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装有喷嚏性毒剂的榴霰弹,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15年4月,德军利用大量液氯钢瓶,吹放具有窒息作用的氯气,使英法联军遭受重创。据统计,在一战期间,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15万吨,其中大部分被用于战场,因中毒而伤亡的总人数达100余万。此后,德国不断加强对化学武器的研制工作。 1936年,德科学家格哈德·施拉德博士发现一种毒性异常大的有机磷化合物“塔崩”。1937年,施拉德又发现了一种与塔崩相近的化合物“沙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沙林的毒性是塔崩的10倍。德军迅速建造化工厂,秘密生产这两种神经性毒剂。其中,阿诺加纳公司承建的一座化工厂投产后,月产塔崩量达3000吨。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军已拥有强大的化学战能力。1939年9月,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周后,希特勒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的格但斯克市,不可一世地发表广播讲话。他用威胁的口气说:“德军已经掌握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新武器,面对这种武器,德国的敌人是无法防御的。”他所说的这种可怕的武器,就是上述两种化学毒剂。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曾企图用毒剂来阻止苏军的进攻。1944年,在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前不久,希特勒曾向墨索尼里吹嘘他有一种秘密武器,能把伦敦变成一座空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丧心病狂的希特勒直到纳粹德国败亡后,也没有对盟军动用他的化学武器。
  1.化学武器不适应“闪电战“的要求:
  战争初期,德军采用以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大纵深的推进,积极主动地穿插进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闪电战”战法,在数月内东取波兰,横扫西欧、北欧,一举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化学武器虽然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但它的使用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毒剂扩散范围大,毒气不会选择杀伤对象等。加之战争初期,德军装备的化学毒剂主要是芥子气,其主要用于造成地面持久性的毒染,以迟滞敌人的军事行动。但形成的毒染地域,对己方部队的通行、占领亦会同样构成危害。
  同时,化学武器的使用,要求参战部队之间密切协同,以避免化学武器对己方作战行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化学战的实施,势必要延长作战的准备时间,增加作战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迟滞己方部队的推进速度。德军“闪电战”的成功,使其化学武器在战争初期无用武之地。
  2.判断失误: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化学工业的生产作了严格的限制,因而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化学家们认为德国的化学工业优势以不复存在。虽然他们发明了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但德国人判断,美、英、苏等国的化学家也可能已经研制出了这两种可怕的毒剂。
  他们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如下两点:其一,德国用于生产沙林的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式是利用了苏联化学家阿·依·阿尔布佐夫所发明的阿尔布佐夫反应式。而苏联在喀山建有以阿尔布佐夫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有机磷化学研究所。其二,二战开始后,在美国学术刊物上经常刊登的有关神经性毒剂化合物的资料,突然不再发表了。德国人认为这一定是美国当局为秘密生产这种毒剂而查封了这方面的文章。而实际上,美国当时停止发表这方面的资料,只是为了不泄露其正在研制中的杀虫剂——DDT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当时其他国家都还没有研制出能用于战场上的神经性毒剂。因此,当盟军在战后发现德军的大量神经性毒剂弹时,大为惊讶。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
  3.害怕报复: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是因为他们担当不起使用化学武器的代价,……他们是怕报复。”在纽伦堡审判时,赫尔曼·戈林承认:“德国人惧怕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报复”。
  德军为何如此惧怕化学武器的报复呢?因为化学武器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由此引发诸如对中毒伤员的救治、士兵的防护、化学战物资的运输与配置等与常规战争有显著区别的问题。
  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亲受过化学武器的伤害。他了解在处理化学战后果上的复杂和艰难。尽管德国为准备使用化学武器,已装备有较好的防护装具,但德国平民的防护器材却是十分匮乏的。而要维持德军作战所需物资的生产和运输,自然离不开德国平民。基于认定盟国进行化学武器报复能力的存在,加之德国自身民防器材的缺乏,使希特勒在是否动用化学武器的问题上顾虑重重。
  德军军备部长阿贝尔特·施佩尔、化学部队头目卡尔·勃兰特、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克斯内特等对德国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和将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十分担忧,并始终坚决反对希特勒使用化学武器。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召集施佩尔等人讨论使用化学武器来阻止苏军的反攻。施佩尔明确指出:现在盟国的化学武器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德国,并说明,被认为是德军的“专利武器”的神经性毒剂在国外已不是秘密。希特勒听后,面色十分难看地转身离开了场。
  到1944年,施佩尔等几位坚决反对使用化学武器的德军高级将领甚至取得了一致意见:如果希特勒下令使用化学武器袭击盟军,他们将拒不从命。下属的强烈反对,使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决心难下。
  4.盟军重视防护:
  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与防护水平密切相关。充分、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降低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如处于沙林毒剂杀伤范围内,若没有防护,其杀伤率可达95%以上;若及时采取防护,其杀伤率则在5%以下。因此,使用化学武器时,必须考虑对方的防护水平。
  虽然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但在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方面却很重视。如英国政府不仅给军队装备了防护器材,还向平民发放了7000万具防毒面具,全国人均2具还有余。德军估计,在同盟国这样的防护水平下,使用化学武器的效果将大大降低。盟军对防护化学武器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念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毒杀犹太人时,没有半点犹豫,为何偏偏没有用毒气对付盟军? | 秘档
人类梦魇-神经毒剂
纳粹德国的化学武器研究
放弃使用化学武器 谁拯救了诺曼底百万盟军
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为何不用毒气弹加速战役进程?
化学武器(有点恐怖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