代陶片。   这次发现的佛像均为青石质立佛,体形高大,造型敦厚简练,肉髻低平,头部在整个身体中占比例较大,呈头大身短造型。佛像内着右衽僧祇支,外穿通肩袈裟,从手印上看均呈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的姿态。造像身上的贴金彩绘保存较好,色彩鲜艳,但所有佛像和菩萨像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如6尊佛像,均缺底座,仅有两尊有头。而所出的菩萨像残缺程度更为严重,全部是遭到人为破坏后,集中掩埋的。从这批造像制作时代看,并无北周以后的作品,同出的砖瓦和陶片也为汉代或北朝时期的,发现的两件瓦当分别为汉代的云纹瓦当和北朝的莲花纹瓦当,没有发现隋唐以后的器物。因此推断这批石刻制作和被毁的时间,应在北周时期,是否与北周武宗毁佛有关,还有待于今后的发现和研究工作来解决。
北魏以后北方地区佛教的发展,经过东、西魏,逐渐发展分为两大体系:北周和北齐。北齐目前以山东青州龙兴寺为代表,北周以长安为代表。特别是北周佛教的发展,对隋唐时期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周王朝建都长安,立朝虽仅25年,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却留下重要印迹。北周中前期,因统治者普遍信奉和提倡,佛教盛极一时。据文献记载北周时期长安寺院林立,僧侣众多,造像成风,仅雍州长安地区有名可考的寺院就达几十所,而且寺院主要集中分布在汉长安旧城中,而北周境内寺院分布也相当广泛,唐法琳的《辩证论》卷三《十代奉佛篇》称全国有寺共931所。
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窖藏遗址的发现,为汉长安城遗址内佛寺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明确的出土地点。对这处遗址以及历年来汉长安城遗址内不同地区佛教石刻出土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综合研究,将对研究汉唐之间数百年,长安地区佛教寺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佛造像赏析【陕西篇】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高清拓片
2007.05.29 陕西 西安 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三)石刻艺术馆
“北周五佛”与乱世烽烟
陕西游学 | 从关中到陕北,通览北魏至宋金的陕西佛教艺术(7.23-8.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