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放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清朝女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往一步
发配宁古塔
在清宫剧中,总是有这样熟悉的一幕,朝中大臣犯了重罪,皇帝一声令下: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这三个字的重量,堪比杀头的死罪,被处罚的大臣无一不下跪连连求饶,万念俱灰。
更让人绝望的是,犯罪的大臣往往一家都会受到牵连,女眷们会一同流放宁古塔。
女性听到这样的处罚,宁愿选择自尽,也不愿意到宁古塔这个地方去。
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又为什么会令人闻之色变呢?
宁古塔在哪里?
现在的宁古塔,其实就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虽然是以塔为名字,但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有名气的塔。
在满语中,“宁古”是数字六,而塔翻译过来则是个,所以宁古塔在满语中,其实就是六个的意思。
这么说来,宁古塔还是清朝祖宗的发源地呢。
后来满清入关,满人开始往中原地区转移,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但是满人并没有放弃这里,世代派人在这里守着,他们叫做披甲人。
披甲人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披着铠甲的人,披甲人大多都是旗人,打仗的时候,他们披上铠甲上阵杀敌,后来天下太平了,他们就解甲归田,给清王朝镇守边疆。
清王朝为了感谢这些给他们守家门的士兵,便发配那些犯了罪的朝臣们,给他们当奴隶。
图:披甲人
自古以来,很多名人都有被流放的经历。
最“悠闲”的莫过于苏轼了,被流放到黄州时,他发明了东坡肉,到了惠州,他又吃荔枝上瘾“日啖荔枝三百颗”,流放到儋州,他干脆在那里当起了老师。
但是如果苏轼生活在清朝,估计就不会如此享受了,因为宁古塔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让他享受的这些条件。
图: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其实清朝被流放到这里的,也有不少名人,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还有著名诗人吴兆骞。
宁古塔之路
送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多公里的路程,犯了罪的犯人,是没有资格骑马坐轿的,只能靠两只脚走着去。
明清时期文人多出自南方,自然做官的也是以南方人居多,所以流放的犯人,很多也都是南方人,万一上了点年纪,这一路走下来可谓是非常艰辛了。
京城办理的大案,一般都是“长解”,也就是说兵役对犯人全程押送。
押送犯人可是一门苦差事,不仅得陪着犯人走这么远的路,路上还得时刻提防犯人逃跑。
如果押送的途中把人丢了,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轻则棍棒伺候,重则也是被流放的下场。
乾隆年间,镶蓝旗马甲苏崇阿押解一伙盗窃犯到宁古塔服役,中途犯人逃跑了,结果苏崇阿被发配到了伊犁做苦役。
不仅如此,押送的时间也有规定,兵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犯人押送过去,如果路上耽搁了时间,兵役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在流放的过程中过,这些犯人可以说非常痛苦,他们带着沉重的枷锁,把手脚磨得都露出了骨头,伤口流血化脓后,也得继续赶路。
除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不能休息,平均每天得走上4万多步,就算是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们的脚上也得带着沉重的脚镣。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伤口化成脓水,又被冻成冰块一样,手背红肿得像馒头一样大,根本不能蜷缩,那种滋味,直接痛到骨子里。
而且通往宁古塔的路上,人烟越来越稀少,时常会会有野兽出没,被押送的犯人带着手铐脚镣,根本没有逃跑的机会,只能沦为野兽口中的食物。
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男人能撑过去的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女人了,大妈羞辱如同家常便饭,更甚者还会对这些家眷进行羞辱。
之前是衣食无忧、身边奴仆成群的太太老爷,如今却受到如此屈辱的对待,任谁能受得了呢?
所以在很多时候,一些犯人或者家眷在被流放的路上,就已经丢掉了性命。
或者不敢受辱而选择拼命,但这样往往会死得更惨,作为女眷,为了不受此屈辱,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还能留有一丝体面。
因此有人这样形容去宁古塔的路途:“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真实的宁古塔
就算是有幸,活着走到了宁古塔,他们面临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宁古塔在中国的最北边,是最寒冷的地方。
清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至宁古塔后,对当地的气候是这样描述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图:吴兆骞
可见宁古塔的气候有多么恶劣,冷到刺骨,这些从来没有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过的文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
而且这些犯人到了这里之后,是给披甲人做奴隶的,这些向来娇生惯养的文人,一下子被这些披甲人当奴隶,地位非常卑微,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很难转变过来。
雍正曾下令,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披甲人可以随意处置。
没有了荣华富贵,也没有了人身自由,尤其是女犯人,不仅要干繁重的农活,还得伺候披甲人的起居,更甚者还是他们随意发泄的工具,就算是死了,也没有人为她们的死负责。
所以,很多犯人一听到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脸色大变,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流放宁古塔。
不过虽然宁古塔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多人有去无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不仅适应了这里,还能过得不错。
当地的披甲人虽然文化不高,不会汉语,但是民风非常的朴实诚信。
一般发配给披甲人为奴的,他们也不会为难人,如果有逃跑的,披甲人也不会举报,逃跑的犯人被抓了回来,主人以及周边的土著还会出来作证,说他们其实是回来自首的,让当地的政府不要责罚他们。
而且当地的人讲究诚信,如果披甲人向当地的店家赊账,口头约定明年偿还,到了第二年,就一定会如数偿还,就算是本人不在,也一定会托人前来。
因为距离京城甚远,所以管理并不是多么严格,作为犯人,每年只需要一石粮食,就能免除所有的徭役,然后像普通的百姓一样生活,恢复自由之身。
这里地处偏远,人心淳朴,本地人尤其是对有文化的人,充满了敬佩,这一点,其实这里的官兵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宁古塔的军官,称有文化的犯人为“哈番”,也就是尊贵的人。
为了能让这些犯人能够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还会发放春耕的种子,教他们如何耕种。
虎患严重的时候,宁古塔的将军允许这些流犯们住在木城里面,因为这里有士兵把守,野兽们一般不敢靠近。
而披甲人也对这些文化人非常友好,这些书生不会生火做饭,这里的邻居也会帮着一起做饭,教他们如何生活下去。
而那些有头脑的罪犯,在这里还能开创一番新的生活。
比如说那位诗人吴兆骞,在顺治年间,吴兆骞因为可靠岸,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到了这里之后,他发挥自己的所长,办起了学校教学生们读书,这算是投其所好了,正是宁古塔的百姓们希望的。
慢慢地,吴兆骞在当地有了名声,在官员中也吃得很开,甚至有将军专门聘请他做幕僚。
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吴兆骞回到了京城,结果仅过了三年就去世了。
还有一位叫杨越的绍兴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和妻子在这里做起了生意,专门制作绍兴的好吃的,当地人的别说吃了,在这之前见都没见过,因此大受欢迎。
杨越夫妇赚得第一桶金后,开始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把东北的人参貂皮卖到江南,再把江南的丝绸卖到东北,不仅自己赚钱了,还带领当地人发家之后,很受尊敬。
事实上,这里天高皇帝远,民风淳朴,完全是靠乡民的自觉,对于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来说,这就是活下去的机会!
可怕的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可怕的是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这一路,存在着太多未知的危险了,稍有不慎就会命丧黄泉。
所以,宁古塔成了清朝文人们心中的不吉祥的象征,一旦到了这里,财富、功名都会付之一炬,因此这三个字,成了清朝官员时刻选在头顶上的噩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比黄泉路还可怕,清朝女犯人宁愿自尽也不去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是怎么回事,那些流放宁古塔的江南女子又遭遇了什么
满清女犯人死都不想去的地方,万亩地域只有六名士兵,有去无回
“宁古塔”是哪里?“披甲人”是干嘛的?为何要将重犯发配到此?
清代的宁古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