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西陵二日六点感受

 

清西陵二日六点感受




在清西陵看了两天,虽然看的不全,但感受还是有的。

感受之一,也是最深的一点是等级的森严和差距。

此图为泰东陵和泰妃园寝的同比例尺对比卫片。

泰东陵总共只埋了一位孝圣宪皇太后,而东边仅几里的泰妃园寝里埋葬的雍正帝其他妃嫔竟达21人。两座陵寝的规模差异在图上表现的很明显。同样是雍正皇帝的媳妇,死后的差距他咋就这么大呢?原因很简单——孝圣宪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亲妈。

再以陵寝的享殿为例





上图是崇凌隆恩殿和崇妃陵园里享殿的对比照片。

二者在规模,用材,颜色上的巨大差异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的出。皇帝的隆恩殿的屋顶用高等级代表土地的黄色琉璃瓦铺就,而他的两个妃子陵墓的享殿的屋顶不但由重檐改为较低等的单屋檐,琉璃瓦也由代表土地的黄色降为代表树木的绿色。

感受之二是礼仪的繁琐。

西陵里地面的建筑除了皇帝老子的行宫,官兵的营房,值日人员的班房外,祭祀更换服装的具服殿和制作贡品用的神厨库之外,余下的都是礼仪性建筑,除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性作用之外,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泰陵大红门

以雍正的泰陵为例。在数公里长的神道上分布着四大组,大小十余座建筑。每座建筑,小到大碑楼周边的四根华表,神道两侧的一尊石像生,大到陵区的正门——十三米高的大红门,一百零五米长的汉白玉七孔大石桥。从原料采集到修建完成,动辄就耗银上千甚至上万两,仅仅一块城砖的就价值二分二厘银子。但这些礼仪性建筑,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仅仅表明埋葬在这里的墓主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大清帝国的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据说整座泰陵耗资二百四十余万两,难怪到了清朝末年光绪帝的崇凌那里,地面的礼仪性建筑一减再减,仅保留几座必要的牌坊和桥梁。但就是这样,光绪的崇凌也足够使初到西陵的人看个半天。

第三个感受就是很美。



1月17日那天清晨,在粉红朝阳,薄薄晨雾的烘托印衬下,

我踏着残雪,走过光滑的五孔石桥,跨过冒着白烟的易水河,北岸是一片黑黑的松林,在两片松林之间,一条宽阔的神道,眼前是一座雪白的汉白玉石牌坊。透过繁琐雕刻的石牌坊的空隙,我能看到一座高大宽广,肃穆威严的砖砌三洞大红门。门的左右两侧是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豸。汉白玉在朝阳的照射下有一种说不出的白色,而在晨雾的包裹下,庑殿大红门后面的世界更显神秘。门前的整个广场上覆盖着前几天还没消融的残雪,除了我之外,这个地方竟然空无一人。我知道,我即将踏入,对一个王朝的回忆。

第四个感受就是皇帝和皇帝是有很大差距的。看过雍正的泰陵,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即便这个人死了,他仍然对权利有着狂热的追求。陵区里的任何一组建筑都在向人们暗示一个件事:埋在这里的那个瘦老头曾经拥有过惊人的权利和威严,他是皇帝,这一点毋庸置疑。



雍正泰陵华围栏表柱头狮子(左)与光绪崇凌望柱围栏柱头狮子(右)之比

而到了光绪的崇凌那里则叫人感觉埋在这里的那个人一直处在被人摆布的状态,他是皇帝,完全是别人的意思,而他本身并没有他祖先对权利的那种狂热。如果说泰陵是雍正帝身后的居所,那崇凌就更像是外人强加在光绪帝身上的一个外壳,而且加的很勉强。

第五个感受就是雍正是个强人,不亚于他的父亲。



泰陵石牌坊上之石雕

第六个应该算是感悟,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永恒。

再去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的泰东陵的路上,我发现一座平桥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而原来的神道也被废弃,且遭到一定的拆毁。泰东陵本身,由于没有旅游开发所以显得异常破旧荒凉。尽管外观上和他丈夫的泰陵差不多,但建筑的残破却带给人一种时间的沧桑感,而不是昔日的荣华。两个当地的老乡开着德国机器的宝石蓝“聚力”来参观,但发现门不开。

隆恩门边上一间朝房门上贴着福字和对子,窗上糊着塑料布。一位老人将门打开一条逢,警觉的看了我们三个人一眼,随即将门关上。后来我才知道老人是这唯一的管理人员,也是现任的守陵人。


泰东陵隆恩门和老人的值班房

转了一圈之后,我坐在隆恩门残破的门槛上啃面包,不时听见院里有鸽子扑打翅膀的声音。面对门前的一地残雪荒草,和一堆沙子,望望远处干涸的御沟,倚着百年的门板。我就想,这位活了八十几岁的老太后生前也不是想到过没有,2010年的一月份的某天下午,会有一个叫刘小三的背包客在她的陵门前啃洋面包。此时陵门前是一地的鸽子粪和秋天晒苞米留下的痕迹。就在陵园的东墙上还残留着毛主席的标语,而整个陵区仅仅只有一位六十来岁的大爷跟你作伴,再有活物就是院里的鸽子和猪圈里的老母猪了。

你有个好儿子又怎样?现在只要政府高兴,你的坟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毛主席的反封建大标语可以刷在你的坟头上,而我,一届小民可以随手在你的陵门前乱扔塑料袋。。。。。。

可见人人并非生而平等,而应该说死而平等。

清西陵概述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易县:清西陵 泰陵
从清西陵看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轨迹
清西陵探古思幽,大清王朝的遗世绝唱
寻龙诀帝陵幽宫禁地
雍正陵寝——清西陵,揭露出为何雍正不和父亲康熙葬在一起的原因
从清西陵看风水的政治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