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7.温病的诊法 辨舌、齿,斑、疹(1)

17.       温病的诊法  辨舌、齿  辨斑、疹(1)


     同学们好,上次课呀,咱们讲的是温病的辨证,主要讲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时呢还又谈了它们之前的关系。今天哪,咱们就讲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和《中医诊断学》讲的四诊,内容一样。因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四诊的内容,它适用于各个学科,中医的所有领域都适合。那么温病为什么又提出一个常用诊法了呢?就是在临床的诊断上啊,它有一些特殊性,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们临床辨证论治,第一步首先是要进行四诊,也就是搜集临床资料,把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之后,再用我们的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也就是说呀,辨证的第一步必须先要“诊”,然后才能“辨”,辨完之后才能“治”。所以这个诊、辨和治,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在温病的过程中,因为它有一些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要特别地强调一下。另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临别。你比如说,同是一个昏迷的病人,但是他昏迷的表现不一样,它的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昏迷,各种不同的表现,就需要进行鉴别。

所以这一章啊,有些内容同学们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一下。

下面咱们首先讲第一个部分,辨舌、验齿。也就是舌诊和齿诊。

观察病人的舌象的变化和牙齿的变化,来对它作出诊断。

第一个部分,先是辨舌。辨舌呢分舌苔和舌质两部分。咱们是先讲苔,后讲质。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是很小的一个面积,但是它的在疾病的过程中对我们诊断来说,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舌肌它是一块肌肉,它和五脏六腑,直接、间接都有联系。也就是说呀,五脏六腑的经脉,有的是直接和舌联系,有的是间接和舌联系。总而言之都有联系。所以它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这是从舌质来看。

那么舌质外边还有一层舌苔,上面有一层苔,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质是淡红色,叫淡红舌嘛。

薄白苔。舌肌本身哪是鲜红色,但是因为它外面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因为这个半透明薄膜掩盖了它的鲜红色,所以就是淡红色。舌肌上面的经脉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上面那层薄膜再加上体内的各种因素,就形成了舌苔。

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而白。薄到什么程度?薄到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舌质。你能望到淡红的舌质。如果说你看舌是鲜红的了,那就说明没有苔了,光舌么;如果说掩盖了舌质。透过舌苔看不见舌质了,透不过去,那就是说舌苔厚了。

所以厚、薄以什么为标准?就是正常的薄白苔,应该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舌质。这个在中医诊断学里面都讲过。

那么通过观察舌的变化,可以观察感受邪气的性质。你比如说,寒邪就是白苔,热邪就是黄苔。可以观察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病位浅,舌苔一般来说都薄;病位越深舌苔越厚。

从舌质上来说,也有变化。

还可以观察津液的虚实,津液的盈亏。就是体内的津液充足不充足,从舌苔上能敏感地反映出来。还有脏腑的虚实。这么四个大的方面。

总而言之啊,从邪气到正气,在舌象上都有反映,都有变化。

那么作为温病来说,昨天咱们讲了卫气营血辨证,卫分、气分因为它邪浅、病轻,而且呢它以实证为主,所以主要反映舌苔的变化,它主要是看舌苔。昨天咱们也强调了卫分、气分看舌苔,到营分、血分,因为它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了血液,它的主要变化就在舌质,一般来说就没有苔了,所以主要就看舌质。因为按照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它是按照卫气营血传变,所以呢咱们先讲舌苔,后讲舌质。

这个我就不每一种舌苔都细讲了,总的来说,观察舌苔的变化,邪浅病轻,舌苔就薄、就白;邪深病重,舌苔就厚、就黄。关于舌苔的变化,章虚谷在注释叶天士《叶论》,从条文上说呀,在《外感温热篇》是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章虚谷的注释啊注得非常精彩,话不多,但是讲得非常好。他主要是讲舌苔的变化。叶天士讲了舌象怎么变化,他呢就加以注释,他的注释啊主要是把舌的形成和草进行比较,就是舌上生苔和地上长草进行比较,他这个比喻啊非常恰当,咱们就不引他的原话了,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草要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一个它需要土壤,再者需要阳光,再者需要水分,还需要肥料,主要这么四种成分。舌上生苔呢和它一样,人体内的土壤是什么?胃,脾胃在五行属土么,就是胃;阳光呢?就是人体的阳气,还主要是胃的阳气,因为胃为后天之本么,胃的阳气,这个阳气呀主要是指胃气或者叫胃阳,都可以。再有,水份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也主要来自于胃,简称胃阴吧。人体内有没有肥料?健康人有没有?人体内的肥料是什么?是浊气。健康人有没有湿气?有。因为人在生存的过程中,24小时不断地在进行新陈代谢,你刚刚从厕所出来,浊气又生成了,因为他这个新陈代谢不可能停止啊,所以这个气化过程啊要不断地产生浊气,体内的浊气它有一定的量,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量,正常量,病人嘛就不一定了。那如果说这些条件(土地、阳光、水份、肥料)都具备了,这草就可以长。章虚谷比喻啊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如“初生之草”,但是呢,它必得有根。就好象啊地上刚刚长出来的小草,嫩芽,很矮,但是呢它有根。这个人体的舌苔,正常的舌苔就应该是这样,薄白而有根,薄薄的一层,颜色是白的,薄到什么程度?透过它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淡红舌。所谓有根,就是擦不掉,刮不下去,一刮就掉,那是浮苔,没根。如果说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啊,阳光不充足了,草还能长吗?草就枯萎了;水份不足了,也不能长,就干死了;没有肥料,不毛之地,也不能长。在人体内,如果胃的阳气不足能生苔吗?生不成;胃的津液不足呢?也生不成;没有浊气呢?不可能,没有浊气是死人。所以正常的舌苔,主要靠胃阳和胃阴,它是胃中的阳气蒸化了胃阴,通过它的蒸腾作用,把胃阴和浊气一起向上蒸,熏蒸到舌面,就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白苔。是胃中的阳气蒸化胃中的津液,和浊气一起平铺在舌面,形成薄白苔。如果胃中的阳气不足,它的蒸化力量不够,就没苔哪。所以有的病人舌很光,什么原因呢?胃阳不足,没有蒸发的能力;或者是胃阴不足,没有水份,就像草没水,枯萎了一样,也生不成舌苔。阳气不虚,但是它没有阴,没有水份,蒸化不上来,也可以出现无苔。这两个无苔一样不一样?胃阳不足和胃阴不足的无苔,舌面都是光的,但是有没有区别?怎么区别?舌质不一样,(胃阳不足)这个舌质是什么样?正常是淡红啊,它是淡白,因为阳气不足,它对血液的推动力不够,它不能蒸化水液,也不能推动血液呀,所以血液不能营养舌面,舌面缺血,是淡白舌,比正常的(舌色)要浅。如果说胃阳并不虚,胃阴虚,这种舌无苔,是什么颜色?应该是红舌,舌质红,舌是红的。为什么呢?体内的阴液不足,血中的津液也不足,血液浓缩,所以颜色就红。所以呀胃阳虚、胃阴虚都可以无苔,但是舌的颜色不一样,舌质不一样。这是从无苔的角度来讲。

那么形成厚苔的原因,咱们先不说苔的颜色,就从苔的厚薄来说,正常的是薄白,它比正常的厚了,为什么?是浊气盛了,肥料一多草就疯长啊,跟这个道理是一样,浊气多了(苔)就厚了。内伤杂病,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紊乱了,可以出现厚苔,特别是外感病,外界的邪气侵犯人体,体内本来没有邪气,外界的邪气来了,这不就是浊气吗,就可以形成厚苔。

至于说颜色,那由于邪气的性质决定,寒邪、湿邪属阴,它就是白苔,热邪就是黄苔,那就根据邪气的性质来定。

总而言之,邪气盛,苔就厚。

那么,作为温病来讲,观察舌苔主要反映卫、气这两个阶段的病变。你比如说在卫分,邪气来了,那么一般的来说还是薄白苔,为什么呢?因为邪在表,没有入里。或者再发展,渐渐入里,出现薄黄苔,因为它是热邪呀,所以逐渐地入里了,就可以把舌苔烤黄了,但是呢它还没有完全入里,所以舌苔还不厚,如果深入到气分,那肯定就是黄苔,而且热邪深入到气分肯定要伤津液,所以舌苔不仅黄,而且燥。由于热邪的深入,干扰了人体的正常功能,人的机能发生了紊乱,代谢发生了障碍,也可能苔就厚,又黄又厚。特别是感受湿邪,苔肯定厚,因为湿是有形浊邪,(苔)不仅厚,而且腻。感受湿邪(苔)就厚腻。因为温病里面的湿邪它是夹热的,湿热病么,那就看湿和热的程度。初起以湿邪为主,(苔)白而厚腻。如果热邪逐渐显露,那就逐渐逐渐出现(舌苔)淡黄厚腻。热再严重,就可以出现黄厚腻。如果热邪逐渐化燥,湿热逐渐化燥,(舌苔)可以出现黄燥,黄厚而干燥。那就看湿和热它们轻重的程度。如果说热邪特别盛,再发展可以形成灰苔,甚至于黑苔。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就是热邪越来越盛的过程,就像烤馒头一样嘛,先烤黄了再烤就糊了,糊了就先灰后黑呀,但是它肯定干燥。这是从舌苔的变化啊来反映卫分、气分证,因为卫分、气分邪气盛,正气不衰,所以呢它主要反映浊气的变化、邪气的变化,胃气、胃阴没有受严重的损伤,所以它有苔,主要反映浊气。营分、血分主要反映于舌质。你要观察营分、血分的病变,主要去看舌质,反映在舌质上。为什么?因为热邪深入到血脉之中,进入营、血,肯定胃阴是大伤,这没问题吧?血中津液都损伤了,肯定肺和胃的津液严重地损伤,这个时候胃阴不足,它就没有能力来生苔,一般来说,真正的营分证、血分证是无苔。先少苔,后无苔。光绛无苔。因为它阴液损伤太严重了,这个时候主要观察舌质。舌质的变化是绛。叶天士说,“绛,深红色也”,热入营血,“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为什么深红了呢?这是血中津液损伤了,水份不足了,血液就浓缩了。它红色成分并没有损伤啊,所以它的颜色就越来越深,由绛再深就是紫。从总体来说,温病的过程中,尽管有三焦所属脏腑和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变化,但是从舌象来说,不外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舌苔主要反映卫、气的病变,舌质主要反映营、血的变化。所以看舌苔的变化,要看它的色泽,就是颜色是白呀、黄还是灰还是黑,厚薄,是薄苔还是厚苔?看邪气的多少。另外看它的润燥,舌苔是滑润的还是干燥的。一般润多属湿,燥多属热。主要观察这些。

到舌质就主要观察它颜色的变化,红、绛、紫,主要这么几个阶段的变化。那么另外呢,有的时候还需要把舌苔和舌质结合起来看,比如说,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既有气分证又有营分证,既有营分证又有血分证,那么它舌、苔都有变化。比如说气血两燔的病人,舌质紫绛,舌苔黄燥,那你就可以明确诊断,黄燥苔肯定在气分,气分证未罢,治疗要清气。舌质紫绛,那说明血液损伤也很严重,你要清气凉血。所以结合起来看,因为它病情很复杂呀,结合起来看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

关于舌象啊咱们主要就讲这么多,因为那些内容大家都学过《中医诊断学》,具体怎么变化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我就大致地讲一下关于舌象的变化问题。

②验齿

第二部分呢,验齿。验齿啊,讲义上呢写得非常清楚。请大家看讲义。关于验齿的问题,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里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精彩,话不多,但是讲得很好。那么验齿啊主要是看牙齿和牙龈这两个方面。他说“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除了望舌之外,对温病来说,验齿也很重要,“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什么意思呢?牙齿它本身是骨骼,是骨质的,肾主骨生髓,所以牙齿是要靠肾精来充养,这就叫“齿为肾之余”,咱们习惯说“齿为骨之余”,对吧?肾主骨嘛,所以它是肾之余。肾脏的功能好坏,你直接看不见,你看不见肾脏,但是你能够从牙齿的变化来观察,因为人身的骨骼啊都在肌肉里包裹着,看不见,只有牙齿是在外面暴露着,所以通过它能够很准确地反映肾精、肾阴的盛衰。“龈为胃之络”,齿龈是阳明胃经经络所过,所以齿龈能够反映中焦阳明胃的变化。

第一个问题就是牙齿干燥,在温病的过程中,因为热邪损伤津液,牙齿肯定是干燥的,那么观察它的变化可以观察病情:

一种类型啊,牙齿干燥但是它有光泽,叫“光燥如石”,像石头一样,很干,但是呢它有光泽,形体不枯,叶天士说呀,“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就是胃热盛。由于胃热盛,消耗了胃津,津液不能充养牙齿,所以它表面干燥。为什么有光泽呢?它里面不干,就是牙齿的表面干燥,但是里面并不干,因为它肾水不亏,肾精不虚,病在胃,不在肾,所以外面干里面不干。这个病情不重,这是实证,你泻胃火就行了,清胃热。

还有一种类型啊,温病初起恶寒无汗,牙齿表面呢也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阳气啊被邪气遏住了,肺的宣发功能发生了障碍,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所以牙齿表面干燥。像这种情况,如果它与发热恶风寒同时并见,你就用宣表法叶天士讲用辛凉透卫,用辛凉的药透表邪。表邪一解,阳气流通了,卫气通畅了,它就能够输布津液,牙齿就不干燥了,用不着滋阴。所以一般说啊,表面上干燥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温病初起,卫气被遏不能宣布津液、布散津液,解表就行;再一种,伴随着高热口渴,牙齿干燥,那么你就清胃热就行了,这都不严重。最严重的情况是燥如枯骨,所谓燥如枯骨啊,就是牙齿不仅表面干燥,从里面也干燥。所谓枯骨就是像死人的骨头一样。咱们经常吃鸡肉吧,经常的,啃下的那鸡骨头,在外头放几天,你看看什么样?就是那个颜色,灰白没有光泽,晦暗没有光泽。说明什么问题呢?肾阴枯竭。叶天士讲啊,若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那就是热邪深入下焦消耗了肾阴,因为肾阴不足,不能充养骨髓。你别看牙齿干燥,整个全身的骨头都看不见,骨头照样也是干燥的,所以这种病难治呀,就通过一个小小牙齿的变化,就能够看出这么深的问题来,这个问题还非常符合临床实际。咱们在临床上见到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到后期,不光是热性病,包括内伤杂病,比如说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到后期牙齿色如枯骨,这种病人100%没救,是很准确的。

第二个大方面,验齿要看齿龈,你是要观察啊齿缝流血,它从齿龈向外流血。齿龈出血也有两种情况,有虚和实之分。叶天士说得很简单,齿缝流血而痛,就是伴随着牙龈肿痛,血色鲜红的,那是胃火冲激,是胃热,清胃热就行了;如果齿缝流血颜色浅,而没有齿龈肿痛,那是“龙火内燔”,所谓龙火内燔呢,就是阴虚火旺。“龙火内燔”,“龙火”是指相火,肾阴虚,阴虚的虚火。肾无实证啊,肾来的火都是虚火呀。这个和齿光燥如石对照来看。叶天士讲的比这内容多啊,但是基本上就这些。一个看颜色,看它的牙齿本身,它如果说表面干枯还有光泽,这是胃火盛;如果说从里向外干透了,里外都干,像枯骨一样,那是肾水亏;齿缝流血伴随着牙龈肿痛是实证,是胃热;齿缝流血牙龈不肿痛是阴虚火旺,是肾水亏。就这么个大的原则.

2.辨斑、疹、白(疒咅)

下面咱们主要讲一下,辨斑、疹、白(疒咅)。斑和疹见于温热病,白(疒咅)见于湿热病,(两个是)不同的病种啊。斑疹见于温热病,白(疒咅)见于湿热病。咱们经常说发斑、发疹,实际上斑和疹不是一回事,它们有严格的界限。这个问题呀咱们要详细讲一讲,因为呢在温病的过程中,发斑、疹是常见的。

首先,从形态上来分(斑、疹),斑什么样?疹什么样?不一样。斑,形如粟米(就是小米啊)或如大豆,甚或连接成片,斑斑如锦纹,不高出皮肤,,

从形态上来说啊,这斑大小不一,有的呀是小点,像粟米,就是小米粒一样。就是发斑初起一般先都是小点,或者是如大豆。有的就大了,有的像豆粒,或如大豆,像黄豆粒那么大,甚至于连接成片,几个豆粒啊很密集,连到一块儿了,一大片。“斑斑如锦纹”这句话啊是《金匮(要略)》里面的,《金匮》的《百合狐蜮阴阳毒》那篇里面讲,阳毒为病“斑斑如锦纹”,什么意思呢?锦纹是丝织品上的花纹,比方说那个被面,一个黄被面上一朵大红花,就那个样子。咱们黄种人皮肤上面来一大朵,像锦纹一样。那不是好现象啊。这什么意思呢?它标志出血量多少,斑是出血性疾患,是皮下出血,是肌肉出血瘀在皮下。这初起的时候出血量少就是小点,它继续在这儿出,这小点就变成大点了。出血量特别多,大点就融合成片,就一片一片的了,一块了。这是根据呀时间,刚开始少,越来越多,根据出血量,出血量越多,片就越大。因为啊它是肌肉部位的出血,在皮下的出血,所以呢它不高出皮肤,一般说,不高出皮肤,所以你用手去摸没有碍手的感觉,平的,拂之不碍手啊,就是说它是平的。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啊,如果出血量特别多,反复出血,它也能鼓起来,也能高出皮肤,但一般来说,在出血量不很大的时候,一般不高出皮肤,所以用手摸上去,皮肤没有挡手的感觉。压之不褪色,这是关键,不管它高出不高出皮肤,用手按上去,原来什么色?手抬起来还是什么样,这颜色绝对不会褪,这是关键,这是斑,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出血,血出来了,它不在血管里面了,你怎么压它也没有退路啊,回不去。皮下紫斑,实际上是肌肉部位的出血,西医叫紫癜。

疹,它呀形态如粟米,就像小米粒那么大,疹没有像豆粒那么大的,都是小的,小点状的红色丘疹,那中医也叫丘疹,西医也叫丘疹,像一个个小丘从皮肤上突起。因为它从皮肤上突起,所以呢就高出皮肤,鼓起来了。因为它突出来了,所以用手摸上去有碍手的感觉,有疹的部位它就挡手,压之褪色,这是关键,斑和疹的鉴别关键在这儿。疹,比方说这儿有个红点,我用手一按,这红点就消失了,但不是永远消失啊,用手一按没了,过一会儿又红了,又起来了,可以褪色。为什么?它不是出血,疹是皮肤表面毛细血管的充血,所谓充血是血管里面的瘀血,血堆在毛细血管表层了,它回不去了,所以它就突起来了,它并没有脱离血管,你用手一按,它顺着血管又回去了,所以它褪色,但是它并没有好啊,过一会它又回来了,所以压之能褪色,过一会呢红疹又出来;这斑,因为它血已经脱离血管了,它没有回路,按上去它就不褪色。这个问题大家要搞清楚啊。它俩的区别在于压之褪色不褪色。因为斑、疹的初期你很难鉴别,倒底是毛细血管充血还是(皮下)出血?斑初起也可以很小啊,也是小点啊。疹初起肯定是小点,斑如果刚刚开始也是小点。那你怎么区别呀?很简单,拿手一按,褪色的就是疹,不褪色的就是斑。从形态上有这样的区别。

斑疹的病机

斑疹的形态不同,怎么形成的?所谓形成的机理,也就是病机。在机体什么样的病理状态下就会发斑、发疹?斑,一般习惯是这么说,阳明热毒。阳明指的是胃,实际上就是气分。斑是阳明热毒,也就是气分的高热窜入到血分,是气血两燔的病变,气分的高热突然窜入血脉之中,对血液、血脉两个方面都有损伤。第一个是灼伤血络;第二个问题是迫血妄行。接着看啊,比如说,这是血脉,里面是血液,这个热邪窜进来之后,温度升高了。咱们正常的体温是37℃,现在它40℃,甚至41℃。这个血脉热不热?这个管道受热不受热?它受热。受热就焦脆。这叫灼伤血络。因为突然的高热窜进来,对血络有损伤,特别是小的血络,很薄啊很脆呀,所以高热可以使(毛细血管)它变得焦脆,容易破裂,这是对血络的损伤;对血液。热邪进来以后,血液运行的速度肯定要加快,对吧。热邪鼓动血液运行速度加快,那么单位时间内,比如说一分钟,正常情况下,通过这一段血脉的血流量是40ml,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分钟,他的脉搏跳动次数是72次吧,比如说。现在体温升高了,还是这一分钟,脉搏跳动了120次,增加了将近50次,那么这个血流量加大没加大?它还是40ml吗?不是了,它就变成每分钟60ml,甚至于70ml了。血流量加大了,那么它对这个血脉的冲击力增加不增加?这个河堤呀春天、秋天、冬天它多少不决口,到夏天决口,就得防洪。为什么呀?还是那个河堤呀,水流量加大了,流速加快了,对这个河堤的压力就大了。这(血络)也是一样啊,同样是这一段血脉,正常的它每分钟通过40ml,现在体温一升高,脉搏跳动一加快,血流量加大了,对(血络)它的冲击力就加大了,再加上豆腐渣工程,它本身就变成豆腐渣了,为什么?它脆呀,热邪对它又灼伤。它本来就脆,这边压力再加大,血就不再循着经脉运行了,就溢出脉外,但是呢它是从肌肉部位出来的。从肌肉部位出来,外面有一层皮包裹,所以它流不到外面来,就瘀在皮下,这就叫皮下紫斑,这就叫发斑。发斑和别处出血的机理是一样的,有的人是吐血,有的人是衄血,鼻子出血,有的人是尿血,有的人是便血,妇女还可以不规则地阴道出血,不是月经啊,它根本不是月经期,就是说凡是能出血的地方它都可以出血,还有九窍出血的,严重的时候,那叫大衄。大衄就是全身各个部位都出血,在温病里面有啊,这个发斑哪,中医还叫“肌衄”,还有一个名词,所以为什么叫肌衄?就是肌肉部位出血。一般都说发斑是热邪迫血妄行导致出血,这句话太简单了,不全面。迫血妄行只是(邪气)对血液的作用,热度升高了,体温高,血液运行加快,可以迫血妄行。血络本身,特别是小的络脉,它很薄、很脆,受热邪的灼伤,它脆了,很容易破裂。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血液不能循经,溢出脉外,出来了就回不去了。为什么你压它不褪色?它已经跑到外面来了,它没有管道可以走了,所以压之不褪色,为什么它不高出皮肤呢?因为你肌肉是有纹理的呀,它流到肉缝里去了,它可以不高,出血量少的话,如果多了,如果出血量多的话,它照样可以鼓起来,一般的情况下不高出皮肤,拂之不碍手,但是真正出血量大,也照样高出皮肤,但是压之不褪色,这是关键。疹的形成,疹和斑不一样,习惯上说它是太阴风热,病位在肺,它是体表肺的卫分有风热邪气,这个风热邪气在表,在表的同时又窜入营分,所以说它是卫营同病,它和斑不一样,斑的部位深,斑是气血两燔,发斑哪,是气血两燔,简单说是在血分。疹是卫营同病,简单地说是在营分,外感风热邪气先到卫分,卫分有邪,卫分的邪气未解,但是因为腠理是开泄的呀,同时它又向里入营分。营是什么呀?营在血脉之中啊,所以入营分就是入血脉,也可以叫入血络。入到血络里面,就形成一个什么形势呢?内外夹攻。营分郁热,比如说啊这是血脉,血脉里面有热,热邪就逼迫血液向外走,这个道理简单吧?因为人体的血液是从心脏向周身流动的,营分有热就是血脉有热,血脉有热心就有热,心有热,它血液运行就加快,它就逼迫着血液向周身流动得快了,向体表流动得当然也就快,血液里面的热如果能从体表散出去,它不会发疹,这个血液流到体表,这儿邪气还要往里走,表并不通畅,表郁,所以卫分有邪阻,为什么呢?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并没有解除,它还要往里去,所以使这个体表郁住了,气机不通,表郁。可是营分的热邪也不依不饶啊,它也没有出路啊,它也想往外散哪,它又散不出去,内外夹攻,挤在这儿了,这个血液啊,热散不出去了,就挤在这儿了,所以这叫卫有邪阻,卫分的风热邪气,阻塞了体表的气机,气机不通畅,里面的郁热没法向外发,郁热没法向外发,它就逼迫着血液往外涌,热越出不去,血液越往外来,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把这血液挤到皮肤表面了,就突起来了,这就是小的丘疹,是里面的热要向外走,外面的热要向里去,它们内外夹攻,使血里面的热没法发散,那么血液就瘀在皮肤表面的血络之中,就使皮肤表面细小的毛细血管充血。我为什么用个络字呢?因为它是细小的毛细血管,小络脉,比如说浮络,浮在皮肤表面的经络,不叫浮络么,实际上它们就是浮络里面有瘀血,这个瘀血是瘀在经脉之中,它并没有出血,所以你用手一压,它血能往回挤,你给它压力了,它能往回挤,压完了以后它能褪色,但是热并没有解除,但是一会儿它又拱出来了,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斑压之不褪色,疹压之褪色,因为它是瘀在皮肤表面的血络,它把皮肤拱起来了,所以它拂之碍手,突出来了,这是它们俩的区别。所以我们说斑发的部位是哪儿?斑是在肌肉;疹呢?是在皮肤。肺主皮毛,所以疹发于肺;脾胃主肌肉,所以斑发于胃。为什么叫阳明呢?因为阳明是胃经啊,所以是阳明热毒。疹为什么用太阴风热呢?因为太阴是肺经啊。可以说啊,疹是手太阴肺的邪气窜到营分,再发于皮肤,因为肺主皮毛。斑是足阳明胃的气分热邪,窜入到血分,发于肌肉。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liu8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三章)
看舌苔,知健康,舌苔诊病大揭秘!
中医的望、闻、问、切
看舌诊病
【 望 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