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 塘沽博物馆 一
塘沽博物馆位于中心路南端的河滨公园与海河临界处,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其建筑外形南高北低,平面呈橄榄形。博物馆由序厅、东厅、西厅三部分构成,陈列共分六大主题,分别是追溯塘沽海岸形成地理地貌的“沧海桑田”;再现塘沽盐业发展脉络的“盐兴漕畅”;已辟为红色旅游走廊的“海门古塞”;反映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工业兴邦”;表现新中国初创的“沽口曙光”;展示近年来塘沽区飞速发展的“明珠璀璨”。采用博物馆与纪念馆、传统与现代手段相融合的陈列方式,展现了塘沽自宋代成陆至今8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步入博物馆东厅,牡蛎堤、贝壳礁、先民最早居住的草屋、海洋产品、农耕工具及农产品、采盐业等实物和场景模型,向人们诉说着塘沽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十一世纪中后期50十年间,黄河三次改道,夺海河入海,先后共行水62年,浊水所经即为平陆,具有惊人的造陆能力,海岸线平均以三年一千米的速度向大海推进。至1128年,塘沽退海而陆成。元初,来自周边地区的移民定居塘沽,以捕鱼和煮盐为生,开始创造塘沽地区的初始文明,成为第一批开拓者。
公元1206年前后,塘沽“始有人焉”。根据史书记载,塘沽是因为黄河改道,带来大量淤泥,使得“海退而陆成”。“沧海桑田”展厅里用模型和投影沙盘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先民们的生活。从北塘宁车沽采掘到的牡蛎化石也在这里陈列,这些在蓟运河沉睡了至少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化石,不仅从地质学上考证出塘沽地理地貌的变迁及与黄河数次改道的渊源,同时更能体现塘沽海洋文化的形成契机和演变过程。走进“沧海桑田”主题展区,珍贵的海洋遗迹——牡蛎礁赫然入目。牡蛎礁是死体牡蛎和活体牡蛎形成的天然堆积体,是塘沽由海洋变为陆地的见证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牡蛎礁形成于8000多年前,天津的牡蛎礁于2500年前开始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堆积形成现在的样子。
“盐”在塘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塘沽地底滩平,日照丰富,非常有利于发展盐业。早在元代,塘沽便建立起了建丰盐场。700余年以来,塘沽的盐田连绵扩展,盐业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历史上,塘沽不仅以盐著称,畅通的漕运也使这一地区成为繁华的交通枢纽。“盐兴漕畅”用数字投影和在解放路街出土的清代古钱币坨子等文物,再现了当年塘沽地区商业发达,车来船往,盐田连绵的景观。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塘沽成为天然盐场。元朝初期,长芦丰财盐场成立。到了清朝,长芦丰财盐场被收入内务府管理。随着渔、盐业的发展,特别是漕运的兴起,塘沽的经济发展日渐强盛。如今的塘沽博物馆门前,还停泊着传统盐业生产时的“最后一艘运输艚船”。
动植物标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盐业史话
长芦盐场的前世今生
【文明阅读】走遍港城:山海多情 淮盐遗韵
闲话河北海盐博物馆
最可甜可盐的城市,两个字
泰州盐税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